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幻之盛唐-第3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到这里,我嘿然一笑,这不就是明朝各省三司使的原型。

如果按照这种设想的财政、民政、监察、人事、刑名诸权都被明确的官属给出来,节度使就变成一个纯粹的战区领兵官。

按下各种赞许和批驳的文章,我高声喊道

“给我请王山长和杜总编过来……”

按照当初打赌性质的约定,我提供给他解决藩镇和武人问题的短中长期一揽子方案——《强干弱枝二十三策》,(当然是我根据宋代赵普的删改版,去掉了文人领军,将兵不识之类已经证明负面作用的内容)。只要他能够实现至少一半,我就可以走出幕后,公开出面支持他的。

现在其中“以中枢掌兵、内外相维、兵将分制”等都已经基本实现,其他的削夺藩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为国用,汰其老弱充民间,清理亢官滥职等,也陆续部分实现,我也要实践一些诺言了。

 第四百零六章 就是哗众取宠

太极宫凝云阁,特赐的宫内宅里,领内侍监、宫台省大丞,兼闲、五坊、监内班等十余使的郕国公李辅国也在烦恼,

作为中贵第一人,虽然已经权倾朝野,通过察事厅,轻易拿捏住大量官员的和把柄,一声令下几同诏谕,无数人为之奔走,连几位政事堂宰相,也要侧目而避左右,军中遍心腹,衙下尽爪牙。

他本是出生于皇帝养马人之家的小奴。长相平凡,甚至有些丑陋,但因为粗通文墨,所以能够在一干的同类中拔举而出,他为取悦上司唯谨唯慎办事一丝不芶。最初在高力士手下做仆役,言听计从,可谓任劳任怨。相比那些同年已经拜内三省、监五局的公公,他的经历实在乏善可陈。

四十余岁才始掌闲厩(主管宫廷的马匹簿籍),后入东宫侍太子。才开始发达,当肃宗还是太子的时候,曾经多次被宰相李林甫陷害,处境危急,甚至被迫两次离婚。

在患难之中,李辅国给了太子许多抚慰,还冒着被杖杀的风险,帮他做了许多太子不方便出面做的事。又通过马嵬献策、灵武劝进一系列辅弼之功。那位陛下是个很容易念旧的,特别是身边已经寥寥无几的老人,因此,得位对李辅国一直相当信任有加,甚至到了宽纵的地步。

但他也十分明白,他的权势和风光,和那位陛下时好时坏的身体一样,充满了飘摇不定的因素。更何况权势也不是万能的,至少在南内那位宾天之前,还有极少数力不能逮的存在,所以他一直习惯把自己藏在幕后。

但是,

太子遇刺,似乎让他不可避免的一下被推上了风尖浪头,虽然没有人敢在朝野正式的场合中谈论一二,但是各种地下流传的文抄小載上,充斥都是各种以十常侍谋废主挟少帝为名的影射题材,不管怎么查也查不绝的。

偏生最要紧的京师房,又被人暗杀,暴出了那档子烂事,连那位一下不怎么理事的陛下,也颇有微词了。

明明我才是受害者好不好,他有些郁闷的想到,又点了一根醒神香,深深吸了一口辛辣的味道,让懒洋洋的感觉从骨子里驱逐出来,毛孔伸张的象浸过温泉一般舒适起来,有些泛散的精神,才重新凝聚起来。

可惜那京师房家伙死就死了。偏生手中还私藏了一些要紧地东西。一大笔活动费为名地钱帐下落。那些招待往来地名单。都随着身死没有了下文……

那位张皇后也不是个省事地主儿。妇人就是妇人。不识大体。也不知道方寸。只会乘着自己养病地由头。暗中挖内廷地墙角。她以为一边往英武军和殿内班里偷偷伸手。一边通过养侄女地干系。与雍华府上保持往来。就做得那么天衣无缝么。

为了陛下在面上地交代。也为了安抚那些心有不甘地臣子。他不得不付出相当大地代价。就算暂时被放弃地名位权势这些东西。他也有把握在事后重新拿回来。但是背上这个恶名。却是长久地麻烦。

他虽然从立场不待见这位殿下。也有过图谋地心思和能力。但是却无比地鄙视这种激烈粗暴且后患无穷地手段。要图谋那位太子殿下。有地是各种法子。谋取一个人地姓名。有时候一帖良药就足够了。轰轰烈烈地武力刺杀。是最不可取地下策。毕竟他是皇帝亲手设立地储君啊。没有被废一天。就一天是国家大统地象征。这也是在打朝廷脸面和威信啊。

难道是河北那群。被逼地走投无路地家伙。他心中突然萌生出一个想法。

“阿公……

就听见随身的小黄门,用一种尖尖的咏叹声呼唤,不由脸色一肃,自己才养了两天的病,底下人的就这般乱了方寸么。

“出大事了……

却是一种幸灾乐祸的喜调……

府上唯一的变化,就是那位出入神神秘秘的小慕容,换回了女装,变成一些正常起来。所谓的正常,也就是有人在的时候,不跳窗户,改走正门了。但这位哪怕是换了女装,但是只要站在我那些女人中,依旧是象鹤立鸡群一样的显眼。

虽然时候初晴守口如瓶,敏感如阿蛮、云容、都似乎察觉到了什么,不过倒也没有多说什么,也不会想到另一个可能性,不管怎么样,小慕容以保护为名,名正言顺的搬进永王家那位所在的兰轩里,不过府上这么多人,为什么只有她要人随身保护,这种问题是不需要我来考虑的。

兰轩里面还住另一位身份比较麻烦的人物,就是刘王傅家的那位大小姐,这两个曾经是手帕交的女人,因为各自的家庭背景正在冷战,哪怕就是门对门,也颇有些老死不相往来的情形,再丢进熟人小慕容这只性别取向特殊的鱼进去,不知道会碰撞产生什么样的火花来。

刚刚以权谋私带了建宁王李》|:一堆儿女情长抱头痛哭的肥皂剧,搞的心情郁闷的我,坐在书房里和薛景仙一起喝茶。

“最好的结果,就是这样僵持下去……不想深究,别人也没有发作的理由……”

因为殚精竭虑的多,胡子已经有点灰色调的薛景仙,用同样用叹息的声音回答我,这位前陈仓县令为我服务了几年时光,却仿佛已经过了很久一般。

作为我半路出家,被我半绑架班胁迫来的第一位谋士,自从他曾有的家人全部死难在长安后,至今没有结婚也没有重新组成家庭,身边除了两个特意拍去服侍起居的女子,孑然一身,也没有多少财产。连唯一一个在王维手下效力的族弟薛义昌,也没有多少来往。

相比温哲孜孜不倦不择手段的营钻精神,或者崔光远淫浸官场,老于世故的狡谲,唯一突出是可靠与忠诚而已。这些年,他越来越少质疑我的决定,却始终在我每一个决定背后,默默出最大合理化的实施计划和推演结果。

“难道我们都没法做点什么……”

我有些失望的放下苦到舌根里的岩茶,这就是后世武夷山大红袍的老祖宗,叫晚甘侯,每年都靠山民冒着摔死的危险,用以段绳子和几个木锥爬上绝壁采集,就那么斤半的产量,还是小东西直接从内库里顺出来的。

“天家的大统之事……素来不是那么相于的”

“大人不是一向无心参合这些事……以说是出于维护宗室的立场。的多了,太子那边,倒要有想法了,所谓三人成虎啊……”

上次找养伤中的太子小白关说厉害,促进他的求情疏,已经算是极限了,如果不是有身为宰相之一李泌的奏书为呼应,麻烦和干系也不会小的。现在想来,小白的表情似乎有点奇怪的郁闷。

“那你说我……不是出头的太早,以至于失去了先手,也失去了对后事的控制……

“或许是这般,但是大人若不出手,建宁王只怕连申辩的机会都未必有了……

“只能等到太子将来既得大统,才有转机把……”

叹息声,虽然我出手干预,但结果还是无法避免,唯一的变化,就是建宁王保住了一条性命而已。

朝廷发落的动作很大。

东宫人员大换血,牵涉在案的太子内坊、三府三卫,十率卫士,多达一千八百多人,被群体流放岭南,太子小白身边的武装力量,几乎被一扫而空。倒是在体制外以监国名义建立的那些斥敌、宪军、参议、虞候各营团,因为牵涉到几乎是朝廷强力军事集团的背景,只是被强制解散而已,悉令各归本属。

继成如蓼的神策军之后,管崇嗣的神武军,也被从八个营个升格为左右厢体制的十二个营,分为五千人的马军和一万人的步军两大系统,以左右军使分领之,又从殿中监派遣护军中尉,名为检校实为监军。新多出来的四个营全是具装的马军配备,光从剑南军监司调拨的兵器甲仗,就价值数十万。虽然编制增加了,但实际上神武将军管崇嗣被进一步架空,如果没有马、步护军中尉的副署,他手中能够直接调用的武装力量,只剩下亲军营和中军帐的虞候们。

虽然气氛和局势有些紧张,但是身为长安人的生活还在继续,平康里也照样艳帜高张,暗香浮影迎送如潮,相比,人们更津津乐道的是,又有谁犯在了中宫的那位绝不打脸的兰阿姨手中,那位梁蛮子沉寂了许久之后,又开始到处找人的麻烦,把那些不入流的司衙署局折腾的鸡飞狗跳。

顺便在酒热耳酣之际,在同样醉醺醺的同伴和如花解语的娇儿面前,用所谓最新的内幕消息,吹嘘一下自己是如何个消息灵通的。

一个消息,迅速冲淡了前些日子一连串变故所带来的愁云惨淡,

毕竟轰动一时的太子遇刺,建宁王涉案,都是很遥远的事情,只有这个消息,才切关他们的将来和前程。

长安几个学子聚居地段,变的气氛汹涌潮动起来,常常可见三五成群,行路冲冲的学子,想见就热切的打起招呼,然后聚做一团神神秘秘的争论起什么来。

而一切的始作俑者,便是这新出的文抄上,

“斯功名,国家公器尔,非私私相受得……

新登的刊头上,开首就是如此显目大字,然后从旁才小注一行,建言科举二三事。

上书改易科举体制,这可是前所未有的大事,象一枚重磅炸弹,

此时的科举形式主要还是自考,也就是闭门寒窗苦度自考,只有那些大户之家才有象样一点的私塾家学,而只有一些繁华富庶的名城大邑,才会出现一些官私背景,成规模的书院学堂之流。但相对全国人口来说,哪怕是有心科举的人群来说,比例实在太少。

唐代的科举制度,还在发展初级阶段,只有乡试和京试两级,也没有象后世那样形成县、州、省、都一个完善而整密的体系,报考的人来自各级学馆者,称生徒,由学馆荐举学成者,送尚书省参加考试;未入学馆而直接来自州县者,称乡贡,他们首先自己在州县报名,经州县考试及格后,举送到尚书省参加礼部

唐代科举考试并不糊名。应考者姓名对主司是公开的。作为主考的官员,人为的因素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往往容易凭借个人的好恶和亲疏来选士,常常成为舞弊和徇私的死角。因此那些象杜甫、杜牧、之流的才学之士不但要靠成绩好,还在在考试前先通过诗文歌赋打出名声和影响,来引起考官的注目,以获得更大的机会。

科举的项目主要以官定六学为纲目,然后在不定期的辅对应特殊需要的制科,最热门的是进士科,而最尊荣的却是秀才科,这个秀才与后世的秀才不同,乃是选拔锦绣之才的特科,也是公认的头等科目,当然此时尚未形成状元、榜眼等说法,只有在琼林宴的时候,会选出两个最年轻俊美的举人,作为监酒行令的探花郎,科举第一名被称为头甲或者傍头,因为接见时站的是离皇帝最近的螯阶上,因此成为独占鳌头的来历。

一般情况下头傍的举人会被选入翰林院之类的机构,做为人才储备起来。只有二傍以后的排名,才会在吏部的考碣试后被有选择的放任地方,充任一些最底层的县尉、县丞、主薄等末品官,一步步积累政绩爬上来。

武举之制始于长安二年(702。州县以下习艺者每岁如明经、进士之法选送于兵部,进行课试。所试科目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等;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上述各科考试通过,兵部即可除官给禄,不必如文官须再经过吏部试才能释褐任职。

虽然说在后世以科举入相是正途,但在唐朝以武将积功拜相也是很平常的事情,相比需要苦苦熬资历的文官仕途,对一百多年来一直保持对外开疆战争的唐朝来说,从军无疑是一条升迁的高速电梯,是以王维、岑参、杜甫、李白这样文才风流的一代名人,也对投军报国抱以相当的热情。

虽然唐朝的科举制度还在初级阶段,但是他选士的范围和知识面之广,却是后世宋、明所无法企及的,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象明经科选的固然是熟读经史子集读好的人才,而明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