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府不甘心失败,决定用哥萨克部队在外贝加尔建立堡垒,然后逐步向黑龙江地区扩展势力。清政府对此估计不足,在歼灭斯捷潘诺夫后放松警惕,从沿江一带撤军,给沙俄侵略者以可乘之机。康熙四年(1665年),俄国流放犯切尔尼果夫斯基率84人占据雅克萨。雅克萨,为满语音译,意译为河岸坍塌成半圆形的河湾子。它位于黑龙江上游左岸,与额穆尔河口隔江相对。雅克萨原为中国达斡尔首领阿尔巴西的住地,顺治七年(1650年)曾一度被哈巴罗夫侵踞。此次沙俄重占雅克萨,成立了雅克萨督军区,任命托尔布津为雅克萨督军。从此,雅克萨便成为沙俄侵华的前哨阵地。盘踞在雅克萨的俄国殖民者,剽劫人口,抢掳村庄,攘夺貂皮,策动叛逃,因而雅克萨被称为“阿尔巴津鬼堡”。对于清俄边境争端问题,清廷坚持和谈解决。康熙五年(1666年),清廷派索伦人切普切乌尔为使,至尼布楚(今俄罗斯涅尔琴斯克)同沙俄谈判。俄国殖民者竟将来使禁锢3个月之久。以后,清廷又先后3次派使至尼布楚,催促俄方交出逃人,归还雅克萨,停止边境挑衅,均遭拒绝。康熙帝仍然通过俄国尼布楚总管代表米洛瓦诺夫和沙皇政府使者尼果赖,再次提出上述要求,又连遭拒绝和冷遇。于是,用战争手段驱逐侵略者,便成为清廷的最终选择。为确保战争胜利,清廷进行了长达4年的周密准备。康熙帝于十年(1671年)和二十一年(1682年)两次东巡,巡视东北边防,与当地将领酌定进剿机宜。二十二年(1683年)九月,设置黑龙江将军,任命熟悉边情的萨布素为黑龙江将军,调集军队,就近指挥。先后于黑龙江(今爱珲)、呼玛尔、额苏里等地建城戍兵,以便就近出击。此外,屯田储粮,造船铸炮,设置驿站,加强水师,为清军作战进行了充分准备。俄国闻清朝将用武力,亦积极备战,由叶尼塞斯克派兵干名增援雅克萨,同时增兵尼布楚等处,并加固修造城池。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军相继取得削平三藩(参见清平三藩之乱)和统一台湾(参见清收复台湾之战)的胜利,结束了南方的战争;得以将进攻重点移向北疆。三月,清军侦察兵由雅克萨带回6名俘虏,详细了解城中设防及兵力情况。康熙帝再次致书俄国沙皇,要求俄军撤退,两国以雅库次克为界。四月二十八日,受康熙帝之命,都统公彭春,副都统郎坦和班达尔沙、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建义侯林兴珠等,统领由满、汉、蒙古、达斡尔等民族组成的军队,约2000人,分水陆两军,向雅克萨进发。五月二十二日,清军主力进抵雅克萨城。雅克萨城平面呈矩形,长18俄丈,宽13俄丈,三面围以木墙和2俄丈宽的壕堑,城西朝向黑龙江。靠陆地一侧墙上盖有塔楼,塔楼下辟城门,上设岗哨,在临江一侧建有两座带住房的塔楼。俄国军役人员的住处在城外,护以木栅和刺障。清军前锋抵雅克萨郊外后,尽擒俄国哨兵。托尔布津急命烧毁关厢房舍,将军役人员全部撤入城内,以负隅顽抗。二十三日,清军水陆列阵,包围雅克萨。都统公彭春向托尔布津发出行前康熙帝御定的勃文,再申前议。但托尔布津恃强负固,置之不理。二十四日,一队从尼布楚增援雅克萨的哥萨克乘筏顺江而来,清军于江面截击。建义侯林兴珠率福建藤牌兵裸而入水,冒藤牌于顶,持片刀以进,俄军惊所未见。藤牌兵猛劈狠砍,将俄军皆打入江中;随即,跃上竹筏,杀败这批俄国援军。水战结果,俄军被杀伤大半,余众溃散而逃。清军未丧一人。当日夜,清军开始攻城。在城南,彭春派萨布素、班达尔沙和协领纳秦、营门校尉胡布诺等进兵,设置挡牌木垄,施放矢镞;在城北,遣副都统温岱、护军参领瓦哈纳、提督刘兆奇等,率军潜进,以红夷大炮猛烈轰击;在两翼,令护军参领博里秋,营门校尉乌沙等放神威大将军炮夹攻;又令都督何佑、副都统雅齐纳、镇守达斡尔提督白克等在江南密布战舰,巡逻打援。清军各路互相配合,激烈攻城。经过鏖战,雅克萨城内100人被击毙,塔楼与城堡破坏无遗,商铺、粮仓、教堂、钟楼,尽被火药箭烧毁。全部火药铅弹皆已告罄。二十五日,郎坦令在城下堆积柴薪,准备焚城。托尔布津被迫乞降。彭春等遵照谕旨,允许城内俄军携带武器、行李撤退。被沙俄侵略军窃踞长达20年之久的雅克萨,重返祖国。
但是,清军并未派兵驻守雅克萨,也未割取城周庄稼,仅焚毁城堡,便回军瑷珲,从而给俄军造成可乘之机。当年五月,沙俄尼布楚督军乌拉索夫派遣哥萨克兵70人,赴雅克萨侦察,获悉清军已撤。六月,乌拉索夫派托尔布津和拜顿率领500余人,携带大炮,再度侵占雅克萨。侵略者在雅克萨废墟上重建城堡,四周围以长方形木城,长40俄丈,宽36俄丈,底宽4俄丈、高1。5俄丈,城上起筑炮垒,城外挖掘壕堑。堑外陆地一侧竖立木栅,直抵江边。二十五年(1686年)——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奏报此情。康熙帝命理藩院郎中满丕确探情形。三月六日即下令讨伐,令萨布素等速修战舰,统领乌喇(今吉林市)、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官兵,驰赴黑龙江城。至日,酌留盛京兵镇守,止率所部2000人,及八旗汉军内福建藤牌兵400人,攻取雅克萨城。三月十七日,雅克萨俄将拜顿率300名哥萨克窜至呼玛河地区侦察时,与清军巡逻队遭遇,清军战死30人。五月二十八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副都统郎坦和班达尔沙,建义侯林兴珠等,分水陆两路,会师查克丹,进逼雅克萨城。托尔布津下令焚毁关厢,退进城堡,挖洞穴居。萨布素要求沙俄侵略军投降,托尔布津不答。六月初四日夜,清军开始攻城:副都统郎坦率兵从城北用红衣炮向城内轰击;副都统班达尔沙率步、骑兵从城南攻击。清军施放炮火,奋勇仰攻,自夜至旦,予敌重创。七月十四日,清军再次猛烈攻城,但城内俄军藏在地穴中躲避炮火。俄军先后5次出城逆战,均被清军击败。清军见强攻不下,遂改为围困,每日均向城内发炮轰击。俄军死伤数目逐日增加,敌酋托尔布津登塔楼侦察时,被清军、炮弹击中,右腿齐膝被炸断,旋即毙命。拜顿继任为统领。清军进一步加强了对雅克萨的围困:在城西要地设立营寨,控制江面,切断尼布楚方向援敌的通道;城内无井,饮水全靠通向黑龙江的水道,清军激战4昼夜,断其水道,并在城下四面掘壕筑垒,壕外置木桩鹿角,分讯防御;神威无敌大将军炮又日夜猛轰城堡。在清军围攻下,侵略军死伤累累。十月中,严冬逼临,俄军困守孤城,弹尽粮绝,危在旦夕。原有736入侵略者,仅剩115人。至二十六年(1687年)春,只余20余人,亦皆羸病。雅克萨城指日可下。清政府再次向沙皇政府建议,和平谈判解决两国边境问题。沙皇政府鉴于在雅克萨城下吃了败仗,内部又矛盾重重,同时,它的战略重点在西方,无力把大量军队和物资运到中国进行更大规模的战争,因此,接受清政府的建议。十月十五日,萨布素奉命停止攻城,军队后撤3俄里。二十六年(1787年)三月二十五日,清军又后撤4俄里,解除对雅克萨的封锁。七月十二日,康熙帝命萨布素等将主力还至黑龙江、墨尔根(今黑龙江嫩江),并于要地严设斥堠。二十三日,萨布素率全部清军撤离雅克萨。清朝政府主动停战,单方面无条件地从雅克萨撤军,使历时3年的雅克萨抗俄战争至此结束,亦为行将在尼布楚举行的清俄边界谈判创造了有利条件。二十八年(1689年)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俄军撤出雅克萨。
点评:雅克萨之战清军之所以取胜,首先是由于战争是正义的,得到了军民特别是边疆地区各族人民的热烈拥护和积极支持。其次是清军从长期的斗争中逐步认识和掌握了边界斗争的特点,采取了有效措施,作了较充分的准备。第三是实行了军政兼施的指导方针,在以武力为后盾的基础上,先对侵略者严辞警告,警告无效后,才发兵反击。反击时采取先扫外围,然后水陆并进,三面包围,一面堵截,断其外援的战法,迫使侵略军困守孤城并攻克之。雅克萨之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在辽阔的东北边界为保卫边防而进行的长期反复斗争的一次胜利,它挫败了沙俄跨越外兴安岭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企图,遏制了几十年来沙俄的侵略,使东北边疆在以后一个半世纪里基本上得到安宁。雅克萨之战还为清军在远离腹地的边疆地区作战积累了经验。
中国战争 扬州之战
清顺治二年(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在清灭南明弘光政权之战中,南明弘光朝兵部尚书史可法督率扬州军民抗御清军围攻的城池守卫战。
扬州是长江以北的重镇,又是弘光朝廷所在地南京的门户。史可法于弘光元年(1644年)五月始,便着手以扬州为中心的防御。他将高杰、刘良佐、刘泽清、黄得功四部,分别布署于泗州(今安徽泗县)、临淮、淮安、庐州,自驻扬州,节制调遣。此时,清军主力正在两路进攻陕西李自成大顺农民军(参见清灭大顺之战),暂时无暇顾及南方,然而南明弘光朝廷并未如史可法所请,乘机率师北伐,而是忙于内讧火并、争权夺利,把希望寄托于向清求和,南北划江而治。二年正月,清定国大将军多铎率军攻克潼关,破陕之局已定,便奉摄政王多尔衮之命转兵东南,兵锋直指南明。与此同时,南明派往北京讲和的使臣左懋第被扣留,和议宣告失败。显然,战争的中心已由西北转向东南。史可法见情势危急,檄招江北各镇支援扬州,仅总兵刘肇基率所部4000人自高邮(今属江苏)入援。四月十七日,清军前锋进抵扬州城郊,集结兵力,搜罗船只。十八日,多铎率主力兵临扬州城下,先派明降将李遇春等劝降,遭史可法拒绝。清军随即发起攻城。史可法泣谕士民,为死守计,督万余官兵登陴分守各门,自守旧城西门险要。刘肇基守西北门。二十二日,总兵李栖凤、监军高岐风率4000余人乘夜出降,使城中守备更加薄弱。二十三日,总兵刘肇基请求,乘敌不备,背城一战,未被史可法接受。清军连日由四面向城中发炮,屡毁城墙。史可法督军民以草袋盛土填障,修补城墙,多次击退清军的进攻,杀清兵数干。同时,史可法血疏告急,请求援兵,不应。此间,清军多次劝降,均被拒绝。二十四日,清军从泗州运来红夷大炮。二十五日,多铎集巨炮猛轰城西北隅,城破。清军垒尸为梯,蜂拥攀援入城。史可法被俘,不屈而死。刘肇基率余部继续与清军展开巷战,皆战死。多铎下令屠城10天,史称“扬州十日”。
中国战争 渔山之战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至十四年(1809年),清军在浙江渔山(今浙江定海北大渔山)附近歼灭蔡牵的海上进攻战。
蔡牵自嘉庆十一年撤出台湾后,次年于广东大星屿(今大亚湾口,惠东平海南)及福建霞浦浮鹰岛两次败于清军,又被围于黑水洋(今广东南澳南、南澎湖岛东南)。十二月,蔡牵在黑水洋突围后,至安南(今越南)休整、补充。十三年夏,复与广东朱贲合帮入浙,并有当地小帮张阿治相应。浙江巡抚阮元采用离间策略进行分化瓦解,使朱贲又离蔡牵独去广东,在与金门总兵许松年部战斗中战死。张阿治率500人、炮80余门降清。在浙江提督邱良功不断进击下,蔡牵被迫转入福建。十四年七月,朱贲弟朱渥率粤海帮3000余人、战船42艘、火炮80余门降清,蔡牵更为孤立。八月十七日,邱良功及福建提督王得禄合击蔡牵于渔山附近,双方先以火力交战,各有伤亡。激战至夜,蔡牵向外海撤逃,清军据上风阻截。十八日,清军采用“分船隔攻”战术,将蔡牵船队分割包围,使其互不能援。蔡牵周边仅余30余船。战至午,蔡军铅丸用尽,发射银元。清军遂发起接舷战,邱良功、王得禄均在战斗中负伤。蔡牵所乘指挥船船尾中弹起火,船舵亦为清军舰船撞断。蔡牵判断逃脱无望,遂引爆船首、尾炮自沉。蔡船队大部被歼。突围逃走之1300余人,于次年由沈带率领下投降福建清军。蔡牵海上武装集团灭。
中国战争 岳州之战
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至十八年(1679年),在清平三藩之乱中,清军攻取岳州(今湖南岳阳)的作战。
十二年十一月,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起兵叛清后,迅速向湖南推进,十三年正月,其将吴应麒陷岳州。岳州北达武昌,南通长沙,扼长江之险,为兵家重地。康熙遣宁南靖寇大将军多罗顺承郡王勒尔锦率师赴荆州(今湖北江陵)。师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