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十九世纪时,中国的北洋舰队是亚洲最强大的一支舰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频繁的外辱侵入,使清政府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创办了三洋海军。一八七四年;总理衙门创议筹办海防,提出了“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一八七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先后向英德等过订购军舰。一八七六年派遣留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
最早成立的是南洋舰队,因为当时南方反清力量比较的活跃,而了防止南洋舰队被汉人操控,清政府用从南洋舰队分离出一部分军舰及重新购置的方法组建了北洋舰队。一八八八年正式组建成北洋舰队时,共拥有军舰二十五艘;内含两艘铁甲舰,八艘巡洋舰,六艘炮舰,这些军舰都是十九世纪末才建成的新舰。其中定远和镇远两艘德制铁甲舰由德国伏尔坚船厂制造,排水量达到七千三百多吨,吃水六公尺半,航速每半小时十四海里半,水线以下以钢面铁甲包裹,各自拥有二十门口径不一的钢炮,三具鱼雷发射管,另有后膛连珠枪五百二十五支,单价折合库平银一百十一万三千两,战斗力在亚洲数第一。后来北洋舰队又不断地增容和扩充,主要是一些国产的舰船,增加到了五十多艘军舰。结果南洋、北洋舰队都不太强大,南洋舰队后来被法国击败,北洋舰队则败亡于日本。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北洋舰队定远号等十二艘舰船及四艘鱼雷艇与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亨指挥的松岛号等十二艘舰船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舰向我方突然袭击,双方进行了激战。这是北洋舰队战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战斗,可以说养兵千日,用在此时。在战斗中,北洋舰队的大部分官兵都英勇抗敌,重创日本的旗舰松岛号和赤城、西京丸等舰。双方接仗近5个小时,日本舰队首先撤离了战场。但北洋舰队损失巨大: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暨全舰官兵壮烈殉国;致远、经远、超勇三舰被击沉;扬威、广甲自行撞毁;另有六艘军舰受创。这是很多的历史书共同对黄海大战较客观的记述。而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日本海军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并没有输。但是有一点却是无法否认的,日方死伤六百多人,虽有松岛、吉野、比睿、西京丸四艘军舰严重毁损,漂了回去,但没有军舰被击沉;北洋舰队有五艘军舰沉没(北洋舰队总共只有九艘军舰可以“驰骋于大洋”,这一战就沉掉了五艘)。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不敢再出海,事实上失去了对中国领海的控制权。
黄海大战后,某些中国将领甚至提出,乘我舰队主力尚存,日军也有重大损失之良机,主动进攻日本舰队。可惜李鸿章考虑到没有足够的海军经费可以用于购买新的军舰,为了保留剩余的这一点家当,执行“保船避战”策略。在接下来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龟缩在港内被动挨打,在最后的战斗中,北洋舰队击沉敌舰两艘,鱼雷艇五艘,而自己则全军覆灭了。计有定远(自沉)、来远、威远、蜻远等军舰被击沉;镇远号等十一艘军舰,十二艘以上的鱼雷艇以及难以计数的军用物质、弹药和器械被日军缴获。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想重建北洋舰队,虽然又逐渐地添置了一些军舰,也设立了北洋统领及帮办官,总理海军事宜,但已不成军。后来一九零九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事务处,将南洋、北洋各舰改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北洋海军连名义上都不存在了。
痛定思痛,剖析北洋舰队的覆灭的原因,其实除了战争中的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投降卖国,指挥错误等因素以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洋舰队的失败更深层次的败因则在于平时的养兵。
养兵方面清政府首先还是下足了功夫,为北洋舰队斥巨资。一八八零年,在天津成立了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等配套设施,一八八一年起,先后修建了威海卫和旅顺口两个海军基地,在天津设立检修船坞,一八八二年聘请外国专家英国人琅威理(W。M。Lang)、德国人式百龄(Sebelin)来做总教习。可惜这种有见地的投资建设是虎头蛇尾。
而且不管什么好东西只要一到中国这块孔孟儒教的特殊土壤上就走了样,清朝也不例外。大清的近代化海军是从无到有。海军司令丁汝昌原是淮军将领,李鸿章的门生,地地道道的陆军将领,靠着裙带关系成为北洋舰队的司令,清朝采购军舰时他曾出国考察,但从来没有受过海战指挥的培训,完全是个外行。而指挥黄海大战就是这位,虽然最后自杀殉国,但专业不对口,外行指挥内行,中国海军焉能不败?清政府于是专门请来英国专家琅威理为海军衙门的副提督,琅威理毕业于英国皇家海军学校,在海战方面是个行家,清朝政府给他的工资比较高,他为北洋舰队的真刀实枪的训练,日常管理等方面做了许多的实事,口碑也不错。因此当时北洋舰队中流传着一句名言,“不怕丁军门,就怕琅副将”。琅威理名义上是北洋舰队第二号人物,但实际上权力还不如一个管带(舰长)。感觉到被中国人耍弄了的琅威理最后愤而辞职了,琅威理回国后成为了英国皇家海军的舰队司令。甲午战争以后,清政府再次花重金想请回琅威理,但被后者拒绝。
琅威理走了以后,北洋舰队的训练开始流于形式,每次开炮都是首发命中,但不是针对实战,其中水分很大。黄海大战中扬威、广甲两舰的自行撞毁则事实上证明了北洋舰队平时训练的差劲,队形变换都出错了。黄海大战以及后来的威海卫之战,我们的许多军舰不是被日本人的大炮轰沉,而是被鱼雷击沉的,则从一个侧面说明,北洋舰队在鱼雷战方面是一个薄弱点。舰队日常管理也日渐松懈,《北洋海军章程》有成为一张废纸之嫌,北洋舰队的海军军官们大都是毕业于福州船政局的福建籍人士,形成了一个地域性很强的福建帮,而丁汝昌一个人是安徽人,所以他“威令难行,操练松弛”。军舰也被军官们用来作为走私、货运生财的工具。舰队司令丁汝昌带头在刘公岛上购置地产,大兴土木,包养小老婆,过着神仙般的日子。上梁不正下梁歪,北洋舰队的军官们不愿与士兵同甘苦居住在军舰上,而是搬迁住入了豪宅大院中。这种管理失控在世界各国的海军中是不多见的,海军军官在服役期间就应该住在军舰上,节假日另当别论。
军事优势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一八八七年起,李鸿章为了向慈禧太后献媚,同意将海军经费挪用去修建颐和园,遂不再添置新舰。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组建现代化的海军,本来与我国有着较大的差距,日本联合舰队的兴起创办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受了北洋舰队的刺激,北洋舰队的铁甲舰曾经到日本进行友好访问,日本人看到我们有这么好的军舰,眼睛都流血了,上至天皇,下至平民都为购买军舰而捐款,要建立日本人自己的舰队,目标就是要能打沉北洋舰队的铁甲舰,不过到直到黄海大战时他们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引用书友魔的上铺兄提供的资料:最后战果为“定远”中弹一百五十九发,死十七人伤三十八人;“镇远”中弹二百二十发,死十三人伤二十八人。“定远”、“镇远”两舰的装甲及炮塔护甲,被日舰炮弹击出的弹坑密如蜂巢,但无一穿透,特别是“定远号”装甲没有一处被炮弹穿透,而且炮塔也没有发生任何故障”。战至最后“定远”、“镇远”仍能率领余舰转入反攻,追击日舰。】
镇远号参加了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的海战退回威海卫军港时触礁(唉~~~令人叹息,在自己军港的航道上触礁,可见这些水兵的驾驶技术都不过关)。舰长林泰曾气得要死,当场就自杀了。改由杨永霖任舰长,杨永霖和外国教习勾结,与日本人签订了《威海降约》,把镇远号交给了日本人。定远号困守威海卫军港,被偷袭的日军鱼雷艇击成重伤,刘步蟾下令将舰开至铁码头以东海面充作炮台,炮弹打完后,刘步蟾下令毁舰,用鱼雷将定远号炸沉。
日本人一直以北洋舰队为假想敌,进行有计划的建设和筹划,对中国海军的风吹草动十分关注,不断地派间谍来刺探情报,听说北洋舰队请了外国专家,他们也请;听说北洋舰队在进行军事训练,他们就提心调胆。后来他们的间谍看到北洋舰队的官兵军纪懒散,沉迷于赌博,军舰上挂满着水兵的衣服,炮管被用来作凉衣架,就知道中国海军的管理和水兵的素质低下。一个间谍用手在定远号的大炮的炮口里面一摸,发现全部是灰尘,于是日本人对北洋舰队算是真正地知根知底了,该间谍回国以后在给天皇的奏折中就强烈要求趁北洋舰队还不是大日本海军对手之际对中国开战,消灭北洋舰队。所以他们才敢于在甲午战争中悍然发动在黄海的偷袭战。战场上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是离不开平时养兵阶段的日常积累。
(本文系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卖国贼”洪承畴堪称为一代名将
更新时间2008103 7:57:44 字数:2205
文史评论界,洪承畴一般被人们定义为汉奸,“卖国贼”。我是在看《李自成》这本书的时候接触到洪承畴这个人物的,当时我年纪还很小,看不太懂,印象比较深刻是他在潼关大设伏狙击李闯王,洪承畴是书中“恶魔”级别的反叛。随着年岁的增长,看得书越来越多了,是非观也有了一些的变化。现在再看洪承畴,觉得洪承畴为明朝也算是仁至义尽了,站在纯军事领域的角度来看,被人骂名为“卖国贼”的洪承畴堪称为一代名将。
名将与“卖国贼”之间并无矛盾,一个很简单的类比,林彪,共和国十大元帅之一,建国后反党叛国,企图谋朝篡位。我们的政府(也就是官方)现在还是承认他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并没有因为他曾叛逃到蒙古就否定他在军事领域的贡献。
第一,洪承畴对明朝的贡献。
洪承畴是明朝末年比较有影响,很有才华的军事家。他24岁中了进士,说明洪承畴是属于那种“饱读诗书”的人。然后洪承畴在江浙一带任职。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风起云涌。1629年,农民军攻打韩城,陕西总督杨鹤手中无将,情急之下命文官洪承畴率兵救急,赶鸭子上架,洪承畴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初出茅庐的洪承畴大获全胜,解了韩城之围。
从此,洪承畴声名鹊起,他和其他明朝将领的“剿抚并举”策略不同,就一个字:“杀”。而且事实证明洪承畴是对的,明末很多的农民军都是反复无常,造反了又投降,投降了又造反,最后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镇压。洪承畴用农民军的鲜血累积的战功升迁到了陕西三边总督的位置。
随后洪承畴还追剿了其他一些农民武装,这期间十年时间,洪承畴转战中原沙场,多次击败李自成等人,他采取的主要是“集中优势兵力,逐个围歼”的战术。在潼关设伏击败李自成,应该可以算是洪承畴的得意之作,据记载,李自成仅率十八骑逃脱。明末的整个农民起义因为他主导的“剿匪”而走向了低潮。洪承畴为明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明朝末年剿灭农民军的名将之一。洪承畴与孙传庭、左良玉等齐名,吴三桂、贺人龙、曹变蛟等人都曾是他的部下。
1640年冬,清军进攻锦州及宁远,守将祖大寿向朝廷求救。蓟辽总督洪承畴奉命前去增援,他当时指挥着八镇总兵十三万大军。洪承畴本意不急于进兵,提出了“先守后战”,“待敌困乏时再疾攻之”的正确策略。
兵部尚书陈新甲不顾实际,主张速战速决,派兵部职方郎中张若骐作监军,到前线督促洪承畴速战;陈新甲还密奏崇祯下令催战。因为崇祯此人疑心很重,洪承畴不得已在粮草尚留在远地的情况下,进兵松山。
果然,一天之内,清兵掘壕三道,从锦州西面往南,一直到海边,完全截断了明军粮道。明军恐慌,因为军粮仅供三天。洪承畴决意组织八镇总兵死战突围,不想大同总兵王朴率本部人马乘夜逃遁,八镇总兵纷纷效尤,明军不战而溃,清军趁势掩杀,明军大败。
洪承畴留万余明军驻城,决意死守松山,命令其他总兵率部突围冲阵,突围明军遭清军拦截,进退不能,或被清军全歼,或被海潮席卷,仅有二百余人幸免,吴三桂等六位总兵逃入宁远。
清兵大队合围松山孤城,只围不攻。洪承畴被困五个月,屡次组织突围尽皆失败,援军不至。明军副将夏成德秘密降清,引清兵暗夜登城。据传说,城破时,洪承畴突围而走,马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