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却有积极意义。在“神圣同盟”嚣张、力图重建宗教权威的年月里,拜伦的诗剧是一个有力的抗议。华兹华斯颂扬宗教的《教会十四行诗》于此时出版,《该隐》的精神是与此针锋相对的。
在意大利时期,拜伦参加烧炭党人的革命活动,钻研意大利的历史和文学,这时他的作品具有更大的积极意义。现实主义成分增强。他写了以下三类作品:以意大利和东方历史为题材的诗剧《威尼斯总督马里诺·法利埃洛》(1820)、《萨达纳巴勒斯》(1821)、《福斯卡利父子》(1821);卓越的故事讽刺诗《审判的幻景》(1822)、《青铜世纪》(1822);未完成的杰作、长篇叙事诗《唐璜》(1818…1823)。
历史剧《马里诺·法利埃洛》表达了拜伦反封建的共和主义思想和热情,剧情和当时烧炭党活动有联系,作者以过去的革命历史作为当前革命的借鉴。
在《青铜世纪》一诗中,拜伦揭发了1822年秋“神圣同盟”在维罗纳召开的会议。会议拟定了镇压欧洲人民革命的方案,拒绝听取希腊代表的意见,并容许法国路易十八的政府对西班牙实行武装干涉。作者用讽刺笔法塑造了路易十八、亚历山大一世和威灵顿等人的肖像,并以轻蔑的口吻去描写三位一体的“神圣同盟”。他又揭露了英国地主和金融巨头相互勾结,在战争中发财致富,镇压革命活动。拜伦还提出了他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理想。在描写拿破仑战争时,拜伦惋惜拿破仑在广大人民觉醒的年代没有成为华盛顿。他又把美国的国会制和维罗纳会议相比,在美国会议上发言的是民主思想家派屈立克·亨利、科学家富兰克林和反专制的华盛顿,而在“神圣同盟” 会议上发言的却是危害人民利益的反动君主。拜伦以形象的比喻,讽刺并揭发了“神圣同盟”的反动本质,文字刚健有力,流畅通俗。
《唐璜》写成十六章,全诗未完。作者以嘲讽的口吻把诗献给“桂冠诗人”、“托利党人”和“叛徒”骚塞,也讽刺了柯尔律治的形而上学和华兹华斯《郊游》一诗的玄秘哲学。作者谴责这些隐居在闭塞的湖区而不见海洋的诗人受反动统治者雇佣,既歌功颂德,又赞助统治者对内对外的血腥政策。长诗前六章描写出生于西班牙的主人公唐璜的身世和恋爱生活,对虚伪的封建道德标准表示蔑视。唐璜被迫逃亡海外,在海上遇到风暴,船只覆没,部分幸存者受尽饥饿的折磨,最后唐璜一个人漂流到海岛上,为希腊海盗的女儿海黛所救。在描述唐璜和海黛的恋爱以及海盗宅中的宴乐时,拜伦写了著名的《哀希腊》一诗,歌颂希腊过去的光荣,哀悼希腊当时受奴役的处境。后来唐璜被海盗送到奴隶市场拍卖,入了土耳其的禁宫。这六章虽然揭露了上流社会,但更多的是描写异邦情调,情节离奇。
七、八、九三章叙述1790年的俄土战争,俄国军队在苏沃洛夫将军率领下攻占了伊兹迈尔。作者写到战争的巨大创伤和破坏,并且指出这不是为自由而战,而是为了权威和荣誉。但他支持人民反封建的暴力斗争,他要使石头也站起来反对暴君。唐璜在战争中立了功,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宠臣,最后奉命出使英国。
长诗的最后六章是一幅英国社会生活图。这是拜伦最熟悉的题材。通过政论性的插话,他指出英国是各族人民的狱吏、自由的镇压者,一再抨击托利党大臣镇压人民起义,揭露专制暴政的罪行,申斥那些反动诗人,也反对柏克莱的唯心哲学和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说。故事写唐璜一靠近英国海岸就感到资本主义发达的英国社会气氛,发现自己置身在
那些傲慢的店主中间,这些人
自南到北无情地发令、发货,
连海浪本身也要向他们纳税。
借唐璜在英国的旅行,作者首先记述了伦敦文学界的情况、议会的辩论、上流社会生活等。他指出金钱是社会的主人,也是欧洲的真正统治者。拜伦还塑造了贵族政客阿孟德维尔公爵和他的夫人形象,详细描写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各种活动,这些都具有一定的概括性,体现了作者现实主义艺术的成就。阿孟德维尔公爵参预国家机密,他态度傲慢,精通宫廷生活的奥秘,是个模范的侍臣;公爵夫人出身高贵,豪富、美貌,礼貌周到,恪守规范。议会会议结束后,公爵夫妇回到乡间古邸,作者追溯了公爵的历代祖先:专横强暴的侯爵、法官、主教、律师和将军们。他详细描述了公爵和他的数十名各式各样的座上客如何在乡间过着悠闲奢侈的寄生生活。公爵除选购名画、修葺古屋、招待宾客外,还担任地方上的治安法官。诗中以辛辣、幽默的讽刺笔法勾画了公爵夫妇笼络选民的场面。
这部长诗主要通过政府性的揭露和现实主义的描叙,表达了拜伦对封建专制和金钱统治的轻蔑和仇视。唐璜爱情生活的描写占去许多篇幅,但唐璜在作品中主要只起了贯串故事、展示社会画面的作用。作者在诗中随处都流露出反封建的激昂情绪,但同时也表现了浓厚的虚无主义色彩。拜伦说他同情弱者,但如果当权者一旦受到挫折,他就会逐渐变为极端保皇主义者,因为他也同样仇恨民主的专政。拜伦从来没有明确地意识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性质,也没有提出过经济上和政治上平等的要求,他所要求的是个人的绝对自由。《唐璜》中辛辣的讽刺、诙谐的剖析、诗意的描写、政论性的揭发等,使这部长诗在内容和风格上都很富于多样性。
拜伦的民主革命性表现为对封建主和大 资产阶级的厌弃和对民族独立与民主的同情。他的政治理想是当时美国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他对历史上的共和体城邦也怀有敬意。他参加过烧炭党的活动和希腊的独立运动,最后病死希腊。他的民主理想的基础是对个人自由和个人发展的强烈要求。他对人民同情,但又缺乏信任,这是他悲观怀疑情绪的主要根源。正如马克思所说,拜伦要是活得再久一些,就会成为一个反动的资产者。
拜伦是这一时期欧洲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当时欧洲许多著名作家,有的对他的作品作了很高的评价,有的受到他的影响,如法国的雨果、俄国的普希金、德国的歌德、波兰的密茨凯维奇等。
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出生于富裕地主家庭,祖父和父亲在政治上都是顽固的保守派。雪莱在伊顿学校读书,对自然科学和哲学发生极大的兴趣,喜欢研究化学、电学、天文学并作科学试验,他也广泛地阅读了柏拉图、休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和泛神论、自然神论等哲学理论。葛德汶的《政治正义性的研究》、潘恩的《人权论》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对他发生过深刻影响。上大学时,他写了论文《无神论的必然性》(1811),被学校开除,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后来被收在《麦布女王》的注释中。雪莱确认私有制的罪恶,他反对剥削制度,并热情地追求一个未来的空想社会。
雪莱曾于1812年二月到爱尔兰,发表演说,写政论,支持爱尔兰人民反对英国压迫的斗争。回到英国后,他写了第一首长诗《麦布女王》(181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态度和他最基本的政治、哲学、美学观点,对理解雪莱的世界观有重要意义。长诗采取梦幻和寓言的形式,写仙后麦布女王带领着熟睡的纯洁少女伊昂珊的灵魂,到宇宙中去观察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仙后指出过去的人类享有“自由”,但这种“自由”被暴君和僧侣摧毁了。少女的灵魂看到一座守卫森严、人口稠密的城市,君主和走狗们挥霍人民的劳动果实,而千百万人民却忍受着饥饿,他们的才智也受到严重的摧残。仙后说人民还没有觉醒,还没有站起来推翻君主、僧侣和政客,但是她指出变革是自然的基本法则,人民的智慧会成熟,理性的声音将唤醒人民,推翻不正义的制度和宗教迷信。长诗用不少的篇幅描写了未来的光景,那时候人人丰衣足食,才智也得到解放,统治大地的将是幸福和科学。在这首诗中,雪莱反对私有制,同情广大人民,但他把变革的必然性看成是抽象的自然精神或宇宙精神的体现。他又认为实现变革首先要解放受压抑的天才,依靠道德的理性等品质。
《麦布女王》的发表触怒了统治阶级。雪莱不得不于1818年和拜伦一样,永远离开英国。离国之前,他写了一首以革命为主题的重要长诗《伊斯兰的起义》(1818)。在长诗的序言中,雪莱说明他的写作目的是为了唤起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热情和信心。他为雅各宾专政的“恐怖时代”的民主措施辩护,尖锐地批判当时文学界普遍流行的悲观失望情绪,申斥了马尔萨斯学说。诗的开头是一段寓言式的引子:空中突然出现蛇和鹰的厮杀,象征善与恶的斗争。蛇象征善,被鹰战败落入海中,但是它被一个美丽的姑娘所收养,后来又重新起来斗争。作者通过寓言说明革命虽然遭到挫折,但是必会有新人接替,将它继续下去,直到胜利。长诗的主要情节写伊斯兰黄金城的革命,作者以此来暗示法国革命。革命的领导者是一对青年男女莱昂和茜丝娜。莱昂领导人民反对专制,推翻暴君,解放城市,和人民一起庆祝胜利。人民要求处死暴君,但是莱昂怜悯他已经孤立,将他释放了。不久暴君回来图谋复辟,并开始大规模屠杀,烧死了所有主张信仰自由的人们,也烧死了莱昂和茜丝娜。诗人指出莱昂和茜丝娜虽死,他们的精神必将得到发扬,幸福社会必将到来。这首诗热情地歌颂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当时法国革命正遭受挫败,封建王朝复辟,雪莱并不因为封建势力的一时猖獗而对前途失去信心,他相信封建反动派必然覆灭。雪莱在诗中虽然肯定法国革命,但他主张人民斗争的主要手段应该是说理和宣传,而不是武力。
1818年3月雪莱去意大利,常常和拜伦交往。同年,雪莱作《裘利安和麦代洛》一诗,是在威尼斯和拜伦争辩后写的,麦代洛指拜伦,裘利安指雪莱自己。裘利安想要说服麦代洛,劝他不要悲观绝望,指出人类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未来大有希望。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1819)写于英国劳资矛盾尖锐化、欧洲民族运动高潮时期。作者在序言中指出,他虽然沿用埃斯库罗斯的情节,但是改变了妥协的结局。诗剧一开始写普罗米修斯被代表社会压迫和专制的天神尤皮特拴缚在高加索的岩石上,受着长期痛苦的折磨,但他坚毅不屈,拒绝向暴君投降。世上充满着专制和神权带来的罪恶和苦难,但是预知未来的精灵说人类是有希望的,因为人类有反专制的毅力和自我牺牲精神,还有哲学家的智慧和学问以及诗人的创造和理想。精灵又指出“痛苦”是“爱”投下的影子,这使普罗米修斯渴望看见别离已久的爱人,海洋的女儿,美貌的亚细亚。第二幕写亚细亚在美丽的山谷里迎接春天和黎明,预感到即将和普罗米修斯重逢。她和妹妹潘西亚来到了象征变革必然性的冥王那里,变革的时机终于来到,亚细亚显示了惊人的美貌。时间神使亚细亚和普罗米修斯重新团圆,又把冥王带到尤皮特那里。冥王把尤皮特拉下宝座,象征力量的神赫拉克勒斯解放了普罗米修斯。时间神在第三幕结尾时描写了解放后的面貌:
看啊,宝座上已没有君主,人与人
像精灵一样,彼此并肩而行。
……
宝座、祭坛、法庭、监狱;里里外外
都是些无知的愚人在背负着
朝笏、王冠、宝剑、锁链与典籍,
……
这些已是人类不复记忆的鬼魂。
……
令人厌恶的假面具已经撕下,人之上
已没有王,人人自由,不受限制,
人人平等,不分阶级、种族、国家,
没有畏惧、崇拜、地位和头上的君主,
人是公正的、温和的、有智慧的……
诗剧的最后一幕是整个宇宙欢呼新生和春天再来的颂歌。旧时代被埋葬了,时间和人类思维的精灵庆贺并歌唱着人灶未来的光辉成就。诗歌艺术和科学将为人们所享有,“爱”将替代“恐惧”而使世界成为乐园。温和、美德、智慧和忍耐将重建大地。诗剧中普罗米修斯和天神尤皮特的斗争,表现了法国革命失败后英国和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家对封建反动势力的不满和反抗情绪。尽管在雪莱创作的年代里,以动势力猖獗,以俄、普、奥为核心的“神圣同盟”对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大肆镇压,但雪莱对斗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