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5摄大乘论抄-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業名體。名者。一罪業。三途苦果名之為罪。從過為名。二福業。業體善巧能生於樂果名福。從義用為名。三不動業。所得果於地於趣不可動。如欲界惡業得於人天業於惡道受故不名定故。從用為名。二體者。罪業用身口意為體。福用欲界善身口意三業為體。不動業用與同時定意思及身口七支定共無作業為體也。
    十二因緣義二名體。一無明。從無他立名。二行。起作後果名行。三識。了別名識。此二從用立名。四名色。名通一切心法。色即似色等。從義及體立名。五六入。六是數。入是義。以通心入出故。從數義受名。六樱<葱挠|塵也。七受。迹∏熬趁堋R嗍怯靡病0藧邸H拘闹趁麗邸<戳x名。此三從義用為名。九取。由前愛心更增上發業名取。從義用為名。十有。即見在業能得當果名有。從果為名。十一生。即新諸根起名之生即果。從果為名。十二老死。諸根衰變名老。神識遷謝名死。從過立名。二體者。總用煩惱業報為性。於中差別者。前緣起中。無明是煩惱。行是業。識等五是報。後緣起中。愛取是煩惱。有是業。生老死是報。若總而言之。無明愛取是煩惱。行有是業。餘七是報。時分別皆通五陰。以中陰入識支中也。
    三道義。即煩惱道。沾污淨心名為煩惱。以能生業故名道。從過及用為名。二業道。造作名業。能生報故名道。三報道。酬遂前因名報。能生煩惱及業名道。從義及用為名。二體者。煩惱用心習氣為體。業用身口意三業為性。報用五陰為體。
    迷等三惑義名者。一無知。即凡夫由無明故名無知。即無他受名。二疑知。即疑當體為名。三顛倒知。摺嫡x名顛倒。心決執名知。從義用為名。體者。無知即四鈍使。疑即疑使。顛倒即五邪見。總十使。亦可是凡夫菩薩二乘等三人。
    二種見。一不平等見。四見是邊中常見我見戒取見見取。常見為本二不平等不會因果正道理故。從過義立名。亦可外道因即定因不可為果。果即定果不可為因。故非平等。二無因。即是邪見也。執無之心壞正因理名無因。即從所無立名。
    僧佉二十五諦約五義分別。一由別有總。別是變異。總是自性。二由末有本。變異是末。自性是本。末中有貪瞋癡即知自性亦有。三由事有能。事是事。能用。能作萬物。由能有體故能如此。體即自性。四因果差別。因是自性。果即變果也。五由三有無分別也。由變異入自性故無分別二十五諦。自性是本。從自性生智。從智生我慢。我慢生五唯量。五唯量成五大。五大成十一根。五唯量即五塵。五大即四大加空。十一根等五根上加手足口大便男女隨一并心平根。加我知即為二十五也。
    六執名體。名。一計自性。自之言體。性言因。即體用為名。二宿作。事謝於往名之為宿。宿能得報名作。從義用為名。三自在變化。自在者報法。隨心名自在。改易色形名變。無而忽有名化。即從勝用為名。四八自在我。作用無礙名自在。自在之者因我。即體義為名。五無因。邪心緣於壞事名之為無。因者即所無之因也。即從心行及無為名。六執我作者受。我者是心。計是神主之體。作者即我能作因。受者受即受者即我能也。從體及用為名。二體者。自性以常見即邊見少分我見戒取為性。宿作少分邪見。亦可見戒取見為性。自在有常見有戒取亦有見取。八自在我以我見及戒取見為體。因是邪見為體。我作者受以邪見我見邊見戒取見四見為體。總而言五見為體。
    二十五諦。此是僧佉取加毘羅仙人義。從定起作此執。此是色界地中煩惱之心。八萬劫外不覺名之為冥。即迷無明喚之為冥。從冥生大即以業為大。受生之無名大。百論名覺。覺生慢慢是中陰。陰兩間生識。百論名我心。從我生二即色心。色有二十一。五塵五大五根五業加心平等為二十一。心法有三。染粗黑。通前二十四。覺與我心為二十六。男女二根一人不並故言二十五也。
    八自在名體。一於細最細。二於大最大。三遍至。四隨意。五無繫屬。六變化。七常無變異。八清淨無憂。體同以我為體。就能分八也。
  二種子名體。名者。一外種子。體非情道名外。從義為名。二內種子。體是情道之心名內。從義為名。通名種子。從義用為名。體者。內用色心習氣為體。亦可業煩惱報為性。外種用色等四塵為體。
    生引二因義名體。名者。一生因。親能辨果名生。所生是果名生。能生名因。從功能及果為名。二引因。餘世力持名引。並從功能為名。二體者。若內生引因業種子為性。但取令報未有令有是生。盡後不壞由業引也。故論云。種子有二能。一能生。二能引。若外種子用色形四塵為體。
  三差別。一依止。眼等諸根各別各別不同。發識名依止。從義及功能為名。二各別緣塵。諸識取塵各別異生識名塵。從義為名。三別覺觀別想。並是作意不同也。覺觀前方便作意。別想是對塵取相差別作意也。並從義用為名。
  四緣名義名體。一者因緣。親能得果名因。用因為緣故名因緣。從功用及義為名。二增上緣。用增上法為緣名增上緣。三次第緣。前心與後次第法為因名次第緣。從果為名。四緣緣。所生是心法。與緣為緣名緣緣。故受二緣之名。從義為名。體者。因緣用本識中種子上心同性法親生法為因緣也。亦可但取種子也。次第緣通色心二法為體。增上緣通一切法也。唯除自己。緣緣亦爾也。
  二增上名體。名者。一不相離增上。用同時生法故。從義為名。二但有。即是相待之義為名。二體者。色心等一切法為體。如似無明生行有二力苦等是不相離修道但有也。如無明相望既爾。餘法亦爾。
  三種道理。一淨留。二不淨品。三順道理。從戒業而生。體是有流名不淨。從過為名。體是無流及有流八定名淨。從離過為名。若立阿梨耶即順滅定等道理。從義為名。體者。若取約三以立義理者。即因聞思智為體。若所約法者。不淨品用煩惱業報為體。淨品以世出世聞思修三慧為體。順道理以有為無為法為體。以若取滅定以無為為體。若因果以有為為體。
    大小惑義名體。一大惑。二小惑。大小是相形惑是過。從義及過為名。二體者。大惑以十使為體。以具五義故。小惑以纏垢為體。不具五義故。
    本識三義異六七識。一執持無廢。以取持報邊無一念間故而不持。二通攝持諸根。明此識不扁持一根。三體是果報無記。能與果為依持體故。故並從義功能為名。體是本識無別。
    四食名體。名者。一段食。從相為名。二樱场S|對諸塵故。三思食。以有所思求故。此二從功用為名。四識食。以是心識故名識。從體用為名。通名食者。從功能為名。以能成生故。二體者。段以似色識為體。樱粤R為體。思以業思求食思以意識為體。食以阿梨耶為體。
  受生四義名體。一以染污為根。用中陰意識為體。二散動亦意識為體。前取三性別。今約定散別。三有餘用罪福不動三業為性。四果報為體。是阿梨耶識為報作體故。
    色界欲界法有四種不同名體。一粗細。欲界心無定故粗。色界有定故細。二動靜異。三自性修異。四繫俊鲭x異。並從功能及相形為名。二體者。欲界以聞思慧為性。色界以聞思修為體。
    正見二因義名體。一從他聞。從義及境為名。二自正思惟。從義心功能為名。二體者。以聞思為體。
  出世中。問。論主出世心從來不生。云何得成出世種子。答。有二因緣故成。不同彼宗也。一者增上緣。明此大乘教乃從最清淨法界所流。故知增上緣不同彼故得使成出世。明小乘中不知教從本性出。是以不同。二因緣不同。明小乘中立三世生有。世間諸行不成出世因。從彼教亦不生。若思我大乘立義。乃至凡夫身中人天十善亦能作因生聞熏習。問。若世間心習出世法可得以生出世法。如十善等本不習作出世解。云何能出世也。答。有二義故此得生出世法。一者此十善緣何法故。乃由如來藏力使之而生。由緣處不別所以能生出世法也。二者如來立此十善之教意。欲生眾生出世法。由此二種義故。所以能生出世法也。故論云。一切所行之善無非大淨清方便也。小乘法亦爾。
    信等四法。名。一信樂大乘信。是求樂是樂欲。大乘是境。從心境為名。二般若。三虛空器三昧。虛空器是境。三昧是空。從境體為名。四大悲。二四從功能為名。二體。信即用聞慧心為體。般若即用無我知為體。虛空三昧用三無性定為體。大悲即用大悲事定為體。約智即加行智。
  四德儀名體。名者。一淨德。斷除鄙惡名之為淨得。即離過為名。二我。自在名我。從用為名。三樂自體寂泊名之為樂。亦可適悅為樂。從義用立名。四常。體無住滅名常。亦可四種。皆從離過為名。體者。通而言之。同阿黎解性為體。亦可用法身為性。
  五分法身名體。戒身。防非為戒。定身。止亂為定。慧身。照察為慧。此三從用為名。解脫。從離過受名。知見身。可境生心名知。明白名見。從義用受名。體者。若通而言。則用無分別智為體。若別而為論。戒以三聚淨戒為體。四定體無分別智為體。解脫則戒定等邊見無或無為為體。知見身以後智為體。
  出世中三慧義名體。名。一者聞慧。聞者即耳識眾緣取得前聲名聞。慧者則意識分別名之為慧。二思慧。靜心諦察名之為思。三修慧。增明義是修義。修慧非聞思。由聞等生故名修。聞等慧即是並從因為名。二體。三慧不同。皆以意識心中隨用慧數已之為性。
  解脫分等三善二名體。名者。一解脫分。解脫是果。分是因。與果為因分故。二通達分。通達是見理之心即是果。用分不異前。此二從果及因義立名。三通達品。通達者證見於理不見能所名為通達。即功能之義。品者品別。則功能之義立名也。二體者。若前二正體唯取聞思二慧以為體性。前是聞。後是思。亦通思修二慧為性也。即是意業。若通前後眷屬。則通身口意三業以之為性。若正取通達。則唯修慧亦唯意業為體。若取出世心已去。即通身口意三業為體。
    聞有三義名體。一聞資糧。由音聲名味句等資成聞慧及耳識。從義用果為名。二聞體。聞是用。體即義。從義及用為名。三聞果。謂聞慧及聞所了法門並由聞而成。果是義。即因受名。二體。聞資糧用音聲色識為體。聞體用取識為體。聞果用意識及所緣法門等為體。
  四種對治二名者。依釋論出。一除滅對治。除之與滅即聞思伏惑之力。二遠離對治。遠離由聞思使障遠離也。此二從能治功能立名。三杇壞對治。杇即聞思力使業無有力用名杇壞。從義立名亦可同。四依攝對治。依即行者心功能。攝即佛菩薩大悲心。即從能所受名。通對治從道功能立名。二體者。若論初所治見報煩惱業。第二生報。第三後報煩惱業。第四取八難中佛前佛後世智^7□聰生盲等及北方長壽天等難為體。若取能治同用十信已上聞思為性。亦可通修慧。
  多聞四義名體二。一多聞因。謂用菩提心為體。二多聞依止。即善知識佛菩薩五陰為體。三多聞清淨。即六波羅行為體。四多聞果。即根本智後得二智為體。
    於滅定中滅心定有心。依俱舍論中。明滅心定中有心者。是婆須蜜多羅立此義。瞿沙論師以三和生樱入y之。彼引阿羅漢受不生愛為例也。又依婆沙云。問。入彼定時。徐心數法盡滅。何故世尊但說滅受想定耶。答。譬喻者說。滅定中有心。彼作是說。入彼定時。唯此二法滅故。定是心不相應行。名滅受想定。身作磴得成就定者四大不動故名定。問。定與滅何別。答。滅一剎那定是久相續。問。何故但名滅受想定。答。心之數中有二種根非根。說受已說根者。說想已說非根性者。
    二無心定義二名體。名者。一無想定。即從無過立名。二滅心定。滅即定之功力名滅。定是不動義。即從用及義為名。二體者。大乘無定文出。以義論之。用菩薩無漏慧求故。即是慧數心不生故名為數滅。無為為定體也。無想定亦為凡夫心所求故。亦用此非數滅。無為體更須問之。
    十過失名義。一定義。不立心令定不成也。二解相及境生過。立心則有心境緣塵生過失也。三與善根相應過。立心必有無貪等善根生與心相應過。四惡無記不相應故過。若是心不可立惡無記地法無故。五想及受生過故。若定有心法有受想生起過也。六三和生樱^故。若定有心即須有根有塵三法合故即生樱病F邷缦氩粶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