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禅与悟:传统宗教文化丛书-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一条船上,我们把船的性能改良好、维修好,让船上所有的人都能早点到达安全的地方,而我们本身就在船上,也一定会到达安全的彼岸。我们的心量越大,帮助的人越多,自己所得到的进步与成就也越大,所以,虽然不为己,结果得到最多利益的是自己。这种方式叫“无所为”,却是最大的有为。

    二、情与理的类型

    “情”可分成五种形态,即男女之间的爱情、亲子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施和受的恩情、修行者之间的道情。五者当中,前四项是为“俗情”,第五项则是“法情”。因此,佛教给众生一个名称,叫做“有情”。

    首先,我们讨论男女间的爱情。请问诸位,男女间是不是也有友情和恩情呢?答案是肯定的。可见,男女之间不一定只有爱情。以学佛人来说,男女夫妻之间也具备了道情。另外,中国人一向的观念里,以为父母和子女之间,只有亲情和恩情;可是在现今的社会,在西方国家,人们把父母也当朋友看;同时,亲子之间也一定有爱情——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对父母的“敬”加上“爱”。当然,朋友之间除了友情外,也是有恩情与道情的。而在施与受之间,有些人只是单纯的为布施而布施,丝毫没有想到要施“恩”给人,这种人我们可以说他是“无我”的布施。

    我在日本留学期间,没几人帮忙我、供养我。但是在瑞士,有位我不认识的施主,他定期寄钱给我。我问他:“你希望我为你做什么?你希望我怎样回馈你?”他回答说:“我对你无所希望、无所期望,也不希望你回报我。但愿将来你有能力时,也去帮助人。”像这样就是道情。所以,用佛法、财力、体力去帮助任何人,使他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即是道情。

    其次,我们谈到“理”的类别。从常识上或从佛法的观点来看,“理”可分成下列六类:物质的定理叫“物理”;身体的组织叫“生理”;心念的轨迹叫“心理”;人际的范畴叫“伦理”;哲学和宗教的“真理”;真如或理性,即佛教所讲的“本地风光”。

    (一)物理昨晚,幸运地台风没有来袭。今天早晨,还有些风势,天微微下着雨。有人对我说:“师父!您第一天讲经,台风就刮起来了,多讨厌!”我说:“它刮得有道理,刮风一定有原因。既然是有道理、有原因的事情,我们不要埋怨它。

    两年前的某一天,我坐一位居士的车要去访问一个地方。当时,雨势很大。那位居士说:“希望我们下车时雨能停止,不要让师父淋到雨才好。”我说:“你好自私哦!为我一个人,你叫它不下雨。”但也奇怪,我们将到目的地时,雨突然停了。那位居士好高兴地说:“这是您的福报,不下雨了。”我说:“阿弥陀佛!这不是我的福报,叫它不下雨就不下雨。如果,此时天气干旱,正需要下雨,我来了就不下雨,岂不是害了很多人?所以,这是‘应该’不下雨,不是因为我来了。”这个例子是说,世间任何现象都有它的原因。作为佛教徒,如果我们说某大德到某一地方就不下雨,走了以后就下雨,这是外道,不是佛法,因为佛法是讲因缘果报的。

    (二)生理

    我们的身体和机器一样,不要过分用它,也不要过分不用它。机器如果每天使用,可能很快就报销了,所以一定要适时休息、润滑与维修,这样才能用得久。我的身体从来没有好过,一向都在生病,但我每天都在动。很多人劝我要休息,我说我这机器不能休息,一休息就会生锈。但是,有时候非常忙碌,有人还要见我、和我谈话,我一样见、一样谈话,并利用时间休息。例如有人问我:“头痛怎么办?”我说:“没问题!除了看医生外,你念观世音菩萨就好了。”他讲了半天,我只讲一句话,他就高兴地接受,他的问题就解决了。

    (三)心理

    我们心里的念头常常像野猴、像野马,所以叫“心猿意马”。但是,如果能够找到理路,了解心念起灭的原因,便不会为心念的心猿意马而烦恼。

    现在有许多专业心理医师,可帮助人将心里的念头产生的原因作分析,并找出解决的办法,使得心理有问题的人,得到一时的安慰与治疗。但是,这种方式只能治标不能治本,“理”清了以后,心还是会乱。

    佛法的观点,却能正本清源。首先,它告诉我们须清楚心里的烦恼是从哪里产生(说起来有点像心理学的方法);其次,不管任何问题,“魔来魔斩、佛来佛斩”。坏的念头固然要丢,好的念头也要丢,将一切思想全部放下、随时放下。到了这种程度,心念的轨迹已经不存在,心理还会有问题吗?当然不会。这就是所谓的“开悟”、“除烦恼”、“证菩提”。所以,心理医生能帮很多人的忙,而佛法能帮心理医生的忙。

    在我的学生、弟子当中,就有十几个心理医生,包括东方人和西方人,以西方人较多。我问他们:“你们不是医生吗?”他们说:“师父!您是医生的医生。”我说:“我没有这么大的本领,我也在害病、治病,不过我是以老病人帮忙新病人。只有大悲的佛陀才是医生中的医生。”

《禅与悟》 第一部分 情与理...(2)

    佛陀的另一个名字叫“大医王”,真正的医师是佛陀。

    (四)伦理中国人讲伦理,强调五伦,是指伦理之间的责任和义务,就是在什么样的身份和立场,就应该尽到什么样的责任和义务。如果不尽自己该尽的责任和义务,就没有好好地做人。比如说,夫妻关系,如果太太和先生彼此各尽责任和义务,夫妻之间一定非常和谐;反之,则一定会吵架。通常是要求别人尽责,而没有尽到自己的本分。

    (五)真理

    这是一种形而上的思想、理论、观念。是从现实的社会,而推想到理想、不变的真理。现象是变动的,而真理是不变的,所以哲学家、宗教家相信,有最初的和最后的真理。能够相信有真理,心里会得到安慰,有归属感。因此,有哲学修养的人,不会是坏人,也不会是心理烦躁的人,人格一定比较正常。为什么?因为他们相信,现实虽然不公平,而真理一定是公平的。

    (六)本地风光又名“真如”、“涅槃”、“佛性”、“佛的法身”。很多人误以为“死”就叫涅槃,其实涅槃是心如止水,不受是非、善恶等种种顺逆境所困扰,而自由自在的意思。

    十年多前,我刚到美国不久,有位美国人跟我求解脱法。他说:“我现在不自由,想离婚又离不了,因为太太向我开条件要钱。师父!听说佛法里有解脱的方法,是不是啊?”我说:“没有用的,我帮你的忙以后,你跟这个太太离了婚,会再跟另一个女人结婚。放掉一个抓一个,你永远得不到解脱。”他说:“从今以后我不再结婚了,我已经受够女人的气,我还会再结婚吗?”我告诉他:“你怕女人,也是不得解脱、不得自在。如果,你遇到她,心里不会怕,她缠着你,你不怕她缠,这便是解脱。此外,没有女人、没有太太,不会感觉痛苦,也叫做解脱。”这即是说,当我们遇到问题时,能够心悦诚服、欢欢喜喜、平平静静地面对它、解决它,当下即得解脱。

    三、善用情与理

    从佛法的观点来看,慈悲和智慧实际上就是世间所讲的情与理的净化。所谓净化,是指不使自己和别人陷于困扰、烦恼之中。

    如何使人际关系不复杂?

    答案只有四个字,即“用情用理”。意思是说用慈悲、用智慧来处理我们的人际关系。

    我们对人多一份关怀,便是多一份情义。有些人蛮横不讲理,和他讲理讲不通。但是,用情——亲情、爱情,或是用朋友的关系,问题就解决了。中国人比较多用情,使人感到很温暖、很亲切。可是,如果只用“情”,而忽略“理”,我们可能会颠倒是非、黑白不分。因此,对于自己的家庭或亲戚朋友的伦理关系,我们可以用情;但对社会的关系,则应当以理来处理。也就是说,处理私人的事,可以用“情”;处理公共的事,必须用“理”。用“情”可以使我们的环境和谐;用“理”可以使环境公平,二者执一不可,也缺一不可。

    我有一个弟子很理性,任何事都讲究合理,所以他很困扰。他说:“怎么搞的!这世上不公平、不合理的事情那么多!”我告诉他:“你不慈悲!面对人时,是不能全部用理性的。人不能当成物质来处理,你应该加上慈悲,这样你才会感觉心安理得,同时和你有关系的人也会觉得愉快。”

    慈悲的意思和同情类似,但那是更净化和清净的。“用情”,会带有个人的感情;但是“用慈悲”就不会。当我们周围出现不合理的现象或有人做出不合理的行为,依“理”来说,这些人可能都必须去坐牢;如果从慈悲的立场来看,他们的行为也许是由于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或身心因素所引起。能从不同角度体谅他们,并用不同的方法帮助他们,这叫作慈悲。

    对于别人的问题,要慈悲,但并不是一味地说“好、好、好”;对于自己的问题,应该用智慧来化解、指导和改革,这叫作修行。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困扰自己的问题,这些问题往往是自己制造的,也可能是环境给我们的。在这种情形下,你怨恨自己或指责他人都没有用,以佛法的因果观点来化解,才是最好的办法,否则,我们可能会忿恨不平。

    根据佛法的因果观念,一切的困扰与烦恼,都是缘于过去的因,所以才结现在的果。有了这种观念以后,烦恼应该是减少了,或根本不用去烦恼。但是,因果的意思,并非叫我们不要改变环境、不需解决问题;而是要加上因缘来促成环境的改变和问题的解决,这才是智慧的态度。

    佛法着重慈悲与智慧,推行佛法的修行,就是在推广慈悲和智慧的运动。人人都有慈悲与智慧的心,社会一定能够净化,我们的人生一定是幸福的。因此,我们需要更多人弘扬佛法,劝导人们接受佛法、修行佛法。

    但愿诸位都是有慈悲、有智慧的修行者和弘法者。祝福诸位!

    (一九九○年七月十一日讲于台北市孙中山先生纪念馆,许华玲整理)

《禅与悟》 第一部分 善与恶...(1)

    善与恶——如何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我并不认为目前这个时代是最坏的,善恶不分、善恶颠倒;事实上,不论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环境,善与恶都是相行并立的。

    善,代表正面的价值,象征光明;恶,代表负面的价值,象征黑暗;二者随着时代、环境的不同,而相互交替、此消彼长。因此,在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明确地阐明善与恶的价值标准,来帮助社会上所有的人。

    一、善与恶的判断

    我们可以从“行为”、“结果”,与“动机”三方面来判断善与恶。

    (一)行为的判断大部分的人习惯从他人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善与恶。其实,行为不好的人未必是坏人;而行为良好的人,也不一定是好人。在美国,我刚刚主持完一个禅七共修。报到期间,有位美国人在出发的路上发生了一件事,这事使他在头三天的静坐中始终无法进入情况,最后,他才把心里的话告诉我。原来他在高速公路上开车时,有只约二百多磅的鹿,突然从森林中跑出来,他来不及刹车,当场将鹿辗毙。他觉得很难过,心想:“我要去修行,怎么反倒杀生了!”因此非常痛苦。我告诉他:“你没有做坏事,不过你的行为是不好的;你没有杀生,你的车杀了一只鹿。”

    一个佛教徒如果认为上述的行为是杀生、做坏事,这种观念是错的。从佛法的观点来看,判断一个人究竟是善或恶,一定要具备两个条件,即“嘴巴讲的话一定要和意念相应”;其次是“身体动作所产生的任何效果,一定要和意念相应”。如果光是嘴巴说说或有身体动作,但是和心意不相应,便不算是做错事或破坏戒律。

    (二)结果的判断即从行为的结果好坏来判断善与恶。

    有些人本来存心做好事、说好话,可是结果却不好;或者有些人原本心有不善,却歪打正着地使人得到利益,类似这种情形,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皆是。由此可知用结果判断善恶,是不正确的。

    (三)动机的判断

    所谓动机,就是“自己的意愿”。从佛法的观点来看,这点非常重要。

    佛法讲因缘,因缘指的是“因素”的意思。每一个人做任何事、说任何话,都有他主要的因素。如果有人存心不良,却因为外在因素变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