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9中国通史第十一卷-近代前编(上册)-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维护清皇朝的统治和传统的儒家思想文化,1863 年,曾国藩率先在南京创设“金陵书局”。此后各地纷纷创立官书局,出版了大批图书。其中以1867 年在浙江杭州创办的浙江书局、1867 年在武昌创办的崇文书局、1886 年在广州创办的广雅书局刻书最多。与此同时,太平天国对刻书也颇为重视,设有庞大的出版刻书机构诏书衙、诏命衙、刊书衙、宣诏衙、镌刻营和刷书衙,分别承担着图书的编辑、刻版、刷印与发行任务。
  (2)私、坊雕版印书系统。在清末,私人集资刻书已成为被人推崇、兼①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轻工业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中国近代造纸工业史》,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9 年版。
  ① 朱自嘉:《官书局书目汇编·缘起》。
  ① 《贼情汇纂》卷4。
  文化与福利性质的、有惠于社会的高尚事业。晚清私人刻书成果累累。著者有金山钱氏(钱熙祚、钱熙辅等)、缪荃孙、王先谦、叶德辉等。其中叶德辉刻书多达160 多种。
  坊肆刻书,南方集中在苏州、上海、广州、南昌、成都等地;北方则以北京为多。这些坊肆在晚清刻印了不少图书。
  2。雕版印刷在证券、年画及织物等领域的应用。
  在晚清,以纸币为主的各种证券印刷、商品广告印刷、包装装潢印刷、诗笺年画印刷、织物印刷,仍在采用雕版印刷方式,而且在工艺技术上也有所改良和进步。
  纸币印刷,咸丰三年(1853),因军需浩繁,筹措不支,开始发行以银两为单位的“户部官票”和以铜钱为单位的“大清宝钞”,此后又发行银票和钱票,设立银钱局。光绪年间,银钱局已遍布各省。与此同时,太平天国于1860 年刻印发行“天国宝钞”,用薄棉纸印刷。
  纸币之外,晚清时期刻印量较大的证券是“地契”。地契多由县一级的主管部门印制。另外,还有当票、借据等证券采用雕版印刷。
  在清代,诗笺、画纸和年画印刷,是雕版印刷的重要领域。由于诗笺、画纸和年画多为彩色印刷,所以对印刷技艺的要求较高,反映着当时雕版印刷业已达到的技术水平。光绪年间刻印诗笺之风在北京十分兴盛,北京琉璃厂的松古斋、清秘阁等十几家店铺都从事诗笺画纸的刻印与销售。由于诗笺的发行对象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和社会名流,因此制作都十分精致、考究,达到了当时雕版印刷技艺之高峰。
  咸丰、同治年间,木版年画作坊遍布全国各地,其中尤以苏州的桃花坞、天津的杨柳青、山东潍县的杨家埠最为著名。当时每年各地年画作坊的印销量均以百万计,除满足国内需要外,还远销印度、缅甸及东南亚各国。年画的幅面已达长108 厘米、宽56 厘米,是当时世界版画业的一大奇观。
  清末,织物印花仍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按其雕刻印版的特征,当时有木戳印花、木滚印花和镂空型版印花。这些印花工艺,在中国流行已久,近代仍很盛行。
  (二)传统活字印刷的发展与兴盛中国的活字印刷,到清末,出现了泥、木、铜、铅、锡等各种不同质的活字并存的繁荣景象。
  1。泥活字的进一步研制和应用。
  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印刷,除宋周必大、西夏僧侣和元初杨古曾用来印刷图书外,史载甚少,可见未能推广开来。到十九世纪上半叶,有苏州李瑶用泥活字排印的《南疆绎史勘本》和《校补金石例四种》,字体隽美秀雅,质量上乘,可与雕印之精品媲美。有泾县翟金生竭尽三十年之心力,制成大、中、小、次小、最小五种泥活字十余万枚,排印了《泥版试印初编》、《仙屏书屋初集》等图书多种,颇受世人赞誉。
  2。木活字的应用和普及。
  木活字在清朝颇为盛行,占尽风骚。自武英殿用金简制作的木活字排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之后,从书局、衙门、书院到个人,广泛效法,流行遍及全国各地。流传至今的清代木活字印本多达2000 种。可见清代本活字流行之盛。
  清末民初的木活字印刷,可分为官民两大类。其中:官办木活字印刷除武英殿外,主要由各地的衙门、书院和官书局承办。
  在大量排印书籍之余,还排印了北京的《京报》、《万国公报》,无锡的《白话报》等报纸和《晋绅录》等定期出版物。
  民办木活字印刷包括坊肆和士大夫阶层的木活字印书和遍布全国的木活字家谱。其中尤以家谱最为普及。北京图书馆收藏家谱五百种,60%是光绪年间用木活字排印的。
  3。以铜活字为主的金属活字印刷。
  以铜活字为主的金属活字,有铜活字、锡活字、铅活字三种。以铜活字使用最多。武英殿曾用铜活字排印了一万卷的《古今图书集成》。1840 年后,铜活字印刷转向民间。其中最让人称道的是福建林春祺的“福田书海”。林春祺秉承父志,自道光五年(1825)到道光二十六年(1846),历时20 多年,耗资白银20 余万两,刻成大小铜活字40 多万枚,几近武英殿铜活字的两倍。因其故籍是福清龙田,故名为“福田书海”。福田书海古今字体齐全,楷书隽美,字画精巧。林氏用其排印了顾炎武的《音论》、《诗本音》等图书。
  锡活字和铅活字较之铜活字使用为少。锡活字出现于宋末元初。清之佛山镇,赌博盛行,所需彩票——闱姓票和白鸽票数量颇巨,佛山一唐姓出版商为印此彩票,于道光三十年(1850)开始用锡铸造活字,计扁体、大字长体和小字长体三副,共十余万枚。咸丰元年(1851)用其印成马端临《文献通考》。
  铅活字印刷始于明朝,清道光年间广东梁发曾手刻铅字排印自著《祈祷文》。其后清河王锡祺又于光绪五年(1879)用铅版印刷潘德舆著《金壶浪墨》。这时,更为先进的西方近代印刷术已传入,中国人就不再用旧法制作铅活字印刷了。
  (三)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和发展1。近代印刷术的传入。
  中国的近代印刷,究其源,发轫于十九世纪初。最先传入的是凸版印刷术,稍后是平版印刷术,再后是凹版印刷术。
  (1)凸版印刷术的传入。
  凸版印刷的传入,主要是铅活字版、泥版浇铸铅版和纸型浇铸铅版及其相应技术、设备的传入,以铅活字版传入为始。
  (i)铅活字的传入和中文铅活字的研制。1807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 1782—1834)为排印中文圣经,在中国雇人刻制字模,浇铸中文铅活字。这是在中国本土采用西方铅活字印刷术制作中文字模、浇铸中文铅活字之始,故史学界把1807 年作为西方近代印刷术的传入年份。马礼逊的行为引起基督教旧教的忌恨和清朝官府的注意。刻工因怕招致灾祸,便将所刻字模付之一炬。这使他的尝试遭受重大挫折。7 年之后,马礼逊为避免重蹈前辙,派助手Dr。及新收教徒到马六甲设立印刷所,并于1819年印成第一部《新旧约中文圣经》。与此同时,英国人马施曼(Dr。JoshuaMarshman)在槟榔屿译印《新旧约圣经》①,因托汤姆氏(P。P。Thoms)在澳门镌刻字模,浇铸中文铅字。以上二例,是早期在中国用西法制作中文铅活字的开端。此后,西方各国纷纷效仿,研究制作中文活字,印刷中文书报。① 张树栋、张耀昆:《中国印刷史简编》,百家出版社1991 年版。
  西方铅活字技术用于中国,最大难题是数以万计的汉字活字之制作。对此,美华书馆的姜别利功勋卓著。咸丰八年(1858),姜别利(Willian Gamble)来到中国宁波,主持美华书馆事务,翌年始创电镀(铸)华文字模。其法是以黄杨木镌刻阳文,再镀制紫铜阴文,镶入黄铜壳子。此法不仅大大减少镌刻用工,而且质量甚佳。姜氏还把中文活字制成大小与西文活字相同的七种字号,创用“元宝式”排字架,既解决了中西文混排难题,又提高了排版速度。
  (ii)泥版与纸型铅版的传入。铅活字印刷系直接印刷,弊端是印后拆版,重印则需重排。因有此弊,遂有泥版和纸型做型版浇铸铅版之发明。泥版传入中国的时间,当在铅活字印刷传入不久。美国设在澳门的花华圣经书坊,上海的字林西报、著易堂、申报馆等创建初期曾用之。泥版浇铸铅版,只能一次性使用,浇完即碎,不久即为纸型所取代。
  纸型系在排好的活字版上压制而成,于浇铸铅版后可以收存、反复使用,且可方便地运往外地浇版印刷。中国采用纸型在光绪中叶(1890 年前后),上海修文书局始用之①。
  凸版印刷于纸型铅版之后,是照相铜锌版的传入。照相铜锌版采用当时先进的照相术。照相术用于制版并传入中国,大大加速了中国近代印刷事业的发展进程。
  (2)平版印刷术的传入。
  平版印刷是用图文处在同一平面上的印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始于塞纳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于1796 年发明的石印术,包括石版、珂罗版、照相平版(以上为直接印刷)和胶印(间接印刷)等。
  石印术是率先传入中国的平版印刷术,传入时间不晚于1832 年。石印术分单色石印、彩色石印和照相石印三种,在传入初期均系单色石印。随后,彩色石印、照相石印、影印、马口铁平印、珂罗版平印、金属版平印、胶印,及其相应设备陆续传入。这些平版印刷术及相应设备的传入多为国人自行引进。
  (3)凹版印刷术的传入。
  凹版印刷是用图文部分低于空白部分的凹版进行印刷的工艺技术,主要是雕刻凹版印刷,我国古已有之。近代传入的凹版印刷,有雕刻铜版和影写版两种。其中雕刻铜版的传入分南北二系。南方为意大利派,经日本传入中国;北方为美国所授。
  意大利派的雕刻铜版首先传入日本。中国元和王肇鋐游学日本,因将其所绘地图付镌于日本某印书局而发现日本有雕刻铜版印刷之法,遂努力考求、学习,尽得其法,并于次年撰就《铜刻小记》一文,详细记述了当时雕刻铜版的工艺技术及过程。数年后,上海江海关印务处开始采用雕刻铜版印花,直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商务印书馆聘得日本雕刻铜版技师来华,雕刻铜版技术才得以发展。
  光绪三十四年(1908),北京(当时称北平)度支部印刷局派遣陈锦涛赴美考察印刷,聘请美国雕刻家海趣为技师,到该局传授雕刻凹版技术,用雕刻凹版工艺印制邮票、钞票等有价证券。此为北方采用雕刻凹版印刷之始。2。近代印刷术的发展。
  ① 修文书局为日人开设于上海,铅印,其版多为纸型浇铸之铅版。
  近代印刷术的发展,需从工艺技术的演进及其相应设备的引进、众多印刷机构的建立两个方面加以描述。
  (1)工艺技术的发展。
  (i)凸版印刷工艺技术的发展。前已述及,泥版、尤其是纸型铅版的应用,为活版印刷的重大发展。此后,又有石膏版、照相铜锌版等凸版印刷术的传入和研制,尤其是三色照相网目铜版之应用,使得凸版印刷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是凸版制版方面取得的发展和成就。
  凸版印刷发展的另一成就和标志,是凸版印刷机械设备的更新和发展。
  西方最先传入的凸版印刷机是手扳架,每日印数不过数百张。同治十一年(1872),上海申报馆始用手摇轮转机,效率大为提高。此后,蒸汽引擎和自来火引擎以代人力的印刷机、以电气马达为动力的华府台单滚筒印刷机相继传入。至此,凸版印刷处在即将高速发展的前夜,预示着中国近代印刷业崛起之日的来临。
  (ii)平版印刷术的发展。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初传入的石印术,是直接手书上版的单色石印。同治十五年(1876),英人美查在上海开办点石斋印书局,采用石版印刷《康熙字典》等书籍。光绪八年(1882),国人自办的上海同文书局开业,购置石印机12 架,影印《康熙字典》、《二十四史》等书籍和字画碑帖。形成了同文书局、拜石山房与点石斋印书局在石印业的三足鼎立之势。此后,石印业迅速发展,光绪年间,仅上海一地就有石印所50余家,为铅印所之两倍有余。原因是石印业投资少、见效快,致使光绪年间石印较之铅印占有明显的优势。
  石印术传入约半个世纪,同业中出现了彩色石印。此后彩色石印因其能以区分图像的浓淡层次而饮誉一时,是清末石印术已经达到的技术水平之标志。
  1875 年,珂罗版、胶印工艺传入中国,使得平版印刷工艺技术更是锦上添花。上海土山湾印刷所曾用以印刷精致的圣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