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田承嗣还同任河北各藩镇节度使的安、史旧将胶固朋比,与成德节度使李宝臣(赐名张忠志)、相卫节度使薛嵩、卢龙节度使李怀仙等“结为婚姻,互相表里”;同时还招降纳叛,网罗安、史余党,“各拥劲卒数万,治兵完城,自署文武将吏,不供贡赋”②。
  大历八年(773)九月,田承嗣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公然在自己管内分别为安禄山、史思明父子立祠堂,并尊称为“四圣”。安史之乱,祸国殃民,早已为人们所唾弃与切齿,但田承嗣却明目张胆地为其主子扬幡招魂,还尊为“圣人”,足见其狼子野心不死。对于这一严重事件,唐代宗并没有大张挞伐,只是让内侍孙知古因出使魏博之时,劝谕他毁掉。之后还应其所请,于十月加田承嗣同平章事,以示褒奖。
  田承嗣对皇帝的恩宠无动于衷,朝廷的姑息也只能是养虎遗患。在他戴上大唐辅相的桂冠之时,他的分裂割据活动也悄悄开始了。
  相卫节度使薛嵩死,朝廷以其弟薛崿知留后。田承嗣诱使昭义镇将吏作乱。大历十年(775)正月,昭义兵马使裴志清出兵驱逐了留后薛崿,归附魏博。田承嗣乘机出兵,声言救援,其实是欲袭相州,并很快攻占了相州。战事发生以后,朝廷立即选用与薛嵩同族的薛择为相州刺史,薛雄为卫州刺史,薛坚为洺州刺史,同时还派魏(一作孙)知古赴魏州告谕田承嗣等,“使各守封疆”,不越雷池。但田承嗣却拒不奉诏,仍然派大将卢子期攻取洺州,杨光朝攻取卫州。在耀武扬威的同时,还诱使卫州刺史薛雄归附自己,薛雄不从,即暗中派人将其妻子老小屠杀以尽。于是,田承嗣一举“尽据相、卫四州之地,自置长吏,掠其精兵良马,悉归魏州”①。从而扩大了他的地盘,增强了实力。为了名正言顺,他还胁迫魏知古与他一同巡视磁、相二州,而暗中却使其侄田悦劝说诸将割耳剺面,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到中使那里去请求以田承嗣为帅,使者畏惧而不敢追究。
  唐廷讨伐田承嗣终以武力夺取了相、卫四州之地,说明了唐廷对藩帅的笼络与姑息政策的彻底破产。在这种情况下,唐廷才不得不用武力征讨。这年四月,唐代宗下诏,暴露田承嗣劫夺州郡、对抗朝廷的罪状,将他“贬永州刺史,仍许一幼男女从行”,同时还诏命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幽州节度留后朱滔、昭义节度李承昭、淄青节度李正己等八节度使,合力讨伐田承嗣。
  本来田承嗣与河北藩帅同为安、史旧将,气味相投,兼以婚姻关系,朋比为奸。但由于他平日一向轻慢李宝臣、李正己,又逢李宝臣之弟李宝正(田承嗣女婿)在魏州击马球时,因马受惊撞死了田承嗣之子田维而被田承嗣所杖杀,由此两镇关系恶化。这时,二李主动请求讨伐田承嗣。再加上朱滔方恭顺皇室,因此河北诸藩帅一时还都为朝廷效力。
  ① 《新唐书》卷二一○《罗绍威传》。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三,代宗永泰元年。
  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朝廷讨伐田承嗣的诏命下达以后,各藩帅很快行动起来。朱滔、李宝臣与河东节度使薛兼训率军从北面进击,李正己与淮西节度使李忠臣从其南侧进击,一时大兵压境。讨伐战争进展很快,魏博军连吃败仗。五月,田承嗣将领霍荣国举磁州之地投降,接着李正己也攻破了德州,李忠臣率步骑四万包围了卫州。但田承嗣并不甘心束手待毙,他采取了以攻为守的策略。六月,派其将裴志清进攻冀州,不料裴志清却投降了李宝臣。田承嗣亲自率兵进围冀州,也被李宝臣击败,烧毁了辎重,只得狼狈逃回。形势一天比一天恶化。田承嗣见各道兵马渐渐围拢,部将也多叛逃,余下的也多惶恐不安,再难以相持,遂于八月上表,“请束身归朝”。但是,他的“请束身归朝”并不是真心俯首认罪,而是缓兵之计。事过不几天,即派其将卢子期进犯磁州。①九月,李宝臣与李正己合力进围贝州,田承嗣率兵去救。因朝廷对二李两军赏赐各有厚薄,士卒有怨言,恐怕发生事变,二李遂自行撤军。接着,李宝臣与朱滔进攻沧州,因田承嗣堂弟田庭玠固守,一时也未能攻克。
  北线虽暂时稳住了阵脚,南线形势却十分紧张。卢子期进攻磁州,眼看州城即破,大功垂成,不料李宝臣与昭义留后李承昭率援兵赶到,内外攻击,卢子期兵败被俘,斩于长安。与此同时,在河南诸将的攻击下,田悦的军队在陈留也吃了大败仗。这使得田承嗣心里着实恐惧与不安。
  为了摆脱眼前的困境,田承嗣施用了奸谋诡计,首先是尽力与李正己恢复友好关系。原先李正己派往魏州的使者,被他囚禁起来,至此,田承嗣一反常态,对使者礼遇崇隆,他把管内户口、甲兵、谷帛之籍簿送与李正己,并对他说:“承嗣今年八十有六,溘死无日,诸子不肖,悦亦孱弱,凡今日所有,为公守耳,岂足以辱公之师旅乎!”他跪拜于使者面前,亲自奉予簿书。同时又在大厅里悬挂了李正已的画像,如尊神一样,“焚香事之”。田承嗣的甜言蜜语与假情假意,使得李正己为之陶醉,遂按兵不动。“于是河南诸道兵皆不敢进。承嗣既无南顾之虞,得专意北方”①。
  田承嗣在取悦于李正己、稳住了南线的阵脚以后,又挑拨离间北线藩帅的关系。他得知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乡里在范阳,小时在乡里成长,常欲得到故乡之地,便雕刻一石,上书两句谶语:“二帝同功势万全,将田为侣入幽燕。”暗中使人把它埋在李宝臣故乡之地,又使望气者声称那里有王气,李宝臣派人去挖掘,果然得到一石。之后,田承嗣又令说客劝他说:“公与朱滔共取沧州,得之,则地归国,非公所有。公能舍承嗣之罪,请以沧州归公,仍愿从公取范阳以自效。公以精骑前驱,承嗣以步卒继之,蔑不克矣。”李宝臣被他说得神魂颠倒,大喜过望,又以此事和“谶语”相符,“遂与承嗣通谋,密图范阳。承嗣亦陈兵境上。”②时范阳节度留后朱滔驻军瓦桥,李室臣选精锐骑兵二千,夜间急驰三百多里,直趋瓦桥。因两军平索一直相处友睦,当朱滔军遭到李宝臣骑兵突然袭击时,完全出乎意料之外,毫无准备,仓皇出战,结果大败。李宝臣欲乘胜攻取范阳,但朱滔已使雄武军使刘怦严加守卫,李宝臣知有防备,不敢贸然进军。田承嗣得知李宝臣中了圈套,两军已经交战,无暇他顾,遂率兵南下,并派使者告诉李宝臣说:“河内有警,不暇从公,石上谶文,吾戏为之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① ②《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耳!”①李宝臣这才如梦初醒,既恼怒又羞愧,但悔之已晚,只好退兵。北线也相安无事了。
  故伎重演唐廷调动了八个藩镇的兵力进讨魏博镇,战争打了近一年,始终未能取得多大进展,双方相持不下。这时,田承嗣曾两次上表,请求入朝谢罪;李正己也屡次上表为他说情,请朝廷允许他改过自新。大历十一年(776)二月,唐代宗下诏,赦免其罪,恢复其官爵,准许与家属一起入朝,“其所部拒朝命者,一切不问”②。
  田承嗣的再次请求入朝,不过是故伎重演。虽然获得了朝廷的再次赦免,恢复了官爵,并准许入朝,但他并非诚心归顺朝廷,因此逗留不朝。仅过了三个月的时间,便再次挑起了战端。同年五月,汴、宋留后田神玉卒,都虞候李灵曜杀死兵马使、濮州刺史孟鉴,并勾结田承嗣为外援,欲专擅汴、宋。但朝廷却任命永平节度使李勉兼汴、宋等八州留后,以李灵曜为濮州刺史。李灵曜以有田承嗣在背后撑腰,拒不奉行诏命。朝廷无亲,即改命李灵曜为汴宋留后,并派遣使者前往汴宋宣慰。田承嗣为了表示支持李灵曜,不久即出兵攻略滑州,击败了永平节度使李勉。
  有田承嗣为靠山,李灵曜虽被任为汴宋留后,却得陇望蜀,欲望更大。
  他仿效河北诸镇,擅自把自己的党羽分别任为八州刺史和县令。对于李灵曜的骄横不法,朝廷不得不兴师动众。九月,诏命淮西、永平、河阳三城、淮南、淄青五镇出兵讨伐李灵曜。五镇进兵神速,其势难当,李灵曜连战失利。十月,即被诸镇兵围困于汴州城内。田承嗣见李灵曜危在旦夕,即派田悦率兵火速救援。田悦率兵南下,于匡城击败永平、淄青两镇兵,并乘胜向汴州挺进。不料在汴州城北安营后,夜间遭淮西裨将李重倩率轻骑数百袭击,“纵横贯穿”,大杀一阵,营内惶恐不安,淮西节度使李忠臣、河阳三城使马燧乘机“鼓噪而入”,田悦军不战而溃,“将士死者相枕藉,不可胜数”。李灵曜绝望无救,连夜出逃,逃跑中被俘,被送往京师处斩。①田承嗣始终不入朝,再加上助李灵曜作乱,又激怒了朝廷,于是唐代宗于大历十二年(777)三月再次诏令讨伐。这次颁行的讨伐诏令只不过是虚张声势,田承嗣又一次上表谢罪,事情也就不了了之,朝廷又很快“悉复承嗣官爵,仍令不必入朝”②。
  这时,田承嗣已据有魏、博、相、卫、洺、贝、澶七州之地,拥有军队十多万人,成为河北三镇中的强者。他与其他藩帅“相与根据蟠结,虽奉事朝廷而不用其法令”,专擅官爵、甲兵、租赋与刑杀之权,在境内筑垒、缮兵,因此,“虽在中国名为藩臣,而实如蛮貊异域焉”③。
  遗患后世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年。
  ②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一年。
  ① ②《资治通鉴》卷二二五,代宗大历十一年、十二年。
  ③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大历十四年(779)二月,田承嗣卒①。时年七十五。田承嗣虽有十一个儿子,但他更喜爱的是勇冠三军的侄子田悦,及其临终时,遂命田悦知军事,让诸子辅佐。自田承嗣专擅魏博镇以后,四世传袭,历时四十九年。
  田承嗣是安史之乱中的干将,他骁勇善战,又狡诘多算,反复无常。降唐后,又桀骜不驯,悍然劫夺他州郡,与朝廷分庭抗礼,首开河北三镇割据称雄之肇端,致使河北三镇,“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②。田承嗣则是其罪魁祸首。
  ① 田承嗣卒年史书记载不一,《旧唐书》本传作“大历十三年九月”,今从《资治通鉴》与《新唐书》本传。
  ②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序》。
  第二十七章唐代宗第一节率军平叛,收复两京唐代宗(726—779)初名俶,肃宗长子,开元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生于东都上阳宫。十五岁时封为广平王。玄宗诸孙百余个,只有李俶为嫡皇孙,相貌又与诸孙不同,故玄宗格外喜欢他。他从小好学,专攻《周礼》与《易经》,学习儒家经典,仁孝温恭,言谈举止皆符合礼仪,器宇度量弘深,宽厚能断,喜怒往往不见于外表。
  至德元载(756)六月,安禄山叛军攻占潼关,李俶从肃宗、玄宗逃往成都,在马嵬驿事变后,他与弟建宁王李倓劝说肃宗北上灵武。肃宗于灵武即位后,组建朝廷,以广平王李俶为天下兵马元帅,诸将皆归他指挥调度。时李泌为元帅行军长史,元帅府置于禁中,广平王与李泌朝夕计议,以处理军机之事。当时朝廷草创,临时召募的兵员少,又没有战斗力。广平王“推心示信,招怀流散”,及随肃宗到达彭原后,“兵众数万”。
  至德二载(757)正月,狡猾阴险的宦官李辅国附会肃宗宠幸张良娣,互相唱合。建宁王李倓屡次向肃宗奏言此事,李辅国与张良娣反诬奏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①。肃宗一怒之下,赐死建宁王。广平王李俶为此有些内怕,欲谋杀李辅国和张良娣,经李泌劝说而止。
  宰相房琯进击叛军失败,郭子仪奉命回军凤翔时在途中又遭叛军重创,因此叛军一时气焰嚣张,屡次袭扰凤翔,广平王“选求勇干,频挫其锋”,肃宗朝廷安宁,“士心大振”。
  九月,广平王李俶为元帅,郭子仪为副元帅,率朔方等军及回纥、西域之兵十五万人,号称二十万,从凤翔出发,东讨叛军。广平王与回纥叶护结为兄弟,叶护大喜。官军进至长安西,于香积寺北大破叛军,斩敌六万人,叛将张通儒弃城逃走,官军一战收复长安。回纥军欲入长安,大肆抢掠。原来肃宗曾与回纥约定:攻克两都之后,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归回纥,因此回纥欲按约定行事。广平王拜于叶护马前说:“今始得西京,若遽俘掠,则东京之人皆为贼固守,不可复取矣,愿至东京乃如约。”叶护立即跳下马答拜,跪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