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帝国三百年:赵匡胤时间-第1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上已无张文表,且说太祖赵匡胤。





南平已平


此前,老赵曾派使节卢怀忠到过荆南,行前,对他说:“江陵一带的人情人心,山川向背,我都想知道。”

卢怀忠回朝后说:“高继冲的甲兵虽然还算整齐,但全军不过三万人;每年虽然都丰收,但百姓被暴敛而疲困。荆南之地,南近长沙,东拒金陵,西迫巴蜀,北奉朝廷,整个形势很脆弱,要想占据此地,很容易。”

武平军周保权求援的特使来后,赵匡胤对宰相范质等人说:“荆南是一个四分五裂之国。现在,大宋出师武平,可假道荆南,一举而平之。这是万全之策也。”

荆南在武平之北。老赵的意思是:假途灭虢。

但为了稳住周保权,他先派出了赵璲去责备张文表。与此同时,安排了援军南下,武力支持周保权。

乾德元年(963)春正月庚申,太祖乃命慕容延钊为都部署,枢密副使李处耘为都监,率十州兵马,向荆南高继冲借道,说要讨伐武平张文表。但这时候慕容延钊已经生病,太祖想想,此役须少不得慕容大将军,于是诏令他可以乘“肩舆”(轿子)指挥湖湘战事。

大军未到,杨师б哑莆谋碛诰衬凇�

前锋李处耘闻讯之后,按理说,可以班师回朝了,但他知道此行,灭张文表不过是个由头,太祖本意是要讨平荆湖。于是,并不回师,派遣部下到江陵(今湖北荆州),向高继冲宣读太祖旨意,并申明假道前往湖南武平军的大军行动,请江陵为大军提供“薪水”,还特意声明:大宋讨逆军将从城外经过。

高继冲与僚佐谋划,最后以“民庶恐惧”作为托辞,不许宋军走江陵城外,但愿意供给兵马食用于百里之外。

李处耘不准,又遣使往说必经城外之意。

荆南节度副使、朝议郎、检校秘书少监、试御史中丞孙光宪对高继冲说:“中国自周世宗时,已有混一天下之志,今宋主规模宏远,我们不如早以疆土归宋,一可免祸,而公亦不失富贵矣。”

孙光宪是五代时为数不多的读书人之一,著作多种,其中传世的就有《北梦琐言》。我观此人奉行之“投降主义”,在历史大局中看,其实是“知天命”之举。南平绝非大宋对手,死磕,就是鱼死网破,必致湖湘生灵涂炭。乱世中,大宋建立,天命已归,此际之无谓抵抗就是玩火。孙光宪之“投降主义”此际实可视为“民生主义”。

但南平大将李景威不同意,他已经看出大宋此举就是假道灭虢,必须提防。他说:“兵法崇尚诡谲,所以城外之约,直接威胁城内,不可信也。应该严兵以待之!”又为高继冲献策说,“景威愿效犬马之力,请假兵三千,于荆门中道险隘处设伏,候宋兵夜行,发伏攻其上将,王师必自退却。尔后回军收张文表以献于朝廷,则公之功业大矣!不如此,恐怕会有摇尾求食之祸!”

高继冲说:“我家连年供奉朝廷,从无叛意。王师此来,必无此事,尔无过虑——况且真打起来,你又哪里是慕容延钊的对手呢!”

景威又道:“旧传咱们江陵诸处有九十九洲,说是若满百洲,则主我南平有王者兴。几年前,江心深浪之中,忽生一洲岛,已经满了‘百数’的瑞兆。但昨日闻听此洲漂没不存,这也是一件令人忧虑的怪事……”

李景威讲述这个神奇故事,意思大约是要南平主坚定信心。好像只要信心坚定,则第一百个洲岛就会出现。如此,则南平大业可成。云云。

李景威此言实在让孙光宪小觑。于是孙光宪呵叱他说:“你不过是峡江一民,如何知道成与败!且中国自周世宗时,已有混一天下之志,况圣宋受命,真主已经出来呢!王师岂是那么容易抵挡的!”

又对高继冲说:“圣宋受命以来,凡是军政处置,与后周比较,规模更加宏远。今伐张文表,如以山压卵尔。湖湘既平,岂有再借道而去的道理!不若我等早一点以疆土归朝廷,去掉各地哨兵,封存府库,以待王师。”

高继冲以为然,但还是心存侥幸,希望不至于“亡国”。

李景威长叹而出,自言道:“吾言不用,大事去矣!这样活着还有什么作为!”自缢而死。李景威也是一个血性汉子。五代乱世,有此类汉子死节,也是晦暗历史时段的一抹悲壮亮色。

于是高继冲派他的叔父高保寅奉牛酒在荆门之外犒军,一面借机观察宋师的强弱。

李处耘按照礼节接待了高保寅。

高继冲听说后,以为南平无虞。

当晚,慕容延钊大军也到,于是召高保寅,在帐中宴饮。而李处耘则趁慕容延钊宴请高保寅的时候,秘密带领轻骑数千从小道奔进,至江陵。

高继冲正在等待高保寅回来,忽然听说王师奄至,赶紧穿戴礼服,出北门惶恐迎接。在江陵北十五里处遇到了李处耘。

李处耘在马上与高继冲作揖,说宋军主帅很快就到,要他在此等待慕容延钊,自己则率亲军径入江陵城。高继冲等慕容延钊大军到,随之一同回到江陵城时,李处耘大军已经在城内分据要冲,严阵以待。高继冲看到城内四处都是威风凛凛的王师,旌旗甲马,布列衢巷,大惧,即时到慕容延钊府衙缴纳牌印,尽籍境内三州十七县。慕容延钊将高继冲派人奉表送到汴梁。

赵匡胤接受了高继冲的归附,策命王仁赡为荆南都巡检使,给高继冲下了一道表彰性质的诏书,任命他继续做荆南节度使。高氏亲属及僚佐各人按照品阶拜官,以孙光宪为黄州刺史。

太祖听到李景威当初为南平的谋划,说道:“这是忠臣!”命王仁赡给他的家里优厚的抚恤。

南平已平。





“啖食胖子”事件


慕容延钊大军过南平后,继续南下。

不久,克潭州。

随后,整军向朗州,这是武平军治所所在。

周保权开始害怕,急忙召观察判官李观象谋划对策。

李观象主张投降。他说:“咱们之所以请援于宋朝,是为了诛张文表。今文表已诛,而王师不还,那意思必将是尽取湖湘之地。平时武平军所依恃,北有荆州,以为唇齿。现在高氏束手听命,武平势不独全,不如归降天朝,还可以不失富贵。”

周保权想想也是,准备听从这个意见,但指挥使张从富等人不同意。他们见张文表作乱已平,而宋师继进不止,知来者不善,害怕为宋军袭击,于是相与据守。将境内桥梁全部拆毁,沉掉江中战船,伐木塞住通往诸要塞大路,以此迟滞宋师。慕容延钊至,一时没有攻克守城。

赵匡胤闻讯,使人告知周保权及诸将校说:

尔本请师救援,故发大军以拯尔难。现在妖氛已经殄灭,王师有大造于汝辈也!何为反拒王师,自取涂炭,重扰生聚!

这道诏谕很有味道,“有大造于汝辈”,意思是,你们如果归顺,不但不会失去富贵,还会给你们加官晋爵。

但周保权为左右所制,已没办法自主。这里也是个“权反在下”的大藩。

于是,王师决计继续拼力进讨。

慕容延钊分兵赴岳州,大破敌军于三江口,获船七百余艘,斩首四千余级,遂取岳州。又与武平守军大战于澧江,击败张从富等人。

李处耘此时做了一个凶妄的邪痞之事:他从俘虏中选择了几十个胖子,“令左右皆啖之”,让左右都来吃这些胖子,又给几个年轻健壮的俘虏脸上刺了字,放他们回去。

“啖食胖子”事件大恶!平荆湖,李处耘行事专断,延钊不快。军中有小校借酒逞凶,李处耘召来呵责。小校不满,到慕容延钊处编派李处耘坏话。又一天,李处耘在城中遥见有军士进入民舍,民舍中人大呼求救,显然,是军士在欺凌庶民。李处耘遣人抓捕军士,一问,原来是延钊部下掌管马厩的小官。李处耘对他处以鞭刑。延钊知道后,干脆将厩官斩首。按军人纪律,此人可斩可不斩。延钊斩之,就是向李处耘做姿态。从此,二人矛盾更深。于是,各自到老赵那里论奏。老赵“偏袒”,不问延钊,独贬李处耘为淄州刺史。李处耘心下不爽,又不敢多言,几年后忧郁而死。他大约不知道,因为“啖食胖子”,所以老赵对他这位陈桥功臣也有了厌恶。

这些被刺字的俘虏回去后,就开始传扬宋师如何“生吃胖子”俘虏之事,听到这个消息,武平人心恐惧,史称“闻者皆恐,遂溃”,听到的人都很恐惧,于是人心溃散。

慕容延钊乘胜鼓勇,长驱而进,攻克朗州,杀掉张从富。

朗州大将汪端,劫持周保权及家属,逃亡到长江南岸,在一处僧庙中惶恐不可终日。李处耘率师渡江,擒获周保权,将其押赴汴梁。

太祖释放周保权,不问他的罪过,并封他为右千牛卫上将军。

汪端此际还在拥众寇掠,慕容延钊用了一段时间,率宋师将其击杀。

初平湖湘时,太祖让薛居正来知朗州。当时正赶上汪端的逃亡之卒数千人啸聚山林大泽之间。慕容延钊大军有位监军使怀疑朗州城里一千多和尚都是贼寇的党羽,讨论对策中,准备将这些和尚全捉了,杀了。薛居正认为未必是事实,于是暂缓其事,并率众与慕容大军一道,剪灭群寇,抓获贼帅汪端后,审问得知:没有城内和尚们什么事。于是全城的和尚被薛居正救下。





赵匡胤麾下第一名将


薛居正,就是《旧五代史》的主编,我这部《赵匡胤时间》的重要参考书就是《旧五代史》。后汉乾祐初年,史弘肇领侍卫亲军,做事残忍,执法狠戾,没有人敢于触怒他。薛居正正做着刑部侍郎,对他的做法有不满。有一次,史弘肇的部下有人来告,说有百姓犯了盐禁,按法当死。判决就要定案了,薛居正看卷宗,怀疑此事未必属实,就召来当事人亲自审问。一问,知道事情原委了,原来是史弘肇部下的小吏与这个当事人有私人过节,所以借史弘肇的严刑峻法,想置人于死地。薛居正不客气,直接召来这个小吏审问。史弘肇虽然“怒甚”,也没有让薛居正屈服,坚持要执法公正。两堂对证,小吏承认了自己的诬告。薛居正救了一个冤民。

这些事证明了薛居正先生确有“弭冤白谤”的圣贤之心。在五代十国时期,在大宋剿匪初期,他不畏权贵,坚守法度,我甚为赞赏。此事足可浮一大白。

史称薛居正“气貌瑰伟”,相貌气质,俊朗伟岸,能吃酒,可以饮至数斗而不乱。品性也不错,有孝行,居家时很是俭约,为相十八年,以“宽简”得人称道。但史上对他有微词,说他胆小有畏忌,但我以为此评不确。薛居正是守身正派,不多事,史称“不好苛察”,不习惯苛刻地盯着谁谁谁的毛病,懂进退之礼。这样的人物,最适合出任宰辅。他应该是乱世结束后,为大宋带来祥和之气的最早的国家高级干部。

慕容延钊,则是赵匡胤麾下第一名将。

后汉初,他与赵匡胤差不多同时期从军。周恭帝即位后,任殿前副都点检,赵匡胤入都点检,是老赵的副手。赵匡胤称帝后,加殿前都点检、同中书门下二品。他与老赵是多年旧友,感情深厚。延钊病重时,老赵亲自选了良药封好送他。讨伐荆湖不久,慕容延钊病逝,老赵哭得甚为哀恸。

连负责礼仪的官员都觉得这个老赵太过了,就说:“为近臣发哀,哭声应按礼仪规定,不要过哀。”

老赵说:“我不知道哀恸从哪里来,我就是哀恸啊!”

慕容延钊与赵匡胤惺惺相惜,是那种英雄间意气相投的友谊。延钊大老赵十四岁,老赵称延钊为“兄”。史称太祖“常兄事延钊”。直到太祖即位,派遣使慰劳时,还以兄呼之。

我相信老赵和慕容将军的这份情谊很真诚,超越于君臣品阶之上。

慕容将军平定荆湖之后,剩有湖南辰州(今湖南怀化)一地未能攻下。

此地有锦、溪、巫、叙四郡,唐末时,为“蛮酋”割据,各自凭险自固,并不时出兵寇抄四邻郡县。

宋师既平湖南,赵匡胤认为辰州应该另有平定之法。于是秘使人寻找了解南人情性、通晓当地形势、沉勇智谋之土著,准备由其自治管理。

不久,地方推举了一个“辰州猺人”秦再雄,称此人“武健有奇略,蛮党畏服”。赵匡胤召他来京师,亲自与他谈话,觉得此人可任,于是提拔他为刺史,要他自己搭班子,所在租赋由其自行处理。秦再雄十分感恩,誓以死报。到得辰州之日,训练精锐士兵,得三千人。据称这些士兵“皆能披甲渡水,历山飞堑如猿猱”,都能披着盔甲过河,过山峰、越沟堑,轻捷得如同猿猴。他又亲自挑选了心腹亲兵二十人,让他们分头到境内诸蛮之地,传达朝廷怀柔之意。这些地方势力“莫不从风而靡,各得降表以闻”,全部归附了朝廷。

太祖大喜,召秦再雄到京师,在大殿当面给他奖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