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宗喀巴大师造 法尊法师译
总明入圣教次第不同诸门品第一
一切生中以大恭敬稽首归依诸善尊长及至尊妙音足莲!
恭敬顶戴师足莲,哀愍正授无垢道,
着有滞灭衰能断,诚礼诸善知识足。
如净空中现彩霞,灭诸戏论而不动,
现诸天众无央身,愿坛轮主恒摄持。
尽佛所说诸密处,无余结集持明主,
我今敬礼威力尊,诸魔眷属应敛摄。
闻说佛父妙音尊,欣然举目微顾视,
皆能授予最胜慧,通达甚深佛密意。
久远恒依为本尊,终不弃舍更依舍,
惟愿慈悲妙智藏,令我妙果得成就。
有欲如续义所释,依之如理修行者,
译师智达无尽教,亦曾为此久劝请。
福贤威严众生钦,荷负吉祥金刚乘,
意欲咸令遍十方,众亦数数而劝请。
得少便足迷经意,不以净理观教义,
或有多闻不勤行,彼等不能令佛喜。
诸如正理善学教,先觉妙行感我意,
我今为明先觉规,故于此事而策励。
刹生俱生及咒生,空行视我如母子,
哀愍恩施诸成就,消灭一切诸障碍。
若有殊胜大乘种性,为善知识之所摄受,于诸共道已善修习,由大悲心最极发动,急欲救度漂流生死诸有恩者,则当趣入甚深捷径金刚大乘,速疾施与一切有情惟一依处佛世尊果。故此当说大金刚持道之次第。此中分二:
[科]甲一明惟佛教是求解脱之道
甲二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诸门
今初
若已观察自他广大利益,则知非可仅为一生求乐遮苦而依世间耆老所启法则,为求后世所有胜道,非诸有情所能随喜,是由违诸世间言说所依,爱他胜自大菩提心,要当起修菩萨大行,依行证得希有胜果,下至一呼一吸亦成利生广大方便,是能资育一切众生根本,妙名普闻三世,谓佛世尊所说圣教。如《杂赞》云:“安住无边际,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噬其身。今当皈依谁?若谁毕竟无,一切诸过失,若是一切种,诸功德依处,则诸含识者,应即皈依此,赞此恭敬比,住其圣教中。”理虽如是,然毗劫啰等自实不知真解脱道,妄以为知,由彼我慢毒水所醉,妄称大师,离诸善逝善说法外,别说诸法真实,造诸异论,立相似道,教诲诸欲求解脱者。故当了知惟正等觉,及彼圣教,并于圣教如理行众,是诸乐解脱者大师正道趣解脱伴,离此法外,诸余大师教法学众则非如是。于皈依处得决定解,不被引转,是则能知惟佛圣教是诸乐解脱者所行道阶。又此定解,慧力强者当求正量所引坚固定解,慧力劣者惟是分别觉意仰信而已。如《超胜天赞》云:“我非朋佛说,非嗔数论等,若所说如理,奉彼为大师。”谓于自他大师教法,应离朋党及舍嗔恚,观察彼二谁为善说,谁为恶说,谁于成办所化二利方便有真能立,即是应取。尔时二宗教典是否实义属所观察,非所诤事即为能立。是故惟以正理而分是否真实。观察之理,若依补特伽罗生起次第,则于现时先得增上生已,后乃能得决定胜果。然若观察某经所说成办有情二种义利是否欺诳,则应先以正理成立决定胜果主要义利是不诳已,次乃比知庸常所得现事无欺。此是智者之所共许。《释量论》云:“正义无欺故,亦比知所余。”《四百论》中亦云:“若于佛所说,不现事生疑,当依于空性,令彼惟信此。”由我执故,结生相续生死苦蕴,由达无我证解脱果。能趣解脱诸次第等,须以正理而善成立。正理论中以理成立。有说彼等是诸异生极不现事,故能立者惟依教理。此说不啻自出皈依之过。“我舍余大师,皈依佛世尊。”此惟随自欲乐而说,全无真能立故。以于尔时教非能立,自许无有能立理故。若惟依教,自他大师所说有无前世后世,蕴常无常,有无我等教义不同,何者应理?何者非理?自宗论师若与他宗论议,则亦不能成立自教清净。诸说极不现事之教,非有事力正量之所能成,彼义须以三种无倒观察清净正因而善成立。立彼相时,须以理成,不得自许教为能立。今惟略示门径,广说如余。他宗教典开示有情真义利者,前后相违。如说自性大自在等,体是常住作生死者,复许求解脱者修道之后解脱生死。若因是常,则应终不可灭。若未能灭生死正因,决定不能灭生死故。如是若破无我正见,而说断生死缚,得于解脱,亦成相违。如前所说,若未了非真皈依,则于自皈依处不生坚固专一觉慧,此生觉慧要以正理观见二宗诸德失故。至于有无外道,非关紧要。诸广慧者欲生殊胜皈依觉慧,当如前学。以是应知七部论等诸正理论,是于自宗大师佛陀及佛教证二种正法,并于如理修正法者,引发真诚广大恭敬最胜方便。
[科]甲二明入佛教次第不同诸门分二
乙一总分诸乘
乙二别辩大乘
初又分四
丙一如何分别
丙二依何分别
丙三乘体不同
丙四显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今初
《摄行炬论》依于所化三种胜解,摄为三行而分三乘,于胜解下劣者说离欲行,于胜解广大者说地及波罗蜜多行,于诸增上胜解甚深法者说具贪行。迦日毗达迦摩拉师摄为四谛瑜伽行第三行。如彼《三理炬论》亦作是说:“所说谛性义,波罗蜜多义,广大密咒义,今总摄而说。”智称论师《略释一切经品》亦如是说。《庄严经论》云:“诸藏三或二。”谓大小乘所有二藏。彼等俱可引为经典差别及乘差别。
[科]丙二依何分别
论分二门,今释其义。有所为下劣,惟为自故,及所得下劣,惟欲解脱生死众苦求寂灭果故。有所为殊胜,普为一切诸有情故,及所得殊胜,欲求佛果故。如斯胜劣二所化机,彼由何乘各趣自果,即说彼二乘,名小乘大乘。依彼二增上所说二种法,即名大小乘藏。于小乘中复有声闻、独觉二种,能导彼等各趣自果之道,即分声闻、独觉二乘,共为三乘。
[科]丙三乘体不同分二
丁一小乘建立
丁二大乘建立
今初
《本地分》说声闻、独觉根果虽有胜劣,其道建立,大致相同。详明差别诚恐文繁,今当略说彼二粗分总共建立,此二种性于利他事厌背荷负,惟为自利解脱修行。能证解脱正因,是证无我义慧。良以系缚生死正因即我执故。以是彼等为达是义而求彼慧,以戒定等余道为伴而正修习,故能尽断一切烦恼。经部师、婆沙师、唯识师及一分中观师,说彼非达补特伽罗自性本空然如幻有,乃达无诸外道所计实我,是为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义。月称论师意谓,是则于补特伽罗不能少遣实执,如是亦无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之义。若于补特伽罗有实执时,亦不能遣补特伽罗我执。如达蕴等诸法皆无自性,立为通达法无我义,是则通达补特伽罗无自性者,亦须立为通达补特伽罗无我义故。以是乃至于蕴执实,则于补特伽罗亦起实执,乃至于彼实执起时,则亦不能尽灭烦恼。若尔,则应声闻、独觉任何精勤,终于不能解脱生死。然此非理。《入中论》云:“汝见无我瑜伽师,不能通达色等性,以未达彼自性故,缘色转故生贪等。”《入中论疏》亦云:“由缘色等自性起颠倒故,亦不能达补特伽罗无我,以彼尚缘假安立我所依蕴故。”此即龙猛菩萨之义。如《宝鬘论》云:“乃至有蕴执,尔时有我执,有我执造业,由业复受生。”《中论》亦云:“业惑尽解脱,业惑从分别,分别依戏论,戏论以空灭。”此说于蕴执实系缚生死,解脱生死必须遮遣生死根本实执戏论。此由通达自性空义而遣除故。《无分别赞》亦云:“诸佛及独觉,诸声闻所依,惟一解脱道,除汝更无余。”此说通达法无自性惟一无分别母,乃是三乘真解脱道。《般若经》云:“欲学声闻地者,当学般若波罗蜜多。”于独觉及佛地亦如是说。又《摄颂》云:“欲成声闻众,独觉及法王,若不依此忍,莫能得成就。”前赞即摄此义。声闻藏中亦云:“色蕴同聚沫,受蕴犹水泡,想蕴如阳焰,诸行似芭蕉,识蕴如幻化,日亲所宣说。”《中论》亦说彼义云:“佛知性无性,故于善教授,迦旃延那中,俱遮于有无。”故知小乘藏中亦非不说法无我义,然彼多说由无常等十六行见乃至趣证阿罗汉果。于大乘中亦有二说,谓能通达法无自性,及以无常等道趣证。此如大乘经中虽说以唯识及中观见二种趣证一切种智之理,然宣说中观理诸经,不可引作余释;龙猛、提婆以正理聚成立决定,故显示唯识理诸经,如其所说须向余引。当许此中理亦如是。诸续部中亦多有说声闻、独觉不达诸法真实,复有说若不达诸法真实即不能出生死,乃由于法执实分别系缚生死,故当了知会释不违之理。若依无常等道不能解脱生死,然则为何而宣说耶?此如《六十正理论》云:“生起及灭道,为需要而说。知生故知灭,知灭故无常,由知无常性,亦能达正法。诸了知缘起,远离于生灭,彼成就正见,能趣三有海。”当知耽着诸有为者,不起出离生死之欲,为对治彼宣说无常苦道,由此便欲出离三有。若由生灭为因,能达缘起正法全无自性生灭,则当解脱生死。真解脱道,即是通达人法无性。无常等道,惟是生彼方便,调治相续之道。诸余论师虽许空、无我道是能解脱,修无常等余相之道是为趣证无我,净治相续,然于十六行相中之空及无我,亦惟定解无诸外道所执之我,非是俱生补特伽罗有自相执真能对治。故应了知无常、苦等十六行相,一切皆非真解脱道,同是为净相续之道。由是小乘人中,有是净治相续道器而非解脱道器,及是器者,即钝根与利根。小乘法藏正为后机宣说,前者惟是兼收之机。小乘人中虽亦通达法无自性,然大小乘非无差别,以大乘教非惟光显法无我性,彼亦宣说诸地波罗蜜多大悲愿等,及说回向、二种资粮、无余垢净不思议法性故。《宝鬘论》云:“诸声闻乘中,未说菩提愿,大行及回向,何能成菩萨?彼经未曾说,安住菩萨行,大乘中宣说,故智者受持。”故圣父子许大小乘不以见分,而以善巧方便行判。犹如母是诸子共因,父是彼等族姓别因,如是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四子共因,判别彼等为大小乘之因,是发心等诸方便故。
“科”丁二大乘建立
为求利益一切有情,希欲证得无上菩提,由此而修六度行者,是为大乘总义。密咒乘人亦以彼道而行,诸续部中数宣说故。然于彼上多有异义。此诸补特伽罗之道,即是趣向一切种智之大乘也。波罗蜜多大乘,其道总体惟有尔许。此就见解分别有二,谓中观师及唯识师。然彼二师非可说其乘有不同,故乘惟一。由于实义有尽未尽,故知前是利根,后是钝根。此般若波罗蜜多乘,正为中观师宣说,其唯识师为彼所兼摄庸常之机耳。波罗蜜多乘中,若就迟速而分,《入定不定印经》说有五种:谓如牛车、象车行走之二。如日月行之一,及如二乘与佛神通飞行之二。彼等讲行迟速虽如上诸喻有大差别,然乘无差别,故惟由根利钝、利程大小不能分判乘有别也。若所趣果乘有胜与劣最大差别,或彼能趣因乘有余不同之道,乃能安立为各别乘。若道体上无大差别,惟于道中略有不同,用由修彼道之机略有胜劣,不能安立乘有次第。
“乘”丙四显示一切皆是成佛支分
诸小乘人,虽非为得成佛而趣自道,然彼诸道,亦是导彼补特伽罗进趣地之方便,故不应执诸小乘道一向惟是成佛障碍。《正法白莲经》云:“令解佛智故,佛设此方便,终不于彼等,说汝能成佛。”又云:“令解佛智故,一佛出世间,一乘无二乘,佛不用小乘。自觉所住道,谓佛力禅定,解脱及自在,于彼立有情。证净菩提已,若我于小乘,安立一众生,则悭过非善。实惟有一乘,无二亦无三,除佛于世间,方便说多乘。”此义谓佛出现世间,为令有情证得自所得智,故佛所说诸道,惟是引导成佛方便,非以不能引导成佛之小乘法而导有情,故亦安立有情于自所住十力等位。得菩提已,若将随一有情安立不能趣入佛地之小乘法,便是于法有悭吝过。以于究竟惟是一乘,小乘种姓亦可引之入佛地故。虽复如彼方便,然于彼等隐而不说,即是引入佛地之法。《谛者品》亦显了说云:“曼殊室利!如来若为一类有情宣说大乘,为他一类说独觉乘,为余一类说声闻乘,是则如来心非清净心,非平等心,有耽着法、大悲、偏党、异想过失,我亦无法而成悭吝。曼殊室利!我为有情宣说彼彼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