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败之国”。于是陆贾作《新语》12篇,“粗述存亡之征”,“每奏一篇,
高帝未尝不称善,左右呼万岁,号其书曰《新语》。”
《新语》的主要内容,就是按照刘邦的要求来总结秦亡汉兴以及历代兴
亡成败的经验教训,为汉统治者提供治国方略。“逆取顺守”是他提出的一
个著名的命题,含有辩证法的因素,是汉初政治的基本策略。上引司马迁《郦
生陆贾列传》的那段话,就集中概括了《新语》的基本思想。正如明代弘治
年间钱福在《新刊(新语)序》中谈到这段话时说的那样:“贾凡著12篇,
今其书不下数千言,而其要旨,不越迁数言。”陆贾《新语》集中到一点上
就是阐明逆取而顺守的道理,指出要用“仁义”治国,反对滥用国家暴力,
而仁义治国的最高境界便是“无为”。陆贾主要是一位政治家,但在他的著
作中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为他的政治思想提供理论根据。
陆贾宇宙观是唯物主义的。他认为,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由天地生成,
有了人,然后才有“道术”。他说:“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功
德参合,而道术生焉,跂行喘息,蜎飞蠕动之类,水生陆行,根着叶长之属,
为宁其心而安其性,盖天地相承,气感相应而成者也。”就是说,先有天地
然后有物有人,这里的天地也就是自然。万物和人类都由天地之“气感相应”,
自然生成的。而天地万物和人类又是可以认识的,“在天者可见,在地者可
量,在物者可纪,在人者可相。”“故知天者仰观天文,知地者俯察地理。”
… Page 58…
人可以通过观察认识天地自然万物,也可以认识人类自身。这实际上涉及到
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陆贾在讨论天人关系的问题时,继承了荀况“明天人之分”的学说,把
天道和人道加以区别。他说:“尧舜不易日月而兴,桀纣不易星辰而亡,天
道不改而人道易也。”他进一步指明,“故世衰道亡,非天之所为也,乃国
君者有所取之也。”这就是说,社会的治乱兴衰,不是什么天意,而是统治
者的政治措施是否得当造成的。但是,陆贾又认为人事能影响天;天有时也
可以向人间示以灾变、祯祥、生杀等等,他说:“恶政生于恶气,恶气生于
灾异,……治道失于下,则天文应于上,恶政流于民,则虫灾生于地。”《新
语》的这些说法显然是不科学的,说明它没有完全脱离传统的天的观念的影
响。
陆贾从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出发,反对求长生不死的神的观念和宗教迷
信。他以秦始皇等求仙失败为典型,指出相信神仙,乞求长生根本无济于事。
他说,“苦身劳形入深山,求神仙”,“背天地之宝,求不死之道”,都是
“非所通世防非者也”。他们“不学诗书,行仁义,尊先王之道”,“乃论
不验之语,学不然之事”,“乘先王之法,异圣人之意,惑学者之心,移众
人之忐。”因而这种“不验之语”、“不然之事”,都是不可听,更不可信
的。真正要求道的人,应该象“汤武之君”、“伊吕之臣”那样,“因天时
而刑罚,顺阴阳而运行,上瞻天文,下察人心,以寡服众,以弱制强”,“因
是之道,寄之天地之间,岂非古之所谓得道者哉?”也就是说像汤武等古代
圣贤那样行仁义、顺天时,才是真正的“得道”。
在社会历史观方面,陆贾认为:“制事者因其则,服药者因其良。书不
必起仲尼之门,药不必出扁鹊之方。合之者著,可以为法,因世而权行。”
也就是说,做事要根据具体事物内部的规律性,只要符合实际情况就是正确
的,不必拘泥于古人古制。他把历史分为“先圣”、“中圣”、“后圣”三
个时期,但不崇古非今,提出政治措施应适应时代要求的观点。
在社会政治观上,陆贾强调“行仁义”和“无为”。他说:“守国者以
仁坚固,佐君者以义不倾,君以仁治,君以义平。”仁义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不施仁义就丢弃了根本,就是亡国之徵。陆贾在这里坚持了先秦儒家仁政德
治的观点。
陆贾社会政治理想的最高境界是“清静无为”,而实行“无为”政治就
是“行仁义”的表现。陆贾认为“夫道莫大于无为”。他举了正反两方面的
例子来论证这一观点。正面的例子,如:虞舜治天下,弹五弦之琴,歌南风
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民之心,然天下治”;周公则是“师旅不
设,刑格法悬”,天下大治。反之,“秦始皇帝设为车裂之诛,以敛奸邪。
筑长城于戎境以备胡越,征大吞小,威震天下,将帅横行,以服外国”,结
果却是“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益设而敌人愈多”。
陆贾的结论是:“秦非不欲为治,然失之者,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
(以上引文见《新语·无为》)陆贾通过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说明,所
谓“无为”,就是不要“举措暴众”,不要用刑太极。要通过劝善,教化,
使“民不罚而畏罪,不赏而欢悦”,上下相安,清静无为。他在《至德》篇
中描绘了这样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
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无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
议,远者无所听。邮驿无夜行之卒,乡闾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
… Page 59…
老者息于堂,丁壮者耕耘于田;在朝者忠于君,在家者孝于亲。”这就是陆
贾无为政治的理想境界。其基本精神就是贵清静,不要对人民作过多干涉,
使民安居乐业,休养生息。
陆贾的学说揉儒家的“仁义”与道家的“无为”为一体,兼综儒道,适
应了汉初的社会情况,为汉初实行黄老政治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汉初休养生
息政策的制定产生了很大影响,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恢复,起了推动
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3)贾谊的哲学思想
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是汉初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思想家,
洛阳人。他自幼“明申、商”,“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属文称于郡中。”他早
年受学于李斯的学生河南郡守吴公和荀况的学生张苍,二十二岁时被文帝召
为博士,曾任太中大夫。他才华出众,遭谗被贬为长沙王太博、梁孝王太傅,
郁郁不得志而死,时年仅三十三岁。
贾谊一生虽短,却写下了大量的政论文章,总结秦朝被农民起义推翻的
经验教训,向汉文帝提出缓和阶级矛盾,巩固中央政权,削弱诸侯王地方割
据势力等方面方略的建议,对汉代政权的巩固和汉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
用。后人将他的58篇议论文章编为《贾谊新书》,集中体现他的政治、哲学
思想。另外,贾谊还写了许多诗赋,如《吊屈原赋》、《鹏鸟赋》等,取得
了很高的文学成就,也表达了他的哲学观点。
在宇宙观方面,贾谊继承并发展了黄老学派的唯物主义思想。这集中表
现在《道德说》、《六术》等篇文章中。他说:“德有六理。何谓六理?曰:
①
道、德、性、神、明、命。此六者,德之理也。” 贾谊认为具体万物以至仁
义道德的根源是“德”,“德”又以“道”为本。什么是“道”呢?“物所
道(导)始谓之道,所得以生谓之德。德之有也,以道为本”。“道者无形,
平和而神”。“道凝而为德”,“德之所以生阴阳、天地、人与万物也。”
“仁者德之出也,义者德之理也”。一切变化也是从德中产生,所以又说:
②
“德者,变及物理之所以出也。”这就是贾谊的“道——德”观。显然,贾
谊关于道与德的关系的论述有些模糊、混乱,但是他对“道德”进行唯物主
义的改造,力图把先秦道家精神性的“道德”改造为物质性的道德。先秦庄
子把道看作是离开天地万物而独立存在的万能的造物主,“天不得不高,地
③
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贾谊的道则是尚未凝结为有形
之物的无形之物,它可以千差万别,千变万化,它可以分散、凝集在有形可
见的德里来化育万物。《道德说》中曾举玉为例来说明“德有六理”,“泽
者鉴也,谓之道;腒如窃膏谓之德;湛而润,厚而胶谓之性;康若泺流谓之
①
神;光辉谓之明;礐乎坚哉谓之命。”从这个例子中可见,贾谊的德之六理,
包括道与德,都是存在于事物之中的不同的侧面,“道(导)物有(又)载
物者”,就是道凝于德化生万物,又存在于具体的万物之中,表现为不同的
形态。这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贾谊还继承、发扬了先秦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
① 《新书·道德说》。
② 《新书·道德说》。
③ 《庄子·知北游》。
① 《新书·道德说》。
… Page 60…
都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之中。他在 《鹏鸟赋》中说:“万物变化兮,固无
休息。斡流而迁兮,或推而还。形气转续兮,变化而嬗。沕穆无间兮,胡可
②
胜言!”万物变化,就是形气转续,“未始有极”。他还认为,一切事物都
处于对立双方相反相成、相互转换之中。“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忧喜
聚门兮,吉凶同域”。这里说的“聚门”、“同域”,也就是统一的意思,
忧与喜、吉与凶、福与祸,都是对立的双方,而对立的双方又同于一域,聚
于一门,也就是一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在这种对立统一中互相渗透,相
互转化。他例举吴越争霸的故事说:“彼吴强大兮,夫差以败;越栖会稽兮,
③
勾践伯世。”你看,“夫祸之与福兮,何异纠纆!”事物就是这样互相交织
着,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向转化,遇到了逼使便引起振荡,不断地回旋运
动,就象制陶器的陶轮那样旋转不息。即所谓“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
“形气转续,变化而嬗”。那么,事物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呢?贾谊也作了唯
物主义的解释:“万物回薄兮,振荡相转。云蒸雨降兮,纠错相纷。大钧插
物兮,块扎无垠。天不可与虑,道不可与谋。迟速有命兮,乌识其时?且夫
天地为炉兮,造化为工,阴阳为炭兮,万物为铜,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①这里把天地比作炉,阴阳比作炭,造化比作神工。它们无“虑”无“谋”,
即没有意志,没有目的,是一种无意识的动力。因此归根结底,万物是在那
里自然变化着,无须任何其他力量去推动。在这一点上,贾谊坚持了唯物主
义,又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贾谊还将朴素辩证法的思想运用到社会伦理的
考察上,分析了五十六对相反的品质,如慈与嚚、孝与孽、忠与倍、惠与固、
友与虐、悌与傲、恭与媟、敬与嫚……等等,较之先秦关于人性善恶对立的
分析更加深入细致了。
在认识论方面,贾谊朦胧地提出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又继承了韩非的“参
验论”。他说,认识事物要“清虚而静,令名自命,令物自定,如鉴之应,
如衡之称。”意思是说,心要像平静的水,像明镜一样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
要像天平一样反映事物的轻重。贾谊的这种反映论是机械的、消极的、被动
的,具有很明显的局限性。但这毕竟是一种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贾谊进
一步指出人心对物的反映正确与否,要经过“参验”,即“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