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瑜伽师地论-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复次如经言。有眼有色。乃至。有意有法。而诸苾刍。于此诸法。若实若有。都不领受。尚不受想。何况无想。此复云何。谓诸苾刍。于初静虑具足安住。由此因缘。厌坏眼色乃至意法。由厌坏故。威势映夺。遂于眼中。无有眼想。然有其想。乃至。于法无有法想。然有其想。云何有想。谓于眼等作意思惟。是苦是集。或是病等。彼于诸法不受自相。如是。乃至无所有处。此中正说无漏作意。云何名为不受无想。谓不思惟一切相故。于尽灭中。思惟寂静。此中意说离诸相想。名为无想。又说安住灭尽定者。一切诸想皆不生起



复次。如经中说四种趣道。云何宴坐于诸法中思惟简择。谓有苾刍。先已证得初静虑等。而未见谛。由听正法。及多闻故。而能宴坐。依三摩地。于苦等谛。发起现观。如是行者。依增上心。修增上慧。又有苾刍。如实知苦。乃至知道。而未证得初静虑等。彼便宴坐。思惟诸法。如是行者。依增上慧。修增上心。第三行者。名为俱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双杂转故。第四行者。先已证得初静虑等。未听正法。未习多闻。后从大师。或余尊所。闻见谛法。或复得闻断余结法。由此得入真谛现观。或复证得阿罗汉果。彼既证得出离所引。大善喜悦。由能制伏诸掉举心。复还宴坐。如是坐已。安心住于静虑等至。最初趣道。引见道故。第二第三。引修道故。第四趣道。为俱引故



复次。如经中说。有四净胜。为求清净。此最为胜。故名净胜。云何为净。云何为胜。谓所得所证所引戒等。若圆满若摄受。是名为净。发勤精进。未满令满。是名为胜。云何尸罗圆满摄受。谓若有一虽住具戒。亦能守护别解脱律仪。而于轨则及所行中。未能具足。未于小罪深见怖畏。此于尸罗。未名圆满。若于一切皆悉满足。乃名圆满。如是名为尸罗圆满。若于长时串修习故。便于根门善守而住。广说乃至。即于尸罗摄成自体自性安住。如是名为尸罗摄受。云何三摩地圆满。谓若已得加行究竟果。或第四静虑。乃名圆满。于此下位。皆未圆满。云何三摩地摄受。谓彼所得三摩地等。后时清净。又三摩地。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乃至广说。云何见圆满。谓闻他音。及如理作意故。正见得生。由此正见。虽能知苦乃至知道。若未如实。犹不得名正见圆满。若能于彼。如实了知。尔时方名正见圆满。云何见摄受。谓于后时诸漏永尽。乃至广说。云何解脱圆满。谓若由有学智见。解脱贪等。未名圆满。若由无学智见。得解脱者。乃名圆满。云何解脱摄受。谓若行若住。常不退失现法乐住。如是名为解脱摄受



复次。如经言。心清净行苾刍。于时时间。应正作意思惟五相。乃至广说。方便勤修。增上心者。乃得名为心清净行。诸恶不善欲等寻思。及亲里等所有寻思。皆于此行。能为障碍。略有三种补特伽罗。由软中上寻思。行者有差别故。初由正思惟所余相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第二由见寻思深过患故。或复不念不思惟故。令彼寻思不复现行。云何不念及不思惟。由善于内安心等故。第三补特伽罗。非初即能令彼一切皆不现行。要当方便令寻思行渐渐歇薄。粗既息已。渐当制伏。若犹未能于寻思路寻思所缘深生厌怖。当以厌患俱行之心。多思惟力。于彼寻思俱行之心。调练制伏。如是三种补特伽罗。分为五种



复次。荡尘经中。佛世尊言。当如陶炼生金之法陶炼其心。乃至广说。如是等义云何应知。谓陶炼生金。略有三种。一除垢陶炼。二摄受陶炼。三调柔陶炼。除垢陶炼者。谓从金性中。渐渐除去粗中细垢。乃至惟有净金沙在。摄受陶炼者。谓即于彼郑重销煮。调柔陶炼者。谓销煮已。更细炼治瑕隙等秽。如金性内所有生金。种性位中。心净行者。当知亦尔。谓堪能证般涅槃者。问从何位名心净行者。答从得净信。求出家位。此于在家及出家位。有粗中细三种垢秽。其在家者。由二为障。不令出家。一不善业。谓常乐安处身语恶行。二邪恶见。谓拨无世间真阿罗汉正行正至。此于已得净信位。前能为障碍。欲等寻思障出家者。令其不能心生喜乐。亲等寻思。障喜乐者。令其不能恒修善法。由断彼故。恒修善法。速得圆满纯净之心。有寻有伺。如净金沙。是名为心除垢陶炼。犹如生金仍未销煮。若有复能止息寻思。乃至。具足安住第四静虑。是名为心摄受陶炼。由能摄受无寻无伺三摩地故。犹如生金已被销煮。若三摩地。不为有行之所拘执。乃至广说。是名为心调柔陶炼。于神通法。随其所欲。能转变故。如彼生金已细炼治瑕隙等秽



复次。如经言。应于三相作意思惟。乃至广说。应时时间作意思惟奢摩他等差别之相。不应一向为欲对治沉掉等故。若于止举未串习者。惟一向修是沉掉相。如此修者。当知住在方便道位。若时时间思惟舍相。如是在于成满道位。亦由于此一向修故。于缘起法及圣谛中。不思择故。心不正定。不尽诸漏。于诸谛中。若未现观。不能现观。或已现观。不得漏尽。初之二种。是三摩地能成办道。第三一种。依三摩地。尽诸漏道。是名略显此中要义。于时时间。作意思惟。遍一切故



复次。有四正法。摄持圣教。何等为四。一者远离。二者修习。三者修果。四者于圣教中无有乖诤。远离者。谓山林树下。空闲静室。修习者。谓住于彼勤修二法。谓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已习奢摩他。依毗钵舍那而得解脱。谓如有一先已得初静虑乃至第四静虑。彼即依此三摩地故。如实知苦。乃至知道。彼即依此毗钵舍那。于见所断诸烦恼中。心得解脱。云何已习毗钵舍那。依奢摩他心得解脱。谓如有一如实知苦。乃至知道。彼依如是增上慧故。发生静虑。即由如是奢摩他故。于修所断诸烦恼中。心得解脱。如是修习奢摩他毗钵舍那已。于诸界中而得解脱。见道所断诸行断故。名为断界。修道所断诸行断故。名离欲界。一切有执皆永灭故。名为灭界。是名修果。于圣教中无乖诤者。所谓大师及诸弟子。若义若句若文。于文句义。平等润洽。互相随顺。非如异道施设见解种种非一差别不同。第一句者。所谓前句。若以此句。问于初一。即以此句而问第二。设于初一。依蕴而问。复于第二。依余问者。便不得名与第一句平等润洽互相随顺



  本地分中非三摩呬多地第七



已说三摩呬多地。云何非三摩呬多地。当知此地相略有十二种。或有自性不定故名非定地。谓五识身。或有阙轻安故名非定地。谓欲界系诸心心法。彼心心法虽复亦有心一境性。然无轻安含润转故。不名为定。或有不发趣故名非定地。谓受欲者。于诸欲中。深生染着。而常受用。或有极散乱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妙五欲。心随流散。或有太略聚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于内略心。惛睡所蔽。或有未证得故名非定地。谓初修定者。虽无散乱及以略聚娆恼其心。然犹未得诸作意故。诸心心法不名为定。或有未圆满故名非定地。谓虽得作意。然未证得加行究竟及彼果故。不名为定。或有杂染污故名非定地。谓虽证得加行究竟果作意。然为种种爱味等惑。染污其心。或有不自在故名非定地。谓虽已得加行究竟果作意其心亦无烦恼染污。然于入住出诸定相中。未得自在。未随所欲硬涩艰难。或有不清净故名非定地。谓虽自在随其所欲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故。未能永害烦恼随眠诸心心法。未名为定。或有起故名非定地。谓所得定虽不退失。然出定故。不名为定。或有退故名非定地。谓退失所得三摩地故。不名为定



  本地分中有心无心二地第八第九



已说非三摩呬多地。云何有心地。云何无心地。谓此二地。俱由五门。应知其相。一地施设建立门。二心乱不乱建立门。三生不生建立门。四分位建立门。五第一义建立门



地施设建立者。谓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此四一向是有心地。无寻无伺地中。除无想定并无想生及灭尽定。所余一向是有心地。若无想定。若无想生。及灭尽定是无心地



心乱不乱建立者。谓四颠倒颠倒其心。名为乱心。若四颠倒不颠倒心。名不乱心。此中乱心亦名无心。性失坏故。如世间见心狂乱者便言此人是无心人。由狂乱心失本性故。于此门中。诸倒乱心名无心地。若不乱心名有心地



生不生建立者。八因缘故。其心或生。或复不生。谓根破坏故。境不现前故。阙作意故。未得故。相违故。已断故。已灭故。已生故。心不得生。由此相违诸因缘故。心乃得生。此中若具生因缘故。心便得生。名有心地。若遇不生心因缘故。心则不生。名无心地



分位建立者。谓除六位。当知所余名有心地。何等为六。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第一义建立者。谓唯无余依涅槃界中。是无心地。何以故。于此界中。阿赖耶识亦永灭故。所余诸位。转识灭故。名无心地。阿赖耶识未永灭尽。于第一义。非无心地



  本地分中闻所成地第十之一



已说有心无心地。云何闻所成地。谓若略说。于五明处名句文身无量差别。觉慧为先。听闻领受。读诵忆念。又于依止名身句身文身义中。无倒解了。如是名为闻所成地。何等名五明处。谓内明处。医方明处。因明处。声明处。工业明处



云何内明处。当知略说由四种相。一由事施设建立相。二由想差别施设建立相。三由摄圣教义相。四由佛教所应知处相



云何事施设建立相。谓三种事总摄一切诸佛言教。一素怛缆事。二毗奈耶事。三摩怛履迦事。如是三事。摄事分中当广分别



云何想差别施设建立相。嗢拖南曰



 句迷惑戏论  住真实净妙



 寂静性道理  假施设现观 



云何句。谓内六处。无量境界。无量方所。无量时分。复有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又有三界。谓小千世界。中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复有四众。谓在家众。出家众。邬波索迦众。非人众。复有三受。谓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复有三世。谓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复有三宝。谓佛宝法宝僧宝。复有三法。谓善法不善法无记法。复有三杂染。谓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复有四圣谛。谓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复有九次第等至。谓初静虑等至。乃至。灭想受等至。复有三十七菩提分法。谓四念住。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道支。复有四沙门果。谓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最胜阿罗汉果。复有众多胜妙功德。谓无量解脱。胜处遍处。无诤愿智。无碍解六神通等。复有方广大乘五事。谓相名分别真如正智。复有二空性。谓补特伽罗空性。及法空性。复有二无我性。谓补特伽罗无我性。及法无我性。复有远离二边处中观行。谓离增益边。离损减边。复有四种真实。谓世间所成真实。道理所成真实。烦恼障净智所行真实。所知障净智所行真实。复有四寻思。谓名寻思。事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复有四如实遍智。谓名寻思所引如实遍智。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寻思所引如实遍智。复有三种自性。谓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复有三无性性。谓相无性性。生无性性。胜义无性性。复有五相大菩提。谓自性故。功能故。方便故。转故。还故。复有五种大乘。一种子。二趣入。三次第。四正行。五正行果。最初发心。悲愍有情。波罗蜜多。摄众生事。自他相续成熟。复有五无量想。谓有情界无量想。世界无量想。法界无量想。所调伏界无量想。调伏方便界无量想。复有真实义随至。谓于一切无量法中。遍随至真如及于彼智。复有不思议威德胜解无障碍智。三十二大士夫相。八十种随形相。四种一切相清净。十力四无所畏。三念住三不护。大悲无忘失法。拔除习气一切相妙智等。如是诸句。略唯二句。谓声闻乘中所说句。及大乘中所说句



云何迷惑。谓四颠倒。一于无常计常颠倒。二于苦计乐颠倒。三于不净计净颠倒。四于无我计我颠倒



云何戏论。谓一切烦恼及杂烦恼诸蕴。云何住。谓四识住或七识住



云何真实。谓真如及四圣谛



云何净。谓三清净性。一自体清净性。二境界清净性。三分位清净性



云何妙。谓佛法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