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Γ庋谝院蟮墓飧粗行舜笠抵校拍芫×康募跎倭餮湍诤摹�
姜明也是这样想的,在崖山海战没有发生之前,一定要整合好台湾内部的事务,统一好发展策略,自己才好用心的策划抗元大计。
现在已经是正月了,如果和当初海都的约定不变,在三月初,海都就会举国之兵东来讨伐忽必烈,再加上南方气候日渐转暖,北方人耐不得热,就要返回,江南这个地界只要撑过半年的时间,形式就会大为扭转。
再则,不说半年的时间,几个月后,台湾所开垦的荒地就可以大肆的种植水稻等农业作物。按照台湾的地理优势,一年三季是可以保证的,那么只用这半年,以后大军将会有源源不断的粮草来源。再无后顾之忧了。
半年时间,如果是张鹤那边能研制出飞雷炮的生产工艺,在战船上装备,那么大宋的战船就算是扬帆千里,也无所畏惧。那个时候,就可以任意驰骋大宋海疆,让元军那可怜的战船不敢驶出港口。
而且,可以利用船队那惊人的运输能力,对元军实行跳跃式的进攻,在火药的支撑下,对于长江流域、粤江流域、闽江流域等等靠近水域的城市和地区进行袭扰,破坏元军的军心和鼓励沦陷区大宋百姓的信心。
那么,就会有更多的起义勤王队伍揭竿而起,相应大宋的号召。对于本地所驻守的元军和汉奸队伍一个沉重的打击,形成元军内部的恐慌和内耗,那么如果再形成以宣传的优势和攻势,对于以后的光复大业就会有很大的助益。
当然,这一切都要建立在步调一致的基础上,姜明从来也没有否认过朝堂上诸人的忠心,相信到了这个地步,能随之一起来台湾的人,基本上都不会存在那种投机心理,都是怀着对大宋的一片热诚而来。
但是好人或者是好心,不一定能办好事,从自己所知道的历史当中,不少公认的忠臣良将都变成了国之罪人。对朝廷忠心是一回事,有没有私心那是另外一回事。尤其是在这个关口上,姜明不允许有丝毫的差错出现。
另外,有许多姜明不便于干涉的朝政,将会由杨太后在稍后的几天之内颁布出来,其原意就是为了更好的使军、政分开。
包括有:第一,将兵器监从工部分离出来,成立军工部,张鹤任军工部尚书。由军队直接管理。第二,由户部丈量台湾所有可以开垦的荒地备案,普查台湾人口数量,并造籍注册。第三,由礼部调配人手,在台湾实行普及教育,包括同化当地的土著。第四,吏部完善朝廷官员配置,在朝廷之下,成立议政院,院长由张翔泰出任,主要构成人员有民众选举而出,主要的职责就是监察朝政走向。第五……
虽然在一定的范围内,姜明还是干涉了朝政,但是由杨太后宣布,充分的给了皇室一个体现尊严的机会。至于实施成功与否,对于杨太后和杨亮节这姐弟二人,想来自然有他们自己的门路和方法,就不是姜明所能操心的了。
朝议基本上维持了一天,到近晚姜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离开府政院,回到了自己的住处,陈宜中早就在那里等待着他了。
第五十五章 元宵喜讯
陈宜中见到姜明回来,得知在朝会上发生的一切之后,对于他的作法,保持了高度的赞同,其实在心里也暗叹姜明的机遇,自己就在三年之前的福州,也是想这样做过,但是被左右牵制,也许是和贾似道走的太近的缘故吧,始终摆拖不了误国的影子,只能黯然的将大权交予张世杰。
本来想军权交出来之后,专心朝政,但是由于自己的退却,随即连朝堂之上的话语权也被陆秀夫拿走,自己只能默默的退往占城,但是走了几个月之后,连官职也莫名其妙的被别人顶替,自己回来之后,只能尴尬的奔走在边缘的角色。
人走茶凉,陈宜中感到了一阵的悲哀,他原来觉得姜明这个人做事有些犹豫,不够果断,瞻前顾后,真的害怕其步自己的后尘,但是今天的表现,让陈宜中感到姜明成熟了,于是欣慰了很多。
对于朝廷一直没有表明要给自己恢复官职的原因,姜明也直言向他言明,是自己拒绝了太后要让他重回朝堂的意思。没有说明原因,但是陈宜中并没有怪姜明,回朝廷做什么呢?原来的左丞相位置已经被陆秀夫占据,是不可能让其退位让贤的,那么,回到朝廷里,也是屈就别的职司,对于原来的大宋第一首辅,无疑是一种羞辱,是陈宜中不能忍受的,还不如就保持现状。反而可以避免很多人的闲话。
之后,姜明与陈宜中商议了台湾的下一步的发展的计划,并要求陈宜中选出合适的人员执掌户部,本来姜明想把这个位置让吕师夔来做,但是这次的攻击计划,已经涉及了临安的攻击,再则姜明身边缺少人手,所以这次想让吕师夔同行。
由于户部牵涉到人口普查,。人口普查又牵涉到了姜明对于百官的牵制,就是说适龄人员,无论其家世,都要应召进入军队为国家效力。
户部把持在自己的手里,可以防。止以后官员的互相维护,再则,人口普查的结果,对于陈宜中今后实施“官有制”和“按需分配”的制度,是有着很大助益的。
姜明即日就要启程前往澎湖。岛,陈宜中将会代理姜明在台湾的位置,为此,两个人又谈论到夜深。
一转眼的时间,明天就是元宵节了,接到杨太后的。懿旨,说是希望姜明能够回到珠海一起共度佳节,但是姜明却是站在岛的另一端,静静的望着西方,在哪里出神。
就连鸿儿拿着披风站在自己的身后也没有发觉,。鸿儿也没有打扰他,在一边静静的站着。海风吹拂过二人的身体,把衣服带的呼呼作响,头发随着风儿左右的纷飞着,但是姜明好像没有感觉到一样。
他在想,也许张弘范现在已经做好了一切准备,。正在磨刀霍霍的注视着崖山吧,说不定比自己还要重视崖山的一举一动。
明知道是这样,。姜明也只能忍受住。理智告诉他,只能晚于张弘范进攻,才能使元军彻底的陷入到两难的境地。那样更有利于战局的发展,所以,现在他只能无奈的等待着元宵节的来到。
过了好久,姜明才从神游中醒来,看见鸿儿在一旁一声不响的看着自己,不由的有了一点点的歉意,伸手结果鸿儿递过来的披风,在对方的协助下。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元宵节我就不回去了吧!”姜明轻轻道:“马上就要开战了,又是一个漫长的征途啊!就算是回去,我也没有心思看什么花灯焰火的。”
“是皇太后召你回去呢?你不回去怎么可以呢?何况懿旨上说,皇上也很想念你。”
姜明默默的呆了一会,突然道:“那你替我回去一趟吧。”
鸿儿一惊,拖口而出道:“我才不回去,你不是答应我和你一起出征吗?”神色颇为显得有些不满意。
姜明笑了。其实他也不是真的想让鸿儿去,只是听她说了那个小皇帝,心里动了一下,觉的小皇帝这条线是不能断的,就比如说是自己知道的历史,只有小皇帝死了以后,大宋才算是全面的消亡,这说明了什么呢?
上下几千年的封建集权,还有所谓的天子传说,已经在大多数人的眼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理念,要不,就不会随着小皇帝的投海,崖山上下约二十万人基本上都自杀殉国了,这个说明了一个精神领袖的重要性。
自己以后要长年的征伐在外,要是一旦皇帝被别人所笼络的话,只需要一句话,自己再多的努力也会付诸于流水,这种事情是很可怕的。
把这个担心给鸿儿说了,鸿儿深以为然。当下表示愿意回去在哪里帮助姜明看着小皇帝,姜明却是摇摇头。
过了一会,有亲兵过来禀报,说是工兵营的张大人从鸡笼山前来,求见姜大人和侯将军,侯将军已经赶过去了,这里请示姜大人,是将人带过来,还是过去接见。
姜明心里一喜。张鹤能在这正是繁忙的时候赶过来拜见,无疑,是自己需要的有了重大的进展,忙示意自己前去。让亲兵在前面带路,就和鸿儿一起往军营赶了过去。
刚到大帐,就听到侯强传来的惊喜呼声,走进去,张鹤在一旁得意的笑着,侯强却是拿着一个竹筒一样的东西,约有碗底粗细,在顺着大帐的窗户缝隙朝外面看着,边看边发出惊叹声。就连姜明和鸿儿进来也没有察觉。
剩下诸人看见姜明进来,一起躬身行礼,被挥手阻止,走到侯强面前,拍了他的肩膀一下,想将他的注意力唤回来。
谁知到侯强肩膀一耸,竟然不愿意回头,被连拍了几下,才不耐烦的转过身来,看见是姜明,连忙行礼告罪。
没有计较这么多,把那竹筒状的东西从其手里拿过来,在面前左右翻看了一下,却是没有像侯强那样大呼小叫,也没有放到眼边朝外面看,递给鸿儿,却转过头问张鹤道:“可以看多远,测量过吗?”
张鹤得意的回答道:“最远可以看见十里之外的人,毛发表情如在镜中,工匠们已经尽力磨制,这已经达到极限了。”
还可以,姜明心里暗想,但是嘴里却是说道:“关于玻璃的烧制怎么样了,要是工艺成熟,加大此物的口径,架设于船上,相信可以看的更远。”
“大人说的是,属下已经调出专门的工匠负责此事,相信不久就会有好消息传出,现在琉璃已经渐渐的顺着大人留下的方法,用磁石尽量的吸取杂质,而且他们最近在煤矿附近发现一个小型的水晶矿产,虽然品质并不好,但是其中与水晶同生出一种乳白色的石头,用来炼制大人所说的这种琉璃,效果却是不错,另外还有深海净沙用来烧制也是不错,相信很快就可以批量生产此物。”
对于张鹤,姜明也没有办法,他始终把玻璃成为琉璃,两者虽然生产工艺相差不大,但是就从意义上来说,却是天差地别,但是也不好计较其的一时口误,只得别扭的听着,但是可能也就是姜明有些听不习惯,其他人反而更容易理解一些。
姜明当然不知道张鹤所发现的是石英矿,但是能够改进玻璃的生产工艺,也是一大进步,姜明也不计较用的是什么办法。只是欣慰了很多。
遂又问道:“张大人不会单纯的为了在望远镜前来献宝吧,还有什么好消息没有呢?”
张鹤听后还是很得意的笑了一下,昂然回道:“经大人点拨,飞雷炮已经渐渐成熟,现在用青铜做芯,外边辅助与铁衣,经过试验,可以连续发射二十炮儿炮身不裂,只是炮身烫的惊人,还是需要辅助于海水降温,但是工匠已经想出方法,加快发射速度了。而且按照大人之办法,加装了瞄准器械,虽不能说十发九中,但是已经可以达到平分之数。”
“什么办法?”姜明和侯强同时问道,他们都知道能加快发射速度和准星的意义,侯强是见过飞雷炮的威力的,要是在金门阻击的时候,发射速度跟上的话,他就可以边跑边打,那么只需几圈下来,自己可以毫发无伤的将元军尽数歼灭。
原来,自从姜明走之前交代好事情后,张鹤就马上亲自率领工匠攻关,但是就发射一条来说,主要就是填充发射药一条,颇为让人头疼,大小剂量的不同,还要装填和铺平,然后牵出印信,装置火药包,这一套工序下来,就是一个熟练的工匠,也要好久的时间。
但是姜明曾经提到的制式生产,却是提醒了他们,他们就麻烦一下,用竹子扎成圆盒扁状的竹笼,将测定好最佳距离的火药剂量摊放在其中,然后用油布裹住引信牵出,这样的话,在发射之时,只需要将竹笼放在炮膛之内,然后牵出引信,点燃发射之后,用挠钩将其勾出,既可以装填另外的一枚火药包,至少可以将发射速度提高三倍以上。
第五十六章 兵分五路
发射速度提高了三倍以上,已经让姜明和侯强欣喜若狂了,至于再听到张鹤所说的提高准确率的瞄准装置,在侯强的眼里虽然十分稀奇,但是姜明看来,不过是在炮身上面加上一个圆柱体的东西,丝毫没有姜明所说的那三点一线的道理。
这样就能保持百分之五十的命中,姜明还真的有些稀罕,那样不是远就是近,而且在后世了解的目测距离,他是一点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只觉得在抗战电影中,很多解放军用大拇指在哪里比划半天,就知道大概距离是十分的神奇的,只能把这个叙述给张鹤他们知道,至于能领悟多少,就看自己的造化了。
由于时间紧迫,这种铜芯铁衣的飞雷炮,也只是造出了六十门而已,这样,已经是尽了工兵营的最大努力了,但是至于装填用的发射药和火药包,却是足够每门飞雷炮发射二百次以上,也算是差强人意了。
勉励了张鹤几句了以后,姜明给其下了任务,在改造飞雷炮工艺的同时,要大力的生产,前期至少要保证每艘战船上有十门之数,张鹤不由的吓了一跳,十门,那么近千艘的战船,就至少要一万门左右,这还是姜明的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