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袁腾飞讲战争史-第9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速纵深推进,很快占领了战役支撑点,并与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机械化军构成了合围,将德军包围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从而使德军精锐鲍卢斯的第六集团军成了瓮中之鳖。在反攻斯大林格勒的战役中,瓦杜丁以灵活多变的战术,巧妙运用坦克,取得了很大战果。

由于瓦杜丁的出色表现,斯大林在1942年12月7日晋升他为上将。

1943年2月,曼施坦因集结了强大的装甲部队,重新占领了哈尔科夫。斯大林发现瓦杜丁的部队并没有太大的损失,为表示奖励,晋升他为陆军大将。

库尔斯克战役中,充分显示了瓦杜丁不拘兵法,审时度势,随机应变的高超指挥战术。昔日的农家小子,已经成长为名副其实的苏军名将。

就在瓦杜丁成了曼施坦因真正对手的时候,他却走到了生命的尽头。1944年2月29日下午,瓦杜丁率警卫员离开驻地前往第六十集团军视察工作。晚8时左右,瓦杜丁行至一个村庄附近时,发现有乌克兰民族主义游击队活动。当他停车查看时,遭到伏击,腿部受重伤。在基辅医院救治了6个星期后,瓦杜丁终因伤势过重,于1944年4月15日去世,年仅43岁。

赫鲁晓夫在回忆录中说,瓦杜丁本来可以注射青霉素而活下来,但使用这种药物必须得到斯大林的批准,而斯大林没有同意。他的理由是,青霉素不是苏联生产的(当时苏联不能生产),而是美国生产的。斯大林认为,美国为了削弱苏联的力量,有可能污染青霉素,因此,用这种药物治疗一位重要将军,这种风险不可接受。

瓦杜丁的国葬仪式在基辅举行,基辅市还为他建立了纪念碑。

瓦杜丁大将英年早逝、沙场殒命,人走了,仗没打完。不过,这时苏联并不缺乏将帅。除了像朱可夫那样的“消防大队长”,苏军还有很会打仗并富有个性的元帅。

战场上的死刑犯

在二战期间的苏联体制下,想打胜仗是不容易的,而罗科索夫斯基却被称为“常胜元帅”。他还经历了九死一生,是一个优秀的军人。

罗科索夫斯基生于1896年,“十月革命”后加入红军,一路摸爬滚打。在1938年苏联“大清洗”中,85个军级将领(中将)死了57个,罗科索夫斯基当时是骑兵军长,由于出生在波兰,又长期在远东服役,被加上了波兰间谍、日本内奸及可笑的破坏骑兵训练等罪名投进监狱。他还被假枪毙至少两次,要他交代同谋,面对死亡威胁时,他依然没有牵连任何人。在受到非人虐待时,他也没有对生命失去信心。战后,罗科索夫斯基在疗养的时候碰到斯大林,斯大林问他在监狱有没有挨打,罗科索夫斯基说挨打了,但他补充道:“我在那里知道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由于罗科索夫斯基为人很好,铁木辛哥为他说了很多好话,加上运气比较好,死神一直没有光顾他。

当时,在苏芬战争中,苏军很不顺利,斯大林决定放一些会打仗的人出来上前线,罗科索夫斯基就九死一生地活了下来。他再次穿上军装的时候,军法官这样跟他讲:“犯人,祖国现在需要你去服务,你的军衔暂定为少将,关于你的死刑问题以后再说。”

不过,斯大林忘记了罗科索夫斯基在“大清洗”时被判了死刑,他是作为死刑犯上的战场,一直到斯大林死了也没有撤销他的死刑。

罗科索夫斯基本来是第十六集团军司令,莫斯科保卫战前夕,他突然接到命令:将部队转给友邻的卢金中将,带集团军司令部到维亚兹玛去接收新部队。到了维亚兹玛,他惊奇地发现,应该等候在那里的几个师压根儿就不见踪影。于是,罗科索夫斯基试图和方面军司令部联系,但他发现和上级的联系已经中断了。仅仅几个小时后,斯摩棱斯克市市长冲进了他的司令部,大喊“德国人进城了”。罗科索夫斯基十分震惊,难以相信地问:“谁报告的?可靠吗?”对方回答说:“还用谁报告吗?我亲眼看到德国坦克就在大街上!”罗科索夫斯基只好下令立刻离开市区,在撤离途中,罗科索夫斯基的汽车在大街上与一队德军坦克迎面相遇,还好他的司机反应很快,迅速把汽车拐进了旁边的一条小路。就这样,罗科索夫斯基和他的司令部成员成了前线部队中唯一的幸存者,这是他又一次死里逃生。

罗科索夫斯基的为人,得到了熟悉他的人的高度认可。莫斯科保卫战结束后,罗科索夫斯基被任命为布良斯克方面军司令,他向总参谋部推荐自己的参谋长马里宁接任第十六集团军司令,没想到,马里宁强烈要求继续跟着他,而不去担任集团军司令。除了马里宁,罗科索夫斯基的参谋部人员都一致要求继续追随他。在数十年后的回忆录中,罗科索夫斯基对此仍非常感动。

罗科索夫斯基的参谋部是在1941年,他孤身来到斯摩棱斯克“救火”时,由十几个刚从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年轻军官组成的。罗科索夫斯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鼓励部下发挥主动性,放手让他们自己去想办法完成任务。在罗科索夫斯基的带领下,他的参谋部成了苏军中最杰出的参谋部,而他的参谋人员,也一直对他们的司令忠心耿耿。

谁敢顶撞斯大林

在参谋人员的鼎力协助下,罗科索夫斯基指挥的部队战术灵活,比那些只会机械地服从命令的苏军将帅强得多。更可贵的是,面对独裁者,罗科索夫斯基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意见。

1944年5月的一次军事会议上,罗科索夫斯基提出准备同时在两个地段突破敌军的防御。斯大林认为,应该集中兵力于一个地段。罗科索夫斯基没有像绝大多数苏军将领那样对斯大林言听计从,而是坚持说,在两个地段同时实施打击的方案更好。斯大林听了有些不高兴,让他出去好好考虑一下再回来。

罗科索夫斯基在隔壁房间思考了一会儿,但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自己,他回到会议厅,仍然告诉斯大林,在两个地段实施打击更为可取。斯大林再次反驳说应该集中兵力实施一次打击,但罗科索夫斯基仍然坚持己见。随后,会场出现了长时间的静默,斯大林让他再出去考虑一下,不要过分固执。

这次,莫洛托夫和马林科夫也随罗科索夫斯基一同出去,严肃地警告他顶撞斯大林的危险。马林科夫严厉地命令道:“同意斯大林的观点,其他什么也不要讲。”他们回到了会场,斯大林问罗科索夫斯基把问题想清楚了没有,罗科索夫斯基说他认为还是在两个地段同时实施打击更好。斯大林问道:“那么依你的观点,应以哪一次打击为主?”罗科索夫斯基回答说两次打击同样重要。会场再次出现了静默,熟悉斯大林的人都知道,这通常是斯大林爆发狂怒的前兆。但这次斯大林沉默了很久,说道:“难道真是同时实施两次打击更好吗?”最终,他同意了罗科索夫斯基的方案,这是斯大林为数不多的几次被别人说服的例外情况。

战争期间,罗科索夫斯基还闹出了绯闻。这段绯闻还被人利用来陷害他,不过他再次有惊无险。

1942年,在疗伤的罗科索夫斯基偶然结识了著名女演员瓦连京娜·谢罗娃。两人互相倾慕的消息迅速传开了。特务头子贝利亚得知后,那叫一个羡慕嫉妒恨啊,便向斯大林告密说:“谢罗娃去前线探望罗科索夫斯基,而且一直在司令部内留宿。”斯大林也羡慕不已:“谢罗娃?是那个美丽的女演员吗?她真是美若天仙。”

贝利亚一看有戏,接着说:“但元帅的声誉会因此一落千丈,我们该怎么办?”“我们该怎么办?怎么办?”斯大林慢慢地说:“我们该羡慕,贝利亚同志,我们该羡慕才是!”

突然,斯大林又笑着说:“罗科索夫斯基的妻子去哪儿了?”贝利亚回答说:“我会查清的,她大概撤退到后方去了。”“赶紧找到她,用飞机送她去罗科索夫斯基的司令部,让她跟谢罗娃去争吧。”说完,斯大林的脸上露出了恶作剧般的笑容。





08。滚滚红流向西去


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法国北部的诺曼底登陆,成功开辟了第二战场,使德军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为配合盟军的登陆战役,苏军发动了强大的夏季攻势。

1944年6月到8月,苏军在北冰洋芬兰湾对芬兰军队实施突击。投入此战的苏军,不仅兵力比芬兰军队多了1倍,火炮坦克多了5倍,航空兵多了2倍,并有波罗的海舰队支援,而且军队的素质已经在战争中提高了很多,战斗力远远超过1939年苏芬战争时的苏军,因此进攻十分顺利。8月25日,芬兰政府要求与苏联和谈。到9月15日,苏芬停止军事行动,19日签订停战协定,芬兰宣布退出战争。这次突击被称为“第四次突击”。

1944年6月23日至7月底,苏军发动了“第五次突击”,也就是著名的白俄罗斯战役。收复白俄罗斯,对苏军的意义很大,可以迅速进入波兰,攻占东普鲁士等德国本土。德军企图不惜一切代价固守白俄罗斯,配置了120万人,火炮、迫击炮近1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约1000辆,飞机1400多架。但此时的苏军更加强大,在白俄罗斯战役中投入了约250万兵力、6000辆坦克、5000架飞机,在白俄罗斯大地与德军进行了1个月的血战。最终,德国中央集团军群被击溃。

7月3日,苏军收复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7月13日,收复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7月23日,占领波兰重要城市卢布林。7月27日,苏军逼近里加湾海岸。同一天,苏军进抵波兰的比亚维斯托克城,控制了通往华沙的交通要道。8月1日,苏军已经逼近德国本土的东普鲁士。

白俄罗斯战役中,苏军向西推进了500~600公里,远远隔开了德军南北两个集团军群,开辟了进军柏林的战略通道。

为了配合白俄罗斯战役,7月13日至8月底,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发起“第六次突击”。到8月底,苏军不仅收复了西乌克兰,而且攻入了捷克斯洛伐克境内。

“救火队长”莫德尔

在苏军如火如荼的攻势面前,德军将领的日子一天比一天难过,但他们仍在拼尽全力维持,哪怕知道无法翻盘,也要战斗到底。二战期间,德军涌现出了一批出色的战术家。除了隆美尔、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三大名将之外,莫德尔元帅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一位。与三大名将显著不同的是,莫德尔是坚持到最后的一位。

莫德尔生于1891年,是那种天生就属于战场的人,一生都在为战争服务,战场是他纵横驰骋的舞台。1938年,莫德尔晋升为少将。从1939年参加波兰战役开始,整个二战,他都没有缺席。曼施坦因称他是群人中的强者,形容他为“鲤鱼池中的梭鱼”。

莫德尔在19位纳粹德国陆军元帅中,最注重仪容仪表。在阅兵时,他喜欢站在敞篷奔驰轿车上,将脚上擦得锃亮的长筒马靴,踩在前椅背上,再行举手礼,一副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姿态,令人印象深刻。

1941年6月,莫德尔指挥第二装甲集团军第三装甲师,参加苏德战争,表现出一往无前的非凡气概。在基辅会战中,他的第三装甲师作为基辅城的破门部队,出色完成了任务,得到了希特勒的信任与赏识。很快,莫德尔被晋升为装甲兵上将,担任第四十一装甲军军长。

1942年1月,莫德尔出任第九集团军司令。此时,主攻莫斯科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遭遇苏军优势兵力的顽强抵抗,苏军还对德军实施穿插和包围,切断了德军的后勤补给线。德军的指挥系统也被打乱,各部队之间失去联络,情况十分危急。莫德尔抵达集团军司令部时,看到的是一张张沮丧绝望的脸。作战参谋布劳洛克向新任司令官简要介绍了情况,莫德尔立刻在地图上指指点点,打算从这里切断苏军补给线,从那里对苏军侧翼进行反击。布劳洛克目瞪口呆,问道:“您为这次反击带来多少部队?”莫德尔哈哈大笑:“就我一个人。”这成为二战史上非常有名的故事。

面对不利局势,莫德尔依然保持着镇定和沉着,头脑冷静地分析了形势,向希特勒请求增调一个装甲军归自己指挥。

为此,他于1月20日抵达德军最高统帅部,并与希特勒发生了激烈争论。希特勒固执己见,毫不让步,莫德尔则大胆地问:“我的元首,是你在指挥第九集团军呢,还是我在指挥?”希特勒惊诧地抬起头,随即语气强硬地说:“我命令你把装甲军使用在格扎茨克!”莫德尔仍不服从,并坚决反对希特勒干涉他的指挥权。莫德尔说,他对前线战况了如指掌,而最高统帅部的人只能按地图进行判断。希特勒最终让步了,但他强调,莫德尔必须对由此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负责。

有了一个装甲军的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