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大收藏系统-第24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他实在是不忍心看到自己的亲兄弟死去,虽然他们下毒害过自己,但毕竟血肉相连,他怎么忍心下的去手。
    看到这里后,王宋顿时来了兴趣,抱着这些古籍继续观看,想找到一些更为隐秘的事情。
    当他看的书越多,知道的也越多,他相信,当这些古籍的内容公布后,一定会引起史学界的震动,特别是对于那些研究唐代历史的,更是有些促进性的作用。
    时间匆匆而逝,终于在一星期之后,李紫玉找到了他,并对他说,明天便是下李世民陵墓的时间,让他做好准备。
    王宋心中一动,终于等到这个时间了,兰亭序在与不在,就看明天了。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三章 李墓
    “来啦,准备出发吧”,一大早,王宋便早早的出发,来到了专家组集合的地方,李紫玉招呼道。
    其他专家们也都向王宋打着招呼,这么久以来,大家也算是熟识了,自然不会像当初一样,爱理不理。
    王宋看了看四周,发现专家组们几乎是全员到齐,不过这也并不奇怪,这次探索的,可是李世民墓穴。
    虽然不会开棺,只是拿走一些古籍,但内中的景观,还是让大家非常神往的。
    时间来到早上八点半,李紫玉对大家挥了挥手,道,“人也都到齐了,我们出发吧,不过大家注意,一切听从指挥,如果谁敢擅自行动,那可别怪我李紫玉不客气。”
    丑话说在前面,这是李紫玉的一贯作风,如果是其他的墓穴,他还不会如此严厉,毕竟大家都是成人了,有自己的思想。
    可这次的墓穴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谁擅自行动,触碰到了什么机关或者是碰坏了什么东西,可能他都要受连带责任。
    听到他如此严肃的话后,众人也都没有反驳,表情也跟着严肃了起来,这其中有一部分是李紫玉最近竖立起来的威信,最多的,还是来自大家的自觉。
    就在这严肃的气氛中,众人在李紫玉以及昭陵博物馆馆长的带领下,向着李世民的陵墓走去。
    依次进入之后,众人打着手电,观察着四周的一切,虽然没有什么金碧辉煌的场面。但这地下空间中,完全就是一座略缩形的长安城。
    这宏伟的场面。自然让大家是赞叹不已,一路上也没着急。而是趁着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游览着整座李世民墓。
    将整个外围都游览了一个便后,众人终于挺进了位于长安城中心的皇宫,一股威严的气息扑面而来。
    其中的建筑,大多都是石制的,毕竟这东西没什么价值,也不怕盗墓贼会来光顾。
    在来之前,王宋一直以为李世民的棺会在太极殿,也就是他上早朝的时候。那座宫殿中。
    可是当众人进入太极殿后,发现其中却是空空如也,只余留冷冷的空气在回荡着。
    在馆长的解说下,大家才明白了过来,李世民并没有葬在这里,而是与长孙皇后一起,葬在了他们的寝宫中。
    听到这里后,王宋有些感慨,一般来说。皇帝死后都会葬在他生前上朝的龙椅处,意味着江山还是他的。
    可是李世民却是宁愿守着他的妻子一同入眠,就凭他痴情的做法,王宋就对他充满了好感。
    “大家分头找找吧。如果发现古籍,就到这里来汇合,我们大家一同去取出”。见此处面积实在有些大,为了节省时间。李紫玉也不得不下达命令,让大家分散去找。
    在众人离开前。李紫玉再次提醒道,“李世民遗体的位置,大家也就别接近了,免得惊扰了古人沉睡。”
    众人纷纷点头,随后各自散开来,找寻着那些古籍,不过大家都是第一次下来,也不敢走远,只在附近晃悠着。
    借着这次机会,王宋晃悠到了李世民沉睡的地方,然后在实现能及的地方开启了透视眼,想确认一下,兰亭序会不会在里面。
    当王宋怀着或是激动,或是紧张的开启透视眼看进那一座巨型石棺后,发现里面除了一些骨灰,其他什么都没有后,心底也是一沉,同时也松了口气。
    没在里面,那就证明他不用进入其中了,可是不在的话,他又哪里去找寻?
    
    怀着复杂的心情,王宋也失去了再看下去的心情,到处帮忙找寻着古籍,只是大家都看得出来,他有些心不在焉。
    楚老等人也询问过他,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王宋只是摇了摇头,什么也没说。
    不得不说,这李世民墓中的古籍的确很多,大家找了好久才将其全部找其,然后让两个人抬着,才向外走去,
    出墓之后,迎着热烈的太阳,王宋直感觉心中的阴郁被驱散了不少,露出了一抹看开的笑容。
    终极任务哪是那么好完成的,他相信,顺着这条线查下去,一定会有所收获的。
    剩下的时间中,王宋也都在查看着古籍,也或多或少的知道了一些关于兰亭序的下落,并将其串联成了一个充满传奇的故事。
    据说,兰亭序是王羲之人生中最得意的一部作品,在他去世的时候,便将其当做是传家宝,让子孙们代代相传。
    可是他没料到,在传到第七代子孙的时候,却去出家当了和尚,取名叫做智永。
    既然当了和尚,那怎么可能还有子嗣,所以兰亭序便被智永和尚,非常珍重的送给了自己的弟子辩才,让他好好的传下去。
    辩才也深知兰亭序是何等的珍贵,所以小心的在自己出家的寺庙,永欣寺季阁的梁上凿出一个暗槛,将其藏在了里面。
    将其藏好后,一切便恢复了原样,辩才和尚也像往常一样,念经烧香,从不透露一点风声。
    直到后来,李世民登基后,非常的喜欢书法,所以他许以重利,广招天下的藏家献出自己收藏的书法家墨宝。
    当然,他最喜欢的自然是二王的作品,并且还亲自修改(晋书),给二王写下了传记。
    当然,他收藏过不少王羲之书帖,也非常的喜欢,经常会临摹观看,对他的字称赞为“尽善尽美,心摹手追”。
    因为兰亭序是王羲之最为得意的作品,可李世民却只闻其名,却未得一见,真的就到了梦寐以求的地步。
    所以他派人到处打听兰亭序的下落,最终,有人得到了消息,兰亭序很有可能在辩才和尚的手中,并拿出了许多的证据证明。
    李世民信以为真,然后下令,只要辩才将兰亭序交出来,他就特赦他的僧人身份,然后到宫中当官,并且俸禄非常的丰厚。
    其实辩才在李世民到处求王羲之书贴的时候,就有了心理准备,可能会被别人给猜测出来,兰亭序会在他这里。
    得到李世民的召令后,辩才和尚也没有着急,而是神色如常的跟着官员们前往了长安城,准备会见李世民,毕竟皇命不可违。
    路上,辩才和尚甚至还做了一首诗,诗名为《赴太宗召》,其中写到,“云霄咫尺别松关,禅室留空碧嶂间。纵使朝廷卿相贵,争如心在白云间。”
    
    面见李世民的时候,李世民自然开口便询问辩才和尚,兰亭序是不是在他的手中。
    在李世民或是欺君之罪的威胁,或是许以重利的诱惑下,辩才和尚依旧一口咬定,兰亭序已经在丧乱中丢失,并不知道其在什么地方。
    李世民再询问了两遍后,见辩才和尚一直不松口,也只有无奈的将其送回了永欣寺中。
    不过李世民依旧不肯放弃,在以后得日子中,三次召见辩才和尚,询问着兰亭序的下落。
    可辩才和尚无欲无求,自然谨记自己师傅智永和尚的遗愿,将兰亭序给传下去,不被人所得,所以一直也没有开口。
    随后的日子中,兰亭序就像是一块大石头一样,压在李世民的心头,让他有种不看一眼就不舒服的感觉。
    所以他秘密下令,派当时的监察御史萧翼微服来到永欣寺,接近辩才和尚,并套出兰亭序的下落。
    当萧翼借修行的借口,住进永欣寺后,辨才见他人温文尔雅,举止不凡,知识渊博,便将其留住寺中。
    在以后的日子中,两人一同吟诗作画,下棋弹琴,相处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辩才和尚更是将萧翼当成了至交的好友。
    在随后的日子中,萧翼有一天突然拿出带来的王羲之真迹让辨才欣赏,并赞叹着王羲之书圣的名号。
    两人相处这么久,辩才和尚基本对萧翼没有了任何警惕心,欣赏了一阵后,便有些神秘道,“此书虽好,但并不是精品。”
    萧翼本身就是带着目的来的,一听辩才和尚这样说后,便明白了过来,兰亭序很有可能在他的身上。
    所以,萧翼直接询问着辩才和尚,什么叫做精品,而辩才和尚则是微笑着对他道,“兰亭序,便是精品。”
    萧翼摇头大笑,道,“我知道兰亭序是精品,可早就在战乱中遗失,就算有的话,也只是一些复制品而已,只得其形,不得其境。”
    视萧翼为至交好友的辩才和尚,便很真诚的将自己师傅临终时,是怎么将兰亭序交给自己的,讲给了萧翼听。
    随后便带着萧翼来到了自己藏兰亭序的地方,将兰亭序拿了出来,递给萧翼,并让他看可以,但是千万别说出去。
    可萧翼一心为皇,在拿到兰亭序后,图穷匕见,直接说出了自己的身份,并大声的斥责辩才这是在欺君。
    当萧翼亮出了自己的身份后,辩才便知道,自己完了,兰亭序也保不住了,直接便被气晕在了地上,没过多久,便撒手人寰,连冤都没处去申。
    谁叫在那个时候,皇命最大,他也的确犯了欺君之罪,李世民没怪罪他,就已经是好事了。
    (未完待续。。)

第二百九十四章 再往乾陵
    不管手段是不是不光彩,但是兰亭序也的确落在了李世民的手中,至于辩才和尚,他也叹息的允已厚葬。
    得到兰亭序后,李世民直接将其封为了御宝,除了自己观看以外,还让许多的书法大家临摹,用以传世。
    在以后得日子里,兰亭序也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时常也会拿出来欣赏,可见他对兰亭序的喜欢。
    在李世民临终的时候,他将太子李治召进了宫中,并让他将兰亭序放到自己的玉匣中,与自己一同陪葬。
    故事到这里,则是出现了分歧,后世中的记载,也只是猜测为主,谁也不能肯定兰亭序,是不是真的被李治放进了玉匣中,与李世民一起陪葬。
    在后世的时候,据传五代时,一个叫温韬的人盗挖了昭陵,从此,《兰亭序》便下落不明,后人对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的人说陵以山为陵,异常坚固,凭当时条件,温韬根本没法进墓,《兰亭序》仍在昭陵墓中,当年的文学家郭沫若就坚信此说。
    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兰亭序》原本没葬在昭陵,因高宗李治也非常喜爱书画佳作。
    与父皇陪葬的是他人临摹本,而真品留在自己身边,此前,让人将《兰亭序》和其他书画珍品葬在乾陵自己墓中。
    但是王宋发现,李世民的棺中,别说是真品,就是临摹本都没有,而且从各种迹象来看,其也并没有被地老鼠光顾过。
    看到这里后。王宋心中已经有了定论,那就是想找到兰亭序。那自己就必须得去一次乾陵了。
    至于兰亭序在不在其中,那得看一看才知道。不过他倒是希望它就在乾陵中,这样自己就不用再四处奔波了。
    再次在书库中研读了一个星期左右的古籍,专家组们的工作也终于结束,拯救出了许许多多的古书,以及珍贵的历史材料。
    在吃过庆功宴后,王宋找到了楚老以及齐老,并道,“两位师傅,你们明天便跟李老回去吧。我有点事情要去做。”
    “不一起回去吗?有什么急事?需不需要我们帮忙?”,二老一听,有些好奇的对他询问道。
    王宋微笑着摇了摇头,轻声道,“就一点小事而已,不用劳烦你们啦,可能过两天我就回来了。”
    见王宋不愿多说,两位师傅也没有多问,只是嘱咐了一下他注意安全后。便不再询问。
    跟着探索队回到了闲阳,王宋借口有事要做,便对李紫玉提出了告辞,自己便离队独自行动。
    不过王宋还是很懂事的将所有人送上了飞机。并交代了一些事情后,才独自离开。
    走出机场后,望着乾陵所在的方向。王宋眼中露出了一抹笑容,自言自语道。“兰亭序,准备好了吗?我来了!”
    乾陵也在闲阳境内的一个县城中。这个县城也因为乾陵,而取名叫做乾县。
    与昭陵相同,乾陵也因为风景秀丽,建筑宏伟,被国家给改造成了旅游地区,给当地带来了许多的收入。
    所以王宋直接找到了一辆出租车,让其将自己送到了乾县,准备等机会再去探索乾陵。
    
    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