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白话孙膑兵法-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端有弱有强一样,哪怕好箭,也射不中目标,军 队士兵强壮,配置得当,仍然不能战胜敌军。兵强,还须将和,才有可能胜 敌。       “安史之乱”,大家都知道。当安庆绪指使他老子安禄山的身边侍卫李 猪儿杀死他老子,自己继位登基后,唐肃宗曾派了九名节度使去征讨安庆绪。 这九名节度使包括在讨伐安禄山、史思明中屡立战功的唐朝名将郭子仪、李 光弼、王思礼等人。九名节度使统领的军兵合计约有五六十万之多,兵不能 算少,将也不能说不强,但唐肃宗却没有从九人中任命元帅,而让一个不懂 军事的宦官鱼朝恩去当观军容使,实际就是总揽军权的监军。让这么一个宦 官执掌兵权,那九名统兵的节度使如何肯服气,用兵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当 时郭子仪首先出兵河东,在获嘉县大破贼将安太清。安太清逃到卫州,安庆 绪出动邺城的全部军兵,由他亲自带领,去援救安太清。郭子仪设下伏兵, 诱使安庆绪贼兵中计,杀得安庆绪带兵逃跑,郭子仪拿下了卫州。安庆绪逃 回邺郡,在城中死守,郭子仪会同其他八名节度使,围困邺城。安庆绪十分 恐慌,派人去向史思明求援,情愿以帝位作交换。史思明当即自称大燕皇帝, 出兵攻陷魏郡,在那里驻屯观望。李光弼提出一条消灭敌军的计谋:“史思 明既然攻占魏郡,却又按兵不动,他明明是在等待我军懈怠松弛,想给我军 来一个出其不意,攻我不备。我们现在应该来一个分兵对敌,由我和朔方军 一同进逼魏郡,与史思明决战。我料想他必不敢轻易出战,我们就逼近他。 这里还有七路大军,足可攻下邺城。待邺城攻下,消灭了安庆绪,再会同围 攻史思明,哪怕史思明再狡猾,他也难逃灭亡下场了。”这本是一个十分高 明的计谋,可是鱼朝恩偏不同意,要让九路大军一同攻打邺城,还说什么兵 多容易攻下,然后再去攻打史思明。那几位节度使也都态度暧昧,谁也不愿 
  

作主,只是相互推诿,九路大军完全如同一盘散沙。就这样从乾元元年的十 月直耗至第二年正月,也没能攻下邺城。镇西节度使李嗣业忍不住满腔烦恼, 便独自领兵去攻城,结果被城上毒箭射中,第二天便不幸去世。郭子仪等下 令开挖河沟,用漳河水灌进城内。城内贼兵都搬到高处居住,粮食也光了, 十分危急。这时,史思明才领兵前来救援,因大军一时难于到达城下,史思 明便派出轻骑兵向官军挑战,官军出击,他们便四散退走,而待官军一回营, 他们又再来。这样一来,闹得官军日夜不安。扰敌成功,史思明又选出数队 壮士,扮成官军模样,四处拦截官军运粮车船,拦住就加以烧毁。官军真是 防不胜防,很快就缺粮了,各路官军都有了退走的心思。这时,史思明统领 大军直抵城下,几度交战,双方伤亡都重。后来,郭子仪等刚进兵布阵,突 然刮起一阵大风,一时间天昏地暗。结果双方各自奔逃。官军九路大军无功 而返。      唐军九路大军,可谓兵多将广,优势十分明显,但却损失不少,无功而 返,究其原因,就是将领不能同心协力。鱼朝恩不听李光弼的正确意见,众 节度使又各怀私心,不肯用命,这才被史思明利用,扭转了叛军必败的局面。 兵强而将不和,所以不能胜敌。      孙膑在论述了这两层关系后,又论述了第三层关系: “发者,主也。” 把君王比作射箭的人,并进而说明,箭好,弓也好,假如射箭的人不得要领, 不能正确发射,仍然不能射中目标。孙膑又明确指出,和射箭的道理一样, 当士兵配置得当,将领也协力同心时,君王如不能正确使用这支军队,那也 照样不能战胜敌军。说到这里,我们不由得想到了岳飞抗金的故事。岳飞训 练出了一支技术精良的岳家军,全军将士在岳飞统领下,上下一致,左右齐 心,誓死打败金兵,收服国土,所以连战连胜。岳飞正要挥师直捣黄龙,痛 饮胡虏血之际,南宋皇帝却连下12道金牌,硬逼岳飞退兵,还把岳飞捉回临 安害死,使得收复失地、恢复中华统一的希望破灭。这不正说明君王不能正 确使用军队的结果吗!岳飞是精忠报国的统帅,其部下将领同仇敌忾,誓死 收复失地,岳家军的全体兵士英勇善战,令敌军丧胆。可南宋皇帝却不让这 样一支军队去打金兵,收复国土,而是听信秦桧的馋言,一心屈膝求和,反 而嫌岳飞及其军队妨碍了他的和议策略,要捆住这支军队的手脚,在此情况 下,岳家军有天大的本事也是无能为力!      还有一个事例也能很恰当地说明孙膑见解的正确。秋收起义和井岗山会 师后,毛主席和朱总司令亲手缔造了中央苏区,随后苏区军民又在毛主席正 确战略思想指导下,接连粉碎了蒋分石的四次围剿,不但巩固而且扩大了苏 区,壮大了红军力量。可是,“左”倾机会主义者却夺去了领导权,把毛主 席等排斥在领导层之外,去搞什么 “御敌于国门之外”,让人数和装备都比 国民党军队差得很远的红军去和敌人打阵地战,拼消耗,结果是红军打不破 蒋介石百万大军的第五次围剿,而不得不开始大转移。长征初期仍是处处挨 打,连吃败仗。然而,遵义会议后,毛主席重新指挥,形势立即大变,红军 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开创了革命发展的新局面。同 样的红军队伍,在军力最强大时,由于 “左”倾机会主义者瞎指挥,不能正 确使用,就连吃败仗,损失惨重,而当毛主席正确指挥时,则能扭转形势, 战胜强敌,这不正是 “君王”能否正确“射箭”的道理吗?      其实,何止用兵,一个国家的各项事业,一个单位的工作、生产又何尝 不是如此呢!冗员充斥,人浮于事,领导不和的单位,绝不可能把事情办好。 
  

学学孙膑的论述,悟出点道理,会于事有补的。 
  

                                   行 篡       [原文'      孙子曰:用兵移民之道,权衡也。权衡,所以篡贤取良也。阴阳,所以 聚众合敌也。正衡再累既忠,是谓不穷。称乡县衡,虽其宜也。私公之财壹 也,夫民有不足于寿而有余于货者,有不足于货而有余于寿者。唯明王圣人 知之,故能留之。死者不毒,夺者不愠。此无穷……民皆尽力。近者弗则远 者无能。货多则辨,辨则民不德其上。货少则□,□则天下以为尊。然则为 民赇也,吾所以为赇也,此兵之久也。用兵之'译文'      孙膑说:动用民力去作战的问题,必须仔细斟酌。斟酌的目的是为了真 正选拔出有德有才的人。运用阴阳变化配合的规律,是为了聚集民众的力量 去对敌。要充分考虑一个地方的实际情况,才能恰当地使用那里的民力。私 人和公有的财物要统一安排使用。民众之中,有的人财物很多却贪生怕死, 有的财物少却不怕死。只有明智的君王和贤明的人,才能正确处理,适当动 用民力,使得牺牲生命的人不怨恨,被征用财物的人也不生气。……百姓都 会尽自己的力量。如果亲近的人不肯尽力,那就不可能让别人尽力了。如果 征用财物过多,就会伤害民众,从而导致民众对君王不满。征用财物少…… 君主就会得到全国的拥护。应该让百姓积累财物。我主张让百姓积累财物, 是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时间用兵作战……       [解析]      这篇文章论述的是保证战争需用的民力、民财问题,这是用兵作战的基 本保障。没有兵员补充,没有物资保障,任何杰出的军事家也是无法施展其 才能的,这正如中国的一句老话: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话虽老,道理却 是不会改变的。      这篇文章论述了这样几个观点:一是选拔贤德之人;二是聚集民众的力 量去对敌;三是要恰当地使用民力;四是动用民力时必须大公无私,对亲、 疏的人一视同仁;五是要爱护和积蓄民力。这五项都是保证战争供给的必不 可少的条件,是否做得到,是否做得好,对战争的后续保障关系重大。我们 不妨先看几个事例,再进一步分析。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之初,曹操力量并不强大,只是在打败青州的黄巾 军,招降30多万人马之后,他又实行了两项得力举措,这才一跃而为群雄中 的一支主要力量。这两条举措之一是实行屯垦,他选出黄巾降兵中的精锐, 组成著名的 “青州兵”,而让其余的军兵都去从事农垦,这样一来,他很快 就既有精兵,又有充足的粮草,实力大增。举措之二是在兖州招贤纳士。他 很快就招募到一大批得力谋士和勇猛战将。先是荀彧叔侄二人来投奔曹操, 一席谈话,曹操大喜,封荀彧为行军司马,封荀彧的侄子荀攸为行军教授。 荀彧又推荐兖州贤士东阿人程昱,曹操当即派人去礼聘。程昱见了曹操当即 推荐荀彧的同乡贤士郭嘉,郭嘉再荐汉光武帝的嫡系子孙刘晔,刘晔又推荐 了昌邑人满宠和武城人吕虔,满、吕二人又共同推荐平邱人毛彧。就这样, 曹操一下子得到了八名很有才能的谋士,真可谓一下子就人才济济,智囊满 堂。这些人后来都尽力地辅佐曹操,为曹操称霸半个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 曹操招贤纳士的消息传出,不但谋士前来,猛将也来。巨平人于禁带数百军 兵来了,曹操任命其为点军司马。陈留人典韦来了,此人后来舍命救过曹操 的性命。 
  

     不单曹操注意招贤纳士,孙权和刘备也是如此。孙权和鲁肃抵足而眠, 夜谈治国方略,可说是一段佳话;而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更是 千古流传的美谈。正因为曹操、孙权和刘备都能注意招贤纳士,爱惜人才, 重用贤能,所以他们才能在东汉末年的群雄中崛起,很快超过原本比他们力 量强大得多的袁绍、袁术等诸路豪强,最终形成三国鼎立之势。从他们的兴 起和发展,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用兵取胜、富国强兵之中,选用贤能是 第一位的要务,有了贤德之人辅佐,才能达成聚集民力、正确使用民力等项 工作,才能 “兵之久也”。在这三国中,蜀汉又体现得更为明显,刘备之所 以能结束四处亡命、寄人篱下的处境,不但有了荆州作为立足之地,而且取 得西川作为根本,进而治理好西川,达到了可以和三国最强大的曹魏抗争的 境地,其最重要的原因是礼聘并重用了诸葛亮。     孙膑在文中,用了很大的篇幅论述民力问题,百姓是立国之本,是建军 之本,这已被无数次历史所证明。爱护百姓,爱惜民力,培育和积蓄民力者 昌,反之则亡。这好比蓄水和用水一样,懂得蓄水为先,用水有度的人,他 便有源源不绝的水可用;而不知蓄水,只知滥用的人,必将面临河干湖涸, 无水可用的绝境。百姓就好比是河,是湖,英明的君王应该让河满、湖足, 才会长期有水可用。      人们都熟悉隋唐那一段历史,隋场帝不但连年用兵,而且大兴土木,修 宫殿、开运河、兴建扬州行宫,耗费何止亿万,他更到处巡幸游玩,经过之 处,所到之地,官员随从任意搜刮,供其享乐,弄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广大百姓走投无路,只好群起造反,最终推翻了隋朝统治。而唐朝开国以后, 尤其是李世民登基以后,十分注意减轻百姓负担,让百姓休养生息。他命令 五品以上京官轮流在中书内省值班,每次接见这些官员,都要问到百姓的疾 苦和政事的得失。他还让朝廷官员广泛推荐贤才,广开言路,让朝臣知无不 言,言无不尽。严格实行租庸调税赋制度,减轻百姓负担和徭役,几年之间, 百姓都富裕起来了,安居乐业,世道太平。在贞观元年至四年的时候,全国 一年判处死刑的犯人仅29人;一斗米仅卖三钱;东至大海,南至五岭,全国 范围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理想境界。当时出外旅行的人,可以不带 粮食,需要的时候,可以在道旁自取,那里有专供路人免费取用的粮食。这 样一来,民富国就强了,所以贞观年间,唐朝能做到四邻归服,疆界达到空 前宽广。      隋末唐初可说是个鲜明对比,引人深思,从中不难看出,国家怎样才能 富强。      不仅古代如此,近代和现代的中国也是这样。我们只需回忆一下抗日战 争的情况,就能明白这个道理。抗日战争到了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集中 主要力量用来对付抗日革命根据地,深沟高垒的囚笼政策,严密封锁根据地, 连续不断的大扫荡,烧光、杀光、抢光,使根据地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灾难和 损失。而国民党顽固派这时不但步步退让,消极抗日,还积极反共,封锁根 据地,不断搞军事摩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