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此时为止,摧夫族人已经在我和欧且人面前展示了他们强大的力量,现在若发生冲突,我们想要在冲突中取胜,也必付出惨重代价,即使太昊战士全力战斗也不会轻易取得优势。
除非是60人以上的太昊战士,才有绝对的把握可以战胜眼前这90来名摧夫战士。可那是入秋以后的事情,秋收以前,太昊族人应该还抽不出大量的人手过来。
看到湖边强大的摧夫战士,我们只能悄悄退却,希望下次见面时,我们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可以跟对方光明正大地面对面,而不用退却。
沟通,是需要以实力为保障的,否则就只是徒耗鲜血而已。
返回欧且后,我们还是在欧且住了两天,这一次,我决定让欧且人从太昊学到点什么。
此前我们曾经送了一些陶器给欧且人,却并没有教给他们制陶的技术,这里面也有语言沟通的难度,但更主要的是我还没有来得及考虑欧且人的长远发展,野稻才是我的主要目标。
但这一次,强壮(相对欧且人来说)的摧夫族战士刺激了我。
从目前的情况看,欧且人和我们之间一开始并不很愉快,后来却成为了很好的战友。若不能让欧且人获得更强大的实力,我们就可能连自己的战友都保不住。摧夫人距离这里仅有一天多一点的距离,说不定什么时候就有可能再爆发冲突。
是时候帮助欧且人提高一下生产力水平了。
我决定暂时离开小湖边,搬到欧且村居住,教给他们制陶的技术,并为他们构建一道有效的防御工事。
可是,当我们回到小湖边打算搬家时,却有了新发现。
小湖边,又一茬新稻发芽了。
第二百九十二章 精耕细作
再生稻,不对,这可不是从收割后的稻茬中长出来的,稀疏儿独立的稻秧苗向我们提示,这是上一轮收割以后,散落在泥泽中的谷粒发出的新秧苗。
这就意味着,只要掌握了这个规律,一年就可以收割两季稻!
这在后世的江南应该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现象,我怎么就没有想到!
这个世纪的温度比我后世所经历过的那个世纪明显高出一截,雨水更加丰沛,完全可以保证让稻子丰收两季!只要我们能够不误农时,这东西的收成可就比粟高得太多了!
我抓紧搬家的进程,两天之内,我们在小湖边的所有家当就搬迁一空,暂时住到了欧且村的一角。通过上次与摧夫族战士的擦肩而过,我们和欧且战士成为了没有共同战斗过的战友,关系在无形中又进了一步。
抵达欧且后,我把战士们分为两队,一队抓紧建造土坯房,以摆脱目前住在茅草棚中的窘境,另一队则随我造田!
这次可是真的在造用于种稻的“田”了。
从摧夫人那边收割过来的稻子经过仔细筛选,最后得到勉强合格的十来斤种子,加上我们原来存下的一些,总共有了17斤种子,这些种子应该可以播种8亩稻田了,所以我们的初期计划就是开出8亩田来。
没有牛,也没有大量的铜质农具,一切都得从头做起,工作量不可小视。
幸好欧且族人看出了我们的困难,狩猎之余,积极地协助我们建设房子,才让更多的太昊战士得以加入到造田工程中来。
首块田址我选择放在村内*近围栏处的一块平地上,那里有十来亩大小的一块比较完整的平地。更重要地是旁边有一个斜坡,有一条小溪,让我得以轻松解决排水和引水问题。
我们先将这块地上的草锄光,笨重的石锄让已经习惯了青铜锄的战士们有些抱怨,但我实在舍不得将手里有限的铜匕首融成铜锄,只好劝战士们忍一下了。
然后是将地里所有的大块石头捡出来扔掉,并把地面大致平整了一下。最后是用一道土坎将这块地围了起来。并在坎上留了一个溢口,确保田中的水位不致过高,为了耐冲刷,这个溢口用石块进行了加固。为了方便管理,我还在这块弯月亮形地土地中间拦腰筑了一道土坎。宽度可以让两人并排通过,坎上留了一道缺口,方便水中其中一块田流向另一块。
到这一步,我们就花了十二天。
欧且人在帮助我们建房方面很是积极,但在造田上就显得很有保留,几乎每天在田地边上都有数十位老弱妇孺蹲着旁观,却没有人肯下来帮一下手。
6月23日。终于到了放水进田的时候,我们从旁边坡地上的小溪引了一条小型沟渠到田里,很快,近8亩地里就被溪水灌满,并按我们的设计,多余的水从另一边地溢口流了出去。
这不到半天的时间里,我们砌的“田坎”多次出现渗漏,我带着所有的太昊“农民”站在田边,紧张观察着这道还不甚牢固的水利工程,不停地加固出现渗水的地方。用湿土修补一个个裂口。
到下午3时许,终于。眼前出现了“8亩烂田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人工湖景象。
欧且人这下子开始有点明白了:太昊人在造湖!
看到湖中地水位基本稳定,坎边也不再渗漏,我让战士们截断进水口,水位在溢流位上略降了一点点,终于没再下降,现在我可以用心提高田内的质量了。
田内的土高低起伏不平,有的地方露出水面很多。有的地方则形成了较深的水洼,这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我就有所预料。却没有想到灌满水以后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看来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接下来的两天里,我让田里继续泡满水,没有进一步去管理,而是全力以赴创制最新农具:耙!
这东西并不复杂,在铜匕首地帮助下,我只花了两天时间就基本成形。一段烧剩的木桩经过修整,其中地一面被修平,背对的一面上我挖出三个通孔,用于系绳。
麻绳在湘楚号上多的是,我只是让战士去拿几根过来就成了。
“这是什么东西?”两族的战士尽管语言不通,却在眼中同时流露出这个问题。
这就是在一块木头上拴了三根麻绳,能做什么?
接下来还有改进,就是在木桩上挖一竖孔,插入一根一米五长的木棍,这是用来掌握方向和维持平衡的。
这应该是最原始的耙了。
25日,到了田里,战士们才知道这东西的用途。
把耙放到田里,我站在这块宽度也就20厘米左右地木“板”上,手扶那根木棍。
“来6个人,拉!”
没有牛,我们只能采用人力耕种了。
战士嘻嘻哈哈地拉起三根麻绳子,拖着我在田里奔走,脚步下的耙将高出水平地地方削平,并在水下形成一块块平整的土层。
很快我就发现,这人太多了也是问题,不仅将刚耙平的地方又踩得一蹋糊涂,而且跑的速度过快,让我连维持平衡都很困难,几次从木桩上跳下来,以免被拉跌。
几次调整下来,其实三个人拉就够了。
而且我开始指导战士们在田内起垄,拉耙的战士则在垄沟内走动,不致于把刚耙平的垄面踩坏。
这项工作竟然花了我们两天时间。
主要的原因是由于耙太少,这项技术并不很复杂,到第二天我就不用再下地了,战士们为了谁来踩耙的问题争得差点打起来,但每次都是四个人到五个人在劳动,其他人则在田边喧哗,或者在我的驱赶下参加建房。
6月28日是个大日子,终于到了播谷种的时候。
按后世的方法,我决定首次播种就直接采用集中育秧移栽的技术。
在“一号田”(分成两块的田中选取的一块)里,我精心耙平了大约五分地大小的一块,略高出水面一点点,将17斤谷种全部小心地均匀地洒在这块田里。
“小心看好了!我们这两天的主要任务是:打鸟!”
第二百九十三章 欧且新篇
播种之后的两三天里,我让战士们轮班守在稻田里。
不过按现在实际的状态,应该称为“秧田”。
三天后,嫩嫩的稻芽从湿泥中伸出来,守田的战士向我报告了这个喜讯。
六天以后,连我也不敢再去关心建房的进程,或者新建的一座横式陶窑,而是整天都在观察出秧的情况,这一天,我看到了这五分地里有一片薄薄的鹅黄色的绿意,稻叶开始萌生,这让我心中重新体会到当年第一批粟苗成长时的喜悦。
担心鸟类啄食种子的阶段已经过去,但这样的嫩芽也得小心呵护,半亩地的嫩芽经不起任何摧残,也许一只老鼠的恶作剧,就能让这半亩地变成光土。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还得让族人继续小心守护这片秧田。
半个月以后,这些稻秧已经长到有我的一只手长了,看上去有些挤,我知道,插秧的时候到了。
这将是历史上第一次插秧。
8亩地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工作量也有得瞧,所以我还得培养几名插秧技术员。
我让太昊战士们和我一起,编了几个粗糙的藤筐,把稻秧小心地一束束拔起,并把过于弱小的稻秧去掉,合格的装到藤筐内,均匀地把藤筐放到田坎上,十多米远就放一个筐。
“看仔细了啊,就这样”我把一小束稻秧拿起,大约有七、八株的样子“每次就用这么多,轻一点,插到水下面的湿泥里,注意不能插倒了。歪的也不好,尽量扶正一点,两束秧之间的距离大致相同,就这样……”
六七个“学员”在田坎上小心地看着我的每一个动作,我没有急于让他们动手,而是独自插了近半亩地,每一垄宽1米左右。插四排秧,同一排地秧间距约20厘米。
到这半亩地插完,我站直腰,长吁了一口气:这弯着腰干活可真不是闹着玩的!
比较起来。我宁可种两亩粟,也比这活要轻松些。
战士们看出了我的辛苦,也基本上看到了我的操作过程,开始各拿一个藤筐,按我分配的区域,各自去插秧了。我在田边休息,看到田里这群刚经过我培训的“农民”各自花样百出的插秧动作。以及插出来地结果,对自己刚才培训和示范的成效沮丧得要命。
“都住手了!回来!都回来!”我大声吼叫,很快,七个新晋“稻农”在我面前站好。
“再看着!我插这一束秧是多少?6株到10来株就多了,哪能一下子插下去20多株呢?还有这样子的一株株插也不行啊!等稻子黄了都插不完!看好了!我再做最后一次示范!”
我又插了两分多地,“稻农”们在田坎上小心地看着我的每一个动作。我不仅要求他们在数量上完成我地任务,还得在质量上达到我的要求。
两天后,所有的插秧工作才基本在我的验收下完成。而最早插下去的秧苗则被我要求拔出来重新插过了。
“族长,这东西可比粟难弄多了,我们干嘛一定得种这个东西?”
“就是!收成不多,又麻烦!”
“稻农”们已经完全搞懂了我的意图,个别机灵的甚至猜到,族长到江南来,说不定就冲着这东西来地,但这几天的辛苦。尤其是这种精细的种植方式,还是让他们有了一些怨言。
同样作为主食。栗可比稻种植起来简单多了!
“我问你们,这粟好吃还是稻米好吃?”
“那当然是稻米好吃了。”这帮馋虫咂咂嘴,对前些天的那顿稻米饭还有些回味。
“那不就是了?!不是说稻的收成不好么?要是每年我们能收两次稻谷,你们说,那收成还会差么?”
这一点战士们都不敢轻易作答,毕竟他们不知道后世的稻和粟收成情况。
一年种两季地话,稻田的收成绝对是可观的。
只是与粟比较起来,稻地种植更加耗费人力,对种植的地形和土壤的要求也远比粟要高。只不过根据我这几年的经验,在南方,尤其是在这个世纪的南方,粟绝对不是一种好的作物,可以肯定地说,一旦我的稻子种好了,收成肯定会远超过在北方的粟!
我们地南方之行,一定会有一个完美的回报!
七月中旬才完成插秧地稻子,怎么说也算是晚稻了吧,不过根据我对这个世纪的天气认识,秋天应该能够收获一季种植稻。
但只要插秧工作结束,剩下的工作量并不大,日常的田间管理与粟相差也并不多,为了提高亩产,我还专门施了几次灰肥,但毕竟主要的工作精力力可以从田间移开了。
这时我们在欧且修筑的土坯房已经完成两间,20多名族人终于可以住进了熟悉的房子里,并且开始自行制作一些简单的家具,但这时战士们才再次感叹:平时对匠作区的家伙们很是有些看不起,完全依*自己制作所有工具时,才知道技术饭也不是那么好吃的。
从此在土坯房门前就不时挤满了好奇的欧且人,他们几乎在跟踪我的每一个举措,从种稻子的过程他们应该已经明白,太昊人是在种植小湖边生长了不知道多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