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往这种冲锋是无往不利的,再勇敢的清朝士兵见到白刃进攻都吓得狼狈逃窜,与清朝军队屡战屡胜的战绩也在支撑这些疲惫的士兵。
一路上密集的子弹,横飞的弹片打倒了无数的日本士兵,但是这些都吓不倒第十旅团的士兵,在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之后,第十旅团的先锋终于与对面黑衣军接触了。两股黑色的巨流猛地碰撞在一起,激起血花无数。两军前面的几百人几乎立刻战死。第二批士兵来不及思考继续进行着殊死的搏斗。
惊涛拍岸,激起千堆血,不过片刻,已经有超过1千人倒了下去。赵刚心疼无比又无可奈何,大喊一声“跟我来”,带着亲卫队冲向战场。
进入战场,赵刚才感觉到白刃战的残酷,面前都是敌人的明晃晃的刺刀,并不知道那些会终结自己的生命,唯一可以信赖的就是手中的刺刀。
对面一个小鬼子冲了过来,与赵刚对上了,赵刚大吼一声端枪直刺,矮子略微后退一步,同时猛力荡开赵刚的步枪,一瞬间的功夫,一个垫步,直刺赵刚胸口。
小鬼子满以为这下会将赵刚捅个对穿,没想到赵刚敏捷的向后一跳,小鬼子的刺刀落空了,人一个前倾。一旁的亲卫轻易的将刺刀猛地扎入了小鬼子的肋骨,在战场上一个强手再强也比不上团队的配合。赵刚等人就像一个锥子一样扎入了日军薄弱的防线。
短短的几十米,赵刚已经负伤多处,亲卫也死伤众多,手上的枪也变得越来越重,但是赵刚等人仍然在前进,面对的对手也越来越弱,越来越少。突然间赵刚发现自己面前竟然没有一个日本士兵。
应该说日本的刺杀技术还是很过硬的,但是疲劳让他们的实力有所下降,但是对面军队的实力强大才是他们败亡的主要原因,在赵刚穿透日军阵地之后日军崩溃了,大批日军嘴里发出骇人的叫声,将后背离给敌人,留给了大队以逸待劳的骑兵。
这场战斗史称血岭之战,第十旅团立见尚文旅团长以下7800人全军覆没,赵刚部也付出了死亡1100人,受伤2300人的惨重代价,被迫进行短暂的修整。
这时的清朝败军已经大部分退到了赵刚营地,被赵刚收编,从败兵口中得知:“袁世凯被流弹击中,不治身亡。”
赵刚闻言叹息,对于袁世凯他并无恶意,相反地对于这个未来的强人有一定的好奇心,没想到竟然死在乱军之中,真是时运不济。
两天后,面对滚滚而来的日军大部队,赵刚率部(三千余人)用一个巨大的旋转攻势连续击退第九,第六,及第二旅团的冒进,他以极其悬殊的兵力(人数大约为1:8),击打在滚滚前进的日军侧翼上。三天之内,原本向北的日军纷纷溃败,漫无秩序的逃过了汉江。随后赵刚率领骑兵突进百里,装出一副攻打汉城的样子。日军大惊,全军回师汉城,被赵刚趁机伏击回援日第七旅团,击杀旅团长西宽二郎,救出了被困的聂士成部。
但是,在与日军的对抗中,赵刚部损失惨重,五千平寇军伤亡殆尽,不得不带着将近三万军心丧尽的败兵撤退到丹东。
当然,赵刚临走前,做了一件事,一件让朝鲜人刻骨铭心的事情。
“老乡啊,我们是抗清援朝的日本第十旅团的勇士,为了让你们国家富强起来,不远千里过来打击清朝人。”
“当然啦,我们这么远来,你们应该支持一下吧,我们都很好打发,只要交出所有值钱的东西加上大部分粮食就可以了。”
“什么,那位大叔不原意,好吧,让他跟刺刀说说道理,如果说明白了就不用交钱了。什么,大叔你明白了,愿意交出所有的财产支援皇军。看!真让我们为难,皇军难道是为了这一点点财富过来的吗?看在你涕泪直流的份上,我只好勉强收了,另外留下5斤高粱回赠给你,就不算钱了。”
“等等,皇军不会白收你们的东西,这个给你们。”
用第十旅团携带的军票(只限中国、朝鲜使用,不得用于缴税的白纸)将朝鲜大部分金银以及粮食收刮一空,留给日本的是一个饥荒的朝鲜,贫穷的朝鲜。
6月2日,赵刚带领2万多杂牌军浩浩荡荡的回到了丹东,先期“购买”的15万吨粮食,26万两黄金、470万两白银以及价值200多万两白银的贵重物品已经通过海运运到了大本营本溪兵工厂处。
第二十九节 金榜题名
北京,翁同龢府上,一个黑瘦的中年人恭恭敬敬向翁同龢施礼:
“老师,我来了。/”
翁同龢上下打量着中年人,十几年不见,当年风流倜傥的书生已经变成了一个普通的中年人。只是一袭青衫一如从前,眼睛里面那种“指点江山”的气势不见了,变成了一泓潭水,深不可测。如果说以前他是宝剑,那现在这个人就是宝剑藏锋。
“坐吧。”
中年人也不矫情,坐在右侧的椅子上,准备聆听老师的训话。
翁同龢心里有些生气,就问道:“季直(张謇的字),为何不来考取恩科,以你实力,不说三甲,就是折桂想必也有五六分把握。难道你几次不中,心灰意冷不敢再试吗?”
张謇辩解道:
“老师,弟子不来并非因为屡试不弟,而是因为日本磨刀霍霍,对我国有非分之想,弟子想在东北做些事情帮助国家。恩科虽然重要,几年之后还会有,但是这次大战一旦输了,可几年都缓不过来呀。如果不是恩师见招,弟子本来想留下打理备战之事的。”
高兴得点点头,翁同龢道:“季直,一直以来我都以你为荣,诸多弟子中以你为第一。”
张謇道:
“都是老师抬爱,弟子惶恐,不过这次带了一些东西给老师过目。”说完话上前递过一个抄卷。
翁同龢接了过来,细细翻阅那抄卷,眉头不时皱起。
书房鸦雀无声,只听见翻动纸页的声音。
“啪”的一声,翁同龢重重的把抄卷拍书桌上。
张謇以询问的眼神望着他。
“养贼自重!”翁同龢嘴里轻轻吐出四个字。
张謇道:“恩师打算怎么办?”
翁同龢站起身果断地说:“立即上奏皇上皇太后,弹劾李鸿章。”
张謇有些犹豫:“老师所说对极,不过……”
翁同龢问道:“不过什么?”
张謇道:“朝野皆知您与李中堂素来龃龉,此次李光昭案又受了李中堂暗算,如果此时您出面弹劾李鸿章,是不是会让人以为挟私报复,使恩师清名受损?”
翁同龢怒发冲冠,大声地说:“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名声与社稷相比不过九牛一毛而已,如果因为爱惜羽毛,而使国家蒙受巨大的损失,那不但要遭天下人诟骂,清夜醒来,扪心自问,我将何以为人?”
张謇激动地站起来,向翁同龢深深一揖道:“恩师此语,鹤唳长空,令人佩服之至!学生这也去联络御史,上书弹劾,务必不让李鸿章尸位素餐,坑害国家!”
翁同龢却另有打算:“你不必参与此事,只需要准备好后日的恩科,待恩科之后再弹劾更佳。”
“弟子谨遵老师教诲。”
张謇见天色不早,就回了高升客栈(赶考举子的最爱),老板是个山东人,高高大大的,人很实在:“客官,您老回来了,想必是饿了,我给您做份宵夜,算是孝敬将来的状元公了。”
张謇笑道:“那辛苦你了。”
老板说:“那里辛苦了,你们都是天上的星宿下凡,住在小店是小店的福气,您先回房,东西马上送到。”
回到房间内,已经有一个高颧骨,面色微黑的客人住下了。
张謇一愣,走的时候自己定的这间房呀?回头看店老板,老板有些尴尬:
“对不住举人公了,今天的房间实在不够,小佬儿就擅自作主,匀了半间”
张謇明白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也无意为难老板,只是轻轻的调侃老板:
“只有我一人有宵夜吗?”
老板脸上汗珠滚下:“举人公说得对,小老儿这就再弄一份过来。”说完就去准备宵夜了。
张謇对面色微黑的客人一拱手道:“在下南通张謇,请问仁兄高兴大名”那客人白眼一翻,不太情愿地说:
“湘潭杨度。”
张謇惊道:“你就是以一书名动天下的杨皙子么?在下久仰了!”
杨度面无表情地点点头。
张謇见他不喜与人交谈,便不再说话,将自己简单的行李放好,当下也取出书看起来。
一本书只看了十几页,门口处传来店老板的声音:“二位举人公,夜宵来了。”
张謇说道:“进来吧。”
那老板满面带笑的走了进来,手里拎了一个食盒。将食盒打开,将酒菜一样样拿了出来,一叠煎的焦黄的千层饼,一大盘切的飞薄的牛肉,一整只烧鸡,一盘炒青菜,一盘青瓜。还有一瓶女儿红,等到老板将酒倒入琥珀色的杯子后,几股香气扑鼻而来,张謇不仅喝了声彩,本来不饿也被弄得食指大动。
“老板,真是好手艺。”
“举人公,一点意思,孝敬您二位的,等中了状元,嘴上提上一句,小老儿就感激不尽了。不敢打扰举人公,小老儿告辞了。”
屋子里只剩下张謇、杨度二人,张謇举起酒杯:
“杨举人,今日有缘相见,实在高兴,愚兄先干为敬。”
杨度有些不情愿的干了这杯,两人编吃边聊,渐渐的就没了隔阂。杨度料到后来,已经叫张謇“季直兄”,张謇的称呼也改成了“杨贤弟”。
两人本来都是胸有玄机之辈,眼界也都十分高,开始不过是酒肉闲聊,慢慢转到文章上面。交谈片刻才发现对方不凡,不由动了好胜之心,两位饱学之士竟在酒座之上折辨起来,直到酒肉吃尽,月上树梢仍然不能分出胜负。两人相视一笑。
杨度道:“南通张季直胸怀大志果真名不虚传,。”
张謇道:“杨贤弟过奖了,愚兄不过想为国作一些事情而已,不知道贤弟鲲鹏之意属何?”
杨度站起身吟道:“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
……贡院,红烛高烧,香烟缭绕。“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的牌位高供堂上。翁同龢率领着十八房考官叩拜牌位。
拜毕,翁同龢站起身,喊道:“开龙门!”
高大的盘龙华表中间两扇朱漆大门“吱呀”一声打开了,会试的举子们排成长队,一手提篮、一手提着灯笼鱼贯而入。
杨度气意气风发地走了过去。
张謇沉稳地走了过去……
公堂内,翁同龢:“杨度这类人,不过以蛊惑君王为能事,不知为国为民,不过蒙括马谡之流而已,腹中有千言,胸中无一策!”考官们一阵大笑。考棚内,
杨度信笔由缰,一挥而就;
张謇却不着急,想好了之后一个字一个字写上去;
一个肥胖的考生,全身脱的精光,在位置上大声叫着:“好文章,本科必中。”
,竟然是疯了。
一个个考生形态各异,当真实考场现形记。
几日之后,在贡院的桌上摆了十份密封好的试卷。本科会试,如果一位阅卷官欣赏某份卷子,就在上面画个圆圈,那么根据一份试卷上面圆圈的多少就可以判定其优劣了。而桌上这十份卷子,自然是已经过筛选,上面圆圈最多的了,如果不出意外,且太后和皇上都认可的话,那么本科的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就将从这十名考生中产生。
翁同龢抖瑟瑟拿起一份卷子问:“这份卷子是谁最先看中的?”
一名阅卷官道:“是我。”
翁同龢:“说说,它好在哪里?”
阅卷官:“其文经制伟略,转承瑰丽……”
翁同龢脸色一变训道,“糊涂!什么经制伟略,转承瑰丽?分明是满纸胡言,狂谬已极!老夫敢肯定,它的作者就是那个狂生杨度!”
他将卷子往旁边一扔,气呼呼地说:“早就提醒过你们,不要让杨度这等狂生混上来,结果你们还是让他混上来了!若不是老夫一眼识破,岂不弄得大家尴尬?”
他这一顿训,倒真是大家都尴尬了。
翁同龢拿起另一份试卷,还未说话,脸上的笑意便漾开来,“这一份卷子就不同了,以心观万物,以理制时事,知行合一,有阳明先生之风范,看来今科的状元非此人莫属了!”
有几个阅卷官早已瞧出端倪,一齐响应说:“大人慧眼识英才,此份卷子的确属第一!”
翁同龢凛然道:“事关国家抡才大典,我辈倘不出以公心,他人更复何言?”众考官无奈:“大人为国为民令我等汗颜。”
高升客栈,客房内,杨度躺在铺上,两手枕在脑后,闭目养神。张謇:“杨贤弟,今天放榜,你怎么不着急呢?”
杨度嘴角轻轻一笑:“季直兄?天下英雄维你我二人,何必学那迂腐之辈!只看我等稳坐此间,自有人前来报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