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加他的几分苦恼之外,他已无言以对。他深知清廷发出了“由李鸿章分咨沿海、云粤各督抚如约遵行”的“电旨”和派
李鸿章在天津议订条约,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四月二十七日(6 月 9日),李鸿章奉慈禧太后之命,在天津与巴德诺签订了《中法会订越南条约》(又称《中法
新约》),规定:中国承认越南归法国保护;中国同意在两广、云南的中越边界开埠通商,法国享有减税通商权;以后
中国建造铁路时,应向法国商办。当然,在这个不平等条约中,加进了“言明必不致有碍中国威望体面”①的字眼,这
也算是满足了慈禧太后的心态。战争的结局是以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的事实收场了。
五月初六日(6 月 18 日),左宗棠以“身体赢瘦、饮食锐减”,“头晕眼花”,“喀血时发”②的实情向清廷上
奏请求告退。六月十七日,他再次上奏恳求交卸钦差差使回籍,并陈述了自己的肺腑之言:“微臣衰朽残年,谬膺重寄,
成功未奏,方切疚心。”③中国不败而败,左宗棠何以心甘?!
即使在身体病重和失望有加的情况下,左宗棠在六月份仍上两折,对保卫台湾和加强海防提出了颇有见地的建议。
他认为:“台湾孤注大洋,为七省门户,关系全局,请移福建巡抚驻台湾,以资镇摄。”④清廷对此予以采纳,于光绪
十一年九月初五日(1885年 10 月 12 日)改福建巡抚为台湾巡抚,福建巡抚事务由闽浙总督兼管,台湾设立行省,刘
铭传为首任巡抚。左宗棠还在专设海防大臣的奏折中提出“师船宜备造”、“巡守操练宜定例”、“铁路宜仿造”、
“士气宜培养”等意见,并指出由新设的海防大臣“驻扎长江,南拱闽越,北卫畿辅”。①在台湾设行省的同一天,清
廷下令设立海军事务衙门,命奕䜣总理海军事务,这与左宗棠的建议也有密切的关系。七月二十七日(9 月 5日),业
已 73 岁的左宗棠在两日前接到了清廷“俯
①《密陈要盟宜慎防兵难撤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四,页二二至二四。
②[清]张之洞:《致福州左中堂》,《中法战争》(资料丛刊),第 4册,第 504页。
①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弟 1册,第 467页,三联书店 1957 年版。
②《恳恩交卸差使回京复命并恳先行回籍调理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四,页二九。
③《再恳交卸差使展假回籍折》,《左文襄公全集》奏稿,卷六四,页三四。
④〔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403页。
①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帝国主义侵略类。中法战争案卷》,第 107号卷。
如所请“的”上谕“,但耗尽了毕生心血的他再也无力返回湖南老家了,这一天他病逝于福州,临终之前,他在口
授遗折中说:此次越南和战,实中国强弱一大关键。臣督师南下,迄未大伸挞伐,张我国威,遗恨平生,不能瞑目!左
宗棠死后,清廷发布”上谕“称:”大学士左宗棠学问优长,经济闳远,秉性廉正,莅事忠诚“,”叠著战功“,”运
筹决胜“,”底定回疆,厥功尤伟“,”尽心民事,裨益地方,扬历中外,恪矢公忠“,着追赠太傅,加恩予谥”文襄
“。③他的”左文襄公“之名由此而得。
②《左文襄公实录》,第 8页。
③[清]罗正钧,《左宗棠年谱》,第 404页。
五、立言传世早在春秋时期,鲁大夫叔孙豹便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为不
朽。”①本书传主左宗棠也深悟“立德、言、功,为三不朽”②之古训,在立德、立功的同时颇重立言,并以立言即其
思想的底蕴来指导其行动,成为一个善治文书,勤于笔耕的兼政治、军事、思想家于一身的人物。对于他的“立心行事”,
与左宗棠为“同乡布衣之交,共事日久,相知最真”的杨昌浚有如此评说:“凡有利于国家之事,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见无不为,为无不力”,其“果敢之气,刚介之风”足“振顽懦”。
③可见左宗棠所立之言与其所立之德、之功有机地融为一体,具备了“虽久不废”,为后人所称道的价值。于是,
尽管左宗棠的著述中不可避免地含有一些封建的毒素,但就其积极意义和价值主体而言,仍可以不朽之作留传于世。左
宗棠生前以幕宾跻身仕途,他先后为担任湖南巡抚的张亮基和骆秉章代拟奏稿,因而《张大司马奏稿》和《骆文忠公奏
稿》向来被视为左宗棠之笔。左宗棠在襄办曾国藩军务时,代曾国藩撰写奏章,这样在《曾文正公全集》中也夹有左宗
棠的墨迹。左宗棠致友人函也被视为珍品保存,宁绍台道史致谔的《史氏家藏左文襄公手札》即是一例。左宗棠声名鹊
起之际,其著述屡被《京报》、《申报》所载,一时脍炙人口。光绪七年(1881年),《盾鼻馀瀋》在长沙开雕,是为
左宗棠首部问世的结集,内容主要由诗文构成。
左宗棠辞世后,其奏稿、札件、诗文、函牍及家书被陆续整理刊行,主要形成以下几种版本:《左文襄公奏疏》
(3 编),光绪十二年(1886年)锓版。
《左文襄公全集》(135 卷),光绪十六年(1890年)开雕,杨书霖等编辑。全书包括左宗棠的奏稿、谢折、说帖、
告示、批札、咨札、书牍、诗文,以及卷首和附录张亮基《张大司马奏稿》、骆秉章《骆文忠公奏稿》、罗正钧《左文
襄公年谱》。其中左宗棠的奏稿 64 卷,谢折两卷,说帖、告示各 1卷,批札 7卷,咨札 1卷,书牍 26 卷,文集 4卷、
诗集 1卷及联语,其他各卷为附录。杨书霖等人在整理编排《左文襄公全集》时,信守“凡出自公手而有关事实者,虽
夹片数行必录;幕府所拟,必经公修饰最多者始行编入”的编辑方针①,这对于保留左宗棠的著述原旨和反映左宗棠的
言论本意是有益的,但也使许多出自幕府的文字散逸,实属可惜。然而,这部全集在问世后的近百年内,以其内容广袤、
史料翔实的特点颇为学界看重,成为一部比较完备的巨著。
《左文襄公家书》(2 卷), 1920 年刊行、左孝同辑。内收左宗棠自咸丰二年(1852年)至光绪九年(1883年)
与夫人、仲兄、子侄函札157 通,分为上、下两卷。是书为上述《左文襄公全集》所未收,却可视为《全集》的一个部
分,其内容不仅在筹兵筹饷以及用人行政等方面为“有章奏书札所未尽、可相印证者”(左孝同语),而且在训谕家常
琐事方面又反映出左宗棠的人生价值观及家庭教育等主张。继左孝同辑《左文襄公家书》梓行
①《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②《祭沈丹林先生文》,《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第 391页。
③《闽浙总督杨昌浚奏》,《左文襄公全集》卷首,页八。
①[清]杨书霖:《《左文襄公全集)跋》。
后,上海大东书局、群学书社、新文化书社、启智书局部印行过此书,卷数或分或不分,内容则没有改动。20世纪
30年代出现了中央书局印行的《左文襄公家书》(《清代十大名人家书》之一),此书体例芜杂,内容可疑,绝大部分
内容是利用左氏给师友朋僚的函札,移花接木、连缀补苴而成的,作伪痕迹显然易见。①《左宗棠全集》(20册),上
海书店 1986 年版,为《左文襄公全集》光绪刻本的影印本。
《左宗棠未刊奏折》(1 册),岳麓书社 1987 年版。该书为《湘军史料丛刊》之一种,收录左宗棠自同治元年
(1862年)至光绪九年(1883年)的奏折 479件。书中所收各件皆为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件,为前此各出版物所未刊。
《左宗棠全集》(15册),岳麓书社 1986 年起陆续出版。该书列入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计划,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负责会同湖南省图书馆、湖南省博物馆、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长沙市湘江师范学校、岳麓书社等单位组成《左宗
棠全集》整理组进行整理出版工作,全书拟分为 15 册,计有奏稿9 册,札件 1册,书牍 3册,诗文。家书 1册,附录
1 册。目前已出版奏稿 7册,诗文。家书 1册,札件 1册。《左宗棠全集》奏稿,以光绪年间开雕的《左文襄公全集》
奏稿、谢折为底本,另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档案中辑出左氏未刊奏疏,并从其他出版物搜集左氏奏疏,进行增补。
奏稿 9册中的前 8册,收录左宗棠起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止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奏折。奏稿第 9册为由左
宗棠所执笔的《张亮基奏稿》、《骆秉章奏稿》的内容。《左宗棠全集》札件,包括批札、咨札、告示、说帖,时间起
自咸丰十年(1860年),迄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仍以《左文襄公全集》的有关内容为底本,另增补了一些内容。
《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分为家书、文集、诗集、联语四个部分。其中家书部分以左孝同辑《左文襄公家书》为底
本,用湖南省博物馆藏左宗棠家书手迹进行校勘;文集、诗集、联语部分仍以《左文襄公全集》的相应部分为底本,另
收入湖南省图书馆藏《左宗棠会试文》、秦翰才辑《左文襄公集外文》以及其他原件档案资料。《左宗棠全集》书牍,
内容为左氏于道光十三年(1833年)至光绪九年(1883年)的函牍。《左宗棠全集》附录,包括有左宗棠年表、左宗棠
传记资料选辑、左宗棠著作版本目录、左宗棠研究论文、书目索引等项内容。这部书一经出齐,势必将成为内容比较完
备的、当之无愧的左宗棠“全集”。
思想篇
①引自岳麓书社版《左宗棠全集》诗文。家书的《编者前言》。
第一章左宗棠的政治思想
在本书传主的生平篇中,可以看出左宗棠是一个关心政务,洞察时局,忧国忧民,善于以天下为己任的人物。他在
人生之旅中的建功立业,正是其思想指导的结晶。因此,从思想史的角度对人物进行深层次的研究是必要的。本章所展
示的主要内容为:左宗棠在晚清风云变幻、新旧交替的社会环境中,胸怀“心忧天下”的忧患意识,正视忠君与爱国的
辩证关系,奉行“为政先求利民”的施政方针,强调“讲求吏治”的理政之术,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政治观点和政治
主张。
一、“心忧天下”的参政意识忧国忧民的政治意识,素为历代思想家和政治家所重视。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
指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①北宋名臣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②清初大儒王夫
之认为:“忘身以忧天下,则祸未发于天下而优于吾之所忧也。”③他们的这些主张展示了以忧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
感。本书传主在青年时代便形成了忧国忧民、书生参政、经邦治国的强烈意识。由于左宗棠早年对经世致用之学的追求,
使他对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表现出关注之情。道光十三年(1833年),年仅 21 的左宗棠在第一次赴北京参加会试后写
下《燕台杂感》七律诗八首,其中“皆忧危之词,若预知天下将乱”。④左宗棠在此诗的第一首中写道:世事悠悠袖手
看,谁将儒术策治安?国无苛政贫犹赖,民有饥心抚亦难。天下军储劳圣虑,升平弦管集诸官。
青衫不解谈时务,谩卷诗书一浩叹。左宗棠对“世事悠悠”、“升平弦管”的现象表示不满,主张应以“儒术策治
安”。他在第四首诗中写道:南海明珠望已虚,承安宝货近何如。攘输品俗同头会,消息西戎是尾闾。邾小可无惩虿毒,
周兴还诵旅獒书。
试思表饵终何意,五岭关防未要疏。罗正钧认为左宗棠的这首诗“时已深忧有夷祸也”。①左宗棠对“南海明珠”
广东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鸦片侵袭和武力威胁十分担忧,对伶仃洋上“趸毒”蔓延深为愤慨,他针对广东“夷祸”的严
重性,提出了“五岭关防未要疏”的主张,目的在于抵抗外国的武力侵犯。继之,左宗棠又在第五首诗中描述了国内人
民的悲惨生活:湘春门外水连天,朝发家书益惘然。陆海只今怀禹迹,阡庐如此想尧年。客金愁数长安米,归计应无负
郭田。
更忆荆沅南北路,荒村四载断炊烟。左宗棠在参加会试途中,目睹了江河治理不善而水患严重的局面,鉴于此,他
写下了“想尧年”、“怀禹迹”
的诗句,希望再现“尧年”的太平盛世和大禹定九州、治水患的历史业绩。左宗棠对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