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军事战争通史-第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助蜀。

    当蜀军4万进攻巫(今四川巫山)、秭归(今属湖北)时,陆逊采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方略,令部将李异、刘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东岸)一带,把数百里峡谷山地让给刘备,以使蜀军战线伸长,露出破绽。

    二年正月,刘备求胜心切,派将军吴班、陈式督率水军深入夷陵地区,封锁长江两岸。二月,亲率诸将自秭归,经崎岖山道,进至夷陵一带,坐镇猇亭督师。命黄权为镇北将军,率江北诸军进抵夷陵以北与江北吴军相拒,并监视魏军动向,以防袭击;命侍中马良部进驻武陵郡,策应反吴投蜀的少数民族首领沙摩柯部,威胁吴军侧翼。随即派前部督张南率兵围攻驻守夷道的孙桓。

    吴军诸将请求陆逊派兵增援,陆逊知夷道城坚粮足,有意让其牵制蜀军,而坚持不予分兵。当蜀军频繁挑战,吴将皆急欲迎击时,陆逊耐心劝止,坚守不出,欲使蜀军师老疲惫。有些老将和贵族出身的将领不服约束,陆逊则绳之军纪,严加制止。刘备在山谷设伏兵1000人,令吴班平地扎营,企图诱吴军出战,为陆逊识破,仍不与战。

    两军相持半年之久。时至盛夏暑热,蜀军无法急战速胜,兵疲意懈。蜀水军又奉命移驻陆上,失去水陆两军相互策应的主动权。蜀军深入敌国腹地,延绵数百里山川连营结寨,因战线过长,运转补给发生困难。

    六月,陆逊决定适时转入反攻,先以火攻破一蜀营,遂令诸军趁势发起进攻,迫使刘备西退。张南从夷道北撤,被朱然、孙桓南北夹击,战死。陆逊命水军封锁长江,孙桓扼守夷道,将蜀军分割于大江东西,遂行各个击破。吴军继施火攻,火烧连营40余寨,蜀军死伤惨重,蜀将杜路、刘宁投降,都督冯习及沙摩柯被杀。刘备败退至马鞍山,依险据守。陆逊即集中兵力,四面围攻,歼灭蜀军数万。刘备趁夜突出重围,后卫将军傅彤战死。刘备逃奔秭归,令在险道上焚烧铙铠,以阻塞吴追兵道路。

    此时,陆逊为防曹魏乘机袭吴,仅派李异、刘珂部追踪刘备至南山(秭归南岸山),而未行大举追击。黄权部被吴军截断归路,被迫降魏。刘备收集败将残兵,退回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于次年四月病亡。

    点评:此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刘备不纳诸葛亮、赵云顾全大局之言,以怒兴师,犯兵家大忌,在战术上,又不察地利,将军队带入难以展开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岖山道之中;同时在吴军的顽强抵御面前,又及时改变作战部署,而采取了错误的无重点处处结营的办法,终于陷入被动,导致惨败。吴军主帅陆逊则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充分利用地势及天候等有利条件,巧施火攻,以五万劣势的吴军一举击败兵力占有优势的蜀军,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中国战争 刘备灭刘璋取益州之战

    东汉献帝建安十六年至十九年(211—214年),刘备击降刘璋,占领益州的作战。

    赤壁之战后,刘备取得荆州四郡,即按照诸葛亮《隆中对》中提出的西取益州方略,趁刘璋邀请其入蜀共击张鲁之机,于建安十六年留诸葛亮、关羽等守荆州,自率兵数万,向益州进发。益州牧刘璋率部3万,前往涪县(今四川绵阳东)迎接,举荐刘备为大司马兼司隶校尉,刘备尊刘璋为镇西大将军、益州牧。刘璋资助刘备大批军械粮草,增兵3万,使北上讨伐张鲁。刘备进至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南)按兵不动。次年十二月,刘备以曹操攻孙权需回救荆州为由,要求刘璋增兵1万,而刘璋只答应支援4000人。刘备借此激怒部众,诱杀川将杨怀、高沛,兼并其兵,占据涪县城。刘璋大怒,急于反击刘备,从事郑度劝刘璋实行坚壁清野,坚守避战,然后待机反击。刘璋不听。十八年,派部将刘璝、冷苞、张任、邓贤、吴懿等率兵出击,全被刘备击败,溃退至绵竹(今四川德阳北),吴懿率部投降。刘璋派护军李严、费观往锦竹督战,他们却投降刘备。刘璝、张任与刘璋之子刘循退守雒城(今四川广汉副),刘备进围雒城,川将张任领兵出城在雁桥迎战,兵败被杀。刘备围攻雒城一年未克,付军师庞统被流矢射死。刘备让法正写信劝刘璋降,刘璋置之不理。十九年,诸葛亮留关羽守荆州,与张飞、赵云率军溯江入蜀,增援刘备。克巴东(今四川奉节东)至江州(今重庆),俘巴郡太守严颜。尔后兵分两路:赵云在左,连下江阳(今四川泸州)、犍为(今四川彭山东);张飞在右,攻占巴西(今四川阆中)、德阳(今四川遂宁东南)。此时,刘备已攻克雒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与刘备军会合,包围成都(益州治所,今四川成都)。刘备派督邮李恢招降张鲁部将马超,令引西凉精兵进抵成都北郊,城中吏民皆震恐。刘备又派从事郎中简雍劝刘璋投降。当时,成都城内有精兵3万,粮秣可维持一年。刘璋不欲久战伤民,率部出降。刘备入成都,自领益州牧,大宴士卒,以诸葛亮为军师将军,对有功将佐论功行赏、加官晋爵。同时,采纳刘巴建议,铸直百钱,开办官市,稳定物价,恢复生产,很快巩固了在益州的统治地位。

中国战争 罗宪抗吴永安之战

    三国魏景元五年(264年),原蜀将罗宪为魏坚守永安(巴东郡治,今四川奉节)东抗吴的作战。

    蜀巴东太守罗宪曾奉后主刘禅之命,率5000余人镇守永安。是年三月,魏灭蜀(参见魏灭蜀之战),成都陷落的消息传到永安,军民震恐,罗宪为稳固军心,杀传播消息的人。不久,接到刘禅降魏的亲笔诏令,罗宪遂率部移驻都亭(永安城外驿站),准备向魏投降。此时,吴帝孙休获悉蜀亡,即令吴军西进,声言援蜀,实欲趁机袭取巴东。罗宪对东吴此举十分气愤,下令整军备战,防御东吴。东吴为尽快占领东巴,派抚军将军步协率大军进攻永安。罗宪兵力薄弱,形势危急,即派参军杨宗突围北上,向魏安东将军陈骞求援,并把文武官员的印绶呈献司马昭。吴将步协急攻永安,被罗宪击败,吴主大怒增派驻守西陵(今湖北宜昌)的镇军将军陆抗率兵3万会攻永安。罗宪据城坚守,吴军围攻6个月不下,魏援兵仍未到,永安城中军民处境更加艰难。有人劝罗宪弃城突围,但他决心坚守到底,与守城军民共存亡。魏将陈骞将永安告急报告司马昭,司马昭令荆州刺史胡烈率兵2万进攻东吴的西陵,以解永安之围。七月,吴军因久攻永安不克,西陵又遭魏军攻击,被迫从永安撤军。随后,司马昭任命罗宪为巴东太守、陵江将军,封万年侯,继续统兵驻守永安。

    此战,罗宪困守孤城,司马昭采取“围魏救赵”的战术,不直援永安,而趁虚袭击吴军后方西陵,迫东吴退兵。

中国战争 诸葛亮攻魏之战

    三国蜀建兴六年至十二年(228—234年),蜀丞相诸葛亮前后五次出师攻魏,进攻雍州西部渭水以南地区的作战。

    诸葛亮按照“西出祁山,进据陇右,相机攻占关中,再进取中原”的战略方针,先平定南中,以巩固后方,积蓄力量。于建兴五年(227年),亲率大军进驻汉中,密谋策反魏新城(今湖北房县)太守孟达归蜀,以威胁南阳,牵制魏军。六年正月,诸葛亮首次出师攻魏。孟达通蜀事泄,被司马懿率军击歼。魏明帝曹叡进驻长安,派左将军张郃率兵5万拒战。由于蜀将马稷失守街亭,诸葛亮被迫退回汉中。八月,司马懿率魏军主力攻吴,大败于石亭。十一月,诸葛亮乘机再次攻魏,出散关进围陈仓,魏将郝昭据城坚守,强攻20余日不下,粮尽退还汉中。七年,诸葛亮第三次攻魏,派陈式出阳平关攻占武都、阴平二郡,自率主力进至建威,逼退魏援军后,撤回汉中。九年二月,诸葛亮第四次攻魏,再出祁山,北趋上邦,以木牛流马运送粮草。司马懿率军拒守,坚不出战,双方相持四月,蜀军师劳疲惫。适逢雨季,因军粮运输困难,中都护李严假传诏令,命蜀军撤回。途中,诸葛亮设伏杀魏将张郃。十二年二月,诸葛亮第五次攻魏,率军10万出斜谷,屯兵五丈原,同时遣使者约吴出兵协同攻魏。司马懿率军在斜谷外渭水南岸据险设防。五月,吴军应约三路出兵攻魏。魏明帝曹叡采劝西守东攻”战略,亲率大军反击吴军。吴军奉命主动后撤。蜀魏两军相持百余日,蜀军无隙寻机决战,诸葛亮积劳成疾,病卒军中,蜀军只得退往汉中。
    点评:此战,诸葛亮不顾战略上的失策,以一州之地强攻中原之魏,纵使竭忠尽智,终因实力悬殊而难以实现其战略目的。

    诸葛亮第一、二次北伐示意图

    ://our。3320。/papaland/upload/10/post…10…1109735899。jpg

    诸葛亮第四、五次北伐示意图

    ://our。3320。/papaland/upload/10/post…10…1109735934。jpg

中国战争 八王之乱

    晋元康元年(291年)至光熙元年(306),晋皇室诸王争夺中央朝权的作战。其代表人物为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史称“八王之乱”。

    西晋初建,晋武帝司马炎以曹魏亡国之鉴而大封同姓诸侯王。太熙元年(290年),武帝死,晋惠帝司马衷继位。此时同姓诸王的势力已发展到出则总督一方军政、入则控制中央朝权的程度。元康元年,武帝后族杨氏与惠帝后族贾氏为争权冲突激烈,皇后贾南风联合司马玮、司马亮发禁军围杀太尉杨骏,废杨太后,以司马亮辅政。旋即,贾后矫诏先使司马玮率京城洛阳各军攻杀司马亮,又借擅杀大臣之罪处死司马玮,进而独揽大权。永康元年(300年),禁军将领司马伦举兵杀贾后,废惠帝自立。至此,宫廷政变转为皇族争夺朝权,演成“八王之乱”。次年,司马冏、司马颖和司马颙等共同起兵讨伐司马伦,联军数十万向洛阳进攻,司马伦战败被杀,惠帝复位,由司马同专权辅政。永宁二年(302年)骠骑将军司马乂与司马颙等里应外合攻杀司马冏,司马乂掌握朝权。太安二年(303年),司马颙与司马颖不满司马乂专权,借口其“论功不平”,联军进攻洛阳。司马颙任张方为都督,率精兵7万东进;司马颖也发兵20余万南下;司马乂麾下也不下数万人。交战各方兵力约在30万人以上,号称百万,为“八王之乱”以来军队集结最多的一次。双方大战数月相持不下。永安元年(304年)初,司马越发动兵变杀司马乂,迎司马颖进占洛阳,控制朝政。是年七月,司马越等挟惠帝进攻司马颖,兵败东逃。司马颙乘机出兵攻占洛阳,迫惠帝与司马颖迁都长安,独专朝政。永兴二年(305年),司马越再度起兵,西攻长安,司马颙战败。次年六月,司马越迎晋惠帝还洛阳,不久,司马颙与司马颖相继被杀。十一月,司马越毒死惠帝,立晋怀帝司马炽,至此,这场持续16年的西晋“八王之乱”结束。

    点评:八王之乱,严重破坏社会经济,导致北方各少数民族大规模内迁和各地流民起事,加速了西晋王朝的灭亡。

中国战争 北魏攻北燕之战

    北魏延和元年(北燕太兴二年,432年),在北魏统一北方的战争中,北魏军连克北燕诸军镇的作战。

    是年五月,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南郊整训兵马,准备进攻北燕。六月,魏太武帝发兵伐燕,同时遣左仆射安原、建宁王拓跋崇等屯兵漠南(今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区),以防柔然袭其后。七月,魏太武帝至濡水(今河北东北部滦河),遣安东将军奚斤征发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民众及密云(今属北京)丁零族万余人,运攻具,出南道,会师于燕都和龙(今辽宁朝阳)。魏帝经辽西至和龙,北燕石城太守李崇等十郡降于魏。魏太武帝以其民3万人挖围堑以困和龙。八月,北燕主冯弘派数万人出城挑战,为魏昌黎公拓跋丘、河间公拓跋齐所击破,死万余人。北燕尚书高绍率万余家保羌胡固,魏主攻之,斩绍。魏平东将军贺多罗攻带方(今辽宁义县北),抚军大将军永昌王拓跋健攻建德(今辽宁建昌西北),骠骑大将军乐平王拓跋丕攻冀阳(今辽宁凌源境),皆拔之。九月,魏太武帝引兵西还,徙营丘、成周、辽东、乐浪、带方、玄菟6郡民众3万家于幽州。

    点评:此战,拓跋焘部署周密,留兵防守柔然,挖堑围困和龙,从而为其拔除北燕其他军镇创造了有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