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马哈希大法师作
SUJIVA法师翻译编辑(来源:法藏讲堂 恭印本)
目录
A.修行四念处的好处
B.什么是念?
C.四念处经论说
D.四念处~唯一之道
E.严肃修禅者的准备/预习
F.智慧禅的修习(以下缺)
G.四念处/毗钵舍那禅的修行
H.毗钵舍那途中的困境
附录
四念处
导致七菩提支生起的因素
A.修行四念处的好处
一些人或许会问:「修行四念处者能得到什么利益、效果和福佑呢?」修行四念
处是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
1.个人的利益
(一) 一位严肃的修行四念处者,若是未达到觉悟的境界,但沿著人生的旅程中,
他将能得到高尚的幸福。但要得到非凡的益处,他应该能以正念来抑制心意以避
开恶业或因粗心而产生的恶果。
(二) 不善的,如欲念、邪见、烦恼、不端正的行为和愚痴,有些时候被称为瀑
流,因它流入我们的心里,将它泛滥,并引它走向邪道。若是你有好的正念,它
将会援助和保护你,阻止那不善的瀑流流入你的心中。但是要完完全全的阻止它
的话,那便需要智慧。就如世尊回答阿耆多的问题时所说的:
阿耆多问:『瀑流四处流,何物可防御?告诉我,瀑流如何遮。』
世尊回答说:『世上一切的瀑流,念是他们的防御。我说诸流的防护,他们当以
慧来遮。』(不变的词经)
(三) 从四念处经书中,佛陀也指出四念处对世间和精神上的利益。一位热诚的
修行者在修行时分明的觉知和观察,便能克服贪欲和悲痛。
(四) 四念处是能使众生清净、克制一切烦恼和悲哀、□除痛苦和忧愁,而走上
正道、觉悟涅盘的唯一之道。
(五) 经中最后一段指出:一个能依四念处所授般精进修行的人,在这一生中的
七年或六年。。。。七天中,他有望证得两种圣果中之一,即阿罗汉或阿那含。凭注
释者们表示,这是意谓著中等智力的人。一个人若是智慧成熟(完满),只要在早
上指点他,他可能会在下午觉悟;若是在下午指点他,他可能在明天早晨觉悟了。
(六) 修行四念处者有望在整个日夜中有所进步和吸取有益和无缺陷的佛法。
(七) 常例的修行四念处者将拥有分明的五官,纯洁和愉快的面容。
(八) 当肉体疼痛时,常例的修行四念处者不会因而身心动摇。
(九) 常例修行四念处的比丘们将不会放弃训练的规律而成为住家人,因为他们
的心已倾向长久以来的隐居。
(十) 正偏知称修行四念处者为强人,因他的心通过修行四正知而得到了解脱或
解放。
(十一) 有些修行者尚称为受训者,因为他们还得继续学习。他们是圣人,已证
得了四道和三果。
(十二) 那些已完成修行的人便可称为专家,因为他们不必再受训。他们是阿罗
汉。
(十三)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拥有已建立的正定,断除了烦恼以及能理解和知觉自
己的心意。
(十四) 修行四念处者将从恶魔(那是三界天)的此岸到达彼岸的涅盘。
(十五) 一位继续不断的修行四念处者,将会不断的除掉欲望。
(十六)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是正确的走上灭苦之道。
(十七)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被称为归依自己而不归依他人。
(十八)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是正确的遵行那导致脱离痛苦的八正道。
(十九)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是对三种感受(乐、苦、不乐不苦)有著觉念和分明
的觉知。
(二十) 一位例常修行四念处者,能拥有:
(a)神通
(b)天眼通能看到众生的生死是因他们的业果。
(c)天耳通能听到远或近的声音。
(d)他心通
(e)宿命通
(f)能进入解脱的心或智慧而且在这生中能经历到完美无瑕的佛法,因为他们已除
掉所有的烦恼。
2.对他人的利益
(一)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能抑制和警戒自己和他人。
(二) 一位修行四念处者能使真正的佛法不会衰落,而置于良好的状态中。
(三) 虽然正偏觉者已进入般涅盘,只要是还有人修四念处,那么,这便是延长
真正佛法的寿命之条件。
(大部份得自相应部经书中)
若是要真正的了解四念处和得到以上所说的幸福,只是学习是不足够的。除非他
真正的修行一段时期,那是精进和常例的修行,就有如经中所说:激起它,超越
的修行它,不然他是不会在修行的道路上得到真理和幸福的。这就是四念处的功
能,那是得到此福。
B.什么是念?
四念处(satiptthana)是以Sati和patthana两个字组合成的。
这有几种说明,其中之一是「以设立念为主」。注释也有这样的说明:
*念的设立性
*以念为主的设立性
*与念一同建立
*念已建立
*念契入和系住
在这之中,最后一句被加以解释。它的意义是:「念的意思是回忆,Patthana
的意思是契入和系住。念进入和停留因而被称为四念处。」
Patthana在这里是被指为「upatthana」(显现)契入和系住。即是:一位有正念
者是因为他拥有觉念和随时保持念念分明。
由于念是个重要的因素,它也被解释为「patthana」(建设/基础)。那是说,念是
成为最主要的因素。就因为它的重要性,理所当然的每个人应先明白它。
*Sati(念)
念(Sati)这字已在好几个地方被解释过,但在特质这方面解释得最彻底的,就有
如论藏里的法紧分别论、小诵部和小义释。
什么是念?(一)随念、(二)记忆、(三)觉察、(四)忆起、(五)忆持、(六)紧系(事
物)、(七)不忘。
根据巴利圣典协会(Pali Text Society) 的译本:「念在那个时候是随念,忆起,
想起,忆持,与肤浅和忘却相反。」
以上的摘要是有关念的特质和用途。以下是更完整的解释:
(一)anussati…随念,如:
*戒随念随念起所持的戒德。
*舍随念随念起所施舍的舍德。
*佛随念随念佛世尊的功德。
*法随念随念佛法的功德。
*僧随念随念圣僧伽的功德。
*宿住随念那能使个人随念起宿世的知识。
(二)patssati记得,例如:知道,放在心里直到。。。。或它是用在文字或特别的
词句如「patissata」。例如:sampajano patissato(了解自己,记得)。。。。。,
rupam disvapatissato(见相,忆起)。
(三)Sati:念。这里,念是随念或系念于当刻。
例如:Atapi sampajano satima(他是精进惊觉,念念分明的觉知和觉念的。)或
Sosatova assasati satopassasati(当入息时,他注意观察它。当他出息时,他
也注意观察它。) 又Satokappeyyasato patikkameyya sato alokeyya
satovilokeyya(当他行走、站立、坐下、躺著、前进、转身、望前、望向别方时
他都观察著。)
(四)saranata:忆起。它的意思是提醒一个人某些事件,如我们所见过的、说过
或听过的话。
我们因此而能记起所发生过的事件和它的来由。或是,有人可能提醒我们有关
saranata(忆念)这个字在Vinaya Pitaka (律藏)里是sarana(忆念)。那是提醒僧
伽对所发生过的事情应有的责任。
(五)dharanata:忆持。这里是指保留、记在心里的意思。它和dhara用在其他形
式是同意义的,如:
*持闻者(sutadharo)将所闻的教理记在心里的人。
*法持者(dhammadharo)将佛法记在心里的人。
*律持者(vinayadharo)将戒律记在心里的人。
*三藏持者(tipitakadharo)将三藏记在心里的人。
在Caviki sutta里,dharana这字的意思也是记在心里。
(六)apilapanata:紧紧(目标)。这字可以分析为:
a不
pilapana漂浮
ta物体
因此,apilapanata的意思为不漂浮,就如水果沉入水中一样。如果它漂浮,那么
它是pilapana,不跟随著目标。无论如何,当念念分明时,他是紧系著
(apilapanata),因此不会漂浮而去,它沉下或靠近著目标。
(七)asammusanta:不忘。它和appamada(不放逸)是相同的。它的意思是不疏忽。
以下是Buddhagosha如何的解释念:
「念有著(不漂浮)为它的特质;不忘为它的功用;以戒备的态度面对著目标;对
身体有深入的知觉和审观念等等作为近因。所设立的念,如门柱般稳定,并如守
门人保卫著五官。」Nanamoli译,或是:
「念的特质是紧靠著(目标),拥有不忘为它的功能;显出保卫著和面对著目标的
形态或显著之举;即肯定正确之法门(圣道)或身念处等等为近因。念有如门柱,
稳系于目标;它也如守门人,因为它守卫著五官如:眼、耳等等。」
通常念与智慧是同时出现的。所谓:「一个拥有念和分明的觉知的禅者,当念念
分明和坚实时,智慧生起而给予支持。」「比丘们啊!虽然是已做过的事或已说
过的话,圣贤的弟子是保持正念,这是最高方智慧。」
念是包括在重要方经典中。例如:
念根在五官
念力在五力
念觉支在七觉支
正念在八正道
其中最重要的是appamada(不放逸)。在法句经的注释里为:「不疏忽是时时以念
契入和系住。」
一些导师给予这样的解释:「以警觉和念念分明深入四无色界是称为不放逸。不
疏忽的意思是念随时都惊觉,不忘审观一切举止。」
根据大般涅盘经典所记载,佛陀对比丘们所说的遗言:「你们应该不疏忽的完成
你的工作(修行)」
念亦称为不疏忽,并教导为法之至上。
Buddhagosha Thera言在每时刻都能保持正念是可喜的,犹如肴馔里的食盐,精
通于所有事务的部长,随时都受用的。没有正念,就没有约束或激励。
因此,佛陀所教导的念是到处都能应用的。为什么呢?因为拥有念的意识是个庇
护所;念能防贼;没有了念,心思便不努力和抑制。念是留心的御夫或忠诚的门
犬。因此,所建立的念有如四念处的意义,那是,它等待著和观照著我们如个监
护者。
C.四念处经论说
南无婆伽梵,阿罗汉.三藐三菩陀
三藐三菩陀指导四念处为唯一能净化众生的法门。。。。。
「比丘们啊!这是唯一的方法能使众生清净,制胜悲哀和忧愁,克服痛苦和烦恼,
趋入正道,证入涅盘。」
四念处被指导为唯一的法门,因为这是高尚的修持,它能净化修持四念处者。众
生执著生命,没有此道,他们的心便被那污染众生本性及行为的烦恼所迷惑。这
些污染出自邪见,它把丑恶看成美丽,痛苦当著快乐,无常为有常及无我为有我。
这致使贪、嗔、痴生起,并带来烦恼、悲哀、忧愁。这对众生来说,确实很危险。
当众生依著此道(四念处)修行,他们将会见到真理,明了那驯服及把心安定下来
的法门,并得到生命中最高喜乐,虽然修行者未得到神圣灭苦之道与果,可是在
努力的修持中,他尚能定下来而不受扰乱。当修行者已断除烦恼,证入正道,即
是证悟涅盘。
四念处,这唯一的法门,是以念为主的修持。这是因四念处以念为栋梁。Sati
译为念。它检讨那混乱的心,调整重要的心思(如信心、精进、智慧。。。),并每
时每刻注正确的举动、言谈和意念。
四念处也可译为念的目标。因为念须有现象为观照的目标,所以就以此现象来安
定心。谈到这些现象,它们可分为四种:
*身念处以念观身体为目标。
*受念处以念观感受为目标。
*心念处以念观心意为目标。
*法念处以念观心态(法)为目标。
*身念处*
经典所记载有关身念处:「比丘们啊!在日常生活中,一个比丘(在这达磨昆奈
耶)精进的,念念分明和注意的以身体来观身,则能随处祛除贪欲和悲痛。」
这段记载指示观照身体的方法是依于三个条件:(一)精进、(二)明觉、(三)正念。
它亦告知此观照是断绝痛苦的根源,即贪欲和悲痛。
这以「身体来观身」的修习是不可被参杂的。身念处须以身体为观照的目标;受
念处观照感受;心念处观照心识;法念处观照诸法。就这样,以所说的目标来驯
服心思。如果以复杂的方式来观照,比如以感受、心识或法来观照身体;以身体、
心识或法来观照感受;以身体、感受或法来观照心识;以身体、感受或心识来观
照法。那么,心将胡思和受支配以致不安和无法祛除我见。
身念处的目标可分为三种:(一)身体的状态,(二)身体的举动,(三)身体的四大元
素。
*身体的状态*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将观照入息和出息为安般念(Anapanasat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