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一卿冷哼一声,心道得好好教训教训这个宁修了。年轻人心高气傲容易走偏路,若是没个人引领指不定膨胀成什么样了呢。
其实何一卿自己也经商,不但经商还放印子钱。
但是他不能容许他的学生也这么做。
这就是典型的双重标准。
人有双重标准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双重到何以卿这个地步确实很可怕。
“哼,三日后就是老夫规定所有生员返回县学备考的日子,老夫倒要看一看这个宁修究竟是何方神圣!”
三日转瞬即至。
宁修和所有生员一样前往县学报道。
科试临近,县学方面要求大家提前返回县学也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外出游学的很多读书人需要时间沉下心来。
要是一回来就立刻参加科试,状态一定会受到影响,难以发挥出最佳的水准。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某些生员的绝对实力高出所有同窗一大截,即便刚回到县学参试也能力压群雄取得佳绩。
但那种情况毕竟是少数,绝大部分的生员还是需要时间调整状态的。
宁小秀才之前一共只去过两次县学,基本就是报道办手续,故而对于县学的教谕、训导并没有太深刻的印象。
这次是宁修穿越后第一次前去县学难免有些紧张。不过在看到同来县学报道的其他生员后,紧张感也渐渐减弱。
“宁朋友,我们又见面了。”
“原来是刘朋友,你也刚刚返回县学报道吗?”
“这县学明伦堂中只剩下十几人,连三位训导都不屑授课了,我留在这里有何用?还不如独自在家中温书来的效果好。”
不知为何,刘惟宁说话总给人一种夹棍带棒的感觉,让人很不舒服。
宁修心道他又没欠这刘惟宁什么,为啥这厮这么针对他啊。
不过他还是不打算招惹这厮。脾气古怪的人一般都有惊人的能量,会做出许多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还是不要主动招惹的好。
“哈哈,刘朋友请!”
刘惟宁微微一愣,显然没想到宁修对他的态度会如此之好,愣了一愣,随即微微颌首,嘴角泛起一抹笑意。
宁修心道原来这厮还是会笑的啊,不容易,不容易。
二人前后脚进了县学,绕过一面影壁便来到明伦堂前。
明伦堂是县学生员上课考试的场所,也是县学之中使用频次最高的地方。
宁修是第一次来,难免有些好奇,站在明伦堂外盯着匾额看了良久。
刘惟宁见他止步不前,不由得一愣:“宁朋友怎么不走了?”
“呃,宁某有些好奇这牌匾上的字是谁提的。看笔法倒是有几分颜真卿的风韵。”
刘惟宁一脸黑线,只得用咳嗽掩饰尴尬:“咳咳,这有什么好看的,快些进去吧,一会何教谕就要来训话了。”
宁修刻意观察刘惟宁的表情变化,发现他在提到何教谕时眼皮跳了跳。看来他和这位何教谕之间的过节不浅啊。
果然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这刘惟宁就是前车之鉴,他千万不能得罪这何教谕。
阎王易惹,小鬼难缠。越是这种有点权力的小人物越是难对付,稍有不慎就会被他们生吞活剥了。
宁修和刘惟宁进到明伦堂中发现堂中已经坐满了人,看来何教谕还是很有权威的嘛,规定了返回县学的截止时间,众生员都严格遵守。
也是,明年就是乡试,没有人敢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这就相当于世界杯年前,足球俱乐部的明星一个个都老老实实装孙子,训练中分外刻苦就是怕惹了教练被雪藏,从而错过参加世界杯的机会。
虽然领域完全不同,但道理都是那个道理。
宁修和刘惟宁无奈只得在最后一排坐下。
宁修从布包之中取出文房四宝以及一套批注的满是‘补丁’的朱子集注。
这是他第一次在县学上课,哪里都觉得新奇。宁修回想起前世在大学上第一堂课时的场景,心中直是五味杂陈。
明伦堂中坐了近百人,难免有些聒噪。
宁修发现县学生员们明显有小团体的倾向,要好的一批人坐在一边,另一批人坐在另一边,可谓泾渭分明。
倒是他和刘惟宁哪边都不属于,显得有些扎眼。
何教谕还没来,宁修却不打算浪费时间,他翻开朱子集注,从昨夜温习过的部分开始继续研读。
刘惟宁无意间瞥了一眼,发现朱子集注被宁修批注的密密麻麻,大为惊讶。
“宁朋友,你的朱子集注上怎么有那么多的批注?”
也难怪刘惟宁惊讶。要知道朱子集注本身就是一个批注解读的书。朱子集注的全称叫四书章句集注,是朱子他老人家对于儒家经典四书的解读注解。
朱子老人家都注解好了,宁修再批注,难道是认为朱子的观点不够正确?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三十九章 教谕何一卿(第四更,求订阅,求月票!)
(ps:求推荐票,求推荐票~)
宁修还不明白刘惟宁的意思,笑着解释道:“哈哈,我这是笨鸟先飞啊。本身对于注解的理解就不是很透彻,若再不多分析恐怕就更难领会了。”
刘惟宁神色一正道:“难道宁朋友和朱子的观点不一致吗?”
宁修这才明白刘惟宁会错意了,连忙摆手道:“宁某绝不是那个意思。宁某只是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翻译成自己的话。”
“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翻译成自己的话?”
刘惟宁越听越懵,这宁修说的话怎么那么难懂呢?
宁修继续解释道:“朱子他老人家有的注解相对晦涩难懂一些,若是硬背难免影响理解。故而宁某就会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换一种方式注解在旁边,这样看起来一目了然,不会出现发懵的情况。”
其实宁修这样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是穿越客。
虽然他全盘继承了小秀才的记忆,在古文的阅读上没有任何的障碍。但他毕竟还是个现代灵魂的人,看到这些生涩的古文还是会有些发滞,得稍稍缓一缓才能将小秀才留下的知识和古文结合。
这在平时当然没有什么问题,无非就是多花一些时间罢了。
但若每次都如此,就会形成习惯,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也会有这么一滞的情况发生。
这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要知道乡试、会试这样的大考其实考试时间是很紧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十分珍贵。宁修可不打算在这种事情上浪费时间。故而他要做的便是强迫自己习惯小秀才的思维方式,用古人的思维方式去读四书章句集注。
这就需要一个转化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强化训练适应。
所以宁修会在四书章句集注上注解,其实就是把朱子他老人家的话翻译,这样能够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通过大脑内部的一一映射,宁修可以使朱子的批注和他的批注完美对应,真正考试的时候就能第一时间反应过来。
当然,这些话他不可能跟刘惟宁说,故而在刘惟宁听来这个解释还是有些怪异。
好在误会已经消除,这就足够了。
通过这件事,刘惟宁对宁修的态度悄然发生了改观。
他原本以为宁修就是个喜好玩弄诗词的人,不曾想他对于儒家本经要义的研读如此认真。不但通读四书章句集注,还在集注上附上了自己的理解。
这种行为乍一看有些惊人,但细细想来却是宁修用心钻研学问的体现。
宁修不但有才情还刻苦读书,为人又谦虚有礼,如此完美的人真的不多了。
一想到此,刘惟宁就对自己在青庐诗会上的表现感到羞愧。
他正想要对宁修道歉,县学教谕何一卿却是背负双手踱着四方步走进明伦堂来。
刘惟宁蹙起眉头心中暗叫晦气,却也是挺腰昂首坐的端正。
何教谕本就看他不顺眼,要是再让这厮抓着仪态做文章,刘惟宁不定会被怎么恶心。
他只能尽力让自己表现的完美,让何教谕挑不出毛病来。
何教谕走到桌案前坐下,一边捋着胡须一边幽幽道:“一个月后就是科试,老夫命尔等提前返回县学备考。既已到了时间便不再等,杜训导,点名吧。”
宁修定睛看去,只见这何教谕穿了一身青衫,头上戴了一只东坡巾。其宽额高鼻,杏目蚕眉,端是一副儒士的形象。
何教谕是个美男子,这一点不难理解。
大明的科举考试不仅考验学问,也考验相貌。
听起来有些难以理解,但细细想来是有道理的。
毕竟科举是选官考试,举人和进士是有做官资格的。
而官是什么?是朝廷的脸面。
换句话说,官是朝廷在地方的象征。
别管是县官还是府官,亦或是教谕这种学官,无疑都有教化百姓的责任。
既然要教化百姓,您自己不能长得太寒碜吧?
不然万一吓到了百姓,那可如何是好?
本来百姓好好的过日子呢,被地方官吓得得了疯病癔症,该找谁说理去?
再就是为官者需要官威。
官威这东西虽然可以通过后天培养,但本身的条件也是很重要的。您本身就是歪瓜裂枣,再化妆涂粉也掩饰不了啊。
所以综合这两点,科举录式时对于考生的相貌也是有要求的。五官端正,面目清秀这是基本要求,不符合的别管成绩有多好一律剔除。
故而能够考中举人、进士的大多容貌俊秀,何教谕自然也不例外。
何教谕是南直隶苏州府人,只考中了举人。但在竞争激烈的南直隶考中举人已经是了不得的成就了。
大明文教兴盛之地本就在南方,而南方之中又以南直隶、浙省、江西为最。
其中南直隶的苏州府、浙省的绍兴府、杭州府,江西的吉安府都是其中翘楚。
这就相当于后世的考霸聚集地,能够在这些地方突围而出,考中功名的都是一等一的牛人。
何教谕能够在苏州府一众读书人中杀出重围,足以证明他是有实力的。
对此,朝廷不可能看不到。
故而何一卿在考中举人仅仅一年后便候补为湖广荆州府江陵县的县学教谕。
这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考中举人只是拥有做官的资格,但需要候补。什么时候吏部的名册上出了缺,才会考虑这些举人。
当然,出的缺少排队的人多,这就会有竞争。吏部通常会选择那些文教兴盛之地的举人补缺,因为这些人的实力更强,选他们不会引起争议。
何一卿便这么从苏州来到荆州,开始了县学教谕生涯。
除了何教谕,县学之中还标配了三位训导,分别是杜翰、唐仁昱、赵亘。
此三人是何教谕的副手,负责具体的授课工作。
但实际上晚明时县学、州学、府学的生员基本都处于放羊的状态,也就是临考前会回到县学备考个把月。所以,这三位训导基本不用怎么工作,属于典型的混日子,着实让人羡慕。
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更优质的阅读体验。
第一百四十章 县学生活第一天(第五更,求订阅,求月票!)
现在负责点名的就是训导杜翰。其余两名训导不知为何没有出现在明伦堂中。
杜训导手中捧着一本厚厚的册子,上面写着每个生员的名字,念到谁谁就会恭声回应。
过了一盏茶的工夫杜训导才将册子上的名字全部念了一遍,除了两名生员染了重病不能前来,所有人都已到了明伦堂。
宁修和刘惟宁自然也不例外。
杜训导点过名后走到何教谕身边低语了一番,何教谕点了点头示意杜训导到一边坐下。
“老夫知道你们有的人刚刚游学回来,但既然已经到了县学就要遵守县学的规矩。距离科试已经只有一个月的时间了,你们一定要抓紧时间温书,争取在科试中考出好的成绩,获得乡试的参试资格。”
何教谕清了清嗓子,字正腔圆的说道。
对于这种例行的考前动员,宁修前世不知经历过多少回,早已没有了新鲜感。
他好不容易等到何教谕说完,正想松口气缓缓紧绷的神经,谁知何教谕话锋一转,又开始介绍接下来一个月诸生员在县学内的课业安排。
“临近科试,容不得一丝大意。每日上午本教谕亲自为你们讲授《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每日下午由杜训导、唐训导、赵训导为你们分别讲授五经。其中杜训导讲授《诗经》,唐训导讲授《尚书》、《礼记》,赵训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