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净空法师-第25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之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

  所以要修观,看破,看破才知道遍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跟自己是一体,要不要帮助?要帮助,一体!没有任何条件,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凡夫看破了能修善根,二乘人看破了能回小向大。所以经上讲小乘人,阿罗汉不发菩提心住偏真涅槃,也不是永恒的,佛讲两万大劫,辟支佛是一万大劫。时间到了他会回头,回小向大,他知道、发现,广度众生与一切众生感应道交,对自己有没有妨碍?没有妨碍,不但没有妨碍,对自己有大利益!这个利益就是在六道、十法界里去磨炼,磨到怎么样?磨到真的不起心、不动念。你出来了再跳进去,如果说跳进去又被染污,你马上堕落,跳进去不染污,那是真的,那不是假的。他为什么到六道、到十法界他不染污?他对于六道、十法界里的状况他真的了解。他了解什么?都是幻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他怎么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怎么会有分别执着?不会起来的。他来应化,来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他有没有起心动念?如果有,他堕落了,他没有。所以才说他们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他真做,他没有起心动念,等于没有做。做得那么圆满,做得那么自在,这什么道理?我们细心想想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水是矿物,我们凡夫动个念头,我喜欢你,我爱你,水的结晶那么样的美,它有没有起心动念?水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着?全没有!自然的反应,这是什么?性德。

  自性有见闻觉知,就是遍法界虚空界统统有见闻觉知,不要说是有物体,没有物体的空间,空间也有见闻觉知。我们讲磁场,中国人讲气氛、氛围,这个氛围非常好,你一进入这个氛围,你感到很安全,感到很舒服,没有一点浮躁,这是真的。我在年轻初学佛的时候,非常喜欢去看章嘉大师,总想在他的客厅多坐一会儿,为什么?磁场好。陪他坐坐,不说话,那种感受无法形容。一个有道德的人,长者,他居住那个环境,进大门就不一样。有些人感受不出来,心浮气躁,没有恭敬心,也是印祖的一句话,一分恭敬一分感受,十分恭敬有十分感受,没有恭敬心感受不到。话说回来,这一切感受还是出于自性,一切法从心想生,不是别人心想,我自己的心想,我自己那种诚敬,老师也是诚敬,诚敬跟诚敬交感,那个感受就很微妙,真的是没有法子形容。所以修观,帮助小乘人发心,回小向大,帮助凡夫修善根。光是止不够,止很好,你心定下来,定下来之后要修善根。善根妨不妨碍修止?不妨碍。所以止,你真能止住才行,怕的是你止不住,你功夫不到家,境界现前烦恼又起来。烦恼是什么?贪瞋痴慢又起来。顺境,贪心起来,逆境,瞋恚起来,这不行,这没止住。真正止住,在一切境界里面不生烦恼,初步功夫,虽然是初步,它很管用。

  【以此义故。止观两门。共相成助不相舍离。】

  这个是诸佛菩萨、祖师大德教人,为什么这两门都说?章嘉大师当年教我看破放下,看破是观,观是了解事实真相,放下是止,不起分别执着。放下起心动念我们做不到,先从哪里起?先从不分别、不执着,从这里下手,真干,那叫真修,管用。你要是真的这样修,在哪里修?在人事环境里修,为什么?人事比物质更尖锐。人事里面最初下手挑两种人,一种最喜欢的人,一种最讨厌的人,这两个极端。最喜欢的人不生贪恋,你能保持自己清净平等,最讨厌的人不生怨恨,也能保持清净平等。修什么?《无量寿经》的经题上讲得好,“清净平等觉”,真诚,清净平等觉就是真诚,真诚是体,清净平等觉是相,慈悲是用,体相用。你要不在这两方面修,那就很难,很难修得成功。这两样摆平了,对其他的都容易,对万事万物你常常用的心是清净平等觉,这是什么?真心,这不是妄心。真心就是菩提心,用这个心念阿弥陀佛才会相应,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大师在此地告诉我们的,底下两句话讲得太好了:

  【若不修止观。无由得入菩提之路。】

  我们要是疏忽了,修行实在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讲的无量法门,修什么?就是修止观。通常我们也讲禅定,禅是什么?禅是观,定是什么?定是止。禅定是从印度翻译出来的名词,止观是中国人的,意思是一样的。观中有止,止中有观,禅里头有定,定里头有禅,活活泼泼,它不是死的。定里面没有观叫无想定,果报在哪里?在四禅天里面有一种天叫无想天,佛法里面叫外道天,心外求法。四禅有九天,五种是修行人,就是道场,叫五不还天。哪些人?将要证阿罗汉的人在那边修行,也就是见思烦恼还有一分没有放下,他在第四禅,不再下来,就在那里修行。见思烦恼断尽,他就证阿罗汉果,在第四禅五不还天就断尽,这叫利根阿罗汉。根性差一点的,他还要通过四禅四空天,才能证阿罗汉果。根性利的不必要,就在第四禅就行了。我们了解这里面的一个诀窍,关键的所在是什么?就是放下。学佛没别的,从初发心到如来地,修什么?放下,舍,舍后头有个得,舍得。得怎么样?得也要舍,所得的也要舍掉,你就回归自性。如果你舍,舍的目的是什么?舍的目的是要得,你出不了三界,出不了六道轮回。舍财得财,舍法得智慧,舍无畏得健康长寿,有舍就有得。世间法好,对世间人来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应一点都不假。可是,如果在得里面起了贪心,麻烦就大了,立刻就堕落,再就不能够提升。所以,彻底放下,为什么?真的要常常想到,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大般若经》的结论,“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我们再想想弥勒菩萨的开示,遍法界虚空界,无量无边的森罗万象,是什么一回事?是一千二百八十兆分之一秒的波动现象,哪有真的!菩萨慈悲告诉我们,性识太微细,不可执持,你根本想都不能想,你想动个念头,这个念头弥勒菩萨就跟你讲,那一个念头,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这一弹指,你怎么能控制?你在这上打妄想,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就出现,一时顿现。如果你能把妄想整个息掉,这虚空世界全没有了,什么东西现前?常寂光现前。常寂光没现前,证明你的妄念念念相续,六道轮回没有灭掉,还在你眼前。那说明什么?你念念与起心动念、分别执着相应,每一念都有。所以现在这个境界,六道轮回境界,我们常常谈到,是一种虚幻不实、相似相续的境界相,幻相,不是真的,没有真实。这个相千变万化,为什么?心在变,它跟着心变,心善你看到善境界,心不善你看到是恶境界。外面有没有境界?没有!佛说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既然一切法从心想生,我们为什么不想极乐世界?想极乐世界就现极乐世界。现在极乐世界为什么不能现前?我们想六道轮回想得多,想极乐世界想得少,所以极乐世界不能现前,六道还在面前,对这个想太多了。一百个念头里面,九十九个想六道,只有一个念头去想极乐世界,所以极乐世界不现前。我们明白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真相,如果把所有的念头统统想极乐世界,你就成佛去了。

  在现在,这个世间灾难很多,好不好?对修行人来讲好,为什么?逼着你不能不多想极乐世界,你要不多想极乐世界,这个世间灾难你得受。真正觉悟,我现在把这个世间放下,过去念佛堂堂主口头禅,天天都要说的,在念佛堂劝大家“放下身心世界,一向专念”,这是堂主的口头禅,时时刻刻提醒大家。你念佛功夫不成就,什么原因?这个世间没放下,世间一切人事物你常常念着,口里没有念着,心里念着,心上真有!虽念佛,佛生疏,心上没有真有,佛会常常忘掉;如果心上真有,他就忘不掉。诸位想想看,贪财的人他什么时候把财忘掉?没有忘掉。情执很深的人,讲从前,妈妈忘不掉,遇到大灾难、大危险的时候,他口里第一个叫什么?他叫妈。你就晓得心里真有,平常没念,到急难的时候他会叫妈。学佛的人无论在什么时候,遇到急难的时候,一开口阿弥陀佛,这行,你心上真有,叫念佛。念,你看中国文字,念什么意思?今心,今是现在,现在心上他有阿弥陀佛,这叫念佛。不一定挂在口上,口上那是形式,实质是你心里真有,一切时、一切处,境缘突变的时候,他第一个就是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学,烦恼才起,古大德讲不怕念起,念起是烦恼起来,就是贪瞋痴慢起来,就怕觉迟,觉是什么?觉是正念,念佛人的正念就是这一句佛号。经要熟、要多听,能多讲更好,为什么?这一句阿弥陀佛是题目,它里头有内涵。在经典上,阿弥陀佛的德行、阿弥陀佛的修持、阿弥陀佛的弘愿、阿弥陀佛度化众生的功德,这一句佛号全包了。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的经题,无量无边、无有穷尽的功德利益,十方诸佛都说不尽。这是什么?性德,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能大师给我们说得好,能生万法。

  所以,修止就不能不修观,这两个是一体的两面,是分不开的。止是定,观是慧,方法就叫做戒律。方法不是一定的,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统统修的是戒定慧。要活活泼泼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日常工作当中,得大利益、得大受用。下面大师引用《华严经》上经文来比喻:

  【华严云。譬如金翅鸟。以左右两翅鼓扬海水令其两辟。观诸龙众命将尽者而搏取之。】

  这是佛在经上讲的,‘金翅鸟’吃龙,喜欢吃龙。在经文里面我们看到,动物里面它要捕捉,猎食,它要吃的,都有规则,决定不能够吃小的动物,你要让它生长。动物都懂得这个规矩,不伤害小动物,它要捕捉什么?捕捉那个命将尽的,寿命快要终了的,它捕捉这些,它都有道德观,上天有好生之德。这些动物它靠这个生活,它不能不捕捉小动物,小动物里面有命将尽的,它们能看得出来,能认识。‘两翅’,这个翅膀就是比喻止观,一个是止,一个是观,用这个来做比喻。来鼓动海水,让海水分开,看到里面的龙,看看这个龙,如果是小龙,它不吃它,看看是大的,再看看它是不是老弱,老弱是优先,金翅鸟它要搏取的是老弱。现在灾难这么多,让我们读这个经文想起来,人现在没有道德,在海里面捕鱼,现在的网很密,小鱼都打尽了,这是违背天理。连动物它都能遵守这个道德观念,人为什么没有?海里面的动物有没有灵性?当然有灵性,它是畜生道,我们这样态度对它,它会不会报复,这不能不知道。

  佛在经典上有个故事,是他们家里的事情,琉璃王灭释迦牟尼佛这一族。释迦佛有没有办法救他?没救。目犍连尊者有神通,用他的钵把释迦族的人救了五百个人,放在钵里,把这个钵放在天上,等这个灾难化解,战争结束,再把救起来这五百人再放回来。他跟释迦牟尼佛说,佛就跟他讲,你去看看你的钵。结果一看钵,这五百人已经化成血水。目犍连感到很讶异,就向释迦牟尼佛请教,这究竟怎么回事情?佛说这是业报。在过去世,琉璃王是一条大鱼,释迦族是一群捕鱼的人,这次捕鱼的手段很残酷,把这个塘堤掘掉,水完全放掉,所以整个池塘鱼就全部被他们杀了,吃了。释迦牟尼佛看到这个大鱼,小孩嘛,释迦牟尼佛是童子,在鱼头上敲了三下,所以释迦牟尼佛头痛了三天,果报。现在到这一生,这一群鱼就是琉璃王这一族,所以这是冤冤相报,没法子救。佛知道业因果报,冤冤相报没完没了,佛、神仙都不能救。这桩事情、这些开示给我们很大的启示,决定不能跟人结冤仇。你看世尊在鱼头上敲了三下,好玩,小孩嘛,敲三下,头痛三天。我们知道这是释迦族的大灾难,有逃出来的人,逃到西藏,后藏,从前章嘉大师告诉我的。逃出来的这些人以后就没有再回去,在后藏就落户,所以释迦牟尼佛这一族后代在中国的后藏。跟人结怨,不要说有行动,心里起这个念头就不好,都要受果报,何况还有行为。佛菩萨非常慈悲,常常提醒我们,随缘消旧业,我们对那个人欢喜,一见面就有缘,对另外一个人一见面就讨厌,统统过去生中有缘。这一生当中遇到了,旧业,旧业不要复发,旧业要懂得把它化解,这是智慧,这是真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