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0中国通史第六卷-中古时代-隋唐时期(下册)-第7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M跷淇 ⑻镌谩⒗钅杉缴廒甲匀ネ鹾牛媳硇蛔铩5伦谌蚊跷淇∥慵缴钫越诙仁梗钅晌铰诙仁梗镌迷缫盐翰┙诙仁梗耸保丶蛹煨W笃蜕涔俸拧V焯弦蛴胫鞗佅嗪粲Γ霰舷拢吞镌梅⑸埽ゴ蛭翰蟊焕畋д婧屯跷淇』靼芏货瓴徽瘢嘶赜闹荨U暝辏785)朱滔病死,将士们拥立刘怦为主帅,朝廷就任命刘怦为幽州、平卢节度使。贞元二年(786)李希烈被部将陈仙奇所杀,陈仙奇归降朝廷,朝廷任命他为淮西节度使。后来吴少诚又杀死了陈仙奇,自为留后,朝廷就又任命他为淮西留后。德宗对藩镇的战争,最后以承认藩镇既得利益的妥协政策而宣告结束。
  第五节起用李泌,通好回纥兴元元年(784),德宗从奉天逃往汉中后,征召了曾侍奉过玄宗、肃宗、代宗三朝的老臣李泌。任命他为左散骑常侍。李泌具有丰富的政治阅历,目光敏锐,善于洞察事物,又足智多谋。他对德宗的弱点有较深刻的了解,并善于劝谏,对德宗的后期统治具有不可忽视的辅佐作用。在朱泚叛乱之际,德宗曾约定吐蕃出兵援助,许诺割让安西、北庭作为代价。后朱泚大败,吐蕃虽然出兵但并没有给予有力的援助,大掠武功而回,长安平定后,吐蕃请按约定取得安西、北庭二镇。昏庸的德宗竟然想割给两地。李泌劝阻说:“安西、北庭,控制西域五十七国及十姓突厥,皆悍兵处,以分吐蕃势,使不得并兵东侵。今与其地,则关中危矣,且吐蕃向持两端不战,又掠我武功,乃贼也,奈何与之?”①并指出:“两镇之人尽忠竭力,为国家固守近二十年,诚可哀怜。一旦弃之以与戎狄,彼其心必深怨中国,他日从吐蕃入寇,如报私仇矣。”于是德宗拒绝了吐蕃的要求。
  贞元元年(785),李泌被任命为陕虢观察使,贞元三年,又被提升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德宗对他更加信任,李泌则以他的聪明才智对德宗的错误思想进行疏导,取得了很大成效。
  德宗曾与李泌论及即位以来的各个宰相。说:“卢杞忠清强介,人言杞奸邪,朕殊不觉其然。”李泌说:“人言杞奸邪而陛下独不觉其奸邪,此乃杞之所以为奸邪。倘陛下觉之,岂有建中之乱乎!杞以私隙杀杨炎,挤颜真卿于死地,激李怀光使叛,赖陛下圣明窜逐之,人心顿喜,天亦悔祸,不然,乱何由弭!”德宗说:“杨炎以童子视朕,每论事,朕可其奏则悦,与之往复问难,即怒而辞位。观其意,以朕为不足与言故也。以是交不可忍,非由杞。建中之乱,术士豫请城奉天,此盖天命,非杞所能致也。”李泌立即反驳说:“天命,他人皆可言之,惟君相不可言。盖君相所以造命也,若言命,则礼乐政刑皆无所用矣。纣曰‘我生不有命在天’,此商之所以亡也。”德宗说:“朕好与人较量事理。。卢杞小心,朕所言无不从;又无学,不能与朕往复,故朕所怀常不尽也。”李泌指出:“杞言无不从,岂忠臣乎?夫‘言而莫予违’,此孔子所谓一言丧邦者也。”①由于李晟、马燧久战沙场,屡建大功,受到了德宗的猜忌,李晟、马燧感到疑虑不安。贞元三年(7s7),李泌初任宰相,即与李、马二人一同朝见德宗,李泌直言不讳地对德宗说:“愿陛下勿害功臣。。李晟、马燧有大功于国,闻有谗之者,虽陛下必不听,然臣今日对二人言之,欲其不自疑耳。陛下万一害之,则宿卫之士,方镇之臣,无不愤惋反仄,恐中外之变不日复生也。。今晟、燧富贵已足,而陛下坦然待之,使其自保无虞,国家有事则出从征伐,无事则入奉朝请,何乐如之!故臣愿陛下勿以二臣功大而忌之,二臣勿以位高而自疑,则天下永无事矣!”德宗听了李泌的剖析,深感这是关系国家安危之大计,表示接受,一席话消除了君臣之间猜疑。德宗对李泌的劝谏总是感到说理深透,心悦诚服,不能不从。它如对李勉失守大梁的处理,韩滉聚兵修石头城的疑虑,在李泌的开导之下也都使德宗慎重处之。李泌对德宗贞元时期的内政外交,作了许多有益的事。贞元三年,回纥① 《新唐书》卷一三○《李泌传》。
  ① 《旧唐书》卷一三○《李泌传》。
  合骨咄禄可汗,多次要求和好,并提出和亲。李泌根据当时的形势,及时地提出了“北和回纥,南通云南(南诏),西结大食、天竺”来对付吐蕃的方针。但由于德宗在以前回纥援助唐朝平定叛乱时曾受到回纥可汗的侮辱,始终耿耿于怀,因此当回纥要求和好时坚决反对,说:“朕于卿言皆听之矣,至于回纥,宜待子孙,于朕之时,则固不可!”李泌以极大的耐心,从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德宗进行了十五次劝谏,指出“回纥不可怨”。说明回纥可汗已经杀死曾侮辱过德宗的牟羽可汗,回纥人有两次收复京城的功劳,有什么罪过呢?而吐蕃则对唐国幸灾乐祸,乘机攻占了河陇地区数千里的土地,又领兵进入京城,使先帝流亡陕州,蒙受耻辱,这才是百代必报的仇恨。“宰相不为陛下别白言此,乃欲和吐蕃以攻回纥,此为可怨耳。”德宗说:“朕与之为怨已久,又闻吐蕃劫盟,今往与之和,得无复拒我,为夷狄之笑乎?”李泌回答说:“不然。臣曩在彭原,今可汗为胡禄都督,与今国相白婆帝皆从叶护而来,臣待之颇亲厚,故闻臣为相,安有复相拒乎!”又指出与回纥和好之后,可使唐朝“威加北荒旁慑吐蕃,足以快陛下平昔之心矣!”德宗终于听从了他的意见。
  过了不久,回纥可汗称臣,与唐和好,德宗极为高兴。问李泌与回纥和好后,对云南、大食、天竺采取什么对策。李泌回答说:“回纥和,则吐蕃已不敢轻犯塞矣。次招云南,则是断吐蕃之右臂也。云南自汉以来臣属中国,杨国忠无故扰之使叛,臣于吐蕃,苦于吐蕃赋役重,未尝一日不思复为唐臣也,大食在西域为最强,白葱岭尽西海,地几半天下,与天竺皆慕中国,代与吐蕃为仇,臣故知其可招也。”唐朝又答应将咸安公主嫁给回纥可汗。贞元四年(788)回纥合骨咄禄可汗遣使迎娶公主,极为隆重。并说:“昔为兄弟,今为子婿,半子也。若吐蕃为患,子当为父除之!”①于是回纥与吐蕃断绝关系。
  贞元年间西川节度使韦皋为了劝说南诏归唐作了长时间的努力,多次遣使抚慰。贞元九年(793)云南王异牟寻分三路派遣使者向唐朝表示归顺的忠心。贞元十年派使者献地图、土贡及吐蕃所给金印,请求恢复南诏国号,表示脱离吐蕃归唐。贞元以来吐蕃经常对唐的西北边境进行骚扰,并曾以会盟为名,对唐进行了袭击。至此,吐蕃的两个与国成为敌国,形势大变。吐蕃处境困难,对唐朝的威胁得以解除,李泌的对周边各族的策略取得了成效。① 《资治通鉴》卷二三三,德宗贞元四年。
  第六节贞元年间的其他弊政比起建中时期(780—783)的大规模动乱,相对而言,贞元时期虽然也不安宁,但总的来说比较平稳,各藩镇割据势力的要求得到了基本的满足,朝廷得到名义上的尊奉。这是唐朝廷和地方割据势力相互妥协的结果。
  在这个时期,由于德宗多少还能听一些谏臣们的正确意见,避免了一些政治失误。但由于德宗的昏庸,还有许多弊政给唐朝的政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宦官掌兵权是此时的一大弊政。唐朝自从鱼朝恩处死以后,宦官不再典兵。但这种情况到了德宗时期发生了变化,德宗即位后本来也不信用宦官,泾原兵变时,由于情况紧急,曾在东宫侍奉过德宗的宦官窦文场、霍仙鸣,就率领宦官及左右的一百人随从,使窦、霍二人得以掌管禁卫之军。以前德宗把禁卫军全部交给神策军使白志贞统管,白志贞多接受富人的贿赂把他们补为禁军,“名在军籍受给赐,而居市廛为贩鬻”。司农卿段秀实上奏说:“禁兵不精,其数全少,卒有患难,将何待之。”①德宗不听。致使泾原之变时,竟无一人出来抵御乱兵。到了奉天后,德宗将白志贞贬斥,把左右军交给窦文场、霍仙鸣统领。兴元初年,任命窦文场监神策军左厢兵马使,宦官才开始典兵。德宗回到长安后,对于一些宿将颇为疑忌,凡是掌管许多兵马的人,全予罢免,而诏令窦、霍二人掌管左右神策军。贞元十二年(796)特设立护军中尉两人、中护军两人率领禁军,于是任命窦文场为左神策护军中尉,霍仙鸣为右神策军中尉,神策军扩大到十五万人,使“窦、霍之权振于天下,藩镇节将多出禁军,台省清要时出其门”②。为唐后期宦门挟持兵权,专掌朝政,废立皇帝埋下了祸根。
  收取进奉,兴办宫市是此时的又一大弊政。为了满足德宗的贪欲,节度使以进奉为名,巧立各种名目,对百姓进行额外的剥削。节度使有的每月进奉,称为“月进”,有的每天进奉,称为“日进”,每年进奉的钱财约为五十万缗,给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贞元年间,宫中还以宦官为使,以低价强买百姓物品,称之为宫市。他们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场所设置了数百东西张望的人,称为“白望”,他们察看人们出卖的物品,人们不敢询问他们的由来及讲论价钱的高低。一般是用价值一百钱的物品来换取价值几千的物品。他们用破旧的衣服布帛染上红紫色,按照尺寸付给卖主,还要勒索脚价钱。名为宫市,实为强夺。所以“商贾有良货,皆深匿之。每敕使出,虽汁浆、卖饼者皆撤业闭门。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啼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今以柴与汝,不取值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可见宫市给人民带来了多么大的危害!
  崇信奸臣是德宗一朝致命的弱点,给他的统治增添了浓重的阴暗色彩。
  在建中年间他崇信卢杞,不仅使颜真卿等忠臣身受其害,而且加剧了建中年间的动乱。一直到贞元年间,他又宠任奸臣裴延令掌管财政,裴延令为人奸诈,欺君罔上,为了迎合德宗的贪欲,不顾百姓贫困,大肆聚敛财物。宰相① 《资治通鉴》卷二二八。
  ② 《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传》。
  陆贽上奏书极力揭露裴延令奸诈欺妄,不可信任,其“侵削兆民,为天子取怨于下”,将会招致祸乱,言语极为深切。但德宗却不听忠告,反而贬斥陆贽等人。
  贞元十五年(799)德宗任命常州刺史李鉤为浙西观察使、诸道盐铁转运使。李鉤以刻剥百姓,专事进奉、贡献,来取悦德宗。李鉤恃宠骄纵,无所顾忌,以致盗取国库财物。浙西的平民崔善贞来到京城密奏李鉤不法之事,德宗看到后,很不高兴,将他用枷锁拘禁送给李鉤。李鉤即将崔善贞连同枷锁一齐活埋在道旁,远近的人听说了,不寒而栗。可见德宗愚妄到什么程度。由于德宗的纵容,致使李鉤成为宪宗时地方割据势力的一大祸患。
  贞元二十一年(805)德宗去世,终年六十四岁。德宗在位二十五年,自称励精治道,但没有玄宗开元盛世那样辉煌业绩,却有天宝之乱那样动荡不安。
  第三十一章陆贽第一节政治经历陆贽(754—805)字敬舆,苏州嘉兴(今属浙江)人。十八岁登进士第,任为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尉,可谓少年得志。后又任渭南县主簿、监察御史。唐德宗当太子时就听说过他的名声。建中元年(780)德宗即位,陆贽被召为翰林学士,参与机谋。陆贽一心想报效恩遇,锐意于治,“政或有缺,巨细必陈”,为德宗所看重。
  当时,德宗承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之弊,政局混乱,在即位的第二年,因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惟岳要求继位,德宗不准而引起藩镇连兵。继而在建中四年(783)八月,淮西节度使李希烈进攻襄城(今属河南),九月德宗调发泾州、原州(今甘肃镇原、固原)之兵五千人前往援救,因接济不周,引起士兵哗变,攻入长安城,拥立朱泚为帝。唐德宗仓皇逃往奉天(今陕西乾县),陆贽也从驾在左右。
  当时天下大乱,机务繁忙,千头万绪,一日之内诏书数百,而陆贽才思敏捷,一挥而就。“莫不曲尽事情,中于机会。”并且又通俗易懂,人人可晓。同僚都很佩服他的才能。陆贽继而被任为考功郎中,掌管内外文武官吏的考课。德宗与他经常形影不离,在南奔梁州(今陕西汉中)的途中,由于路险,德宗“尝与贽相失,经夕不至,上惊忧涕泣,募得贽者赏千金,久之乃至,上喜甚”①。可见尊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