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兴唐-第2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汴州商人是错的,那个问题大了,所有逃户必须遣反回乡,甚至梁金柱要重新进入大牢。
来恒盯着卷宗,心里那个郁闷就不提了。
没有办法,只好学着汴州刺史,将一干商人喊来规劝。看到没有,梁金柱被拷打成什么样子,事后也立即将逃户遣返,然后还捐出五万缗钱物资支持边疆将士。
但是诸位商人不服,只问来恒一句话:“梁金柱有没有罪?”
来恒狐疑地问:“你们有没有受人挑唆?”
心里却在想到,我都七老八十,难道要掉进这个坑里不成?
“我们只是商人,只想赚钱,受谁挑唆?”一起答道。
也不知是真是假,来恒无奈,无奈写了一封奏折,送到洛阳。咱是没有办法了,各位宰相,你们看如何处理。来恒上奏朝廷就好办了,反正不是我们开的头。于是颖州与陈州,甚至蔡州刺史也加入进来,状告汴州刺史刘不言,三州合计有一万七千二百十六户逃户,全部为刘不言纵容商人,逃到汴州。朝廷是以丁摊税,好了,我的百姓被汴州刺史勾引走了,我也没有办法赋税,这一万多个逃户税务让汴州来承担。
此例一开,事情也就出来了。天下富足的地方就那么几处,益扬汴等数州,确实也是收留逃户最多的地区。咱们逃户一起逃到那边去了,我们州内没有办法贡税,让这几个州承担。
刘不言也气着了,上书反驳,收留逃户各州皆有,再说,你们蔡陈颖三州总共多少户百姓?能有一万多逃户吗?
所以这个逃户命题不能揭,一揭准得出事。除非武则天掌政,用强权镇压。李明倒是捡了一条命,若是没有判决下来,这一次李治动怒,就是李敬玄求情,恐怕难逃一死。兄弟如何,就是一个妈生的,该出手时就出手,这样才能掌神州!
几个宰辅也不敢作声。
心已经不一样,新迁的几位宰相,郝处俊是太子一方的,张大安是雍王一方的,高智周心向未定。还有几位老宰相,让李治高迁封顶,已经无法再迁,那么只好避讳。
可皆是不敢说话。
说汴州商人做对了,后果不堪收拾。说做错了,对李贤有好处的,甚至某种意义等于是替李明翻案,再次坐实梁金柱罪名。可没有那么简单的,狄仁杰那个小小的寺丞神出鬼没,一旦翻案,上次太子拿出的长安收留逃户名单,下一次有可能太子拿出十道三百多个州一半州府收留逃户的名单,到时候朝廷该不该处理?
但沉默也不是办法,各州府的上奏越来越多,似乎象全国蔓延,于是上书李治。咱们宰相无能,看你们二位圣上有没有好办法?
李治捧着这些奏折,头也更痛了,只是揉着太阳穴,询问武则天:“皇后,你看如何处理?”
武则天同样很是无奈,以前有过类似的情况,只是敷衍了事。想了半天,说道:“皇上,这样吧,不如将汴州商户收留的逃户清点,然后遣返,其他各州邸报皆不批,如何?”
这也是一个苟且的办法。
但聪明如武则天,也无能为力,不是权谋,比如二王之争,她就暗暗收复了许多“失土”,而且无人察觉。察觉的人或者如薛元超,只好打落牙齿往肚子里咽,将腰一弯,脸一抹,以后不打算再要脸。
可对这个无能为力。
知道,逃户多种原因。比如天灾人祸,如前几年的关中大旱,李治是好心的,让百姓到各州就食,要饭去吧,比活活饿死的强。用意是好的,可到了异地他乡后,灾情过后,回去是一无所有,农具没有了,房屋没有了,就那么一两亩薄地,还有种子,要熬到收成到来,还是没有办法渡日。于是逗留在他乡不离开。这些人倒是好办的。
还有就是税务所逼,有的地方本来很穷,逃的人多,州县官员为了政绩,隐瞒不报,那么又将逃户的税加压在其他平民百姓身上。本来苦哈哈的,只好逃亡了。甚至有的官员为了政绩,还加了税,百姓过得更苦。其实李威前世也有,有的地区收入差不多,但官员上报时,有的报小康县,老百姓倒霉了。有的报贫困县,国家倒霉了。确实说,也不好统计的。
第三个就是豪强的吞并,本来只有十亩八亩,豪强想吞并,手段很多,高利贷、巧取豪夺、丰收囤积居奇灾年逼卖土地等等,十亩地几年后只剩下五亩地,就是一亩地收五石八石粮食,将税务一交,一家人也养不活,那么只好做逃户。
陈昂之上书逃匿山林做逃户的三万户,那是山林,做了土匪强盗去了。更多的人家沦落到大户人家做了变型的部曲。
这个问题不好解决,若逼出所有大户人家交出逃户,天下准得大乱。就是让武则天登基,也不敢。所以她后来登基,想了一个办法,逃户返乡者,免税租二年,回来吧,离乡的游子,故乡的云才是最美丽的,但作用依是不大。
要么如同李威与魏元忠的谈话,以田纳税,但后果依然不堪设想。
诏书下达。
但消息比诏书更快到达汴州。离洛阳近,本来就有许多地方是宗室的封地,所以消息来源灵通。哗啦啦一下子,所有逃户安排走了,刘不言带着衙役来搜捕,只交出极个别的逃户,还是感到无用的百姓搪塞一下,剩下的不知道。反正梁金柱无罪,你不能抓我们进大牢。也不敢抓。这点百姓逃户各州刺史肯定不满,再次上书。
李治看到各地奏报,差一点想说,朕生病了。
回避不了,只好在大朝时将这些情况说出来,让各位大臣群策群力。
朝中事务是宰相与各位官员处理,重要的事务是政事堂几位宰相商议,重大事务再交与皇帝决策。但一些久而未决的事务,在朝会上大家商议,或者一些进奏弹劾等等,也在朝会上提出。但不是每一天都有朝会的,皇帝吃得消,官员也吃不消。当然不朝也可以,晚年的李隆基就很少有朝会,国家也能运行,可天子容易耳目失聪,听到偏言。一个皇帝的朝会次数多少,不仅是一个表态,一个勤政的象征,也能听到更多的声音,与更完善的建议。李治早年时大多数是三天一小朝,九天一大朝,后来身体差了,朝会也渐渐少了。
所以这时候知人善用就显现出来,先后选拨了一些宰相,颇为称职,因此国家平静。
可就是这个难得的大朝会,居然朝堂上下鸦雀无声。
李治气得一拍桌子,说道:“朕失望啊,失望啊!”
还是有一些补救的方法,但是大臣皆不开口,有原因的,偏向放开逃户的,后果不敢承担。偏向严加百姓做逃户的,会得罪太子,会得到许多有权势的大户。所以就是有方法,也不说出来。
大臣还是不作声,这个命题太大,宁可你老人家失望啊失望,我也不说话。
李治又气愤地说:“难道你们这么多大臣,一个办法都没有?”
安静,很安静。
李治气得拿起玉玺,要往桌子上拍,武则天在帘后将他拉住,道:“陛下,慢慢说,此事关系重大,给大臣一个考虑机会,实在不行,散朝,过三天后再举行朝会,看诸位大臣有没有想出良策。”
“散朝。”
可三天后,再次大朝,还是没有人吭声。
李治本来脸色很苍白,气得就象白纸一样。


第313章 江流如此(下)
两次大朝会未果,震动天下。
李治气得想要跳墙,然后派人去追李福,杖笞一百。就是这个家伙将这个逃户生生地撕开,不然那有这个纷争出现?
这是一个笑话,若是关在大理寺,也许这些笞仗还能如实地打在李明身上,可是出了朝廷,怎么着还是李世民的儿子,谁敢执行,纵然是打,估计也是用鸡毛帚在身上掸了几下。
但让人颇感意外,李明的两个儿子李杰李俊写了一封信,感谢李威相助。暗呼侥幸的,若不是太子求了李敬玄,李敬玄出面,父亲还关在东都大牢里,这一回凶多吉少了。又带了重礼感谢李敬玄。李治闻听此事,不但没有生气,反而立即赐李杰为零陵王,李俊为黎国公。这份诏书是嘉奖,作为李治本人,也不想宗室子弟为非作歹,可另一个意味,李杰封王,李明也休想东山再起。
可是问题总得解决,如何解决?所有大臣内心还是偏向将逃户召回的。也有一些策略,皆不大好,说出来,不仅是太子,许多大户人家都会仇视,这才是沉默不言的原因。
就在此时,魏元忠看不下去,上奏一书,书上写道:“立国之计,在于长远。宗室子弟坐享皇族之福,黎民百姓垂受承平之乐。昔与太子言,曰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隋疆域不及我朝广,户数达九百万,我朝立国,和平已久,仅四百万户。呜呼,兴替之苦……秦皇暴虐,欲始皇二世三世长存,非独霸之君,亦为子孙计。不虑子孙万世,何为清平?……逃户隐户祸乃社稷根本,吏卒呼啸于乡野,越积越重。然虑豪强之逼,天皇天后昏暗不语,群臣明哲保身默言。弗知二百年后,百姓增加,官吏随众,国费倍沉,豪强、僧侣免课,纳税平民愈少,臣不敢思。治者视若无睹,麻木不仁。豪强目光短浅,贪心不足。国若卵巢,倾亡之下,何以完卵?……臣痛疾而失首,呜呼哀哉!或二百年后,太极大明宫野狐唱晚,群鸦乱舞,乃今君臣之所愿哉!……”
书上,李治暴跳如雷,立即下诏派人将魏元忠拿到大理寺。
但前面钦差一离开,后面李治又下了一诏,着魏元忠立即赶赴洛阳议事。
这才是李威哭笑不得的地方,说他昏庸吧,某些大事头脑还是很清醒的。说他不昏庸吧,为了权利,将一个大好的朝局弄得乌烟瘴气。
魏元忠被带到京城,李治将他写的奏折拿出来,说道:“你知道你写了什么?”
“写了很多。”
“你放肆!”写逃户严重性可以,居然写唐朝不到二百年就要完蛋,还骂自己与皇后是昏暗,是麻木不仁,连秦始皇都不如,一个皇帝,都怕豪强,软弱如此。当真如此?一个豪强不怕,天下豪强那一个皇帝不害怕?
“陛下,不是臣放肆,是陛下对列祖列宗放肆。”
“你,你!”
“陛下,何必动怒。臣进的是直言,若陛下不想臣进直言,以媚惑君,臣做不出,那么臣就不语。但臣只想最后说一句话,就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一个最卑贱的商户与匠户,还知道置一点产业留给子孙。太宗文皇帝留下什么江山给了陛下?可陛下打算留什么样的基业给后代子孙?一个九五至尊的皇帝,居然连这一点都看不透,岂不是对列祖列宗放肆?”
不仅是怦击李治对逃户问题刻意回避,也隐诲指责他为了权利,搞出来的掣肘,使朝堂生生分裂。
“来人哪,将他拖下去庭杖。”
太监刚要动手,武则天在帘后说道:“且慢。”
然后从帘后转出来,说道:“陛下,此人忠烈,不可侮之。”
这一说,李治终于清醒过来,抹不下面子,干咳了两声,道:“是朕说错了。”
“不怕错,就怕知错不改,陛下或许还有药可救。”
“咳,咳!”李治气得再次干咳。
武则天则是妙目连连,心中却在想道,好一个魏真宰,还有那个狄仁杰,这两个大臣皆是一时难选的人杰,不知道自己儿子如何从千万人中选出来的。十分欣赏,心中都有了与儿子抢这两个人才的念头。
其实一干服侍的太监也扭过脸去,当作没有听到,这个魏元忠比朱敬则胆子还要大三分。史官更是小声地问:“这一段要不要记下来?”
武则天转过身说:“记!”
李治忍了忍,也没有办法,这些大臣威吓不起作用,就象这上书,不但骂了他,群臣大户一起骂了进去。满朝文武,那一个有这胆量?这样一想,火气下去了,语气也软了,温言说道:“朕也知,可是不易治理。若是举措不当,国家甚至会立即动乱,而不是等到两百年后。”
“也许有方法。”
“说来听听。”有比没有好,李治这几天为此都没有心思处理其他朝政。
“陛下,臣听说过举贤不避亲仇。”
“是,这才是君子之风。”
“臣也无奈,可有一个人也许有办法,但陛下不能抱着亲之,或者仇之的想法。”
李治与武则天皆茫然,这是谁啊,让李治又亲之又仇之?
“是太子殿下。”
“咳,咳,”李治又呛着了。
太子是皇上的儿子,只能说亲之,怎么说仇之,史官拿笔的手在发抖,小心的问:“这一句记不记?”
武则天这一回都不敢作主,倒是李治咬着牙说道:“记。”
然后又说道:“既然他有办法,又是太子,为何至今不言?”
“陛下,昔日臣陪太子殿下去少林寺为陛祈福,太子曾与臣交谈过此事。那时候太子还没有及冠,就有了一些想法。太子英明无比,又长大几载,这是国家的最大弊端之一,太子应当有一些更成熟的想法。”魏元忠将李威看得太高了,论权谋之术,李威未必很好,毕竟有一些前世的知识,彻底解决不大可能,能缓解的方法还是有的。去年交谈时李威也隐约说出,具体的未说,魏元忠也未问,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