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7〈声闻地〉中「唯」之用例考察-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相者何义﹖谓因(cause)义相义; 如佛教比丘,彼诸恶
            不善法有相起,是因缘义。复说智(wisdom)义相义;如
            说以作想当舍,是谓智义。复说像
        ───────────
        (注 4) 据云︰〃pratibhasa; abhasa〃等用语是从 MSA; MAV
               起,才频繁被使用 (横山纮一 1971; 34ff。)。又可
               参考上田义文 (1958; 271ff。) 、横山纮一 (1975;
               3ff。)、 横山纮一(1979; 17f。)。

        (注 5) 小谷信千代(1980; 63f。)。

        (注 6) 《摄论(世)》(H) (大31; 339a2f。)「此住现前分明
               见故,彼忆识所见暗昧,此现前住所见分明」。

        (注 7) 大32; 413c19ff。;  Vism 125; 18ff。; 可参考佐藤
               密雄(1973 ; 945f。)。

        (注 8) 大32; 414c29ff。; Vim(E) p。78。

                                  23 页

            (image) 义相义;如自见面像想象,彼分无异义。

            相对于此,在〈声闻地〉中,相当于《解脱道》中「相
        」( nimitta ) 之用语,亦即影像 ( pratibimba ) 的别名
        ( paryayanama ),(注 9) 其定义是︰

              即此影像,亦名影像 ( gzugs brnan ),亦名三摩地
              相 ( tin ne ’ dsin gyi mtshan ma ), 亦名三摩
              地所行境界 (sbyon yul) , 亦名三摩地口 (thabs)
              ,亦名三摩地门 (sgo),亦名作意处  (yid la byed
              pa ’ i rten ),亦名内分别体 (nan du rnam  par
              rtog  pa ’ i lus ), 亦名光影 (snan  brnan),
              如是等类当知名为所知事同分影像
              (jneyavastu…sabhagasya  pratibimba) 诸名差别
              (paryayanama )。

            其中,所谓三摩地相 (tin ne ’dsin gyi mtshan ma)
        的名称,或许即是意味在三摩地中的相 ( samadhi…nimitta
        ﹖)。所以, 在定义上,〈声闻地〉之「影像」和《解脱道
        》等「相」之说法是一致的。

            其次,在《解脱道》(注 10)中,有关「取相」(uggaha…
        nimitta)和「彼分相」(=似相,patibhaga…nimitta) 的区
        别是︰

              云何名取相﹖若坐禅人以不散心现观曼陀罗,从曼陀
              罗起想,如于虚空所见,或时远、或时近、或时左,
              或时右、或时大、或时小、或时丑、或时好、或时多
              ,或时少、不以眼观曼陀罗,以作意方便取相起,是
              名取相。

              从彼作多故,彼分相起。名彼分相者,若作意时随心
              即现,非见曼陀罗后生心念,但作心闭眼如先所观,
              若远作意亦即远见,或近、左、右、前、后、内、外
              、上、下亦复如是。随心即现,此谓彼分相。

            即︰所谓「取相」,它并非依不散乱心或眼等〔五识〕
        ,乃是依于〔意识之〕作意方便。进而随着对取相之反复修
        习、作意,而立即从心(=意识)所现者,是为「彼分相」
        (=似相)。又于 Vism(注 11) 其叙述则是︰
        ───────────
        (注 9) 大 30; 427b24; SBh 195; 10(inplete); Tp 91
               bl; Td 76a2。又 〃pratibimba; bimba 〃之语义,可
               参考伊藤秀宪 (1972)、MSg(N)上 (293)、横山纮一
                (1979; 30)。

        (注 10) 大32; 414c19ff。; Vim(E) p。77; 〃grasping sign
                and after…image〃。

        (注 11) Vism(4。29…30) 〃Kalena ummletva; Kalena minletva
                avajjitabbam。 Yava uggaha…nimittam nuppajjati;
                tava  kala…satam  pi kala…sahassam pi tato
                bhiyyo pi eten' eva

                                  24 页

              或有时开目把握「相」,或有时闭目、〔令心〕趋向
              于「相」。在「取相」 ( uggaha…nimitta ) 未生起
              之前,百遍千遍乃至更多遍,应当不断地修习此一方
              法。当如此修习闭目〔令心〕趋向于相之际,和开目
              之时相同地,若〔相在心中〕出现,此时名为「取相
              」 ( uggaha…nimitta ) 的生起。

              复次,进而应〔令心于相〕专念、寻、伺。若能如是
              ,   则次第抑制诸盖,   静止诸烦恼,  依近行定
              (upacara…samadhi)   而等持其心,  生起「似」相
              (patibhaga…nimitta)。

            其次,关于「取相」 ( uggaha…nimitta ) 和「似相」
       (patibhaga…nimitta)在鲜明度和纯粹性上有何等差别﹖
        其说明如下︰(注 12)

              取相 (uggaha…nimitta)和似相(patibhaga…nimitta)
              的差异如次︰似相比起取相,是百倍乃至千倍地极端
              清晰地显现。又,似相是无色、无形的。若有形色的
              话,则是眼之所识,是一种□的认知,将有〔生住灭
              的〕三相。但此则不然,唯有得定者所现之行相,此
              乃由想而生起者。

            若整理上述南方上座部系统, 如《解脱道》、Vism 等
        之中(1) 遍作(准备)相( parikamma…nimitta )、 (2)取相
        (uggaha…nimitta)、(3)彼分相(=似相,patibhaga…nimitta)
        等修禅定的三阶段,将其和〈声闻地〉(注 13)所说(1)相称
        (anurupa)缘(净行、善巧、净惑所缘)→(2)相似(pratirupa)
        缘(有分别影像、无分别影像,pratibimba)等瑜伽行的顺序
        相互比较,则有如下结论︰
        ───────────
                nayena bhavetabbam。 Tass' evam bhavayato yada
                nimletva   avajjantassa   ummlita…kale   viya
                apatham agacchati; tada uggaha…nimittam jatam
                nama hoti。〃


                Vism(4。30…1) 〃punappunam  samannaharitabbam;
                takkahatam  vitakkahatam katabbam。Tass' evam
                karontassa anukkamena nivaranani vikkhambhanti;
                kilesa sannisidanti; upacara…samadhina cittam
                samadhiyati; patibhaga…nimittam uppajjati。〃

        (注 12) Vism    (4。31)   〃tato  satagunam  sahagunam
                suparisuddham hutva upatt hati。  Tan  ca kho
                pana  neva  vannavantam;  na…santhanavantam;
                yadi hi tam idisam bhaveyya; cakkhu…vinneyyam
                siya    olarikam    sammasanupagam    tilak…
                khanabbhahatam。  Na pan' etam tadisam; kevalam
                hi  samadhi…labhino   upatthanakaramattam  :
                …sannajam etan ti〃。

        (注 13) 大30; 427c27ff。;(SBh 197; 17ff。; Tp 92b5ff。;
                Td 77alff。)

                                  25 页

              (1) 在最初的阶段,相对于 Vism 所说「或有时开目
        把握住相 ,  或有时闭目 〔令心〕 趋向于相 。  在取相
        (uggaha…nimitta) 生起之前,百遍千遍乃至更多遍, 应当
        不断地修习此一方法」之修法,《解脱道》(注 14) 的规定
        如下︰

              问︰云何等观。答︰坐禅人现观曼陀罗,非大开眼、
              非大闭眼,如是当观。何以故﹖若大开眼,其眼成惓
              ,曼陀罗自性现见自性,彼分想不起。若最闭眼见,
              曼陀罗成闇,亦不见彼相,便生懈怠,是故应离大开
              眼、大闭眼。

            即︰眼不大张开, 亦不全闭, 所谓「半眼」(等观,
        even gazing )的作法。依此可知,《解脱道》和 Vism 二
        者, 在最初的准备阶段,关于眼的开闭之看法是多少有所
        出入的。

            在 Abhidhammatta…sangaha  (《摄阿达磨义论》)中,
        此时的心理作用是属于五识作用,故称之为遍作 (准备) 相
        (parikamma…nimitta) 。(注 15) 但于〈声闻地〉中,有关
        眼的开闭并没有规定。

            (2)若多次地练习此一作法, 不论闭目之际、或开目之
        时,都能同样地显现的话, 此时的所缘称为取相 (uggaha…
        nimitta) , 此乃由属于意识的认识作用而生起,但是,其
        鲜明度和纯粹性则尚未达到禅定中所缘的标准。在〈声闻地
        〉中,对于此一阶段,似乎并未赋予特定的名称。

            (3)然后,必须对于此「取相」专念、寻、伺。 随着其
        练习,  次第地抑制诸盖,  静止诸烦恼,  依近行定
        (upacara…samadhi) 而心得等持时(所现)之影像,称为「似
        相」( patibhaga…nimitta )。

            此时,前半段所谓「必须对于此一取相专念、寻、伺」
        的阶段, 相当于〈声闻地〉中所说,瑜伽师以相称缘(净行
        、 善巧、 净惑所缘)为内容的 「所知事」 (jneya…vastu)
        为对象 ,  而从事 「三摩呬多地毘□舍那行观察 、 简择
        (vicinoti)   、   极简择   (pravicinoti)  、  遍寻思
        (parivitarkayati) 、遍伺察 ( parim mansamapadyate )
        。。。。。。 」之「有分别影像」定义。

            其次,「随着其练习,次第地抑制诸盖,静止诸烦恼,
        依近行定 (upaca ra…samadhi) 戈而心得等持」的阶段,则
        和〈声闻地〉如下所说「无分别影像」的定义大致相当︰
        ───────────
        (注 14) 大32; 413b13; Vim(E) p。76; 〃even gazing〃。

        (注 15) Abhidh…s p。42; Abhidh…s(E) p。283f。;又参考水
                野弘元 (1978; 923)、佐藤密雄 (1973; 944f。)。

                                  26 页

              谓修观行者,受取如是影像已,不复观察、简择、极
              简择、遍寻思、遍伺察。然即于此所缘影像,以奢摩
              他行寂静其心,即是九种行相令心安住︰谓,令心内
              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
              趣、等持。彼于尔时成无分别影像,即于如是所缘影
              像,一向一趣安住其念,不复观察︰简择、极简择、
              遍寻思、 遍伺察。 是名无分别影像 ( nirvikalpam
              pratibimbam)。( 大 30; 427b15; SBh 194; 21; Tp
              91a4 )

            此时,于奢摩他 (大 30; 450c18ff;  SBh 363; 7ff。)
        中,内住、等住、安住、近住、调伏、寂静、最极寂静、一
        趣、等持等九住心(navakara…citta…sthiti) 是活动的状态
        ,能抑制、静止令心散乱的贪瞋痴等相,或者诸恶寻思、贪
        欲等诸盖、随烦恼。

            兹将此等比较结果试作归纳如次︰依据〈解脱道〉、
        Vism中,有关 (1) 遍作(准备)相(parikamma…nimitta)、
        (2) 取相 (uggaha…nimitta)、(3) 彼分相 ( =似相,
        patibhaga…nimitta ) 等三阶段心理作用之变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