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当代文学所以败坏,是因为作者内心被情欲所支配。论文还强调作品应为更广大读者所接受,说明作者反映了民主潮流的文艺观点。
这一时期,具有民主倾向的讽刺作家有马希尔和朱文纳尔。
马尔库斯·瓦利留斯·马尔提阿里斯,通称马希尔(40?…104?),出生于西班牙,终生贫困。他著有《斗兽场表演记》一卷,此诗写斗兽场开幕式上所见的血腥娱乐,歌颂提图斯皇帝“与民同乐”,并无批判。《礼物铭文》两卷,备赠礼者随同礼物赠人之用,是适应罗马的食客制度的作品。马希尔的主要著作是《警句诗集》十二卷,一千五百余首。其中一部分内容猥亵,大部分讽刺罗马社会的风习和各种社会类型。这些短诗的总和给读者绘出一幅一世纪的罗马生活图景。作者在斯多噶哲学影响下也写了他的生活理想——小康的田园生活。诗人对社会下层表示一定的同情,有时流露出感伤情绪,例如他哀悼六岁的女奴之死,希望诗人自己的父母在黄泉之下能好好保护她。马希尔诗歌的风格简短生动,含蓄突兀,富于机智和讽刺,欧洲文学中的警句这一体裁从马希尔起得到定型。
德奇姆斯·尤尼乌斯·尤文纳里斯,通称朱文纳尔(60?…127?),他父亲可能是一个获释奴隶。他终生贫困,四、五十岁时才开始写诗。据说他因为讽刺皇帝而被放逐到埃及,并死在那里。他遗诗共十六首,每首从百余行至六百余行不等,用六步诗行的诗格。他自称“忿怒促使我写诗”,并说要继承鲁齐留斯的讽刺锋芒,写“与人有关的一切”。在当时讽刺作家中,他的态度最严肃。但由于言论不自由,他有时只能托古喻今。
他的作品讽刺性强,最有力的讽刺是针对皇帝的淫威和大臣的阿谀而发的。他认为在罗马皇帝宰割下的世界已是半死了。渔人打了一条六斤重的大鱼,没有人敢买,因为这种大鱼只配献给皇帝,大臣们附和着说:“这条大鱼是皇朝的祥瑞,它是自愿投入鱼网的。”他又揭露帝国言论不自由,皇帝的密探布满罗马,人人噤若寒蝉,如果谁敢“像鲁齐留斯那样,操刀在手,忿然大吼”,“那就会引起‘统治者的’恼怒和‘批评者的’悲痛”。朱文纳尔特别同情文人食客,那些“在意大利只有在死时才穿得上一件‘拖袈’的人”。他最感痛心的是“尊严”的丧失:“不幸的穷人最难忍受的一点就是受人嘲笑。”他讽刺奴隶主贵族的门第观念,提出“道德是衡量高贵的唯一的、仅有的标准”。但他的作品也表现出宿命论观念,把对恶人的惩罚寄托在恶人的良心谴责上,歌颂仁慈是人类“最高的情感”。他的诗忿恨不平,热情洋溢,并生动地描写了罗马社会生活。
帝国时期罗马文学对后世的另一贡献是传记文学。传记文学在希腊时期已颇发达,但传世甚少。古代传记起源于挽歌和悼词,起着纪念的作用。古代历史学家突出个人的作用,把某些哲学家、文学家、军人、演说家的事迹记载下来,成为传记,仍属历史范围。有的传记则出于政治上的赞颂、攻击或辩护。亚理斯多德对伦理学的研究,引起对社会类型(如饶舌者、吝啬鬼)的兴趣,出现了肖像式的行状,作为纠正时弊的实例。希腊化时期,对古籍的整理和注释需要介绍作者的生平和著述,也形成了传记的一种。自传、回忆录之类的作品,又往往带有自我辩解或生活总结的性质。西塞罗写他任执政睡官时期的经历,奥古斯丁(354…430)的《忏悔录》,都属于此类。罗马早期传记大都失传,一、二世纪以塔西陀、绥通纽斯和普鲁塔克三人对后世最有影响。
普布留斯·科尔涅留斯·塔奇图斯,通译塔西陀(55?…118?),出身旧贵族,被称为贵族共和派最后一个代表,帝制的专横与恐怖使他不满。《阿格利可拉传》一卷写罗马驻不列颠总督阿格利可拉的一生,用以说明即使在暴政下也可能存在不同流合污、不阿谀奉承的“伟大”人物。阿格利可拉是作者的岳父,作者出于政治动机为他辩护,进行歌颂。其方法是通过叙述阿格利可拉的一系列活动,主要是军事活动,来刻画他的性格,同时夹叙夹议。他在描写主人公政治活动之时,偶尔也穿插一场个人的遭遇,如主人公的幼子之死。作品中不列颠酋长的誓师词是一篇动人的演说,其情绪实际上反映了罗马共和派贵族要求自由的企望。塔西陀另有《日耳曼志》一卷,记载日耳曼各部落的地理、社会宗教、军事、政治、风习等。作者认为,各部落虽然野蛮,但有朝气,帝国的罗马虽有高度文学,但已腐败衰朽。
塔西陀主要著作有《历史》,残存四卷余,写六九至九六年间的事;《编年史》残存约十二卷,写一四至六八年间的事。两部作品的文学性很强,给后世留下了帝国时期政治生活的最生动的记载。作者从个人创造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把历史写成帝王将相的实录或传记,同时又从共和派贵族立场出发,描写帝国的恐怖暴政和对外关系,因此他特别注意人物的塑造和气氛的烘染。主要人物都具有鲜明的、各不相同的性格。例如克劳迪乌斯皇帝庸碌无能,优柔寡断,任何皇后摆布,他不知有“憎恨、满意、忿怒、悲伤或其他人类感情”;他的皇后麦莎丽娜则是荒淫无耻的典型。尼禄皇帝之母阿格利皮娜是一个狠毒的、想要独揽大权的野心家,而尼禄本人则是残酷、怯懦而又爱歌咏、演出、竞技的纨绔青年。作者从人物之间的勾心斗角的关系、人物行为的动机来刻画人物,因而形象鲜明,叙述富有戏剧性,常为后世戏剧家、小说家所引用。塔西陀的散文风格以简练著称,有如警句,如《阿格利可拉传》中不列颠酋长演说时指控罗马侵略者说:“他们造成一片荒芜,而称之为和平。”
希腊语作家普鲁塔克(46?…120?)著有《道德论说文集》和《希腊、罗马名人传》;后者共五十篇,记载从半神话人物一直到一世纪的罗马皇帝的生平。作者把一个希腊名人和一个罗马名人的传并列,如传说中的城邦创建人、雅典王忒修斯和罗马王罗慕路斯,希腊演说家狄摩西尼和罗马演说家西塞罗;大多数附有“合论”,加以对比,以折衷派的道德标准衡量人物,宣扬节制、人道以及对神的恐惧来反对罪恶和暴政。作者按希腊传记程式,写传主的身世、出生、青少年时期、性格、事迹,直到逝世。但着重细节与轶事,说教目的明显。书中保存了许多故事,后来作家研究古代思想、吸取素材时多所征引。莎士比亚写希腊、罗马人物的悲剧都取材于此书的英译本。
与普鲁塔克同时的罗马传记作家该尤斯·绥通纽斯·特朗奎鲁斯(69?…140?)著有《名人传》,已散佚或残阙;《十二凯撒传》(121)是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从凯撒起到多密善十二个皇帝的传记。他曾任哈德理安皇帝的秘书,因而他的传记里利用了许多文献档案。他的传记的格式是同普鲁塔克一样的。他接受帝国制度,只是不赞成皇帝的残暴,对皇帝政治上和私生活上的腐败有所贬抑。关于灾异、妖兆等迷信记载尤多。对人物的状貌和性格的描写有一定的生动性。
希腊和罗马在同亚、非两洲接触频繁以后,亚、非的民间故事在两地得到传播。公元前二世纪小亚细亚的“米勒图斯故事”(失传)最有代表性,内容多写爱情和冒险。《萨蒂里卡》中以弗所寡妇的故事即其中一例。这些流传在民间的故事成为阿普列尤斯《变形记》的基础。
鲁齐乌斯·阿普列尤斯(124?…175?)出生于北非一个官吏家庭,后来入了埃及的伊希斯教门,在罗马作过律师。他的主要作品是《变形记》,又名《金驴记》。这是罗马文学中最完整的一部小说。青年鲁齐乌斯因事赴希腊北部帖萨利地方,这是有名的妖术之邦,他止宿于高利贷者米罗家中,米罗的妻子是个女术士,青年误敷了她的魔药,变成一头驴子,被一群强盗劫去,后来落到奴隶主庄园,又辗转卖给磨坊主和菜农,又为军人劫去,卖给贵族厨奴,最后伊希斯女神把他救了,他恢复了人形,就皈依伊希斯教门。
这部小说以主人公的遭遇为纽带,真实而广泛地描写了罗马帝国外省生活。例如贵族地主纵犬咬死小农三个儿子,强占土地;罗马军官强夺人民财产;富人豢养野兽,举办斗兽会等。小说也叙述了不少由于贪图金钱、遗产,或由于情欲而引起的凶杀。作者利用主人公变驴后的遭遇和感受,刻画了穷人和奴隶受奴役和虐待的处境。主人公虽然变成驴子,但保持了好奇的性格;虽不能说话,但仍是一个能思考、有见识的观察者。由于人们不怀疑他,他能听到、见到人们最卑鄙的思想和行为。同时,小说也写了不少巫术、怪异,贯穿着埃及宗教的神秘精神:主人公历尽苦难,最后达到和平仁爱的彼岸。书中最著名的插曲《小爱神和普苏克》写公主普苏克以美貌引起爱神维纳斯的嫉妒,和小爱神结婚后又引起自己两个姐姐的嫉妒。作者的散文富于机智、夸张,杂有古语、口语,极为生动活泼。
古代文学中最后一位重要作家是希腊语讽刺散文家鲁齐阿努斯,亦称琉善(125?…200?)。他出生于叙利亚一个贫苦家庭,遍游小亚细亚、希腊、意大利等地,曾任律师、修辞教师、官吏。他的著作约有八十种,讽刺古代社会瓦解时期各种宗教、哲学流派、修辞、文学等方面。恩格斯称他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伏尔泰,对任何一种宗教迷信都一律持怀疑态度”,其中也包括基督教。马克思指出:从琉善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当时的哲学家如何被人民看作是“当众出洋相的丑角,而罗马资本家、地方总督等如何把他们雇来养着作为灰谐的弄臣”。古代希腊诸神也被他嘲笑得体无完肤。他最主要的作品有:《诸神的对话》,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剥掉了神的尊严。《死者的对话》讽刺社会上的虚荣、欺骗、追求暴利的风气。讽刺故事《伯列格林努斯之死》写流氓利用人们对基督教的信仰进行欺骗。《一个真实的故事》以荒诞不经的航海游记形式,讽刺当时的历史、游记、诗歌、哲学、考据等著作。琉善的作品反映了二世纪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时期奴隶主思想意识的崩溃。他的散文风格轻快,富于机智,爱引用古希腊文学、历史、哲学中的辞句,也染上修辞的习尚。
二世纪以后,帝国经济衰退,官僚机构和军队空前膨胀。统治集团贪污挥霍,赋税的重担落在社会中、下层身上。奴隶举行起义,中央政权瘫痪;外省各地局势混乱,人民起义和各种宗教(包括基督教)运动结合爆发,帝国濒于崩溃。虽然三世纪末皇帝实行改革,一方面迁都东部,一方面利用基督教劝人顺从、爱敌人、寄希望于来世的思想和它的群众基础,定为国教,也未能挽回颓势。罗马下层居民和隶农、奴隶欢迎入侵的蛮族,罗马经过几次洗劫之后终于在476年覆灭。
帝国末期文学的特点是:异教思想和现实主义衰退,内容空虚,怅惘地向往古代,雕琢辞藻。在创作缺乏生命力的时候,文学活动主要是对古代作品进行诠释。同时,宗教唯心哲学泛滥,著名的宗教作家有吉洛姆(340?…420)、奥古斯丁等。
帝国东迁以后,形成拜占廷文化,这是希腊传统、基督教和亚洲文化的混合物。基督教对古代文学极端仇视,四世纪时焚毁了亚历山大城的图书馆,在东罗马首都君士坦丁堡成批迫害研究古代文学的学者,文学为教会服务,文学活动局限于编写圣者传、编纂辞书、选辑古代作品等工作,创作极为贫乏。
从四、五世纪起,欧洲文学实际上已开始向中古时期过渡。
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C)中国作家协会版权所有
E…mail:master@chinawriter TEL:010…64208453
第二章 中古文学
第一节 概论
欧洲中古历史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初期(5…11世纪)是封建社会形成时期;中期(12…15世纪)是封建社会全盛时期;末期(16…17世纪中叶)是封建社会衰亡、资本主义产生时期。就文学史而言,最后一个阶段已是近代欧洲资产阶级文学的开始,不包括在中古文学史之内。初期的前几个世纪,蛮族尚无文字记载的文学,拉丁文文学则几乎全是教会文学,当时介乎欧、亚两洲之间的拜古廷文化远远高出欧洲蛮族文化。中古比较有成就的文学大半产生于九、十至十四、五世纪。从地域范围来说,中古文学已扩大到希腊、罗马以外的全欧洲。
欧洲封建社会的开始,是以西罗马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