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吡耍肿芟M湃思夷芑乩矗�
不可理喻啊不可理喻,永宁心道。但腹诽这种事也只能是暗中做做,面子上的功夫该怎样还是怎样的,“皇姐也是防人口舌,怕让陛下为难。”
寿康是否真有此意,永宁并不在乎——而且她想,皇帝可能也不在乎。皇帝只是希望听说姐姐为自己着想,毫无怨怼之意,那么作为臣子,就该让陛下只听到寿康长公主为他着想的话,这才算是体贴上意,才算是懂事。
“你很有心,知道凡事多想着皇姐。”皇帝心情大好,便夸了永宁俩句。永宁忙笑着谦道:“这都是应当的,臣妹当年有幸在皇姐跟前儿住过,得皇姐教导良多,至今受益。”
皇帝这才恍然想起来永宁也曾经在昌恩宫住过,便感慨了一句,“长姐如母,做弟妹的正该竭力回报长姐恩惠才是。”
永宁听见‘长姐如母’这四个字的时候,藏在宽大的袖子下的手微微一抖,隐隐感觉自己似乎明白了什么,但那灵光却又如黑夜中的一道闪电一样,迅速的消失在了黑暗中。皇帝自然不知道她在想什么,只是顺着自己的思路继续道:“可惜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像你一样懂事的妹妹。有些人啊,皇姐的恩德一点儿也记不住,只记着皇姐如何对不起她了。却不知,要对不起,也是朕对不起她,她有本事只管来恨朕,何必去恨皇姐呢?”
即使永宁十年没回过中原也知道这个‘她’必然是说和顺的,但想了想,永宁还是没说话,只是听着皇帝说。皇帝叹了口气,“皇姐还说过别的么?”
“皇姐说,京城是她生长了三十年的家,她十分想念,只是,她觉得她走了才是最有利于陛下千秋万代的圣名的。”永宁学了寿康的话,又自作主张地添上了后半段,意图讨好。这种手段虽然很简单,但对于天子来说显然十分管用,“永宁此次回京不如去祭拜一下贤皇后罢。”说到这儿,皇帝突然想起什么似的,“唔……”
贤皇后直到现在也只是单谥,不得升庙,不系帝谥……但这三样儿皇帝又没打算给她,便只好另辟蹊径,“永宁还有什么愿望么?”
永宁闻言心中大喜,忙便将希望把自己女儿来日许婚给中原臣子的愿望说了,末了又道:“缅王也是此意,希望能与中原永结同好。”
皇帝摆摆手,“只要缅王舍得,朕自然恩准。”永宁又没说是要将安玉嫁给皇子,那就等于皇帝什么也没付出,就白得了一个赏赐臣子的贵女……不答应才是有毛病呢。
该说的也都说完了,永宁便要告退。但就在这时,成维带着一个小太监进来了,“启禀陛下,五台山传来消息,太后……崩了。”
太后年纪也不小了,又是已经病了一年了,这个时候崩了,仔细想想倒也不算很令人意外。
永宁确定自己看见了皇帝脸上一闪而过的狰狞,她有些害怕,忙低下头不敢说话。皇帝道:“知道了,让礼部议葬仪罢,再派人去松江府告诉寿康长公主一声儿。”
皇帝说完,又看了永宁一眼,想了一会儿,“永宁也算是太后的……”他停了一下,没想好是该说永宁是庶女还是嫡女。说是庶女呢,未免有点儿让缅王没面子,说是嫡女呢,严格来讲又不是。便干脆换了个说法,“太后也算是你嫡母,多留几日,也跟着守一回罢。”
太后跟寿康的那点子恩怨,永宁并不清楚,即使清楚也是跟她没关系的。她只知道,当初自己在太后宫里住着的时候,太后对她还是挺好的,所以对于皇帝这个说法也没有什么抵触情绪,很干脆地答应了,“这是永宁该做的。”
永宁走了之后皇帝歇了个午觉,但这一觉起来就又要面对王青云那张苦瓜脸。
“五台山距京城路途遥远,巴巴儿地还把梓宫抬进宫做什么?”皇帝不耐烦地打断了正在解释皇太后葬仪的王青云,“在宫中设灵堂,命内外命妇及群臣哭灵,送葬。”
“臣等为太后拟了十二字谥号。”王青云很想说,太后应该于宫中出殡,哪能从五台山直接抬到陵寝去呢?但想了想,还是决定先把这事儿按下,回去和安亲王梓敬商量过了再来回话——反正梓宫现在还没到京呢。于是便只将拟的谥号递给成维,又由成维呈给皇帝看了。皇帝一挑眉,“简单的说,就是恭康惠皇后?”王青云觉得皇帝这个口气有点儿奇怪,但仔细想了想又觉得‘恭康’二字皆是无可挑剔的美谥,便道:“是。”
皇帝提起笔,改了两个字,然后又丢回给王青云,“悼安二字更好。去罢。”
王青云哪敢走?‘好和不争’,安字倒也算是美谥,但这个悼却是个平谥啊。不论逝者之恶,故不做恶谥,那做平谥实际上就有那么点儿不重视死者的意思了。而且什么是悼?肆行劳祀曰悼;年中早夭曰悼;恐惧从处曰悼。谁家给自己继母弄这么个谥号啊?王青云赶紧将这番道理尽量委婉地讲了一遍。皇帝起身踱到王青云面前,“爱卿啊,年中早夭曰悼,这正说明朕不舍太后逝去啊。这不正是朕的哀思么?”王青云此时深觉自己这个礼部尚书实在当得艰辛,等忙完这档子事还是早早告老还乡的好,这样儿没准还能多活几年,不至于‘年中早夭’,“太后为陛下和社稷祈福十年有余,悼字再怎么样恐怕也难以描绘。”
王青云不知道太后干过什么,但看这架势也知道皇帝是跟太后有矛盾的,因此不得不提醒皇帝,太后在世人眼中是什么形象。
荣安有一句话是对的,‘咱们这位主子爷,最爱惜的还不就是个名声’。皇帝的确要顾及自己在天下人眼里的形象问题,这么一想,悼字就的确不能给了。皇帝的口气略松动了些,“恭康二字不美,王尚书再说一个朕听听。”
皇帝说‘再说一个’没说‘再议一个’,那就是要王青云现场就说。王青云一边儿在心里背谥法,一边儿筛选,一时间急出了一身冷汗。就在皇帝马上要不耐烦的时候,王青云突然福至心灵,大声道:“臣以为安肃二字极好。执心决断曰肃,好和不争曰安。安肃惠皇后。”
皇帝仰着头想了想,突然笑了,可不是么?算计天家手足时执心决断,平时善于伪作好和不争之态。皇帝点点头,“王尚书还是颇有些捷才的嘛。这个肃字选得很好,就它了。还有,以后拟谥号注意着点儿,什么康啊寿啊的,少用。”
王青云愣了一下,随后便明白过了。他心道,要是长公主尊号里的字儿也要避讳,那干脆大家谁都别弄谥号了。再说了,荣安长公主的安您怎么就不避讳了?宫中肃妃的肃字您怎么也不避讳?就寿康长公主需要防着晦气么?但这些话王青云是不敢说的,当下便只道:“臣知罪。”
作者有话要说:下章女主出现[作者都已经混到女主出现都要高亮预告的地步了]
以及东主得知自己上了活力更新榜的时候虎躯一震……
心道,这周不能玩断更了……
☆、十
梓敬如今已经接替了自己叔叔做了宗正,但礼部的事在皇帝的准许下偶尔也问那么一两句。当他听王青云说皇帝不许太后的梓宫入宫的时候,也是觉得十分无奈。
“咱们陛下的脾气,王大人也知道……这事儿罢,啧,恐怕不好说。”徐家之事以后,梓敬对于太后当年的作为隐约有个猜想,据他估计太后八成儿是算计过皇帝什么,犯了忌讳。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十分棘手了。毕竟皇家不同于寻常人家,寻常人家继母盯着继子一点儿最多是母子关系不大好,招人烦。皇家太后盯着皇帝……你还记得窦太皇太后么?梓敬想了想,突然问道:“这事儿报到松江府去了么?”王青云一愣,不明白这中间有什么关系,“听说陛下已经派人去了。”
“那王大人就赶紧派一个礼部的人追过去,告诉皇姐陛下不愿意让梓宫入宫。”梓敬心道,如果皇姐都不愿意管……那就说明这事儿管不得了。
王青云一出安王府就立刻命人将不许梓宫入宫的事递到松江府。那人飞驰而去,消息也只比‘太后崩’的消息晚了一天送到公主府。
寿康端坐于正堂主位,面前摆着一架黑漆边座平金九凤宝座屏风,隔开报信人的视线。此时因为太后之丧,寿康及家中仆婢都已经换上了素服。原本的红纱制的灯罩换了素白的,一应珍宝摆件也都撤了。整个长公主府都带了些肃穆。
“安肃这个谥号很合母后的性子。”寿康听了报信人的话,却没直接回应,只是语气中着些哀伤的说了这么一句,“王尚书和礼部众位大人议的很好。”
那人品级很低,平时是没机会见这些贵人的,此时听寿康语气消沉,竟有些害怕,趴在下头嘴唇哆嗦了半天才回出一句,“卑职必将长公主的夸奖转达给各位大人。”
要不是时候不对,鸿雁和傍日几乎就要笑出声儿来了。寿康瞪了她二人一眼,然后轻轻叹了口气,又对那人道:“太后崩逝,礼部想必事务繁多,我也就不留大人了,鸿雁,替我送送。”
这若换作是个脑子灵光些的就该知道寿康是不打算多说了,可惜来的这个是个实心眼子,愣头愣脑地偏又问了一句,“那梓宫一事?”
傍日和鸿雁对视一眼,心道这回可算是知道下头这位为什么看着年纪不小了,但还干这种跑腿儿的差事了。可不就是太傻了么?寿康心里大约也是这么想的,但面上却不显,“陛下既然有了圣断,那做臣子的还说什么呢?自然是要照办了。太后在五台山吃斋念佛为社稷祈福十年,必也不忍因自己的事儿就劳民伤财。体念太后之心,这正是陛下对太后的一片孝心啊。”
那人不但笨了些,还有些执着,“长公主恕罪,卑职才疏学浅,不知道自古哪朝哪代有过太后的梓宫是直接由外头抬到陵寝的。”
寿康被他噎得一愣,“那依着大人的意思,是要我说出来犯上抗旨的话,非要跟陛下陈情说要让太后的梓宫入禁城了?大人如此知道礼法,难道不知道违命是什么罪过儿么?”
那报信人也是一呆,“但……这……陛下这是乱命啊。”寿康皱皱眉,让傍日凑近了,轻声嘱咐了一句。傍日便点点头,无声地行了个礼。然后看了一眼鸿雁,鸿雁便也会意,随着她一起从屏风后绕了出来,对那报信人行了一礼,“大人,长公主听闻太后崩逝后伤心过度,现在实在有些难以支撑,需要休息。让奴婢二人送送您。”
报信人就算再傻也知道这是下逐客令呢,他位卑,自然也不敢说长公主且等等我还有话要说,当下便只得又对着寿康坐的地方磕了个头告退。
寿康这才松了口气,让人撤了屏风,待傍日二人回来了说笑了一句,“他真不是朱弘的亲戚么?这副脾气怎么那么像?”鸿雁笑道:“所以说陛下圣明烛照,将这样的人送去礼部正是合适呢。”傍日却道:“陛下哪里就知道他是谁呢?”鸿雁瞪了她一眼,却还是忍不住笑了,“那也是陛下圣明,连带着礼部的人都这么会挑人。”
“你倒是会说话。”寿康笑了一句。
等服侍着寿康歇了午觉,傍日和鸿雁同抱月、揽星二人换了班,便往自己房间走。路上,鸿雁到底没压住好奇心问了一句,“太后毕竟是继母,陛下何至于此呢?”
傍日忙看看四下,见并无旁人才低声道:“好姐姐,快别问了,总之是咱们不敢讲的那样的事。”鸿雁更觉好奇,“可是……这岂不是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和继母不合么?”
傍日颇知道些内情,只是不敢和鸿雁说,犹豫了半晌才一跺脚,“姐姐,总之不要问了……没看长公主都不愿意多说什么么?”
这回寿康不愿意劝谏几句,傍日心里其实是十分赞同的。说白了,皇帝克扣太后的,不光是为了自己出气,实际上也是给寿康出气。寿康当然不好意思直接说陛下正该如此,还应该多克扣她些,也不好说自己反对,那就未免太不知好歹了,所以这种情况下,不吭声儿就算是大家都可以接受的选择。
即使是在不知内情的人眼里看来,寿康也不过就是一个寻常的畏惧天威,附和上意的人——不值得称道,但也无可责备,毕竟本来也没人期待一个无子守寡的长公主能做魏征。
所以当报信人飞驰回京,将寿康的说法儿回报给梓敬和王青云的时候,这二人也只是互看一眼,均觉得无法去说寿康什么。
梓敬让报信人下去休息,然后对王青云道:“王大人也都听见了,这实在是没什么办法了。皇姐都是这个态度,可见此事不是你我臣子能多嘴的。”王青云捋着自己已经花白了的胡子,沉吟半晌才道:“只是此事终究不妥,不劝谏两句实在不算是尽到了为人臣子的本份。”
梓敬的嘴角不易察觉地一撇,心说,就是你这个脾气……要不怎么十多年了还是个礼部尚书?人家薛昭鸿如今都加了大学士衔了……但梓敬一向还是敬重王青云的耿直,口中便还是温和地劝说了两句,“王大人,有些事咱们做臣子的,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