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尽管争论不休,但仲景为长沙太守之说影响甚大,流传很广。孙鼎宜《仲景传略》曰:〃今长沙城北有公祠,民岁以祀焉。湘潭俗以正月十八日为仲景生日,群然举酒作乐乐神。〃其祠于民国时期(1938年)毁于兵火。传说其为长沙太守时,每逢旧历初一、十五,即停办公事,在大堂上置案诊病,称为〃坐堂〃,故至今仍称药堂应诊之医生为〃坐堂先生〃。后世尊称仲景为张长沙,其方为长沙方,皆源于太守之说。
2?相交何颙
《后汉书?党锢列传?何顒传》云:〃何顒,字伯求,汉家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操以是嘉之。尝称颖川荀,王佐之器〃。仲景与其相交一事,始见于《何颙别传》。《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何颙别传》云:〃同郡张仲景,总角造颙,谓曰: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卒如其言。颙先识独觉,言无虚发。〃明?李廉《医史?张仲景补传》:〃少时与同郡何顒客游洛阳,顒深知其学,谓人曰,仲景之术精于伯祖,起病之验,虽鬼神莫能知之,真一世之神医也〃。两条记载内容不符,然可测知,其与何颙相识之事,当非空穴来风。
3?望色仲宣
有关仲景医术卓绝之传说甚多,《抱朴子》内篇云:仲景穿胸以纳赤饼。说明仲景于外治法亦有颇高造诣。后世章太炎评曰:〃其绝技乃与元化相类,而法不传,魏晋间人多以元化、仲景并称,其术之工相似也。〃然最著名者,当属与王仲宣诊病一事,见于多种文献。晋?皇甫谧《甲乙经序》:〃汉有华佗、张仲景……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见仲宣,谓曰:服汤否?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言。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所言。此……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据史书记载,王仲宣死于建安22年(公元217年)正月24日,时年41岁。其年轻时曾避乱荆州,依附刺史刘表。据《甲乙经》所记推论,则两人见面时当是在建安2年(公元197年)左右。建安2年,仲宣时年21岁,与其避难时期相符,而南阳隶属荆州,因此,仲景在此时期与仲宣见面有其可能性。除《甲乙经序》外,《太平御览》引《何颙别传》亦记载:〃王仲宣年十七,尝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不成,后年三十当眉落。仲宣以贳长以远,不治也。后至三十,疾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然其所记者,与仲宣生平不符,难以解释。许光歧考证认为,王仲宣死于随曹操征吴的军事旅程中,当时正值是岁大疫,加之王氏体质素弱,因而死于疾疫的可能性较大,故与薛凝蒿一致认为,仲景为其诊病一事不实,应予扬弃。就上述记载而论,我们可以判断,仲景与王仲宣相识并予诊治这一事实,似可肯定。盖皇甫氏之序所作时间,离仲景及仲宣辞世之日,仅相距40年左右,以其治学之严谨态度,似不可能杜撰虚构。但所记之诊病过程,则有夸张之嫌。至于《太平御览》所引,同样反映了这一基本事实。但以其时代久远,而致记载或传抄有误。
4?切脉老猿
据《古琴疏》所记,仲景入桐柏山中采药,遇一人求诊,曰:〃子之腕有兽脉,何也?〃其人实告:〃吾乃峄山老猿也。〃仲景以囊中丸药与之,一服即愈。明日肩一巨木至;曰:此万年桐也,聊以相报。仲景乃斫为二琴,一曰古猿,一曰万年。
5?诊治桓帝
《神仙通鉴》记曰:元嘉冬,桓帝感寒疾,召玑调治。病经十七日,玑诊视曰:正伤寒也。拟投一剂,品味辄以两计,密覆得汗如雨,及旦身凉。留玑为侍中,玑见朝政日非,叹曰:君疾可愈,国病难医。遂挂冠遁去,隐少室山,及卒,葬宛城东二里许。后世尊为医圣。
6?仲景入川
《三国演义》有〃仲景入川〃之说,其事见于第60回。张松与杨修纵论蜀中人杰,松曰:〃文有相如之赋,武有伏波之才;医有仲景之能,卜有君平之隐。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胜记,岂能尽数!〃《伤寒条辨》曰张松北见曹操,以川中有仲景为夸,即指此典。陆九芝认为事无所据,实乃稗官家言。而黄竹斋则认为,仲景入川,在初平年间袁术据南阳时。其后刘备袭川,旋即归隐,故其事迹无所表见。
五?医界楷模
1?高尚医德
仲景医德高尚,向为后世所传颂。其所处之时,风气日颓。士子多追名逐利而不求务实。仲景于此,颇感愤慨,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侯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对名利之徒予以抨击,反对重巫轻医的不良风气,呼吁社会关心医学。同时,也对因循守旧、不负责任的恶劣医风给予无情批判,曰:〃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侯曾无仿佛;明堂阙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自己则以拯疾济世的崇高责任感,刻苦钻研,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结合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撰写《伤寒杂病论》,创立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中医临证医学不朽之基。
2?万世景仰
正是因为仲景及其《伤寒杂病论》巨大的学术成就和深远的历史影响,该书已成为后世业医者必修之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
梁?陶弘景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群方之祖,又悉依《本草》,但其善诊脉明气候,以消息之耳〃(《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卷一?序例》)。
唐?孙思邈曰:〃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至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未能赞仰〃(《千金翼方?卷九》)。
《注解伤寒论?严器之序》云:〃夫前圣有作,后必有继而述之者,则其教乃得著于世矣。医之道源自炎黄……后汉张仲景,又广汤液为伤寒卒病十数卷,然后医方大备。兹先圣后圣,若合符节〃。
《伤寒明理论?伤寒明理药方论序》云:〃惟张仲景方一部,最为众方之祖……实乃大圣之所作也。〃
《素问玄机原病式序》云:〃夫三坟之书者,大圣人之教也,法象天地,理合自然,本乎大道。仲景者,亚圣也。虽仲景之书未备圣人之教,亦几于圣人。〃
李杲:〃易水张先生云:仲景药为万世法,号群方之祖,治杂病若神。后之医者,宗《内经》法,学仲景心,可以为师矣。〃
朱丹溪赞曰:〃仲景诸方,实为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也。后之欲为方圆平直者,必于是而取则焉。〃
许鲁斋曰:〃尝谓医方有仲景,犹儒书有六经也。必有见于此,然后可以议医。〃
李梃云:〃独有汉长沙太守张仲景者,揣本求源,探微索隐,取《内经》大小奇偶之制,定君臣佐使之法,而作医方,表里虚实,真千载不传之秘,乃大贤亚圣之资,有继往开来之功也。〃
《伤寒论条辨》云:〃夫扁鹊、仓公神医也,神尚矣。人以为无以加于仲景,而称仲景曰圣。〃〃昔人论医,谓前乎仲景有法无方,后乎仲景有方无法,方法俱备惟仲景此书。然则此书者,尽斯道体用之全,得圣人之经,而时出者也。后有作者,终莫能比德焉〃。喻嘉言说:〃张仲景《伤寒论》一书,天苞地苻,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
陈修园谓:〃仲景书本于《内经》,法于伊尹。《汉书?艺文志》及皇甫谧之言可所据。盖《内经》详于针灸;汤液治病,始自伊尹,扁鹊、仓公因之。至仲景专以方药为治,而集群贤之大成。医门之仲景,即儒门之孔子也。〃
尾台榕堂曰:〃长沙为千古用方之鼻祖,然其方则咸出于三代圣贤之精制,长沙特集其大成耳。其方简明正严,条理秩然,宽猛之治,和攻之法,无不周详赅备。故苟能讲习谙练以精究其意,推广其义,则万病之治可运之于掌也。〃仲景及《伤寒杂病论》享誉之盛,由此可见一斑。
《伤寒论》基本内容
万晓刚
gzhtcmmx@163
《伤寒论》的卓越贡献在于创立了三阳三阴辨证论治体系。仲景全面分析外感热病发生发展过程,综合病邪性质、正气强弱、脏腑经络、阴阳气血、宿疾兼夹等多种因素,将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所呈现的各种综合症状概括为六个基本类型,即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并以此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任何一个类型都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外感热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或曰病程的某个阶段所呈现的综合症状。三阳三阴病证彼此之间有一定的有机联系,并能相互传变。其传变学说并无必然的僵化顺序和固定之时日,而是主张疾病之传变,决定于感邪之轻重、正气之强弱和医护之当否,或传或不传,或循经传,或越经传,或直中,或合病、并病,灵活多变,较之《内经》之传变学说,更符合临床实际。其三阳三阴分证,客观反映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到重、由实转虚的发展变化规律,具有极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1.太阳病
太阳统摄营卫,主一身之大表,为诸经之藩篱。凡感受外邪,自表而入,每先侵犯太阳,故太阳病多出现于外感热病的早期阶段。“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太阳病的提纲,凡见以上脉证者,即可称为太阳病。太阳病据其临床表现,可分为表证和里证两大类。太阳表证,又因其感邪性质和体质差异,进而分为三种类型,即中风、伤寒和温病。太阳中风,其病机是风寒袭表,卫强营弱,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项强、自汗、鼻鸣干呕、脉浮缓等,而以自汗脉缓为其特征,故又名表虚证。太阳伤寒病机为风寒束表,卫遏营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项强、周身或骨节疼痛、无汗而喘、呕逆、脉浮紧等,而以无汗脉紧为特征,故又名表实证。太阳温病,是温邪犯表、热盛津伤之证,以发热而渴、不恶寒或微恶风寒为其临床特征。太阳里证,又称太阳腑证,与太阳表证(经证)相对。基病因乃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里,可分为蓄水和蓄血两类。蓄水证是表邪不解,入于膀胱之腑,气化失职,水蓄不行,主要脉证是发热、汗出、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少腹满、脉浮数等。蓄血证是邪热深入下焦,与血相结,表现为少腹急结或硬满、如狂或发狂、小便自利等。此外,太阳病尚有兼夹证,如伤寒表实兼项背强、兼内热烦躁、兼寒饮等。亦有因失治误治等而致的变证,如阳虚、火逆、结胸、痞证等。太阳病以汗法为其常法,表虚证治宜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用桂枝汤;表实证治宜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方麻黄汤。太阳里证,蓄水者,治宜化气行水,方选五苓散;蓄血者,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抵当汤等。
2.阳明病
阳明主燥,为多气多血之经,又主津液所生病。邪入阳明,多从燥化,无论阳明本经受邪,或病邪从他经传来,其证多属里热燥实性质,每多见于阳热亢盛的极期阶段,故阳明病以“胃家实”为提纲。其典型脉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口渴、脉大等,凡见此类脉证,即可称为阳明病。根据其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与否,阳明病可分为热证与实证两类。阳明热证,又称阳明经证,其病机为胃热炽盛,消灼津液,无形邪热循经弥漫于全身上下内外,临床以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为其特征。阳明实证,亦称阳明腑证,病机为燥热之邪与肠中糟粕博结不解,以“痞、满、燥、实、坚”为其病理特征,主要表现为潮热谵语、手足汗出、腹胀满疼痛、大便硬、脉沉实等,甚者出现循衣摸床、微喘直视、目睛不和等危重证情。亦有胃热束脾及津液内竭之便硬,同属阳明篇。此外阳明篇亦包括湿热发黄、血热致衄、蓄血、阳明中寒等内容。阳明热证,治宜清解,方以白虎汤为代表。阳明实证,治宜攻下,方以承气汤为首选。
3.少阳病
少阳主相火,主枢机,病则相火上炎,枢机不利,故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其发病可由他经传来,亦可本经自受。主要表现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苔白薄、脉弦细等。病入少阳,则病邪已离太阳之表,而又未入阳明之里,据三阳证之浅深层次,少阳病被视作半表半里证。正因为这一特殊病理层次,决定了少阳病多有兼表兼里之不同证型。少阳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