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鸦片战争实录-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样,既可防止白银流出,银价也不会上涨。然后研究理财之方,就会给天下万世臣民造福。
 
奏文的结尾说:“臣愚昧之见,是否有当,伏乞圣鉴。谨奏。”
 
道光皇帝为这篇奏文所打动,把其抄本分送各地的总督、巡抚以及盛京、吉林、黑龙江的将军,征求他们的意见。
 
他的打算是,把复奏最好者任命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令其负责禁烟的工作。
 

第25节:皇帝奋起
   

第五章 点燃导火线
 
皇帝奋起
 
如果把这部著作的内容写成小说,也许明确地写成公羊学派的革新官僚与保守的富裕阶层之争更为有趣。还可进一步把前者限定为宣南诗社,后者限定为公行,即宣南诗社与公行集团的斗争,这样就会简单明了了。
 
中国曾经摄制过一部电影,片名叫《林则徐》,其主题当然是鸦片战争。有篇文章记载了在拍制这部片子时,有关人士曾作过种种的讨论。读了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在选择与主角林则徐对立的人物上所煞费的苦心。
 
为了让观众明白易懂,可以明确地区分好人和坏人。好人当然是主角林则徐,但问题是在设定谁是坏人上。据说最初有人主张设定为公行总商伍绍荣。但是,有人认为把一个民间人士伍绍荣作为享有兵部尚书(国防部长)待遇的钦差大臣林则徐的对立面,很不相称,因此没有采纳。
 
当时是极端的官尊民卑的社会,伍绍荣被林则徐叫去时,恐怕首先就要下跪。从表面上看,他们的身分确实相
 
差很大。但是,伍绍荣背后的经济力量是巨大的,其分量足以与钦差大臣相比。
 
摄制影片的有关人士放弃了伍绍荣,一度曾考虑把水师副将韩肇庆当作坏人——即所谓的投降派代表。韩肇庆是臭名昭著的人物,他协助鸦片走私,获取百分之二的默许费,却以缉私有功而升官。这个人物官职确实不低,但他是靠商人的财力来豢养的,其地位显然在伍绍荣之下。
 
影片只好把公行的监督机构——广东海关监督豫厚庵[;即豫方。——译者注'当作坏人,让他跟林则徐尖锐对立。广东的高级官员在有关鸦片和海防等问题联合上奏时,一般都是由总督、巡抚、提督和海关监督四人联名。从地位上来看,他相当于财政部副部长,所以级别还是够格的。
 
但是,问题是予厚庵究竟是不是投降派的代表。从个人关系来说,他跟林则徐十分亲密。林则徐任江苏巡抚时,予厚庵是当地管财政的长官。从林则徐的日记可以看出,不论是在苏州还是在广州,他们都象亲戚一般来往。林则徐被革职离开广州时,甚至把行李托他保管,他们的关系并不象电影上所看到的那样互相仇视。予厚庵的职务是监督公行,可能有时是站在维护公行的立场上说话,但并无证据说明他积极进行投降活动。他在影片中充当的角色,令人感到有点可怜。
 
闲话说得太多了。如果在宣南诗社和公行集团之争的小说中,双方都施展了策略,那恐怕就更有趣了。
 
在公行集团中可以看出有施展策略的痕迹。许乃济的弛禁论与广东复奏,令人感到步调配合得太一致了。
 
另一方面,宣南诗社方面的严禁奏议与林则徐的被起用,似乎也太巧合了。
 
不过,许乃济曾奏请皇帝命令广东官员进行调查,所以互相勾结的可能性很大。而黄爵滋并未要求起用林则徐。
 
究竟要起用谁来担任解决鸦片问题的工作,这完全要由道光皇帝来决定。由于辅佐的首席军机大臣是保守派的穆彰阿,所以他要起用革新派的林则徐。
 
国家的财政日益拮据,道光皇帝早就考虑应当在这方面采取坚决的措施。正在这时候,黄爵滋呈上了奏议,皇帝大为高兴,心里想:“这是个办法!”但他觉得黄爵滋的资历和经验都不足,不宜担任钦差大臣。因此把黄爵滋奏文的抄本分送各地的地方长官,征求他们的意见。
 
在二十多名总督、巡抚、将军当中,全面赞成黄爵滋奏议的仅有以下四人:
 
湖广总督林则徐
 
两江总督陶 澍
 
四川总督苏廷玉
 
河南巡抚桂 良
 
其他官员的意见虽然原则上赞成严禁鸦片,但认为处以死罪太过分了。连两广总督邓廷桢也认为死罪太过,应改为墨刑。一个人如处以墨刑,就再也不能在人前露面,所以应当说也是相当重的刑。
 
从当时的疆臣表(地方长官名单)来看,半数以上是满族,而全面赞成黄爵滋奏议的四个人当中,满族仅有河南巡抚桂良一人。后来与鸦片战争有关系的直隶总督琦善、云贵总督伊里布以及浙江巡抚乌尔恭额等满族高级官员都认为死刑不妥。
 
要严禁鸦片,而且要处以死刑,这是一次重大的改革。从现状来说,当时人们是公开吸食鸦片的,谁也不意识这是犯罪。这就好似日本战后一度盛行大米的黑市交易,谁也不认为这是违法。
 
黄爵滋的严禁论正是要把这种现实颠倒过来。
 
在所谓的“现实”当中,除了公开吸食鸦片外,也包括官吏受贿,奢侈浪费,以及贵族靠世袭来过着舒适的生活。要推翻这样的现实,这些人就会陷入困境,所以必然要趋向于保守。
 
弛禁论是要使法令接近于现实,也可以说要使现实变得更加巩固。不仅公行会因此而获得直接的利益,而且保守派一般都赞成弛禁论。
 
严禁论则恰恰相反。
 
不论是采取什么样的形式,只要改变现状,对他们来说都是危险的。
 
尤其满族是少数民族来统治中国,他们认为最上策是继续维护过去的体制。他们以前是象走钢丝似的在狭窄的小路上走过来的,稍微有点摇动都是危险的。所以尽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大家都吸食鸦片也可听之任之。总之就是不能改变现状。满族的大官儿是这样的心理状态,当然不会赞成把吸食鸦片者判处死刑。
 
不过,唯有皇帝是例外。他虽然也是满族,但他和同族的臣子的处境还有所不同。军机大臣以下的满族大官,尤其是担任要职、很有权势的官,大多享受着荣华富贵。他们一方面剥削人民,另一方面也蚕食国家财富以自肥。所以国库日益空虚,皇室曰益拮据。
 
而且半个世纪前就是乾隆盛世,人们动辄就和那个时期对比,道光皇帝对此当然忍受不了,经常大发脾气。他心里想:“为什么到朕这一代必须要这么节俭呢?”
 
其最大的原因是人们买外国的鸦片,白银流出国外。税收无法增多,也是由于人民吸食鸦片不干活。流出到国外的银子本来是应该进入国库的啊!
 
道光皇帝痛恨鸦片。
 
他暗生闷气,决定这次要彻底禁止鸦片。
 
于是首先从自己的身边开刀,把皇族、宗室中吸鸦片的家伙拿出来示众。
 
他惩罚了侄儿庄亲王。
 
剥夺了辅国公溥喜的称号。
 
削去了三等伯爵贵明的爵位。
 
以前上奏弛禁论的许乃济被赶下了四品官太常寺少卿的宝座,降为六品,受到了“休致”停职的处分。
 
接着,严命各省切实惩办鸦片犯。地方长官慌成一团,开始抓捕鸦片犯。当时吸食鸦片到处都是半公开的,要抓多少有多少。不过,哪个社会看来都差不多,当时被抓捕的大多数是没有私下了结的门路关系和没有钱行贿的人。
 
道光皇帝督励大臣要以“蛮勇”来对待根除鸦片的工作。
 
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九月八日的上谕说:“务当振刷
 
精神,力祛积习,勿生观望之心,以副朕意!”
 

第26节:林则徐登场(1)
   

林则徐登场
 
前面淡到皇帝把黄爵滋奏文的抄本分送各地,而各地长官的复奏一到,皇帝就亲自审阅。
 
“这篇最合朕意!”皇帝选中的是由武昌用快马送来的湖广总督林则徐的复奏。
 
其内容,不用说是全面支持黄爵滋奏议,他还进一步就具体的办法提出了建议。他长期从事实际的行政工作,不空谈理想的议论,而是脚踏实地实行。他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实行,可以称之为分阶段完成的策略。比如黄爵滋只简单说了戒烟“给予一年的期限”,而他却补充建议说:
 
……将一年之限期划分为四限,劝令吸食鸦片者自新,分阶段递加罪名。第一限内自新者,准予免罪。第二、三限内自新者,虽不免罪,但可酌量减轻。过了第四限仍不自新或自新后重犯者,“置诸死地,诚不足惜矣。”开办烟馆者,贩卖鸦片者,以及制造烟具者,均和吸食者同样处以死刑。严刑峻法易于使无辜之人获罪,但对吸食鸦片者不须这种担心,对嫌疑犯甚至无需审问,只需令其静坐即可。真正有瘾者时间一到即成瘾性症状,“情态巳皆百出矣。”这种审讯最简单不过了。如告发无辜之人,企图陷害,真相立即可以大白,告发人反而要受到惩罚。
 
林则徐力主禁绝鸦片的言词是十分严厉的。他说:“若犹泄泄视之,数十年后,中原几无以御敌之兵,且无以充饷之银。兴思及此,不能无股栗!”
 
他提出了鸦片可以亡国的警告。
 
皇帝当然不会不知道林则徐和黄爵滋都是宣南诗社的同人。但这不过是选任为解决问题的人偶然同提出问题的人亲近而已。不过,也不能说纯粹是偶然。看来是始终注意这个问题的团体中,很自然地出现了提出问题的人和解决问题的人。
 
皇帝决定立即把林则徐从武昌叫到北京来。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阴历十月七日,林则徐接到了吏部(内政部)“来京陛见”的通知。
 
他从武昌动身是十月十一日。本来接到拜谒皇帝的命令,应当即日动身。但十月十日是庆祝皇太后万寿(生日)的口子,需要由总督阅兵,因此决定在过了这一天之后再动身。
 
谈一点题外的话。从这一年算起,第七十三年是辛亥年(一九一一),清朝在这一年灭亡。虽有阳历与阴历的差别,但在同一个日期十月十曰(即所谓的双十节)、同一个地方武昌所响起的枪声却宣告了革命的成功。当那些穿着立领制服的革命青年们高呼共和国万岁的时候,这个城市里的八十岁以上的老人恐怕还会记得当年总督林则徐在百官们的欢送下。精神抖擞地动身赴北京的情景。而今天的八十岁老人,在辛亥革命那年也已经二十来岁,正是热血沸腾的青年。我们如果把历史这样地搭上桥梁,历史就会一下子跟我们靠近了。
 
从武昌到北京花了一个月的时间。
 
十一月十日,林则徐到达北京城外的长新店[; 即长辛店。——译者注'。连休息的时间也没有,第二天就赶快入朝参见。
 
一清早他就进了乾清官,登陛跪伏在玉座之下。林则徐的日记上记载,皇帝准许他坐在毡垫上,垂问达三刻之久。一刻为三十分钟[; 清代沿用地支纪时,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为二小时。每一时辰分为四刻,一刻为半小时,不同于现在的一刻是十五分钟。——编者注'。
 
第二天又被召见,垂问二刻。
 
对林则徐特加恩宠的“紫禁城赐骑”是在十一月十四日宣旨的。准许臣子在紫禁城内骑马,十分罕见,由此可知皇帝对他是如何地信任。
 
他这一天这样打扮:
 
朝服上有表示三品官以上的九蟒五爪花纹,补服上刺绣着表示一品文官的仙鹤。腰间系着的朝带上有四个镂金正方形版,版上镶着红玉。脖子上挂着珊瑚的朝珠。上殿时必须要用右手紧握朝珠,不让它发出声音。
 
不过,林则徐是骑在马上,两手握着缰绳,所以朝珠发出咔嚓咔嚓的响声。
 

第27节:林则徐登场(2)
   

“朝廷”一词来源于早朝进行政务的地方。阴历十一月中旬,北京的气候已经很冷了,寅时三刻(上午四时)骑马上朝是相当早的。当然,宫内是灯火辉煌。
 
从天安门到中门站着仪卫。
 
林则徐打着杏黄伞(盖伞)和青扇飞虎旗,带旗枪六根、青旗八杆、前引二人、后从八人。马身上装饰着华丽的缨子。
 
俗话说南船北马。中国北方人爱骑马,而南方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船,不擅长骑马。林则徐是福建省侯官县人,是道地的南方人,而且又是文官,对骑马很不熟练。传说林则徐骑在马上轻松地走进紫禁城。听起来好象十分威武,其实他是两手紧攥着缰绳,显得十分紧张。
 
据林则徐的日记上记载,道光皇帝看到林则徐骑在马上战战兢兢的样子,对他说:“你不惯骑马,可坐椅子轿。”他赶忙“叩头谢恩”。
 
椅子轿又名肩舆,是在八人抬的舆上面再放上一把椅子。坐在这样的椅子舆上,脑袋当然比骑马还要高。这也是一种破例。
 
林则徐从第一次入宫参见之曰起,一连八日都被召见。这确实应该说是前所未有的破例。
 
振奋的道光皇帝看来对林则徐相当满意,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