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 悟道没有什么难处; 只要确认一切物境; 宛如空花水月; 不可得; 无可取; 心中放教空荡荡地; 无丝毫粘染住著; 切莫爱憎取舍。
2。 做功夫要能收能放; 日常动用更要灵活运用; 不要呆板; 时时反省; 处处反照。
3。 见道后要绵密保任; 不要荒废。但做保任功夫; 也不可有所住; 不能为保任而保; 要灵活; 似保非保; 保任圆熟; 保既无有; 任也不见。如灵训参归宗; 悟道后; 问归宗: “如何保任? ”宗云: “一翳在目; 空华乱坠。”就是说; 有个保任在; 犹如翳在目; 就非是了。
4。 虽然无知; 不是落于无记; 死在那里不动。如园头问梁山: “家贼难防时如何? ”山云: “识得不为冤! ”头进问云: “识得后如何? ”山云: “贬向无生国里。”头更进问云: “莫非这就是安身立命处么? ”山云: “死水不藏龙! ”死在那里不动就完蛋了。
公案讲完; 请看下面雪窦禅师的颂:
至道无难; 言端语端。一有多种; 二无两般。天际日上月下; 槛前山深水寒。髑髅识尽喜何立? 枯木龙吟销未乾。难难! 拣择明白君自看。
雪窦禅师开头把至道无难提示出来; 随后便道言端语端; 就是教我们不要把大道看远了; 把悟道看难了; 它不在别处; 就在目前——言之端; 语之端——就是在语言未形之前; 也就是一念未生之前。你如在此时回光一瞥; “这是什么? ”当下猛省; 就悟道了; 没有什么难处。
这“言端语端”一句似乎另有一重意义; 就是说“至道无难”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端正无误的。但我们为了适合禅机; 还是采用前一种说法较为适当。
从前有一位师父参“如何是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 ”参了多年; 未能开悟。后来碰到一位大德; 请他慈悲指示个方便。大德问: “你参什么话头? ”他答道: “我参如何是我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 ”大德道: “你参得太远了; 应向近处看。”他问: “怎么向近处看? ”大德道: “不要看父母未生前; 须看一念未生以前是什么? ”禅者言下大悟。
大家坐在这里; 请看这一念未生前是什么? 他在各人面门放光; 朗照一切而毫无粘著; 无知无见而又非同木石; 这是什么? 就在这里猛着精彩; 就是悟道。所以说“至道无难; 言端语端”啊!
下面说: “一有多种; 二无两般。”为什么说一却有多种; 而二无两般呢? 盖一者是唯一真心; 二者乃千变万化的色相也。千差万别之境相皆一念真心之所现; 故二无两般; 唯一真心; 妙用无边; 能生万法; 故一有多种。语云: “一即一切; 一切即一。”即斯义也。真证道者心境俱忘; 打成一片; 头头是道; 物物全真; 斯真入不二法门者也。
既然“一有多种; 二无两般”; 打成一片; 就天下太平; 无有事了。修道人计较净尽; 无不返朴归真; 纯任自然。所以道: “天际日上月下; 槛前山深水寒。”天上的太阳升起; 月亮便西沉了; 门外的山愈高深; 水便格外寒冷。这种毫无造作; 纯系自然的景象; 正是修道人心空无住、随缘起居的无作妙用。圆悟道: “修道人怎么始得平稳去? 风来树动; 浪来船高; 春生夏长; 秋收冬藏; 一种平怀; 泯然自尽。”不也就是纯任自然; 无所造作吗? ! 修道人到这里随你唤天作地; 唤地作天; 也言端语端; 无所不是了。下面:
“髑髅识尽喜何立? 枯木龙吟销未乾。”
这两句是借古人问道公案的语句; 交织起来颂本公案“知而无知; 无知而无所不知”的。昔有僧问香严禅师: “如何是道? ”严云: “枯木里龙吟。”僧进问云: “如何是道中人? ”严云: “髑髅里眼睛。”僧不悟; 举问石霜: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霜云: “犹带喜在。”僧云: “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霜云: “犹带识在。”僧仍不悟; 又举问曹山: “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山云: “血脉不断。”僧云: “如何是髑髅里眼睛? ”山云: “乾不尽。”僧云: “什么人得闻? ”山云: “尽大地未有一人不闻。”僧云: “未审龙吟是何章句? ”山云: “不知是何章句; 闻者皆丧。”复又颂云: “枯木龙吟真见道; 髑髅识尽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 当人哪辨浊中清? ”
这则公案所说的枯木龙吟与髑髅眼睛; 系表真空妙有的大道无言而无所不言; 无识而无所不识; 与石霜、曹山二位禅师的开示交加起来; 便般若味重重; 风光无尽了。兹将其含义略分析如下:
1。 无说是正说; 无闻系正闻; 无知是真知; 无见乃正见。
2。 一说龙吟、髑眼; 便有无言之言与无识之识在; 犹如眼里着沙; 非为净目。
3。 尽管大道虚旷; 无声无息; 无言无识; 但非如木石无知; 而系妙用无边。
4。 初悟道人不无喜悦; 故初地菩萨名欢喜地。此时习染未尽; 妄识犹存。
5。 悟道后如堕在圣境上; 着在窠臼里; 也是不剿绝。
6。 妙高峰顶固官不容针; 不许商量; 但第二峰头; 为接引初机; 不妨私通车马; 略露风光。
有这许多意义在; 故石霜与曹山说“犹带喜在”、“血脉不断”与“乾不尽”也。
雪窦有大才; 把这问道的语句; 一串穿来; 用颂本公案; 确是神偷妙手。髑髅( 骷髅头) 分别妄识已尽; 有什么喜与悲? 枯木龙吟——无情说法——是炽然说; 无间说; 销不乾的。这就与本公案虽不在明白里; 而不是无说、无知的旨意巧妙地结合起来了。
关于无情说法; 昔洞山祖师参沩山和尚问曰: “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 某未究其微。”沩曰: “ 黎还记得么? ”师曰: “记得。”沩曰: “试举一遍看。”师举毕。沩曰: “我这里也有; 只是罕遇其人。”师曰: “我未明; 乞师指示。”沩竖起拂子曰: “会么? ”( 竖拂的是谁? 不正是无声之说——无情之说法吗? ) 师曰: “不会。”( 可惜许; 磋过了也。) 师后参云岩问: “无情说法; 什么人得闻? ”岩曰: “无情得闻。”( 妙哉! 妄尽情消是什么人? ) 师曰: “和尚得闻否? ”岩曰: “我若闻; 汝即不闻我说法。”此语较幽隐; 似须稍注释一下:
1。 我若闻; 非但有能闻与所闻在; 更有法在; 能所相对; 法见未除; 即非道人; 何能据师位说法?
2。 我若闻即同无情; 无情以不说为正说; 非有言说也。
3。 我若闻即齐诸圣; 而圣者之报化非真; 亦非说法者; 我今为子说; 凡故不居; 圣亦不可得。
洞山师曰: “我为甚不闻? ”岩亦竖起拂子问曰: “还闻否? ”师曰: “不闻。”( 犹自不惺惺) 岩曰: “我说法; 汝尚不闻; 何况无情说法乎? ”师曰: “无情说法; 该何典教? ”岩曰: “岂不见弥陀经云: ‘水鸟树林悉是念佛念法。’”师于此有省。( 已迟八刻) 乃述偈曰: “也大奇; 也大奇; 无情说法不思议; 若将耳听终难会; 眼处闻声方得知。”
这无情无说之正说; 非耳听可得; 故曹山云: “不知是何章句; 而闻者皆丧( 丧生失命) 也。”在座诸仁还识得在目前的纷扰尘境中存在着绝言说、断听闻的玄虚大道——浊中清吗?
无情说法也无甚难会。参究玄机到精微处; 非言语所能表; 只有心领神会; 世间的事到微妙处; 不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与“此时无言胜有言”吗? 这就是“眼处闻声方得知”的注脚啊!
百丈禅师尝曰: “一切语言; 山河大地; 一一转归自己始得。”雪窦将公案颂完; 最后也转归自己; 为人道:
难难! 拣择明白君自看!
庞婆云: “易、易、易; 百草头上西来意! ”本颂开头不也说: 至道无难; 言端语端。历代祖师直指见性的语句更不胜枚举; 悟道不是很容易吗? 为什么又说难呢? 盖悟道不是徒托空言; 须要与事相应。其间不无难处; 兹略举十端如下:
1。 疑情难起; 妄念难息。参禅不起疑情; 即无开悟之日; 应抱定一则透不过的话头; 吐又吐不出; 吞又吞不落; 极力追究; 直至行不知行; 坐不知坐; 方能相应。持咒念佛; 须心念耳闻; 极力追顶; 才能化妄念于无形。
2。 大道即在目前; 学人就是不识。古德云: 只为亲切甚; 转令荐得迟! 非虚语也。
3。 聪慧者; 流于文字、口头; 不务实修; 老实者又多死于句下; 此宗风所以不振也。
4。 真伪难辨。玄沙云: 学道之人不识真; 只为从来认识神; 无量劫来生死本; 痴人唤作本来人。在识神里用事而谓悟道; 今人尤甚。
5。 死水不藏龙。学者往往因乐于安住定境; 落入无记; 坐在鬼窟里而不知。
6。 住著定境自以为得。学者于定中偶得一圣境; 自以为得; 守住不放而死于境下。如守住“乐”者; 即不能出欲界; 守“明”者; 不出色界; 守“空”者; 不出空界等。
7。 功夫与悟道混为一谈。众多学者不识功夫与悟道的区别; 误将发了某种神通或气脉通畅了; 以为悟道; 反之; 即非悟道。不知神通再大; 功夫再好; 不识真心; 终有落处; 生死不了; 绝非悟道。
8。 骄躁难戒。学者于悟道前; 多急于求成; 失之在躁; 悟道后; 又因欣喜而失之在骄。躁则易折; 骄则易狂; 俱为学者之大忌; 故亟宜戒除。但学人往往不自觉或护短而不之顾; 故多流于始勤终惰或狂妄不羁; 此岂非今日修道者多而证道者少症结之一欤?
9。 保任精进; 消除旧习难。要将多生历劫著相的旧习一下消光; 确非易事。俗语云: “江山好改; 习气难移。”如不时时觉照; 护惜本真; 勤于改造; 实难有净尽之日。但学者往往得少为足; 以为一悟便是; 不事改造; 非但无以进证后得智; 且有堕入“悟后迷”之危险; 可不慎哉? !
10。 圆证无住难。众多学人往往以为悟得此能言会道、謦 掉臂的是自己天真佛; 便已到家; 如再用功; 就是执法了。殊不知此只是始觉; 不是本觉; 尚须以之依于本觉; 精勤修习; 始成大觉。更有学人著于性体; 住在证境上; 不自觉的堕于圣域而不离窠臼; 此皆不能圆证菩提之大咎也。
以上这些都是在修行过程中差之毫厘; 失之千里的大难处; 还有其他较为次要枝节的; 就不一一再举了。以有这许多难处; 所以雪窦说; 拣择明白君自看。叮嘱大家自行反省; 看自己立在什么处: 是在分别拣择某法、某人、某事; 还是坐在明白里逞识神; 是着在某种阴境上自以为得意; 还是弄精魂搞神通玄奇; 是骄傲自满; 落于疯狂; 还是堕在空、乐、明里作活计? ……好彩须自看; 不得颟顸笼统。请大家自己检点; 有偏差迅速改正; 以免入宝山空手回而虚度一生; 则幸甚矣!
第三则 日面佛月面佛
教是佛口,禅是佛心。禅宗是佛法的正宗,是源自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一脉真传。当年灵山会上,释迦文佛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故迦叶尊者为第一代祖。以后辗转相传,至菩提达摩尊者为第二十八代祖。此为“西天四七”(盖四七二十八也)。时值我国文明大著,善根成就,解脱缘熟,故感达摩祖师渡海西来,为东土初祖。先见梁武帝(见前文“圣谛第一义”),帝不契,遂渡江至魏,面壁九年,遇神光大师,传为第二代祖。以后辗转相传,至惠能大师为第六代祖。此为“东土二三”(二三得六)。六祖以后,便分灯而传,主要有两大支:一支是青原行思,一支是南岳怀让。本公案中的“马大师”就是南岳怀让禅师的嗣法弟子。
江西马祖道一禅师俗姓马,世称“马大师”,他早年修行非常用功,只管打坐。怀让禅师知他是法器,问他坐禅图什么?他说: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一块砖头在他坐禅的地方磨,嚓啦!嚓啦!那噪音使马祖不耐烦,干扰得他打不成座。马祖起坐问:你磨砖作什么?怀让禅师答:我要把它磨成镜子。马祖说:砖头能磨成镜子么?怀让禅师就等他这句话,立即借机反问:磨砖既不能成镜,坐禅怎么能成佛呢?这一问非同小可,直下震醒了马祖的迷梦!修行成道单靠打坐是不行的,打坐用功消除妄想,还要在各种境界中锻炼磨净习气。单靠打坐是除不尽习气的,一定要在种种顺的逆的境界中磨炼,习气才可以除尽。而且单靠打坐,把心坐死,入于灭尽定,非但不能成佛,落入土、木、金、石倒有份在!马祖根性大利,言下知非,就向怀让禅师请教:那怎样做才对呢?怀让禅师是大手笔的宗师,启发学人有非常的手段,就反问马祖:如牛驾车,车若不行,打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