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赫武功激发举国上下的抵抗外来侵略的决心,也如实揭示清朝政权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书中对“士大夫不讨掌故,道听途说,其究至于贻误于国家”;对于“吏饕民困”、“财用不足”、“人材不竞”、“令不行于境内”的社会危机;以及战争中战和不定、调度失宜、将骄兵悍、纪律败坏、赏罚不明等腐败现象,均有分析批评。后书则完整地记载了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总结了中国在战争中失败的经验教训,尤其对统治集团中的投降派加以揭露,锋芒直指道光帝、穆彰阿、琦善、奕山等人。对林则徐、邓廷桢等抵抗派和爱国官兵予以热情肯定,表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书中还提出了“师夷长技”的纲领,并具体建议采取开办造船厂“以整水师之武备”的措施。
《海国图志》是历史、天学、地学、科技和时政的综合著作,精华在第一部分《筹海篇》。这部书总结了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中国应采取的补救措施:如严禁鸦片、广开贸易、兴办工厂、加强海防和讲求养兵练兵之法,从而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纲领系统化。书中其他部分分别介绍了世界各国史地和政情,对英、法、美、俄介绍尤为详细。此外还选载了与鸦片战争有关的档案材料及林则徐组织编译的国外情报资料;收集了西方关于船炮、水雷、望远镜、测量器具的技术资料,附有图表和数据。最后是关于天学和地学等有关自然科学知识,可谓当时的百科全书。《海国图志》以“师夷长技以制夷”为写作目的,表现了作者在了解世界情况和更新观念上的巨大突破,开创了近代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真理的新风,对此后中国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日本的明治维新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① 《默觚下·治篇五》,《魏源集》上册,第48 页。
② 魏源:《书古微·甫刑篇发微》卷11。
③ 《默觚下·治篇十六》,《魏源集》上册,第79 页。
魏源在编撰《海国图志》的过程中,牵涉到元史,于是取《元朝秘史》、《蒙古源流》加以研究,参以邱处机《长春真人西游记》、刘郁《西使记》和历代西域传记,写成《元代西北疆域沿革图》、《元代征西域考》及《元代北方疆域考》,最后在此基础上写成《元史新编》。《元史新编》对明代官修《元史》作了正误补阙、删繁弥陋的工作,在体例上改变旧史一人一传的形式,而传以类从。这部书对后来的元史和西北史地研究,具有相当影响。其他有关鸦片战争的史地著作与魏源同时或稍后,还出现了其他一些有关鸦片战争的著作,其中较著名的有梁廷枬的《夷氛闻记》、夏燮的《中西纪事》和徐继畬的《瀛环志略》。梁廷枬(1796—1861),参加过广东的禁烟活动和人民群众抵抗英军侵略的斗争,他参考了《道光洋艘征抚记》的早期抄本《夷艘寇海记》,写成《夷氛闻记》。该书的主要价值在于保存着较多的广州三元里抗英活动和广州升平社学组织活动的第一手资料。但作者的识见显然不及魏源,他反对“师夷”,认为这有失国体之尊严。
夏燮(1800—1875)的《中西纪事》,是根据当时流传的奏稿函札、条约章程、新闻报纸等资料整理而成的。该书所记,始于早期通商,迄于咸丰十年(1860)中英、中法签订的《北京条约》,对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经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交涉,均有详细记载。揭露了英、法、美、俄的侵略罪行,歌颂了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事迹。也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徐继畬(1795—1873)与魏源编纂《海国图志》同时,开始编撰《瀛环志略》,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成书。由于他在鸦片战争前后正在广东、广西、福建任职,与外国人有所接触,学到了一些外国史地知识。《瀛环志略》载地图42 幅,对世界五大洲近80 个国家作了介绍,内容包括地理位置、历史变迁、政治经济、风土文化等等,而重点放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书中地图绝大部分由西方地图册中采集,绘制精确。叙述则侧重于近世,兼及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神异之说则摒弃不取。这部书后来对洋务运动、维新运动和日本的影响,仅次于《海国图志》。
边疆史地和元史研究的发展鸦片战争使“天朝上国”的清帝国大损威严,不仅东南沿海门户被打开,西南、西北和东北边疆的危机也渐引起有识之士注意。加上明代官修《元史》潦草芜秽,尤其是元朝奠都燕京之前四朝(太祖、太宗、定宗、宪宗)事迹概付阙如,清代史学家一直有志于勘治元史。此外还由于一些被流戍西北的官吏、士人的实地见闻感受,增强了他们研究边疆史地和元史的兴趣,使得这方面的学术出现了长足的进展。
姚莹(1785—1853)的《康輶纪行》是西南边疆研究的代表之作。这位爱国官吏在鸦片战争中任台湾兵备道,曾有效地抗击了英军,但事后却遭诬陷贬官,罚往四川和西藏。他饱含爱国热情,从事调查研究,“就藏人往西事”,写成记述我国西藏地区以及印度、尼泊尔以至美、俄等国有关情况的《康輶纪行》。在四川时,他就对英国侵略者在西南的贩烟活动路线作了调查,到西藏后又详细调查了印度、尼泊尔的进藏路线,并将西藏境外各国地形绘制成图。他尤其关注英、俄有关情况,认为英国有“长驱入藏”的野心,主张利用二者的矛盾而采取“制驭”方略。书中不仅详载进藏路线、距离,也介绍了西藏的民俗、生活、宗教等问题。姚莹对西南边疆情形的调查和研究,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
这阶段的边疆史地和元史研究,除前述魏源的《元史新编》之外,首先是曾官湖南学政、后因事遣戍伊犁的徐松(1781— 1848),得以实地勘察西北边地,写出了《汉书西域传补注》、《西域水道记》和《新疆识略》。接着张穆(1805—1849)曾校订《永乐大典》中的《皇元圣武亲征录》和祁韵士的《西域稀地》、《藩部要略》,并研究俞正燮的《俄罗斯佐领考》,写出了《俄罗斯事补辑》、《北魏地形志》和代表作《蒙古游牧记》。
《蒙古游牧记》的写作,是因张穆有感于“内地各行省府厅州县皆有志乘,所以辨方纪事,考古镜今。。。独内外蒙古。。未有专书”,人们难以系统了解蒙古情形。该书在编纂上沿用了史志体裁,但根据蒙古族“以畜牧为主,不常厥居”的生活方式,以历史上各盟、旗为单位,“因其部落而分记之”。记叙各部情况时,首叙封爵功勋,继考古今舆地及山川城镇的沿革,终言会盟贡道。取得了“缀古通今,稽史籍,明边防,成一家之言”的效果。此外,还有曾任刑部主事的何秋涛(1824—1862),究心时务,对西北史地尤有兴趣。他又精于汉学,遂把汉学家的考据精神和方法,运用于边疆史地研究,将官私著述中有关北部边疆的史料加以分类、排比、考订,编辑为《北徼汇编》,于咸丰八年进呈书稿,被改名为《朔方备乘》,然未刊即毁残于英法联军之役,到光绪年间才经他人据残稿补缀刊行。
《朔方备乘》之作,意在歌颂清初武功之盛,希望清朝统治者总结经验,振作精神,抵御外来侵略。该书范围不限于蒙古、新疆和我国东北,对西伯利亚、中亚乃至东欧,亦俱有考证。其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中俄关系的史料考订和记载,既具体地叙述了清初俄国在我国东北边疆的扩张、两国交兵、会谈分界立碑的史实,也介绍了康熙年间两国关系正常化以后经济、文化上的友好往来。其另一进步之见,是强调各民族间要互相尊重对方的宗教信仰和生活习俗,以稳定人心,加强团结。该书还对土尔扈特蒙古跋涉万里、重返祖国的原因作了分析,对这一爱国行动及边疆各族人民不屈服于外力威胁的光荣传统加以热情赞扬。
此后直到清末,致力于元史研究并取得较大成就的,还有李文田(1834—1895),代表作是《元秘史注》,取材宏富,于《元秘史》中涉及的地理、年代、史实均有详细参证和考订。洪钧(1839—1893)在使俄期间,接触到波斯人拉施特哀丁的《史集》和亚美尼亚人多桑的《蒙古史》以及其他西方史料,编成《元史译文补证》一书,不仅扩大了史料来源,而且开辟了中西比较、参互对勘的治史新途径。
到本世纪二十年代初,元史的研究仍在进展。屠寄(1856—1921)著有《蒙兀儿史记》,偏重于记载忽必烈以前史事和各大汗国史迹,取材兼及中外,于西北地理沿革考证尤为详尽。曾廉编有《元书》。柯劭忞(1850—1933)著成《新元史》,注意吸收了前人对元史研究的成果,对旧《元史》多所补正,但体例和观点一仍其旧。
中俄边界一度是边疆史地的研究热点。曹廷杰(1850—1926)在光绪十年至十三年(1884—1887),通过研究有关史料和实地勘察,写成《东北边防辑要》、《西伯利亚东偏纪要》、《东三省舆地图说》等书,详细记述了俄国侵占我国东北领土的情形。尤其是拓回永宁寺碑文,于研究明代东北边疆,意义重大。另外,屠寄著有《黑龙江舆地图说》,洪钧有《中俄交界全图》,二十世纪初邹代钧作有《中俄界记》。近代的史地研究,促进了历史沿革地理学的发展,造成了一批专家,其中以杨守敬(1839—1915)和丁谦(1843—1918)成果最多。杨守敬著有《汉书地理志补校》、《隋书地理志考证》、《水经注疏》、《水经图注》、《历代舆地图》,均被视为名作。丁谦则编有《蓬莱轩舆地丛书》等,为社会普及了地理学知识。
突破禁忌的明史研究清初官修《明史》,对南明小朝廷和抗清的人物事迹记载极为简略,但当时一些具有民族气节的汉族士人曾遗留下大量野史笔记,在民间流传。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冲击,使得清皇朝在思想文化上的控制相对削弱,撰写明史的著作渐渐问世,继前述魏源的《明代食兵二政录叙》之后,还有徐鼒和夏燮的有关史著。
徐鼒(1810—1862)于道光三十年(1850)入清朝史馆,着手研究南明史。他参考前人有关史书60 余种,兼及诸地方志和诗文集,于咸丰十一年(1861)写成《小腆纪年(附考)》。该书起自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李自成农民军进入北京、福王朱由崧在南京登基,终于康熙二十一年(1683)台湾郑氏政权归顺,以编年体记载其间40 年史事。他同时作有纪传体的《小腆纪传》,两书并行,使这段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行动公之于世。夏燮于同治十二年(1873)刊行了《明通鉴》,其中南明部分占6 卷。
该书注重鉴别史料、考订事实、兼及讨论治乱得失,寓评于编。徐鼒和夏燮两人在政治上都依附于曾国藩,是封建道统、秩序、伦常的维护者,因而其指导思想都未能摆脱春秋笔法和《御纂资治通鉴纲目三编》的影响。不过他们都注重“人事”,敢批评“苛政”,强调“直书其事而得失劝惩寓焉”。他们还站在汉族地主阶级的立场,歌颂因对抗农民起义而死的“忠节之士”,也记录并表彰了抗清的“忠臣”、“义士”的事迹,不过都巧妙地通过引用清朝皇帝谕旨的方法加以表达。
西方史学的输入和中国人走向世界从洋务运动时期开始,西方史学随同外国其他文化已逐渐传入中国,到维新运动之前,在梁启超编的《西学书目表》中,“史志”类书籍有25 种,大部分为编译的外国史著。通史如日本冈本监辅的《万国史记》,美国谢卫楼著、赵如光译的《万国通鉴》,古代史如英国艾约瑟辑译的《欧洲史略》、《希腊志略》、《罗马志略》,近代史如英国马恳西著的《泰西新史揽要》(原名《泰西第十九周大事记》)、《列国变通兴盛记》,国别史如《俄史辑译》、《大英国志》,日本冈千仞著的《法兰西志》、《米利坚志》,人物传记如黎汝谦译的《华盛顿传》等。当时影响较大的是冈本监辅著的《万国史记》和英国在华传教士李提摩太口译、蔡尔康笔述的《泰西新史揽要》。《万国史记》反对以欧洲为世界中心,对受西方列强侵略的印度、土耳其、波兰表示同情,同时书中主张讲求新政新学,赞美欧洲的立宪制度。《泰西新史揽要》主要记叙十九世纪欧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李提摩太口译时盛赞基督教,为帝国主义侵略行为辩护,还攻击法国式的民主革命,宣扬温和的改良主义思想。但该书毕竟介绍了法国革命和英国的产业革命,传播了破除封建专制积弊、力主“变通”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