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莲宗祖师传略-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几乎气绝,当时都要被火化了,大师才睁眼微言:“我一息还尚存呢!”这样才免一死。于病中,大师还坚持打禅期,在一起有五个人,大师连他人姓名都不知。
  隆庆五年,大师一路乞食游方至杭州的五云山,见云栖山水色秀丽、幽寂,于是便在此结茅棚居住修行。山中多老虎,时常伤害当地百姓。大师心生慈悲,为这些老虎放“瑜珈焰口”,并诵经施食,此后老虎少有伤人之事发生。于是大师得到当地百姓的拥戴,为他建立禅堂、法堂,不久便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修学丛林。一年,五云山区大旱,村民乞请大师祷雨,大师笑答:“我只知道念佛,并没其他法术。”在众人坚持下,大师不得已,于是击木鱼循走于田埂间,边走边念佛,这时雨随下如注。村民们又异又喜,于是争相出资出力,为大师建造禅堂寺院。自此大师法道大振,海内衲子归心,遂成一丛林道场,取名“云栖寺”。
  相传,文殊菩萨曾化为童子,来参访莲池大师,大师见到童子便问:
  “两脚有泥,必是远方客。”
  童子答:“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
  大师又言:“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童子笑答:“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
  通过两人的对应禅机,也可见大师道法的一斑。
  大师深悲末时期的众生,业深垢重,教法衰落,禅道不明。绝不能以醍醐水贮于秽器中,所以,根据佛教所设的“三学”——戒、定、慧,其中立“戒”为基本,以“净土”为指归。亲自整饬清规,以精严律制为第一修行,命令僧众以半月为期,读诵《梵网戒经》,并著写《沙弥要略》、《具戒便蒙》、《菩萨戒疏发隐》等,阐发戒学的奥义,建立律制范例。
  莲池大师崇讲诵,明因果,识罪福,重真修。凡欺世盗名者,无可施其伎俩。赏功罚过,凛若冰霜,并极力戒杀生,推崇放生。其《戒杀放生文》盛传于世,至今尝多有流通。大师所居寺前建有放生池,山中设有放生所,救赎潜游飞走诸生物。众僧也受大师的影响,从各自的口粮中节省下谷物来喂养动物。并且定期开放生法会,宣说佛法,以至善鸣噪的鸟类,一旦听到寺中的木鱼声,都能安静地听法,听后才展翅喧飞。
  大师一生朴实简淡,虚怀应物,貌相温和,弱不胜衣,而声如洪钟,胸无崖岸。明因慎果,自奉俭朴。自建立道场以来,五十年中未曾妄用一钱。凡有香俸盈余,便施给其它寺庙,并施医药救百姓,修桥补路,常行不倦。直至晚年,自己还亲自动手洗衣、净溺器,从不烦劳侍者。终身一袭布衣,一顶麻布蚊帐用了几十年……
  大师博通诸宗,不但是净土宗的祖师,而且也是华严宗的名僧,因此受到两宗学人的敬仰。无论是讲《华严》还是讲禅学,大师的造谐极深,并且其思想归趣皆归于净土。他认为净土教并非与其它诸宗对立,所以在他的《普劝念佛往生净土》一文中指出:“若人持律,律是佛制,正好念佛;若是看经,经是佛说,正好念佛;若是修禅,禅是佛心,正好念佛。”不仅如此,大师特别大家注重对经教的学习,他在《竹窗随笔》中指出:“我一生崇尚念佛,但也勤勤恳恳地劝人,也要看教典,因为念佛之说来自于何处?要不是佛金口玉言地所宣说,并明载于佛经中,现在的众生何以能知道十万亿刹之外,还有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呢!其参禅的人,借口教外别传,不知道离开教而去参学是邪因,离开经教去悟是邪解……”可见大师对于那些,不重看经,盲修瞎练的学佛给以了严励的指正。大师开净土一门,普摄三根,极力主张“持名念佛”,乃著《弥陀疏钞》:“今此经者,崇约该博,更无他说。单指持名,但得一心,便生彼国,可谓逾简逾约,逾妙逾玄,径中径矣!……观法理微,众生心杂,杂心修观,观想难成。大圣悲怜,直劝专持名号,良由称名易故,相续即生。此阐扬持名念佛之功,最为往生净土之要……”十万馀言,融会事理,直归净土。
  大师所处年代,净土一宗已然势微,且众生慧浅福薄,所以大师一生不遗余力,既调和了诸宗关系,又专弘专扬净土法门。
  临终前半月,大师预知时至,到城中告别诸弟子及故友。只是告诉大家:“我将到其他地方去了。”回到山中寺院便用茶汤供养大众,作为往生前的告别。大师言:“这里我就不再住了,我要到别处去了。”七月中,大师为列祖先宗设“盂兰盆会”,当晚入佛堂喧嘱大众:“我所说的话,许多人从来就不听,我现在就象风中的残烛,灯尽油干了,有些人有朝一日,只有栽了跟头,才能信我的话。所以明天我就要远行了。”在场的大众挽留大师住世。而大师作《三可惜》、《十叹》以警策大众。第二天夜,大师入方丈室,示微疾闭目无语。城中诸弟子赶到,围绕其旁,大师方才睁眼言道:“大家老实念佛!莫作怪,以坏我规矩!”言罢,便面向西方念佛,端然而逝于万历四十三年七月初四午时。
  大师一生教化众生,于明末时期享有盛名,得度弟子中既有出家僧,更有在家弟子,数以千计,其中不乏高官、名士。此时,正值法道式微之际,大师能以自身的真修实学,重振莲风,二百余年来,遗风犹在。对此,憨山大师曾盛赞莲池大师:
  “惟莲池大师的才具,足以经邦济世;悟性,足以传心印;教理,足以契合根机;戒律,足以护持正法;操守,足以警励世人;规约,足以疗救时弊,若不是应身大士来开朗末世重重昏暗,谁又能做得到这些呢?”
  大师一生著书,除《弥陀经疏》外,还有著名的《竹窗随笔》三卷以及《菩萨戒疏发隐》五卷、《具戒便蒙》一卷、《禅观策进》一卷、《缁门崇行录》一卷、《水陆法会仪轨》六卷、《楞严摸象记》十卷等三十余种流行于世。因大师晚年居于云栖寺,所以后世尊称他为“云栖大师”,其所有著作被后世弟子汇编于《云栖法汇》之中。

  十一祖智旭大师

  智旭大师(1599—1655),字澫益,号“西有”,别号“八不道人”。俗姓钟,江苏吴县人。母亲金氏,父亲岐中公,持念大悲咒十数年,因梦观世音菩萨送子,而得生大师,时于万历二十七年五月三日亥时。
  大师七岁即茹素,十二岁读儒书以为圣教,乃发誓灭“佛、道”二教,并开荤酒,作批判佛教的文章数十篇。十七岁时,阅读莲池大师的《自知录》序文及《竹窗随笔》,此时方以往过错,于是倾所有批判佛教的书付之一炬。
  大师二十岁注解《论语》,当注解到“天下归仁”这句话时,便不能下笔,废寝忘食三昼夜,这时大悟“孔颜”心法。当年冬天,大师丧父,此时得闻《地藏本愿经》,于是发起出世之心。
  二十二岁,大师专志念佛,焚尽以往所作文稿二千余篇。二十三岁时,听到《大佛顶楞严经》中有“世界在空,空生大觉,”一句,心生疑团,怀疑“大觉”何以能生起“虚空”和“空界”?为解此疑团,因而决意出家,体究此宇宙人生的大事。
  二十四岁时,大师三次梦见憨山大师,恳请上乘佛法。当时憨山德清大师住在曹溪,路太远而不能远从,于是从雪岭师剃度,命名“智旭”。当年夏、秋两季,大师在云栖寺听闻古德法师讲解《成唯识论》,听后感到此论与《大佛顶经楞严经》的宗旨有矛盾。非常奇怪,佛法岂能有分岐呢?带此疑问,大师前往径山(杭州西北处)坐禅。第二年夏天,用功到极处,身心世界忽然全都消殒,至此大师觉悟,知此身乃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只是因为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所致,并非从父母而生。从此,大师对于“性、相”二宗全然透彻。
  二十六岁,大师于莲池大师塔前接受菩萨戒。二十七岁,遍阅律藏,见当时禅宗多有流弊,于是决意弘扬律宗。
  二十八岁时,大师丧母,悲痛无限。丧葬礼毕,大师焚弃笔砚,前往深山,掩关修行于松陵。关中大病,于是以参禅工夫求生净土。病愈后,大师结坛持念往生咒七日,燃臂香三炷,祈求三宝加持,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当时,四方禅者大多轻视净土宗,而大师悲心愿切,独倡“持名念佛”法门。大师以为念佛法门是“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并认为“禅者欲生西方,不必改为念佛,但具信愿,参禅即净土行。”因为身体力行,专弘专修,使得莲风也随之大振。
  大师四十九岁时著《弥陀要解》,依天台宗“五重玄义”方式,说明《阿弥陀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实相为“体”;信愿持名为“宗”;往生不退为“用”;大乘菩萨藏无问自说为“教相”。又以《阿弥陀经》总摄一切佛教,以“信愿行”总摄《阿弥陀经》的全经宗旨。特别指出:念佛圆摄一切佛教,持名一法统摄一切宗、教、事、理……学佛当以般若为导,以净土为归。因此,近代净土宗印光大师盛赞《弥陀要解》:即使阿弥陀佛再来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也不会超过智旭大师。足见大师于净土宗通达之深!
  一六五五年元月二十一日,大师示疾,遗嘱其身火化后,屑骨及粉分施禽、鱼,与众生结往生西方之缘。午时,大师跏趺坐于床角,向西举手而逝,时年五十七岁。当时即合龛于坛中,圆寂三年后,门人弟子才遵嘱如法火化,当启龛时,大师发长覆耳,面貌如生。跌坐巍然,牙齿全然不坏。弟子不忍遵照大师遣嘱而散骨灰,于是奉灵骨建塔于灵峰。
  大师一生著书,除《弥陀要解》外,尚有《唯识心要》、《毗尼事义集要》、《阅藏知津》、《法海观澜》等四十余种流行于世。大师曾选定《净土十要》,作为净土行人必读著作。

  十二祖截流大师

  截流大师(1628—1682),又名行策,俗姓蒋,江苏宜兴人。其父蒋全昌,乃宜兴名儒,并与憨山大师有深交。憨山大师圆寂三年后的一天晚上,其父梦见憨山大师持杖入室,此后不久,截流大师出世,故此父亲为其取名“梦憨”
  随大师长大成人,其父母也相继去逝。二十三岁时,大师投武林理安寺的箬庵问公剃度出家。出家后精进修持,五年后契悟佛法要旨。
  问公圆寂后,大师往报恩寺,依息庵瑛师专修净业。后又遇钱塘樵石法师,受引导学习天台教观,并同入净室,修“法华三昧”。通过天台宗的修学,大师宿慧通达,深得天台精髓。
  康熙二年,大师结庵于杭州法华山,专修净土,大阐莲宗,弘化殊胜。康熙九年,大师住虞山普仁院,倡兴莲社,发起打佛七,并作文开示广大信众:
  “持名念佛,贵在一心不乱,无间无断,并非以快念多念为好。只要不缓不急,密密持名,使心中佛号历历分明。穿衣吃饭,行住坐卧,一句佛号绵绵不断,犹如呼吸相似。既不散乱也不沉没,这样去持名念佛,就是在事上能一心精进。事上能一心精进念佛,必定能往生净土,如果能进一步达到理上一心,精进念佛,那么就可以提高往生的品位。”
  康熙二十一年,大师示寂,时年五十五岁。据说,当时孙翰臣及吴氏二人,也于同天病亡但不几天后两人又复活了,并且都说自己被冥司阎王勾去,被系在殿下,忽然看到光明彻地,香花漫空,这时冥王伏地礼拜,迎送往生西归的一位大师,仔细一看,乃是截流大师。两人也因为蒙大师的光明所照,所以得以返回人间。
  大师一生著作有:《金刚经疏记会编》十卷、《劝发真信文》、《起一心精进念佛七期规式》、《宝镜三昧本义》、《楞严经势至圆通章》等流布于世。

  十三祖省庵大师

  省庵大师(1686—1734),字思齐,又号实贤,江苏常熟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一出生便绝吃荤肉,少小即有出尘之志。父亲早亡,母亲张氏知子宿具善根,便令其出家。大师七岁即礼请清凉庵容选法师为师。经典过目不忘,聪慧俊彦。十五岁剃度受戒,兼通世典,能呤诗、善书法。然而并未忘怀生死大事。大师生性忠厚孝顺,母亲过世时,大师跪于佛像前为母读诵《报恩经》达四十九天。
  一日,大师到普仁寺,见一僧人仆地而死,顿感人事无常。因此更为精进修行,严持戒律。日食一餐,过午不食,一生修“不倒单”。后云游参学,于“三观、十乘”之旨、性相之学,无不通贯。绍昙法师为其授记,成灵峰四世天台宗传人。
  后来,大师求学于灵鹫大和尚门下,参“念佛是谁”的话头,操持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