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菩提道次第摄颂略解-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实陈设,六者观空,知一切法无自性,如彼地狱有情,以造十恶业故,而堕其中,
若不造十恶以为因者,则无此果,成佛亦然,皆由缘起有而自性空,若执断灭者,
是恶取空,名不善观也,又持咒者.金刚萨缍百字明,能诵满十万通,则一切罪
灭,每日诵二十一遍,则罪不增长,以所造罪若经一日一夜而不发露忏海,则其
罪与日俱增故,三者破坏力,谓於所造恶勿生随喜心,而生追悔心,四者防护力,
谓於未来恶更不敢造,追悔防护,二心相关,追悔心小,即防护力弱,追悔心大
则防护力强也,若能日诵忏海文二十一遍者尤佳,


二、于共中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思惟苦集二谛;二希求出离断生死因。

今初

    若不思惟苦谛失,终不能发解脱欲,
    若不思惟集流转,则不能断生死根。

二、希求出离断生死因  

    应厌三有希出离,了达生死系缚因,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言修心次第者,谓修菩提道心要之次第也,於中有三,一共下士道,二共中
士道,三上士道,士者士夫,若仅希求现世富乐名闻利养,离苦故乐,不得名为
士夫,以如是心,畜生亦有之,必於後世富乐有斯远虑,然後方得谓之士夫,言
共下士道者,谓求上士行者,与下士共修之道,彼发何等心,谓下士能弃舍现世
富乐名闻利养,而希求来世生人天,离三途,离众苦,得众乐,共中士道者,於
来世得生人天知非究竟,以人天报尽,仍当返堕三途,故不生此心,而希求寂灭
之乐,欲证涅盘,但生为己一人求出三界之心,是故共下士道之修法,应念无常,
人中无几,终归於死,佛出世时,人寿百年,如来涅盘,唯年八十,况令人寿更
减,七十者稀,欲求三百年之寿,终不可得。既死之後,非是断减,仍当受生,
受生之处,不外乎二,一者恶趣,二者善趣,恶趣受苦,善趣受乐,地狱有八寒
八热之苦,饿鬼有饥渴之苦,畜生有愚痴之苦,地狱饿鬼之苦,非肉眼所能见,
唯依经论而闻知,畜生之苦人所共见,宰割鞭策,种襁苦楚,试念已若造恶,当
堕其中,於斯众苦,能忍受否,於是恒时念三途苦而求出离,是故念死念无常念
业果而皈依三宝,以求拯拔,此共下士道之修法也,所以言共者,谓如果行法,
乃求上士道者之初阶,与下士所共修习,由此渐进,终令归於上士,而非以此为
究竟也,四谛者,为共中士道之修法,四谛法者,佛之方便所说,以佛既成道已,
以自所证法甚深难解,难以信人,而欲涅盘,梵天劝论,谓三世诸佛皆转法轮,
以度众生,佛受请已,因开方便说四谛法,度五比丘,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
故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故应修等,夫欲出三界而得解脱,必先知三
界真实是苦,不能如实知其苦者,则出离之心难生,所谓苦者,如三苦八苦等,
三苦者,苦苦,坏苦,行苦,三恶趣中多是苦苦,人趣多为乐变坏苦,天趣多行
苦,人间之乐,非究竟乐,常其变坏则成苦,譬加冬日,处在烈风严雪之中则苦,
及入居室,围炉就暖,则以为乐,然此乐但暂时而不能常久,少顷便觉炉火燥热,
难可忍矣,又如饮食,初食时乐,多食反苦,是故人间之乐非究竟,乃相待以成
乐,变坏时则若,人生经历,恒与苦会,乐时甚暂,不仅饮食等,一切无常,世
间亲怨,亦是无常,彼冤怨者,初相遇会,非亲非怨,但是中人相处既久,乃同
恶感而成仇敌,亲厚亦然,初生之时,了无亲疏,原不相识,既相识已,久久乃
相亲厚,如是亲疏分别,皆假安立而无自性也,天趣虽较人间为乐,而欲界天等,
亦是乐变坏苦,如寿尽之时,五衰相现,其苦更甚於人命终时,由此观之,地狱
饿鬼畜生人天;一切皆苦,毫无足乐,人孰不欲离苦得乐,然欲断苦,须知苦因,
有因然後有果,苦则是果;因则集谛,集谛有二,一者业,二者烦恼,若无烦恼
及业为因,则无苦果,业有三种,一者福业,二者非福业,三者不动业,烦恼众
多,总说有三,谓贪嗔痴,烦恼若断,则不造业,无业则无苦,颂中云苦谛失者,
谓苦之过失,若不知苦之过失,则不能发起求解脱之心,若不如法思维集谛流转
之次第,则不能断生死之根本,生死根本者,即烦恼及业,若业无烦恼润,则无
苦果,以由烦恼造业,业既成己,还须烦恼为润而成苦果,颂言三有者,谓欲有
色有无色有,既知三界之苦,则厌弃三有,以生死紧缚之因,即是集谛,故宗喀
巴大师乃至一切上师,皆如是修,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我今欲解脱,亦常如是行
也。


三大士道修心次第分二:初发菩提心;二发心已学大乘行。

今初

    大乘道命为发心,是菩萨行根本依,
    能转资粮如金汁,摄纳众善为福藏,
    菩萨如是善了知,以菩提心为心要,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此下为上土道,上士道者,为度一切众生而求(成佛)也,其修法次第有二,
一者菩提心生起之法,二既发心已修大乘行之法,具足二事,方菩提心,一者所
缘境为无上菩提,二者所为境是一切众生,即是发心为度一切众生而求成无上菩
提,方为菩提心也,所以欲生起菩提心,必先知一切众生之苦,欲知一切众生之
苦,必先知自己之苦,所以必须先修共下士中士之道,加三途三界之苦,自己既
求离苦,一切众生无不求离苦而得乐,然彼愚痴,不知方便,此实大苦,甚可怜
愍,故应度之,不度众生,实为大过,以一切众生皆曾为我父母,无量劫来,生
死无数,所受身命无数,则父母亦无数,彼今皆流转生死,即使一切众生,令自
求出三界,而置过去世中一切父母於不顾,此大不当,譬如母子,同在危难,己
独逃出,不顾其母,是大不孝也,菩提心生起之法,有七次第,一者知母,即知
一切众生皆曾为我母,二者念恩,现世之母,於我有大恩德,则过去世中一切母,
亦皆於我有此相等恩德,三者报恩,世间微少恩德,尚常酬答,何况父母之恩,
但世间报恩,所谓财食供养,此诸利乐,皆暂时而非究竟,究竟乐者,所谓涅盘
解脱之乐,过去世中一切父母,曾受无数人天之身,世间之乐,数数更受,今当
报以涅盘解脱究竟之乐,四者慈心,与一切众生乐,愿一切众生得乐及乐因,五
者悲心,拔一切众生苦,愿一切众生离苦及苦因,六者增上意乐,今一切众生皆
当离苦得乐,如是事业我常任之,七者菩提心,为度一切众生而求成佛,发菩提
心已,则为入佛法之行而为佛子,是故上士道中发菩提心为最切要,此七种修菩
提心之次第,为修菩提心法中之一法;乃阿底陕尊者所传授,更有所谓自他互易
修菩提心之法,人之所以流转三界者,由于我执,以我执故,虽小苦必求离,虽
小乐必贪求。於是由我执而起诸烦恼,造诸恶业,诸佛轻於己而惟以众生为务,
但令众生得解脱者,纵己受苦,亦能安忍,因诸佛薄於己而重视众生,乃成正觉,
故知我执为一切衰损之本,敬爱他人为一切功德之门,无始以来,由自利自私而
流转生死,今当反之,此寂天菩萨所传修菩提心之法,偈言大乘道命为发心者,
谓发菩提心为大乘之根本,人之有命,如屋之有柱,柱者坚实,屋亦隐固,柱若
动摇,屋亦倾欹,菩提心坚实,则大乘道亦稳固,菩提心若动摇,则修菩萨行亦
易生退悔,故发菩提心乃大乘道之命,而修菩萨行根本所依也,金汁者,天竺有
之,能转百千凡铁而成黄金,此菩提心能转一切资粮为菩提资根,随所修如何福
慧,皆成无上菩提之因,此菩提心为大宝藏,能摄一切善,一切善皆由此起,用
之不尽,菩萨既能善知菩提心为大乘道菩萨行之根本,转资粮,摄众善,故以菩
提心而为心要,宗喀巴所承尊师,乃至一切上师,皆如是修,我今欲解脱者,亦
应如是行也,菩提心既为大乘第一要,修菩提心者应於众生随所有苦,皆当救之,
若能令众生得解脱者,宁可使我生於地狱,谓以众生为重而自为轻,凡夫自私自
利贪乐畏苦,而反受众苦,诸佛菩萨轻己重人,而功德增益,故有菩提心者,纵
以过失入於地狱,如击球然,稍触便起也,为一切众生而发菩提心,度一切众生
皆使成佛,此佛之本怀,所以说人大乘声闻缘觉乘者,以众生根器不同,骤闻大
乘之法,不能信入,反生疑谤,而致退没,故为凡夫示以共下士道,令其舍现世
微乐而求未来人天之乐,次为下士说共中士道,声闻缘觉乘,令知人天亦非究竟,
应修出离心,得涅盘已,得成就共中士道,次为设上士道,令知戒定意四谛十二
因缘亦非究竟,以未得十力四无畏十人不共法故,利他未广大故,应发菩提心,
修菩萨行而成佛果,是以说共下士道,所以使之入中士道,说共中士道,所以使
之入上士道,此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乃入上士道之阶梯而已,以言共者,谓上士
所共修而非究竟也。


二发菩提心心已,学大乘行之法分二:初总修菩萨行之次第;二别修金刚乘道。  

初又分二:初总修六度之法;二别修止观之法。  

初又分六:初修布施;二修戒;三修忍;四修精进;五修静虑;六修慧。

今初

    施满众愿如意珠,斩除悭结最胜剑,
    无怯勇悍佛子行,扬名十方此为本,
    如是知已身财善,布施妙道智应学,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若但发心而无菩萨行,终不能成佛,要由菩提心而修六度四摄之行,方成佛
果,由於布施能满众生之愿,如如意珠,求财物得财物,求衣食得衣食也,众生
所以堕於饿鬼,全由悭贪,欲断悭贪,故行布施,布施而为悭结最锋利之剑,修
布施行,能不怯弱而勇敢,乃真佛子之行,偈言扬名十方者,非谓籍布施以求名,
但如实发心以行布施,自然善名遍闻十方,既知布施有如是功德,则所有身命财
物善根,皆当布施,布施之时,财物易舍,身命难与,以未断我执故,然此舍心
应常修习,久久纯熟,自然头目脑髓,随求能与,当末能成办时,不可勉强为之,
反致生退悔诸过失,诸佛菩萨以身支分施诸乞者,彼人得之,即能受用,吾人割
舍身体,徒自受苦,於他无益,故不必强为也,所谓布施圆满者,非是一切众生
无有贫乏,设如此者,则诸佛施度亦未圆满,以现世间尚有贫苦故,要以舍心具
足,是为圆满,此约能施之心为主,设约所施为主,则唯富者方能修行布施,而
贫穷者无分矣,是故以施心为要,修行舍心之法有二,一约显教,二约密教,约
显教者,观己如牟尼宝,无量众生凡有所求,随其所须而满足之,约密教者,观
己身体融化入於颅器,以供十方一切众生,此为身施,施善根行,三世所有一切
善根,悉皆施舍,不为自求人天福报乃至声闻缘觉,乃至施舍一搏之食,皆回向
于一切众生,得成佛道,其观修之法,观所有善机,化为白光,由己鼻孔,随息
而出,入一切众生身中,令彼具足一切安乐,息者如马,心如骑者,息若调善,
心亦纯良,此即调自心取舍之法,凡所布施,皆以回内一切众生,最为要务,如
有所施,以此功德,自求人大福报,则所得甚微,若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得成佛
道,则转此善根成极广大,加一滴水,其涸甚易,投於大海,则大海不枯,此滴
恒在,修行布施亦复如是。回内一切众生,则此善根,乃至未成佛以来,此善根
恒无有尽,是故布施妙道,智慧之人所应当学,约显教说,布施度圆满,在於初
地。

二修戒

    尸罗如水洗恶行,亦如月光除热恼,
    处众威严如须弥,不作恐怖众生敬,
    如是知已正受戒,智者应护如眼目,
    至尊恩师如是修,欲解脱者如是行。

    尸罗者即是戒,如清净水,能洗恶行,加法持戒,则如月光之清凉,能除烦
恼之热恼,如能持戒,则处在大众之中,无所怖畏,如须弥山之不动摇,戒清净
者,谓行一切善,断一切恶,不作恐怖不假威严,而人自爱敬,既知持戒之功德
犯戒之过失,则如法持,所受之戒,应善守护,如人之护眼自然,智者谓如实了
如断恶修善之行者,欲解脱者,应发愿加是行也,约显教说,戒度圆满在第二地。

三修忍

    忍为力士妙庄严,除烦恼炎胜难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