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眉(四川眉山)三州僚人的反抗。
  贞观后期,唐廷还出现了废立太子之争。太子承乾放荡不羁,不近正士,不听规谏,甚至纠集党羽,密谋为变,终于贞观十七年谋泄被废。太宗原想立魏王泰取代承乾,但遭到魏徵等人的反对。承乾被废后,在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的推戴下,太宗经过反复考虑,决定立晋王治为太子,这就是后来的唐高宗。
  太宗少娴骑射,驰骋疆场,长习文事,优游翰墨,身体本来很好。但早年曾患气疾,累年不愈。在征辽的归途中,得过癰疾。贞观二十一年,又得风疾。由于疾病缠身,就在这年前后已“饵金石”①。所谓金石,大概就是丹药。次年,有个印度方士那罗迩娑婆,“自言寿二百岁,云有长生之术”,太宗“深加礼敬,馆之于金飚门内,造延年之药。令兵部尚书崔敦礼监主之,① 《贞观政要》卷十。
  ② 《贞观政要》卷五。
  ③ 《贞观政要》卷六。
  ④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发使天下,采诸奇药异石,不可称数”。但是“药成,服竟无效”②。实际上太宗服食此药,不但无效,而且是中毒暴亡。高宗时的郝处俊和宪宗时的李藩都谈到这件事,李藩说:“文皇帝服胡僧长生药,遂致暴疾不救。”③因为他时代较后,忌讳较少,所以说得很坦率。唐太宗卒于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时年五十二。葬昭陵(在今陕西礼泉东北九嵕山)。
  唐太宗论其私德虽有不足,但他作为一个历史的巨人,则光照简册。他少娴军事,能征善战。自晋阳起兵,北翦刘武周,西平薛举,东擒窦建德、王世充,轻扫刘黑闼,奠定了全国统一的基础。即位以后,他吸取历史上各朝特别是隋朝的统治经验和隋末农民战争的深刻教训,励精图治,明于知人,善于纳谏,厘改政治制度,发展社会经济,提倡学术文化,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贞观之治”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他既是我国古代史上一位罕有的英明皇帝,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② 《旧唐书》卷一九八《天竺传》。
  ③ 《旧唐书》卷十四《宪宗纪》。
  第八章长孙无忌房玄龄第一节长孙无忌戚里右族,秦王腹心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先世出自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祖父长孙兕仕北周,官至开府仪同三司,袭爵平原公。父长孙晟,为隋朝右骁卫将军。长孙无忌从小爱好读书,因而“该博文史”①,通达颖悟,富有谋略。其妹十三岁“嫔于太宗”,即唐太宗文德皇后。隋义宁元年(617)七月,李渊起兵太原,向长安进发。九月,渡过黄河,进入朝邑(今陕西大荔东)长春宫,长孙无忌即前来进见。李渊见他有才略,授任渭北行军典签。从此,长孙无忌常随从李世民征战,成为他的心腹人物。后因功擢任比部郎中,封上党县公。秦王李世民在平定天下时屡建大功,位望隆重,从而威胁着李建成的太子地位,于是他们兄弟之间围绕着储位暗中角逐,并逐渐表面化了。武德九年(626),太子建成以反击突厥侵犯为名,欲乘机调出秦王府精兵猛将,并与齐王元吉谋杀秦王。长孙无忌见形势十分危急,极力劝说秦王先下手为强,杀掉太子。他说:“今大王临机不断,坐受屠戮,于义何哉?若不见听,无忌等将窜身于草泽,不得居王左右。”①六月三日,秦王命长孙无忌等将房玄龄、杜如晦召入王府,共商对策。经过筹划后,决定先发制人。六月四日凌晨,长孙无忌等随秦王伏兵于玄武门。当太子建成、齐王元吉早朝路经此门时,发动了突然袭击,成功地杀死了太子与齐王。事变后,秦王李世民被立为太子,无忌任太子左庶子。
  贞观佐命元勋唐太宗即位后,无忌迁升左武侯大将军。贞观元年(627),再迁任吏部尚书。唐太宗论定佐命功臣,以无忌为第一等大功,又进封齐国公,实封一千三百户。无忌身为佐命元勋,又为皇后兄长,受到唐太宗的特殊礼遇,并得以经常出入太宗卧室。很快又升为尚书左仆射,开始执掌朝政。
  这一年,东突厥内乱,不少大臣上言欲乘机攻灭突厥。唐太宗感到:突厥君臣昏乱,不出兵则坐失了良机;出兵又违背了同盟之义。他犹豫不定,一时难以决断,便召问宰相。萧瑀以为“兼弱攻昧,击之为善”。而无忌却主张:“今国家务在戢兵,待其寇边,方可讨击。彼既已弱,必不能来。若深入虏廷,臣未见其可。且按甲存信,臣以为宜。”他主张休养生息,反对穷兵黩武,显然是符合客观现实的,因而得到了唐太宗的赞同。
  唐太宗非常亲重长孙无忌。贞观二年(628)在南郊祭祀完毕,即命长孙无忌与司空裴寂同乘金辂。裴寂推辞,太宗说:“以公有佐命之勋,无忌亦宣力于朕,同载参乘,非公而谁!”①于是三人同乘而归。
  有人上表说长孙无忌权宠太盛,对长孙无忌深信不疑的唐太宗手持奏表① 《旧唐书》卷六五《长孙无忌传》。下引本传,不另加注。
  ① 《旧唐书》卷六四《隐太子传》。
  ① 《旧唐书》卷五七《裴寂传》。
  对他说:“我与公君臣间无少疑,使各怀所闻不言,斯则蔽矣。”并转而对群臣说:“朕子幼,无忌于我有大功,视之犹子也。疏间亲、新间旧之谓不顺,朕无取焉。”②尽管太宗对他毫无嫌疑,而无忌却自惧盈满,请求辞职,长孙皇后也屡次劝说。太宗不得已,遂解除了他的左仆射之职,授任开府仪同三司。
  贞观七年(633)十月,长孙无忌被册拜为司空,位居三公。无忌再三推辞,太宗总是不允。他又让高士廉上奏说:“臣幸居外戚,恐招圣主私亲之诮,敢以死请。”太宗仍然不答应,并说,任官必择才行,若无才行,即是至亲,也不虚授,任用无忌是取其才行,“无忌聪明鉴悟,雅有武略,公等所知,朕故委之台鼎”。无忌又亲自上表辞让,太宗诏令回报他说:“昔黄帝得力牧而为五帝先,夏禹得咎由而为三王祖,齐桓得管仲而为五伯长。朕自居藩邸,公为腹心,遂得廓清宇内,君临天下,以公功绩才望,允称具赡,故授此官,无宜多让也。”
  唐太宗追思创业之艰难及长孙无忌的佐命之力,于是作《威凤赋》赐与他。太宗在赋中把无忌比喻成一只威凤,“资长风以举翰,戾天衢而远翔。西翥则烟氛闭色,东飞则日月腾光。化垂鹏于北裔,驯群鸟于南荒。殄乱世而方降,应明时而自彰”,以颂扬其功。
  长孙无忌认为,治理好国家在于君臣同心同德,孜孜于治。贞观十一年(637)春,唐太宗巡幸洛阳宫时,曾谈及隋朝的灭亡。无忌奏说:“隋氏之亡,其君则杜塞忠谠之言,臣则苟欲自全,左右有过,初不纠举,寇盗滋蔓,亦不实陈。据此,即不惟天道,实由君臣不相匡弼。”太宗深以为然,当即表示说:“朕与卿等承其余弊,惟须弘道移风,使万世永赖矣。”①这年六月,唐太宗以为封建亲贤当是子孙长久之道,分封了诸王之后又要分封功臣为世袭刺史。长孙无忌被封为赵州刺史,改封赵国公。长孙无忌认为实行分封有害无益,遂与房玄龄联名上《请罢功臣袭封表》,以规谏太宗。他们的上表,首先陈述了历史上的变迁,时代变了,不应墨守成规。他说:“臣闻质文迭变,皇王之迹有殊;今古相沿,致理之方乃革。缅维三代,习俗靡常,爰制五等,随时作教。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迨夫两汉,用矫前违,置守颁条,蠲除曩弊。无益之文,覃及万方,不易之礼,有逾千载。”接着又分析了世袭刺史的弊病,指出了四不可:一是“违时易务,曲树私恩,谋及庶僚,义非佥允。方招史册之诮,有紊圣代之纲”;二是或“器识庸陋”,或“情缘右戚”,搞世袭是“重裂山河,愈彰滥赏”;三是“孩童嗣联,义乖师佥之方”,他们专擅地方,就可能“上干天宪,彝典既有常科,下扰生民,必致余殃于后,一挂刑网,自取夷灭”;四是“求贤分政,古称良守,寄在共理”。如行世袭,“封植儿曹,失于求瘼,百姓不幸,将焉用之”①。上表极陈世袭刺史于国、于民、于功臣之弊,剖析事理颇深。太宗见了上表,又发现功臣多不愿世牧外州,遂停止了分封功臣的做法。显而易见,无忌等反对分封世袭,对于维护国家的统一与安定,防止分裂割据形势的出现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
  贞观十六年(642),长孙无忌被册拜为司空。翌年,唐太宗于凌烟阁为② 《新唐书》卷一○五《长孙无忌传》。
  ① 《贞观政要》卷十。
  ① 《文苑英华》卷六○七《请罢功臣袭封表》。
  功臣图像,他身居二十四功臣之首。
  就在这年四月,太子承乾被废为庶人,魏王李泰又有夺宗之心。有的大臣也赞成立魏王为太子,太宗一时尚举棋不定。长孙无忌与褚遂良等大臣支持立晋王李治。当太宗表示要立晋王时,无忌当即表示说:“谨奉诏。有异议者,臣请斩之。”太宗询问他朝臣对立晋王的意见如何时,他又果断地回答说:“晋王仁孝,天下属心久矣。伏乞陛下召问百僚,必无异辞。若不蹈舞同音,臣负陛下万死。”在无忌等人的大力赞助下,晋王李治终于被立为太子。同时,他也被任命为太子太师,以辅佐太子。
  事后不久,唐太宗感到太子仁厚懦弱,似不尽称心如意。他又感到吴王李恪英明果断,类似太宗本人,想改立吴王为太子。当太宗向长孙无忌说明了这一意思后,他马上劝谏说:“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也。且举棋不定,前哲所诫,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惟陛下审思之。”②太宗只好放弃了这一念头。
  李治为长孙皇后所生,也许是念舅甥之情,无忌是极力拥戴李治为太子的。之后他又不时称道太子的功德。贞观十八年(644),苑西监穆裕不知因什么激怒了唐太宗,太宗大发雷霆,命令于朝堂上将穆裕斩首。皇太子见此情景,马上犯颜规谏,最后使太宗息了怒。无忌便乘机称赞说:“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①。从此以后,唐太宗不再有更立太子的想法了。
  长孙无忌位高权重,但他对朝廷的失误很少犯颜直谏,唐太宗对此似不太满意。一天,太宗曾对无忌说:“朕闻主贤则臣直,人苦不自知,公宜面论,攻朕得失。”他听后却回答说:“陛下武功文德,跨绝古今,发号施令,事皆利物。《孝经》云:‘将顺其美’。臣顺之不暇,实不见陛下有所愆失。”太宗不喜欢他的阿谀之辞,当面批评他说:“朕冀闻己过,公乃妄相谀悦。朕今面谈公等得失,以为鉴诫。言之者可以无过,闻之者可以自改。”于是看着无忌说:“善避嫌疑,应对敏速,求之古人,亦当无比;而总兵攻战,非所长也。”太宗对无忌的评论,既有褒扬,也带有批评之意。
  贞观十九年(645),唐太宗出兵讨伐高丽。起初,高丽盖苏文弑其君而专国政,太宗不欲诉诸武力,长孙无忌也说:“高丽无一介告难,宜赐书安慰之,隐其患,抚其存,彼当听命。”②可是高丽又与百济联兵进攻与唐朝关系密切的新罗,又不听唐朝的一再警告,于是太宗决定亲自东征高丽,令长孙无忌代理侍中职务。
  贞观二十三年(649)五月,唐太宗患了重病,在生命垂危之际,将长孙无忌召入含风殿。君臣相遇三十余年,一旦离去,感到不胜悲痛。太宗摸着他的面颊,激动地说不出话来。过了几天,太宗又将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召入卧室,说:“朕今悉以后事付公辈。太子仁孝,公辈善辅导之!”又转而对太子说:“无忌、遂良在,汝勿忧天下。”他还嘱托褚遂良说:“无忌尽忠于我,我有天下,多其力也,我死,勿令谗人间之。”①可见,长孙无忌是唐太宗生前最宠信的大臣。
  ② 《册府元龟》卷三二七《宰辅部》。
  ① 《贞观政要》卷二。
  ② 《新唐书》卷二○二《高丽传》。
  ① 《资治通鉴》卷一九九,太宗贞观二十三年。
  忠信获罪,无名受戮唐高宗即位后,进封长孙无忌为太尉、检校中书令,知门下、尚书二省事。无忌坚决辞去知尚书省事,高宗同意了他的请求,仍令以太尉同中书门下三品。永徽年间(650—655),无忌为顾命大臣,位在百官之首,又兼为元舅,倍受高宗尊宠和倚重。洛阳人李弘泰曾诬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