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尴匕菜吵。┍磺寰В裁弧�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它破坏了内部的团结,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损伤了元气,丧失了乘胜歼灭敌人的有利时机。清廷趁机纠集军队,于咸丰六年底,攻陷武昌、汉阳,随后占领江西大部分地区,并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围困天京。
第二节艰苦转战和改革内政的努力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分裂后,形势顿挫。洪秀全为扭转危局,曾作了努力,提拔了陈玉成、李秀成、李世贤等一批青年将领,担负军事重任。
咸丰八年(1858)六月,陈玉成、李秀成会集各路将领,在安徽枞阳镇(今桐城县东南)召开军事会议,决定采取联合作战方针,同心协力解除清军对天京的包围。七月,陈玉成等部太平军在皖北作战,击溃署安徽巡抚李孟群部湘军,攻占庐州。八月,陈玉成、李秀成两军在滁州境内会师东进,攻破浦口,再次击溃江北大营,并进占江浦。浦口一带战斗的胜利,打通了天京与江北的交通,解除了江北清军对天京的封锁。其时,湘军主力李续宾部在攻陷江西九江后,乘势侵入安徽,进逼庐州咽喉三河镇。十月,陈玉成、李秀成率军救援。太平军乘大雾发起猛攻,李续宾部乱成一团,拼死突围,终不得出。经过激战,太平军摧毁了湘军全部营垒,歼灭曾国藩之弟曾国华等湘军数千人,李续宾自杀。太平军乘胜追击,收复桐城,围困安庆的清军不战而逃,皖北复为太平天国所有。天京上游局势,至此暂时得到稳定。咸丰九年三月(1859 年4 月),洪仁酉愀劾吹教炀=鹛锲鹨搴螅槿诗迫于清军缉捕,于咸丰二年避居香港。他在香港接触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情况。到天京后,被封为干王,总理太平天国朝政。因为诸将的不满,不久洪秀全又先后封陈玉成为英王、李秀成为忠王,其他将领也陆续封王。
洪仁蚝樾闳岢隽恕蹲收卤唷贰U馐且桓鐾吵锶值姆桨浮T谡畏矫妫槿诗认为立政的关键,“惟在乎设法用人之得其当”。所谓“设法”,就是制定法律、制度。他指出立法的重要性,英国之所以成为当时“最强之邦,由法善也”。他反对“结党联盟”,针对当时存在分散、离心的倾向,强调要“自大至小,由上而下,权归于一”。在经济方面,洪仁髡欧滦鞣叫税焯贰⒙执⒂示帧⒐こА⒖笊健⒁械龋崩⒚鞔丛煺摺白宰ㄆ淅薄T谒枷胛幕矫妫髡派柩Ч荨⒁皆海嗣ち圃骸Ⅶす压露涝骸⒂ぬ茫碛钏鹿郏镆跹舭松罚帕鞫槊瘢缬ぁ⒙蚵羧丝诩笆褂门荆辖黄肟凇K古心侵帧安晃袷笛Вㄊ赂∥摹钡难Х纾凇督涓∥那裳在汀分校髡拧拔囊约褪担怨蟠有摹保岢扒惺得魍福谷艘荒苛巳弧钡那趁魑奶濉:槿诗的这些建议,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洪秀全对这些建议深为赞赏。但由于当时还缺少必要的条件,这些政策没有能够施行。
咸丰十年二月(1860 年3 月),太平天国为打破江南大营对天京的围困,派李秀成等奇袭浙江杭州,以分散江南大营兵力,然后太平军迅速由杭州回军,会同陈玉成等部猛攻江南大营。闰三月(5 月),击溃了江南大营,解除了对天京的包围。钦差大臣和春、帮办大臣张国梁率残部逃奔丹阳。太平军乘胜追击,连克丹阳、常州、无锡。清军节节溃败,张国梁在丹阳落水而死,和春在浒墅关自杀。四月,太平军又相继克苏州、浙江嘉兴等许多州县,开辟了苏南地区,建立了以苏州为首府的苏福省。
当太平军席卷江南、逼近上海的时候,上海的官僚、地主、买办大为恐慌。江苏巡抚薛焕派上海道吴煦向英、法领事请求派兵防守县城,得到了他们的同意,表示将协助清军“弥平一切不法叛乱,保卫上海”①。美国流氓华尔(F。T。Ward)也在薛焕、吴煦的支持下,招募外国在华的一些亡命徒组成了洋枪队。咸丰十年六月,李秀成率太平军在江苏青浦大败洋枪队,重伤华尔。七月,太平军逼近上海城时,遭到协助清军防守的英军和停泊在黄浦江的英、法军舰炮火的攻击,李秀成还想与“洋兄弟”取得谅解,严禁还击,致使太平军遭受重大伤亡,只得从上海地区撤退。
① 呤唎著,王维周译:《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上册,第205 页。
第三节保卫安庆和经营苏浙当太平军向东南进军时,曾国藩的湘军包围了安庆。安庆是太平军和皖北捻军进行联系的纽带,也是保障天京、保证粮食供应的战略要地。为解安庆之围,太平天国决定由陈玉成、李秀成分兵两路攻武昌,以牵制湘军回援。陈玉成率北路军从安徽入湖北,于咸丰十一年二月攻克黄州(今黄冈),逼近武昌。武昌城内一片混乱,湖广总督官文惊慌失措,官员纷纷逃遁。当时在汉口租界的英国参赞巴夏礼为阻止太平军进攻武汉,赶到黄州会见陈玉成,声明要保护武汉的商务,太平军“必须远离该埠”。由于外国侵略者的干涉,加上李秀成大军迟迟不来会师,安庆形势又日益吃紧,使陈玉成放弃进攻武昌,回师救援安庆。李秀成锐意经营苏南、浙江,对救援安庆抱消极态度。直到咸丰十年十月,因江西、湖北一带的大批起义群众要求参加太平军,他才以招兵西进为主要目的,留下主力部队防守苏州、常州,自己率领一部分太平军从皖南经浙江进入江西。咸丰十一年五月进兵湖北,前锋攻占武昌县。李秀成在兴国会见了英国驻汉口领事金执尔(W。R。Gingell),金执尔加以阻挠和恐吓。当对陈玉成已从湖北折返安庆,李秀成终于放弃了进攻武汉的计划,率军从湖北撤入江西。
太平军攻武汉、保安庆的战略决策未能实现,曾国藩认为已无后顾之忧,于是集中兵力围攻安庆。陈玉成屡次组织援军,在安庆外围与湘军展开激烈的争夺战,终于未能与城内守军汇合。咸丰十一年七月二十日(1861 年9月5 日),安庆失守。从此太平天国在上游的重镇尽失,天京已无屏蔽。同治元年(1862),陈玉成在庐州与清军激战三个月,突围至寿州,不幸被俘,五月初八日(6 月4 日)在河南延津英勇就义,年仅26 岁。
当陈玉成等部太平军与湘军争夺安庆时,李秀成、李世贤的军队由江西入浙江,到咸丰十一年九月间,先后攻克金华、处州(今丽水县)、严州等城,控制了浙江中部。李秀成进兵攻克临安、余杭,围攻杭州。十一月,太平军攻破杭州城,巡抚王有龄自杀。李世贤部黄呈忠、范汝增也于同月攻克重要港口宁波。浙江和苏南成为太平天国最后两三年中的主要根据地。
苏浙地区,太平军和乡官的成分严重不纯。充任乡官的除劳动人民外,有流氓无产者,还有大批地主、士绅和依附地主阶级的人;新参加太平军的,有会党队伍,有土匪、地痞、流氓,还有大批清朝的败兵溃勇。太平军队伍被严重腐蚀,烧杀掳掠、虐待百姓、逃亡叛降的事件经常发生,一些将领也在蜕化变质。
苏、杭是地主阶级势力比较强大的地区,他们采取各种手段顽抗太平军。浙江诸暨的地主包立身纠集了一两万人的团练武装,盘踞包村半年多;湖州举人赵景贤率团练据城困守,历时近两年。在苏南地区,团练武装的重要首领有:苏州的徐佩瑷,常熟的庞钟璐,无锡的华翼纶、杨宗濂,江阴的王元昌等。太平军对这些地主武装往往满足于招抚,结果使地主武装得以保存下来。徐佩瑷等人表面上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暗中仍受清朝官员的接济和指挥,并拉拢太平军将领熊万荃、钱桂仁、骆国忠等,组成一个叛乱集团,策划在苏州一带发动叛乱。阴谋暴露后,徐佩瑷等被处死。
太平天国后期虽然开辟了苏浙根据地,但在这些地区内存在着复杂的矛盾斗争和严重的危机。
第四节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军占有苏浙,并不能弥补它在皖北战场和天京上游的损失,无法扭转军事上的不利局面。曾国藩取得统辖四省军务大权后,号令统一,筹饷较易。他自己坐镇安庆指挥,委其胞弟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率湘军主力由皖北沿长江东下,进攻天京;继派左宗棠率另一支湘军由江西进犯浙江。不久,左宗棠被清廷任命为浙江巡抚。他勾结英、法侵略者,镇压浙江的太平军。咸丰十一年十二月(1862 年1 月),李秀成兵分两路,由苏、杭出发,再次进攻上海。敌对势力在上海成立“中外会防公所”,策划防守方案和筹措饷械。在上海的英、法侵略军增至数千人,华尔的洋枪队改称“常胜军”,扩编至5000 人。同治元年(1862)三月初,英、法、俄侵略军和华尔的“常胜军”联合清军,向沪西的王家寺、罗家港等太平军阵地进攻。由于太平军的几个阵地被迫相继放弃,上海得以解严。
三四月间,李鸿章率淮军从安庆乘轮船到达上海。咸丰二年(1852)春,他奉曾国藩之命,仿照湘军营制,在安徽编练成一支拥有6000 余人的淮军,成为继湘军之后又一支重要军阀武装。李鸿章到达上海之日,清廷授他江苏巡抚。在官僚、豪绅、富商、买办的支持下,他与外国侵略者积极合作。四月,李鸿章率淮军联合英法联军和华尔的“常胜军”攻陷青浦,随后进犯奉贤南桥镇。太平军与敌军展开激烈战斗,杀伤了不少侵略军,击毙法国海军司令卜罗德(A。Protet),但终因伤亡过多,南桥失守。李秀成率精锐万余人反击,在太仓大败敌军,乘胜克复嘉定。五月,太平军又在青浦大败敌军,活捉“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Edward Forrest),收复县城。太平军又一次进逼上海近郊,侵略军龟缩上海不敢出战。正当此时,曾国荃率湘军扎营雨花台附近,围攻天京甚急。李秀成在洪秀全的严催下,不得不率师回援,第三次进取上海功败垂成。
同治元年(1862)闰八月,太平军与湘军在雨花台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李秀成、李世贤率军20 余万,装备了相当数量的洋枪洋炮,向湘军发动猛烈攻势。曾国荃全军约3 万人,凭借深沟高垒,坚守顽抗。太平军围攻44天,虽毙伤湘军约5000 人,但未能攻破营垒。十月,李秀成撤兵。随后李秀成奉洪秀全命渡江进兵皖北,企图诱使围攻天京的湘军回援江北。但没有取得什么战果,却损兵十数万。这时,太平天国的处境已非常不利。
湘、淮军联合外国侵略军乘天京被围,加紧在江浙地区展开进攻。浙江方面,同治元年(1862),英法侵略军伙同清军攻陷宁波,随即成立了“中法混合军”(“常捷军”)和“中英混合军”(“常安军”、“定胜军”)。外国侵略者和清军结为同盟,向太平军进犯。太平军英勇抵抗,在慈溪击毙来援的“常胜军”统领华尔,同治二年在绍兴屡败敌军,先后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LeBrethon de Caligny)及其继任塔提夫。但这些局部战斗的胜利,不能扭转整个战场的被动局面,慈溪、绍兴等城先后失守。这时,衢州、严州、金华各府县也相继被左宗棠的湘军攻陷。此后,左宗棠湘军和“常捷军”全力进攻杭州。同治三年二月(1864 年3 月),杭州失守。太平军浙江据点全部瓦解。
在江苏,英法侵略军和英国军官戈登继任统领的“常胜军”,伙同李鸿章的淮军组成的联合武装,配备了优势的炮舰、轮船和洋枪、洋炮,以上海为基地,向西进犯。同治二年(1863)三月,中外联军攻陷太仓、昆山,七月进逼苏州。慕王谭绍光率领太平军英勇抵抗。李鸿章因强攻损失重大,遂致书诱降。谭绍光坚决抵抗,誓不投降;而以纳王郜永宽为首的苏州其他守将密谋叛降。十月二十四日(12 月4 日),郜永宽等刺杀谭绍光,献城投降。过了两天,他们都被李鸿章杀死。苏州的失守,标志着太平天国苏南根据地已陷于绝境。同治三年四月,常州失守。太平军在苏南的根据地也陷于瓦解。天京形势更加危急。城外太平军的防御工事已被破坏殆尽,天京城被曾国荃的湘军四面围困,内无粮食,外无援兵。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但洪秀全对他严加斥责,说:“朕铁统江山,尔不扶,有人扶,尔说无兵,朕之天兵,多过于水,何惧曾妖者乎?”①同治三年四月二十九日(1864 年6 月3日),洪秀全病逝。长子洪天贵福继位为幼天王。六月十六日(7 月19 日),湘军用火药轰塌天京城墙。经过激烈巷战,天京陷落。曾国荃的湘军攻入天京后,大肆抢劫烧杀。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