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林国民党军南下,企图聚歼中共中央机关及西北野战兵团于葭县(今佳县)、吴堡地区。胡宗南即令整编第1、第29军共9个旅向绥德急进,仅留第167旅(欠1个团)及陕西人民自卫军第3总队守备其补给基地蟠龙。西北野战兵团在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彭德怀指挥下,以小部兵力伪装主力,节节抗击胡宗南部(简称胡军)两个军,诱其北上,待其回援不及之时,集中第1纵队第358旅、独立第1旅,第2纵队独立第4旅及新编第4旅共4个旅的兵力攻取蟠龙;以第359旅位清涧以西,阻击可能由清涧、绥德增援之胡军;以教导旅位青化砭以北,阻击可由南线增援之胡军。5月2日,胡宗南部进占绥德。同日23时,西北野战兵团对蟠龙守军发起攻击,经一夜激战,占领蟠龙外围警戒阵地。3日,夺取蟠龙外围主阵地集玉峁高地,随后各攻击部队居高临下对蟠龙镇发起总攻。至4日,攻占蟠龙,全歼守军6700余人,俘旅长李昆岗,缴获大量武器、弹药和粮食。西北野战兵团伤亡1500余人。
中国战争 平汉陇海路破击战役
1947年(民国三十六年)12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陈(毅)粟(裕)、陈(赓)谢(富治)两军协同对国民党军占据的平汉路确山至郑州段、陇海路郑州至民权段发起的破击战。
刘(伯承)邓(小平)、陈粟、陈谢三路大军在中原实施战略展开后,国民党军统帅蒋介石极为恐惧,为挽救其败局,集中了33个旅围攻大别山区之刘邓大军,另以整编第5军(辖3个整编师)在淮河以北地区钳制陈粟大军,以第5兵团在豫西南阳地区钳制陈谢大军,作为战略上的配合;以孙元良兵团、刘汝明部及地方团队防守平汉路(北平至汉口)郑州至确山段、陇海路(天水至连云港)郑州至商丘段。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围攻,确立与巩固中原解放区,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于12月上旬先后指示;除刘邓大军以主力坚持大别山内线斗争外,陈粟、陈谢两军向平汉、陇海路展开大规模破击战,调动围攻大别山的国民党军回援,直至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进攻为止。遵照上述指示,陈、粟以第1、第3、第4纵队组成第1兵团,破击郑州至开封段铁路及郑州以南至许昌段铁路,并相机攻占许昌;以第10、第11纵队组成第3兵团,破击柳河至开封段铁路,并相机攻克兰封、民权等城;以第6、第8纵队组成笫2兵团,于睢县、柘城间阻击整编第5、第75师,并歼其一部。陈、谢以第25旅留内乡、镇平地区继续开展工作;以第10、第26、第27旅破击许昌以南至漯河以北铁路;以第11旅破击确山以南铁路;第22旅为第2梯队;第13旅监视南阳之第5兵团,如其东进则与第11旅协同扭击之。12月13日,平汉、陇海路破击战开始,至22日,陈粟、陈谢两军共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40、第68师与骑兵旅及地方保安团等部2万余人,破路400余公里,攻克重要补给基地许昌、漯河、兰封等县城23座。国民党军统帅部为重新控制平汉路,并维持其对大别山的围攻,以孙元良兵团(辖3个整编师)主力由郑州南下,以第5兵团部率整编第3师由南阳经驻马店北上,企图夹击人民解放军。陈粟、陈谢两军乘孙元良兵团南下迟疑之际,于12月25日至27日,在酉平地区将第5兵团部及第3师一举歼灭,并乘胜围攻确山,予由大别山区回援之整编第20师以重创,国民党军统帅部不得不再从大别山区抽调3个整编师回援平汉路。
点评:此战,解放军共歼灭国民党军1个兵团部、1个师、4个旅和地方保安团,共45100人,其中俘敌33050人,毙伤12050人,破坏铁路400余公里,攻克许昌、漯河、驻马店、民权等城镇50余座。此战是刘邓、陈粟、陈谢三路大军进入中原战场后的首次战役协同作战,切断了国民党军在中原机动的大动脉平汉路南段和陇海路郑汴(开封)段,夺取了国民党的屯兵基地许昌、漯河、驻马店等重要城镇,并再次破击了陇海路,孤立了国民党河南省府开封,严重威胁国民党战略指挥中心郑州,打乱了国民党在中原的军事部署,使国民党军围攻大别山的计划未能实现。华东野战军西线兵团、陈谢集团和刘邓野战军各一部于12月底在确山地区会合。至此,以大别山为中心的刘邓野战军鄂豫皖根据地,同西线兵团豫皖苏根据地、陈谢集团豫陕鄂根据地已连成一片,胜利完成了挺进中原的战略任务。此战还有力地配合了刘邓大军粉碎国民党军对大别山的围攻,扩大了中原解放区,这尔后在中原战场进行大规模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中国战争 平津战役
1948年(民国三十七年)11月至1949年1月,在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中,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主力同国民党军在北平(今北京)、天津、张家口地区进行的战略性战役,与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并称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
1948年11月初,人民解放军在东北战场上进行的第一个战略决战性战役辽沈战役胜利结束,歼灭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卫立煌所部47。2万人,使东北全境获得解放。由于辽沈战役的胜利和其他战场的胜利,全国军事形势发生了新的转折。人民解放军总兵力由战争开始时的120余万人上升到300万人,从劣势转为优势;国民党军总兵力则由430万人下降到290万人,从优势变为劣势。11月14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指出:再有1年左右的时间,就可能将国民党反动政府从根本上打倒了。11月初,在华东、中原战场上,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联合发起了第二个战略决战性的战役,即求歼国民党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所部的淮海战役。在西北战场上,西北野战军已将国民党西安〃绥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压缩于关中地区。在华北战场上,华北军区徐向前第1兵团将国民党太原〃绥靖〃公署主任阎锡山所部围困在以太原为中心的狭小地区(参见太原战役);第2兵团位于河北省阜平休整;第3兵团位于绥远(今属内蒙古)东部,准备围攻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傅作义所部的后方基地绥远省省会归绥(今呼和浩特)。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即第2兵团)已进至河北省蓟县(今属天津)地区待机;东北野战军主力位于沈阳、营口、锦州地区休整,准备1个月后向山海关内开进,同华北军区部队协力歼灭傅作义集团。此时,孤悬在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国民党军华北“剿匪”总司令傅作义集团60多万人,面临着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联合打击的严重局面。
在这种形势下,傅作义和蒋介石从各自的利害出发,对华北作战有不同打算。蒋介石早在东北作战接近失败时,认为东北不保,华北孤危,同时淮海大战亦有一触即发之势,曾考虑放弃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地,要傅作义率部南撤,以确保长江防线,或加强淮海战场;但又怕南撤后,产生不利的政治影响,故徘徊不定。傅作义是长期活动于绥远地区的地方实力派,深怕南撤后,其主力为蒋介石嫡系吞并,故不愿南撤;另一条路是西逃绥远,但又怕西逃后势孤力单难以生存,难下决心。11月初,蒋介石电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谈华北作战方针。经过磋商,认为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部队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东北野战军需经3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才能入关,因此〃华北不致遭受威胁〃,而控制平津,支撑华北,牵制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支部队,使其不能南下,对整个战局亦属有利。基于上述判断,蒋介石决定暂守北平、天津、张家口,并确保塘沽海口。傅作义依据上述方针,于11月中下旬调整兵力部署,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除归绥、大同两个孤立地区外,以4个兵团12个军共42个师(旅),连同非正规军共60余万人,部署于东起滦县、西至柴沟堡(今怀安)长达500公里的铁路沿线。其中,以蒋系的3个兵团8个军共25个师,防守北平及其以东廊坊、天津、塘沽、唐山一线;以傅系的1个兵团4个军共17个师(旅),防守北平及其以西怀来、宣化、张家口、柴沟堡、张北一线。这种部署,反映了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在方针上已统一于暂守平津,但仍各有打算,即战局不利时,蒋、傅两系部队分别向南和向西撤退。
随着淮海战役的胜利发展,中共中央军委判断位于平津地区的蒋系部队向南撤退的可能性增大,一旦蒋系部队南撤,傅系部队亦必将西逃。如果蒋介石采取撤退方针,人民解放军虽可不战而得平、津等大城市,但国民党军加强了长江防线,对于尔后渡江作战不利。为此,准备提前调东北野战军主力入关,包围天津、唐山、塘沽,在包围态势下继续休整,以防止国民党军南撤。11月17日,中央军委明确提出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作战方针。鉴于傅作义集团已成〃惊弓之鸟〃,随时有南撤或西逃的可能。为抓住傅作义集团,将其就地歼灭,实现抑留并歼灭傅作义集团于华北地区的方针,加速全国解放战争进程,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审时度势,采取了以下措施:华北军区第1兵团停攻太原,华北军区第3兵团撤围归绥,以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迷惑、麻痹敌人;命令华北军区第3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吸引傅作义派兵西援。然后,华北军区第2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命令东北野战军主力12个纵队及特种兵部队80余万人立即结束休整,夜行晓宿,隐蔽入关,在华北军区主力协同下提前发起平津战役。迅速隔断北平、天津、塘沽、唐山间的联系,切断傅作义集团南逃的道路,以便尔后逐次加以围歼。
人民解放军遂行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12个军、1个铁道纵队和特种兵共80余万人,华北军区7个纵队、1个炮兵旅共13万余人,连同驻察哈尔(今分属内蒙古、河北省)、绥远边界地区的西北野战军第8纵队和东北军区所属冀热察、内蒙古、冀东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北岳、冀中、冀南军区等地方部队,总计100万余人。中共中央决定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司令员林彪、政治委员罗荣桓统一指挥东北,华北参战部队。1949年1月10日,又决定以林彪、罗荣桓和华北军区司令员聂荣臻组成中共总前委,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北平、天津、张家口、唐山地区的作战和接管城市等一切工作事宜。
1948年11月23日,东北野战军主力由锦州、营口、沈阳等地出发,隐蔽向北平、天津、唐山、塘沽地区开进。25日,华北军区第3兵团司令员杨成武、政治委员李井泉率第1、第2、第6纵队由集宁地区东进。29日,平津战役开始,遵照毛泽东提出的对平、津、张守军实行“围而不打”或“隔而不围”的原则,华北军区第3兵团突然首先向张家口外围国民党军发起攻击,至12月2日,先后占领柴沟堡、万全、沙岭子等地,对张家口形成包围态势。傅作义判断,华北军区部队对张家口的进攻是一次局部行动,决心乘东北野战军尚未入关之际,集中主力首先击破华北军区部队的进攻,然后以逸待劳,迎击东北野战军的攻势。遂令其主力第35军(欠1个师)及第104军第258师分由丰台、怀来乘汽车连夜向张家口驰援;令驻昌平的第104军(欠1个师)移至怀来,驻涿县(今涿州)的第16军移至南口、昌平,以确保北平与张家口的交通联系。
中共中央军委鉴于吸引傅系主力西援的目的已经达成,于12月2日命令华北军区第2兵团司令员杨得志、政治委员罗瑞卿率第3、第4、第8纵队由易县、紫荆关向涿鹿、下花园急进,切断怀来、宣化间的联系;命令东北野战军第2兵团司令员程子华率第41军、第48军等部组成的先遣兵团,由蓟县向怀来、南口急进,切断北平、怀来间的联系。该两兵团到达后,协同华北军区第3兵团抓住平张线上的守军与援军,使其既不能西逃,亦不能东撤。5日,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在行进途中攻克密云,歼灭国民党军第13军1个师,尔后主力继续南进;华北军区第2兵团进至涿鹿以南待机。傅作义得知密云失守后,感到北平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