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鳄波鲸夜不啾,
故人谈剑剡溪头。
言深夜半犹疑昼,
酒冷凉生始觉秋。
水国芙蓉低睡月,
江湄杨柳软维舟。
……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卷3。
他任邵武县令时,每天都找了解“辽事”的老兵讨论边塞的军事,他侃侃而谈,“绝不阅卷”《明史袁崇焕传》,卷259,夏允彝《幸存录辽事杂志》及九龙真逸《明季东莞五忠传》等书均有记载。。他掌握了相当丰富的边塞知识和用兵的谋略,常“以边才自许”《明史袁崇焕传》,卷259。。
天启二年正月,辽西战事失利,正值袁崇焕在京朝觐,“自陈愿备兵”谈迁:《国榷》,卷91。。御史侯恂立即向熹宗推荐,说:“见在朝觐邵武县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不妨破格留用。”二月十六日,正式提升袁崇焕为兵部职方司主事。他“以兵部主事即日辞朝出关”张伯桢辑:《袁督师遗集》,卷1,1~2页。关于袁出关时间,有两种说法。其一,如《明史》、《三朝辽事实录》记为袁升授兵部职方司后出关。其二,袁朝觐毕即单骑出关,如《东莞五忠传》、黄尊素《说略》等均持此看法。考之事实,袁在升任山海关监军时,曾上疏《擢佥事监军奏方略疏》云:“臣原以兵部主事即日辞朝出关”。足证袁提升兵部主事之日,即2月16日出关,距第二次提升监军即2月28日,相差12天,昼夜疾驰,足够往返北京与山海之间。可见袁确在两次提升中间去过山海关。王在晋编《三朝辽事实录》却说袁“不奉旨,不辞朝”,“连日不见,未知何往”,显系诋毁之辞。,考察山海关形势。回京后,他向朝廷表示:“给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以守关!”王在晋:《三朝辽事实录》,卷7,参见《明史袁崇焕传》。是时,镇武兵败,广宁师溃,熊、王退入关,消息传到京师,官员“纷纷惊窜,风鹤惊惶”《明熹宗实录》,卷13。,都做了逃跑的准备。而袁崇焕这一番豪言壮语,无疑是给惶惶不安的朝廷注入一剂镇静剂。京师各官“皆缩朒不敢任,崇焕独攘臂请行”,这在当时确是惊人之举张岱:《石匮书后集袁崇焕传》,卷11。。二十三日,兵科都给事中蔡思充以袁崇焕“饶有才能”,建议派他与原任辽东兵备阎鸣泰“分任榆关(即山海关)”。《明熹宗实录》,卷14。二十八日,熹宗批准提升为山东按察司佥事山海监军《明熹宗实录》,卷14。。三月初,朝廷发帑金二十万两,户部发银两千两,供他招募新兵之用。《明熹宗实录》,卷15。
这时候,熊廷弼已被革职听勘,刚刚回到北京。袁崇焕久仰其盛名,特于离京前夕拜访他。廷弼问:“你持什么战略去山海关?”崇焕说:“主守而后战。”这与廷弼不谋而合,他非常高兴,然后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还给崇焕画了一张从辽东到宣府的示意图,列出各要隘地名位置,注明戍守先后事宜。两人晤谈了一整天,尽欢而散。九龙真逸:《明季东莞五忠传》,卷上。
袁崇焕赴任后,先驻山海关,不久,经略王在晋令他移驻中前所(按:此地距山海关约四十里)。因为前屯聚集了很多失业的百姓,亟待安置。王在晋令他前往办理。他于当夜独自一人赶路,闯过虎豹出没的荆棘丛,于天亮前进了城,将士们都佩服他的胆量之大。《明史袁崇焕传》,卷259。王在晋也更器重他,于七月初题补为宁前兵备佥事《明熹宗实录》,卷19。。但崇焕看到王在晋无远略,对他提出于山海关外筑“重城”的计划也以为“非策”,两人争论了几次。袁崇焕提出了守关外以捍关门的方略,得到孙承宗的全力支持与赞助,付诸实现。
袁崇焕倡言守关外,守在宁远。此地原无城,明初为广宁前屯及中屯二卫地。宣德三年(1428年)置宁远卫,始修卫城,周长六里八步,高二丈五尺,池深一丈,宽二丈,周长七里八步。全城呈方形,有四门,东为春和门,南为迎恩门,西为永宁门,北为广威门。至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由副使陈绛又重修了一次。《全辽志图考》,卷1。城的规模不算大,但很坚固。城内驻军一千二百五十余名。它辖二所、边台一百五十五座,总计官军六千八百一十四名《全辽志》,卷2。。宁远在那时还不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只考虑到从前屯至锦州距离稍远,不便相互应援。为接通山海关与关外各镇之间的声气,才决定增建一新。到明与后金爆发战争后,诸如开铁、辽沈,直至广宁等战役,宁远还没有引起明朝战略家们的注意。当战争发展到辽西,山海关成为阻挡后金进军的唯一的一座关门,宁远城的战略作用才突现出来。它是伴随着明与后金战争的深入发展,而为那些少有的远见卓识的战略家所认识。袁崇焕发现宁远的战略价值,已经显示了他非凡的军事才能。宁远“内拱岩关,南临大海,居表里之间,屹为形胜”。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37。由于它正居于河西走廊的中间,守住它,也就扼住了这条走廊的咽喉,山海关尚在二百里之外,根本不会受到惊扰。
第三部分守御山海之争(6)
孙承宗决计守宁远,派祖大寿负责修补全城。这时,朝廷人事更动,又使他的方略受阻。辽东巡抚阎鸣泰因不称职,被劾听勘,换上一个胆小怯懦的张凤翼,主守关内,与孙承宗意见分歧《明史张凤翼传》,卷257。。天启三年(1623年)九月八日,承宗出山海关,东巡三百余里,达于宁远东杏山附近。他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写道:“若失辽左,必不能守榆关;失觉华、宁远,必不能守辽左。”他特别强调宁远城“生气郁然,因思为国家远计,则此城为必据必争之地”。谈迁:《国榷》,卷85。孙承宗的战略意图是,山海关外以宁远为重点,将沿线原有各城都恢复起来,派驻军队,层层设防。因而把山海关至宁远二百余里之间的镇堡尽收为“内镇”,而山海关“不觉在重桓之内矣”。谈迁:《国榷》,卷85。为实现其战略方针,孙承宗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筑城。经过河西战乱,各城堡都被焚弃。承宗令各城尽速修复。二是派军驻守,同时召辽人回故居,重建家园。如中前所兵民已近五千人,前屯军民有六万余人,中后所兵民不下万余人。宁远原“城中郭外,一望丘墟”。经袁崇焕、满桂等恢复后,兵民达五万余家,屯种远至五十里。《明史满桂传》,卷271。总计已恢复五城十三堡,兵民已达十余万。三是垦荒屯田。以帑金买牛,召旧人垦种,三年起科。截至承宗东巡,已垦田五千余顷。四是发展采煤、煮盐、海运等事业,以充实民力,佐助军需。谈迁:《国榷》,卷85。经过大力整顿,关外形势为之改观。
就在这次东巡时,孙承宗至宁远召集诸将讨论如何防御的问题。多数人同意张凤翼守关内的方略,马世龙请守中后所。袁崇焕仍然坚持守宁远。孙承宗作出最后裁决,以守宁远为方略。但佥事万有孚、刘诏极力阻挠。孙承宗不听,力排众议,当即命令满桂与袁崇焕共守此城。还在承宗到任不久,就令祖大寿筑城。他以为朝廷绝不会守宁远,仅完成原定筑城计划的十分之一,而且工程质量很差,根本不符合防御要求。于是,袁崇焕重新设计,定制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顶部二丈四尺,仍由祖大寿与参将高见、贺谦分别督工《明史袁崇焕传》,卷259。著者近年曾去兴城考察,所见城墙完整,四门俱在,仍保持着古朴雄姿。据测量,城周长为3200米,合六里200米。平均高度为6米,底宽6。5米,顶宽5米,较原城略低,其他相差无几。。次年即天启四年(1624年)完工,成为关外一重镇。在袁崇焕的精心治理下,宁远“商旅辐辏,流移骈集,远近望为乐土”。《明史袁崇焕传》,卷259。
朝廷方面,对于孙承宗实行守宁远以护关门的方略仍议论纷纷。尤其是张凤翼仍在极力反对,竟然说:“国家就是放弃整个辽东,仍不失为全盛。如大宁、河套等都已放弃,对国家有何损害?如今,举世无一人打算恢复全辽,他(指承宗)一人就能恢复吗?”他甚至对人说:“枢辅(指承宗)想把我置于宁前这块荒凉的边塞,这是杀我啊!”他怕得要命,急忙把妻子送回老家《明史张凤翼传》,卷257。。针对张凤翼的真正的亡国谬论,孙承宗于天启四年(1624年)二月再上“边方大计疏”,逐一驳斥,极言宁远可战可守。他说:关外诸城,“以兵以屯”,这就是:“以辽人守辽土,养辽人,使关外之备稍足,则关内之防稍减。”如果“守在关以内,则内备浅薄;守在宁远,则山海已为重关,神京遂在千里之外”。如后金来攻城,兵民置于绝地必“心坚敢死”,矢志坚守。在申辩了战守方略后,孙承宗请求熹宗“立断”,不要动摇他们拟定的大计。熹宗被他的雄辩所折服,还给予夸奖谈迁:《国榷》,卷86。参见《高阳集》,卷19。。
明廷围绕守山海关与宁远所进行的激烈争论,由于孙承宗与袁崇焕坚持自己的正确主张,几经反复,才获得了熹宗的同意,他们的方略得到贯彻实行。这年九月,崇焕同大将马世龙、王世钦率水陆马步军一万二千人,东巡广宁,经过十三山(大凌河出海处,地属辽宁锦县)、右屯,泛三岔河,改由辽东湾航海返宁远《明史袁崇焕传》,卷259。。这种带领大部队巡视的做法,是向后金显示明军的实力,同时也起到召集辽人返回故地和安定人心的作用。不久,袁崇焕晋升为兵备副使,再晋为右参政。
天启五年(1625年)夏,孙承宗与袁崇焕计议,遣将分据锦州、松山、杏山、右屯及大小凌河各城,修缮城郭居住。这样,自宁远又向前推进二百里,而宁远则成为“内地”,再加上宁远至山海关二百里,共为四百里,形成了以宁远为中心的宁锦防线。四年来,孙承宗重用袁崇焕一大批忠直的文武将吏人才,边防大备。“自承宗出镇,关门息警,中朝宴然,不复以边事为虑矣。”《三朝野纪》(二)。不但扭转了原先的那种颓败之势,而且,整个形势变得越来越好。正当孙承宗与袁崇焕锐意恢复之际,阉党势力猖獗,魏忠贤等人加紧了对一向不听命于他的孙承宗的打击,想方设法必欲将孙排挤出朝廷。
后金暂时减少对明朝的进攻和施加军事压力,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却愈演愈烈,政治也愈发黑暗。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日炽,完全控制了朝政,连熹宗本人也成了他们的傀儡。这位年轻的皇帝自十六岁即位,就在魏忠贤和其乳母客氏的引诱下,追逐声色之乐,不务政事。他喜好走马、水戏,喜欢自己盖房屋,自操斧锯,“朝夕营造”,造成后又废弃,废弃后再重造……每当他行此娱乐时,阉党们就趁机奏事,熹宗边玩边听,就说:“你们用心做去,我知道了。”大权下移,“忠贤辈操纵如意”《三朝野纪》(二);参见《明史魏忠贤传》,卷305。。
第三部分守御山海之争(7)
于是,他们挟熹宗以制群臣,血腥迫害不同政见的大臣,凡稍忤阉党之意,必欲置之死地。这一迫害以逮捕并害死东林党杨涟、左光斗、汪文言等人为开端,同时陷熊廷弼于死命。继之,肆无忌惮地残害那些正直的大臣。据统计,与杨、左等一起和稍后被无辜迫害而惨死的有十七人《三朝野纪》(二);参见谈迁:《国榷》,卷87,天启五年纪事;《明熹宗实录》天启五年纪事。。魏忠贤掌握的东厂是一个特务机关,其党羽密布京师各处,侦察朝野之士及百姓的言行。“缇骑之遣无虚日矣”《三朝野纪》(三)。!缇骑——专事缉捕人犯的警卫,天天捕人,只要陷进他们的魔掌,很少有生还的。这种恐怖的景象,不禁令人胆寒!天启朝仅历七年,是明代政治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
在魏忠贤的把持下,“朝政日乱”,无端的迫害逼使在朝各官“缄口结舌”,“徇私避祸”《明熹宗实录》,卷57。。但刚直不阿的孙承宗根本不买阉党的账。有一次,魏忠贤遣其党羽刘朝、胡良辅、纪用等四十五人携带一批军用物资与金银前往山海关犒军。承宗刚出关巡宁远,听到这个消息,马上给皇帝上疏,表示反对:“中使观兵,自古有戒。”当刘朝一行到来时,承宗仅备茶水招待《明史孙承宗传》,卷250。。
孙承宗在朝廷中功高权重,资历也深,威望誉朝野。魏忠贤为长久把持政柄,一心想把他拉到自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