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矗桨⒂魽s/oka的Calcutta…Baira^t 法敕,仍称七部教法为「法波利耶夜」(26)。但後来,教法都通称为「经」,而「法波利耶夜」 'P731' ,被解说为「法门」而流传下来。「义类分别」的「波利耶夜」,一般化而成为法门的通称,所以没有成一独特的部类。当时众多的「法波利耶夜」,多数编集在『长部』与『中部』。『长部』如∶(一)『梵网经』,(九)『布吒婆楼经』,(一五)『大缘经』,(二八)『自欢喜经』,(二九)『清净经』,(三三)『等诵经』等。『中部』如∶(一) 『根本波利耶夜经』,(二)『一切漏经』,(五)『无秽经』,(八)『削减经』,(九)『正见经』,(一二)『师子吼大经』,(一七)『林薮经』,(一八)『蜜丸喻经』,(二0)『考想息止经』,(四三)『毗陀罗大经』,(六五)『跋陀利经』,(八七)『爱生经』,(一00)『伤歌逻经』,(一一五)『多界经』,(一一七)『大四十经』,(一二七)『阿那律经』等。这些「波利耶夜」,除『伤歌逻经』外,都是『中阿含经』所共有的。
「相应教」以外的,传诵於教界的圣典,著实不少。「中阿含」、「长阿含」(「增壹阿含」)的结集,只是将传诵於佛教界的,共同审定,而类集成为大部。「中」与「长」的分类,主要为文段长短;对固有的「相应教」的「杂碎」,而称为「中」与「长」。大部的集成,决不是个人的,照著自己的理解而编成,如Franke所说的那样(27)。当时,只是将传诵中的圣典,集成大部。在结集者看来,这是佛法的集成。随义类而分为多少品,义类相近,自然会现出共同的倾向;但不能想像为存有什麽预期的编纂方针。 'P732'
原始圣典三分的特性,如上面所说。适应出家众(比丘为主的),重於禅慧修证的开示;适应刹帝利、婆罗门、居士,而为一般社会的化导;适应天、魔、梵──民间的神教信仰,对婆罗门、外道等,宣扬富於天神(鬼)色彩的佛法。这一特性,深深的影响未来。原始结集(虽有三分),重於出家弟子的修证,代表了佛陀时代的佛教。「中」、「长」(「增一」)的结集,代表佛灭一世纪,七百结集以前的佛教。虽然还是以出家众为主的,但三方面的特性,更显著的发展起来。
「中阿含」与「长阿含」的集成,是同时的。但二部所类集的各种经典,「中阿含」要早一些。理由是∶约文段说,「中阿含」文段短,「长阿含」文段长;大体上,契经是由简短而逐渐长广起来的。约内容说,「中阿含」以教内的比丘为中心,分别、抉择、整理、评判(外道),从佛法的多样性中,现出完整的体系。「长阿含」是对外──婆罗门、外道的,将「中阿含」的内容,更有体系,更完成的,透过一般的天神信仰,而表现出佛陀的崇高,佛法的究竟。
先说「中阿含」∶「中阿含」以出家众为主,重视「僧伽」;与「毗奈耶」有关的部分,比起「相应教」来,更显著的重要了!如(一0八)『瞿默目犍连经』说∶佛涅盘後,比丘们依法而住──受持学处,按时布萨,依法出罪,达成僧伽的清净和合。比丘能「具戒」、「多闻」、「知足」、「四禅」、「六通成就」,那是最值得恭敬、尊重、近住的(28)。所说与「毗奈耶」相 'P733' 关的,非常多,其中重要的,如长老的教导新学(29),长老的教诫尼众(30),施僧的功德最大(31),三净肉(32)。对於僧尼的习近(33);不受一食制的(34);戾语的(35);尤其是犯戒不悔,娆乱僧众的,要予以严厉的制裁(36)。关心到因文义同异所引起的诤论(37);止息诤论,而说「六诤根」、「四诤事」 、「七灭诤」、「六可念(和敬)法」(38)。文段与律部相同的,如拘舍弥Kaus/a^mbi^诤论(39) ∶瞿昙弥Maha^praja^pati^出家(40);频婆沙罗王Bimbisa^ra迎佛(41);佛不再说戒(42);七灭诤法的实施(43)。「中阿含」与律治的,僧伽佛教的精神相呼应,表示了律制的强化,与「波罗提木叉分别」,「摩得勒伽」「犍度」化的过程。
比丘以定慧的修证为主,也就是「修多罗」的根本问题;「中阿含」是继承这一部分而开展的。在这方面,1。法义的分别∶主要的,如「分别品」,广问答的「毗陀罗」。(一三)『苦蕴大经』,(二八)『象迹喻大经』,都是有关五取蕴的分别(44)。阿梨吒Aris!t!a的「淫欲不障道」论(45), 帝Sa^ti的「心识常住」论(46),晚期大乘佛法的重要思想,在初期佛教中,已引起异议,而被看作恶见了。摩罗迦子Ma^lun%kya^putta对「五下分结」的误解(47),优陀夷 Uda^yi^的错解「灭尽定」(48),都受到纠正。」2。法义的类集∶不同的法门,逐渐联合起来。最显著的,是『多界经』。列举四种善巧∶「界善巧」中,集种种界(四一或六二)而成;「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中阿含经』(八六)『说处经』,列举了五阴;六内处 'P734' 、六外处、六识身、六触身、六受身、六想身、六思身、六爱身;十二因缘;四念处、四正断、四如意足、四禅、四谛、四想、四无量、四无色、四圣种、四沙门果;五熟解脱想、五解脱处、五根、五力、五出要界;七财、七力、七觉支;八圣道支;顶与顶堕∶一共三十法门。『中阿含经』(二二二)『例经』,列举十种法门。佛教界倾向於法数的类集。3。法义的论究,这都是有关某一论题的阐明,主要的有四∶Ⅰ「空」论∶(一二一)『空小经』,(一二二)『空大经』,(一五一)『乞食清净经』,阐明了空行的实践意义。须菩提Subhu^ti的「无诤行」,也从离烦恼而不著世间语言中,表达出来(49)。Ⅱ「业报」论∶如(一二五)『小业分别经』,(一二六)『大业分别经』,(一0一)『天臂经』,(五六)『优波离经』,(五七)『狗行者经』,(一二九)『贤愚经』,都是业报的安立说明。『天臂经』、『优波离经』、『狗行者经』,以及『中阿含经』所有的(一二)『!6 破经』,(一八)『师子经』,都与尼键Nirgrantha 弟子有关。『中阿含经』,立「业相应品」(一一──二0经)。「事契经」的「摩 理迦」,有关业的论义,都是依『中阿含经』的。「中阿含」与业报思想的阐明,极为重要。(七一)『蜱肆经』(南传属『长部』),更是佛涅盘後,鸠摩罗迦叶Kuma^ra…ka^s/yapa为蜱肆Pa^ya^si广引比喻,以论证死後业报的可信。Ⅲ「禅定」论∶如灭尽定与无想定的辨别(50) ;大心解脱与无量心解脱的辨别(51);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与无相心的辨别(52), 'P735' 都见於「中阿含」。(一二二)『大空经』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不动的次第修习。(一0五)『善星经』,(一0六)『不动利益经』,一致说到不动、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的进修次第。依「十一甘露门」而悟入,佛为阿难A^nanda说(53);阿难为八城As!t!aka居士说(54) 。九次第定,传为舍利子S/a^riputra所修证(55)。『中阿含经』(一七六)『行禅经』,(一七七)『说经』,广叙四禅、四无色定的修习──退、住、升进,得解脱的差别。Ⅳ「烦恼」论 ∶『中阿含经』立「秽品」(八七──九六经),广说种种的秽恶。『中阿含经』(九三)『水净梵志经』,列举「二十一秽」(56)。『中部』相同的,是(七)『布喻经』,举十六种秽。这些,都是「阿毗达磨论者」「烦恼论」的依据。空、业、定、烦恼,在这个时代里,广泛而深入的展开。4。修道次第的条贯∶在「相应修多罗」中,一切是随机散说的;修道的品目,也非常的多。或但说慧观的证入,或但说禅定,或说戒与慧,或说定与慧。然修道得证,有先後必然的因果关系。依戒而修定,依定而修慧,依慧得解脱──这一修证的次第,在师资的传承修习中,明确的揭示了出来。虽然在进修中,是相通的,但综合而叙述出来,也有不同的体系。第一类是(57)∶
图片
Ⅰ Ⅱ Ⅲ Ⅳ
奉事善知识
往诣
'P736' 闻善法
(熏)习耳界
观法
受持法
诵法
观法忍
恭敬
信 信
正思惟 正思惟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戒 戒 戒 戒
不悔 不悔 不悔 不悔
欢悦 欢悦 欢悦 欢悦
喜 喜 喜 喜
'P737' 止 止 止 止
乐 乐 乐 乐
定 定 定 定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如实知如真
厌 厌 厌 厌
无欲 无欲 无欲 无欲
解脱 解脱 解脱 解脱
上列四说,A说为根本。由戒而定,而智证,向於厌、无欲、解脱,为三学进修的次第。D
说加「奉事善知识」等,这是在三学勤修──「法随法行」以前,要经历「亲近善友」、「多闻
熏习」、「如理思惟」的过程。重於闻思的修学,可适用於在家众的修学。这四说,都是『中阿
含经』「习相应品」(四二──五七经)所说。在南传藏中,多分编入『增支部』。
第二类是(58)∶
图片
Ⅰ 四念住 七觉分 明解脱
Ⅱ八正道 四念住┅┅七觉分 止观 明解脱
Ⅲ四念住┅┅┅┅┅ 八正道 止观 明解脱
'P738'
修四念住,进修七觉分,得明解脱∶是『相应部』旧有的修习次第(59)。四念住,作为入道的必要修法,所以称为「一乘道」。(一0)『念处经』,(一一九)『身行念经』,都是这一法门的广说。然而,经中但说修四念住、七觉分,其他八圣道分等道品,又怎样呢?B、C、── 二说,大意相同,纳入其他的道品,而增列「止观」。这一次第,没有说到戒的修学。
第三类是主要的,如(60)∶
图片
Ⅰ │ Ⅱ │ Ⅲ │ Ⅳ │ Ⅴ │ Ⅵ │ Ⅶ │ Ⅷ
戒具足 │ │ │戒具足 │ │ │ │戒具足
│四种清净│ │ │四种清净│ │四种清净│
│ │戒成就 │ │ │戒成就 │ │
│ │ │ │四念住 │ │ │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护诸根
│饮食知量│饮食知量│ │ │饮食知量│ │
│常觉寤 │常觉寤 │ │ │常觉寤 │ │
│ │七法具足│ │ │ │ │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正念正知
'P739'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独住远离
离五盖 │离五盖 │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离五盖
│ │ │ │ │四念住 │ │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得四禅
具三明 │具三明 │具三明 │ │ │具三明 │ │
│ │ │漏尽解脱│漏尽解脱│ │漏尽解脱│
│ │ │ │ │ │ │具六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