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上那些奇案-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董宣拧着脖子,不看公主一眼,坚持说:“小臣完全是依法办事,不知有什么罪!”宁死不肯向公主屈膝。
湖阳公主气得浑身发抖:“你的臣子连这点面子都不肯给我,我的脸往哪儿搁呀!你也不想想,你当这个皇上还有什么意思?”
光武帝也觉得脸上没有面子,命两名太监用手按住董宣,强迫他给公主叩头。董宣用两手撑地,终是不肯,两名太监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最终没有按动。
湖阳公主见光武帝态度已经变了,知道再闹也没有用处,痛心地说:“文叔,想想王莽新政时期,咱们在家为民,经常藏匿逃犯掩护死囚。那时你做事果敢,有胆有识。没想到今天做了天子,前怕狼后怕虎,连一个小小的洛阳令也摆布不了。”
光武帝无可奈何地笑了:“当天子不比在家作百姓啊!”转过来指着董宣说,“董宣啊董宣,你真是个铁脖子拗相公,朕送给你个绰号叫‘强项令’。”
董宣回到前侧殿歇息,太医正在给他治伤,小太监送来了一盒饭菜,说是皇上赏赐的。两天来董宣没正式吃过一顿饭,腹中亏空得厉害,狼吞虎咽将一盒饭菜吃了个精光,一点菜汁也不留下,并把盘盏翻过来扣在桌子上。太监将看到的这些情形禀报给了皇上,第二天光武帝召见董宣时问道:“你那样做是什么意思?”
董宣说:“那饭菜是圣上所赐,小臣不敢剰一点儿,这就像小臣奉王命执国法,不敢打一点折扣一样。”
光武帝为之感动,十分赏识这个有胆有识的忠臣,当即赐铜钱三十万,以示对董宣的褒奖。董宣拿到这笔钱,分文不留,全部按功劳大小赏给了洛阳府衙的吏役捕快。这一来整个洛阳城为之轰动,董宣狠斗权贵豪门英勇顽强,京师上下没有不称颂的。人们送给他一个外号叫“卧虎”,意思是他时时盯住恶霸歹徒,伺机而起,将对手捕杀,决不留情。老百姓为董宣编了歌谣:喊冤鼓咕咚咚咚响了三声,
府衙里一只虎咆哮嘶鸣。
大恶霸小魔头闻风丧胆,
护国法明天理他叫董少平。
一日,董宣生了重病,光武帝非常焦急,派大臣前往探看。使臣见到董宣家中只有一辆破旧的马车,几斛大麦,在一座破旧的房子里,董宣的妻子和儿子相对而泣。光武帝听到这些情况,感慨说:“我只知他执法如山,却不知道他廉洁如玉。”董宣在洛阳令上五年,无疾而终。
七星楼
这是一桩以大唐皇帝为首的盗窃案,发生在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酷爱书法艺术,利用手中的皇权大肆搜求天下名帖。为了得到王羲之的墨宝《兰亭集序》,延揽佛门怪杰沙素和尚,潜入光怪陆离、神秘莫测的七星楼,将墨宝盗出,据为己有。李世民临死时,又将《兰享集序》带入棺中作了陪葬,致使这件中华瑰宝与他的尸骨一起化为一抔泥土。一代明主如李世民者,也有如此愚蠢卑鄙的行径,悲哉!此段公案载于《书法要录》中,一千多年来,被历代文人墨客引以为憾事。
1
长安的四月,山雄水奇,花红柳绿,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唐天子李世民在玄武门赐宴三品以上的官员,酒酣耳热之际,挥笔写下一幅《晋祠铭》,臣子们一片喝彩声。有的说笔触圆润,藏锋蕴势;有的说春水朝露,潇洒飘逸;纷纷向李世民讨教学书之道。李世民感叹几声,神情凄然地说:“朕学书多年,勤谨不敢懈怠,自觉笔下已有几分骨力。不知怎的,这些天来肘腕呆滞,笔端枯涩,你们说我的书艺大大长进了,我却觉得书艺大大退步了。”
大臣们揣摸不透圣上的意思,有的说“这是伟大的谦虚”;有的说“这是对臣子们的鞭策”。
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却说:“笔力松弛在于腕力呆滞,腕力呆滞在于心力不济,圣上心头正遮盖着一片阴云。”
李世民眼睛一亮,连忙点了点头。
房玄龄继续说:“虞世南之死,给圣上灼热的心泼了一瓢冷水,心底有一畦寒意。寒则苦,苦则伤。伤心,伤胃,伤神。皇上当心心神受到损伤。”
房玄龄说出“虞世南”这三个字,李世民有些把持不住,双眼汪着盈盈泪水,差一点流了出来:“虞永兴(虞世南官居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永兴)是得了山阴真传的,他的书法发笔处出锋如抽刀断水,朕临摹了三年,才懂得了什么叫楷书。朕以为,治国不易,学书更难。书艺虽是小道,每每使朕伤怀。”
大臣们纷纷进言:“圣上乃天之骄子,普天之下皆为皇土,思则有,想则成,没有什么办不到的,皇上不该为此忧心。”
李世民摇了摇手,对臣子们的谄媚似乎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蔑视:“在历代书家中,朕独钟爱王右军,几年如一日,悉心收集,不论真伪,收集了二百五十余件,偏偏没有最珍贵的《兰亭集序》,不能不说是平生一大恨事!”
众大臣听了皇上的这番话,都暗记心里。御宴散后,便悄悄派出人到各地寻访此书帖。《兰亭集序》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35年)三月初三日,王羲之和当时四十多位风雅名士聚集在浙江会稽(今绍兴)兰亭饮酒吟诗时,乘兴写下的书法文章俱佳的完美作品。《兰亭集序》记述了兰亭周围的山水之美和聚会时的欢乐心情,抒发了作者对好景不长、生死无常的感慨。王羲之后来又写过几次,都没有这件好,所以格外珍贵。到了贞观初年,这件法帖传到了王羲之的七世孙智永和尚的手里。智永没有后人,只有一个最亲近的徒弟辨才,所以估计此书落到辨才手里。各路出去寻访的人将以上情形奏明圣上,李世民闻听大喜,忙写一道诏书,宣辨才和尚进京。
2
智永师祖圆寂之后,辨才禅师继任永欣寺住持。永欣寺是越州第一大寺,自东汉开基以来,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梁大通元年,达摩祖师曾到此讲经,法脉大盛。到智永时期,佛法、书法名满四海。辨才继承智永的遗志,带领三百多名僧众,勤于练书,精于参禅。这一天,辨才正在禅房抄写金刚经,忽有钦差叩响寺门。问明事由,原来皇上下诏命自己进京。眉毛早已花白的辨才手捧诏书,心里忐忑不安:我一个出家之人,一无金钱,二无美女,皇上召我做甚?他辗转反侧,只是皇命不可违,不得不随钦差上路。
辨才奉诏来到长安,太宗李世民把他安排在弘文馆习书房暂住。弘文馆位于京都偏僻的一隅,接连起伏的假山如同巨大的石墙,将世俗的喧闹远远隔绝。开阔的院落内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古柏苍松屹立了千年之久,大概过于疲倦,东歪西斜,不得不借助粗大的石柱支撑着。巨大的榕树一株连着一株,根须如怒发贲张。从根须下涌出一股清泉,蓝莹莹的充盈着远古的智慧。泉水穿过花木注入一方清池,流水昼夜不息,清池却不盈不溢,这就是誉满京都的洗砚池了。沿着盘龙小路,登上一级一级石阶,便是古朴典雅的书房。
书房的摆设与永欣寺辨才的禅房一模一样,一日三餐有太监送上精致的素斋,除此之外,没有任何人打搅。辨才在书房安安静静地住了三天,第四天,李世民在玉华宫接见了他。
辨才是个心性忠厚之人,平白无故受到皇上礼遇,感到心神不宁,过意不去,见了太宗,忙躬身施礼。
太宗李世民说:“老禅师是我请来的客人,不必拘礼,今儿只论书艺,不分君臣。”命辨才坐到距离自己最近的座位上,两人谈起大唐的书运来。辨才说:“贞观以来,习书风气之盛不减于两晋。以书为教仿于周,以书取士仿于汉,置书学博士仿于晋,至于专立书学,则实自唐始,这是皇上的功绩。晋宋遗风弥漫全国,右军之书盛行天下,预示大唐书家辈出的时代就要到来。”
谈到京都的书家,辨才说:“出乎类拔乎萃者不下五十家,有的结体方伟大度,有的用笔圆柔浑穆,有的骨骼劲峭险拔,有的气韵雍容华贵。不拘一格,前途无量。”
两人谈兴愈来愈浓,不知不觉已到中午,李世民在含风殿摆素宴招待辨才禅师。辨才乘皇上的车辇回书房休息。
此次召见,李世民自始至终没提《兰亭集序》一个字。这不禁使辨才有点纳闷。
辨才住在弘文馆书房,皇上每日都派人前来探望,赏赐大量的金银财宝,好像把辨才召来就是为了赏赐他一番。辨才已年近八旬,历尽世间沧桑,洞察世事,他慢慢悟透了皇上的用意,心想八面风来吹不动天边月。他将皇上所赐金银珠宝一一点清收好,不动声色地静观其变。过了几天,太宗皇帝驾临弘文馆,亲自看望辨才禅师,问他的饮食起居,问他的所思所想。辨才赶忙起身,深施一礼:“阿弥陀佛,皇上慷慨大度,用心佛事,所赐诸物,我已悉数存好,将来用之于佛事,保佑我大唐帝国长盛不衰。”
李世民微微一笑,心想:只是便宜了那摸不着看不见的佛祖。示意太监打开漆盒,原来是皇上御笔亲书的墨宝,赐给辨才。
辨才双手捧过,展开细看,一幅长联写的是“日月星宿,山河大地,泉源溪涧,草木丛林,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一切大海,须弥诸山,总在空中。”辨才是个忠厚诚笃的老人,看了一遍后,禁不住脱口赞道:“此书笔力遒劲而又飘逸隽秀,深得王羲之书法真谛。可叹,可佩!”
太宗李世民忙道:“老禅师过奖了。朕酷爱王羲之书迹,千方百计将王右军的墨宝购至宫中。就连赝品都酬以重金,以期四海毕至,八方献宝。现虽有王氏书迹数百纸,可朕最仰慕的《兰亭集序》却杳如黄鹤,确为一生憾事。”
辨才心中咯噔一响,口中附和道:“确为憾事!”
李世民见辨才表情呆滞,不肯多言。只得说道:“世人都说此书流落江南,不知老禅师是否有所耳闻?”
辨才道:“我年近八旬,眼花耳聋。年轻时确实听说过此事,但没有记挂在心上。到如今早已忘却了,更不知它流落到何处。”
“真的不曾见过此书?”李世民皱起了眉头,“老禅师的师父智永和尚为王羲之的七世孙,世人都说《兰亭集序》存留在他的手中,不知是真是假?”李世民目光如炬,逼视着辨才。
辨才道:“确有此事。”
“那他一定存有《兰亭集序》的真本了?”
辨才道:“往日侍奉先师,确实看见他有一纸什么《兰亭集序》,但我并没有留心。师父圆寂之后,历经丧乱,早已不知在什么地方了。”
太宗李世民满脸失望,觉得不好再苦苦相逼,只得起驾回宫。辨才在弘文馆又闲住了数日,要求返回越州。李世民无奈,只得放他回江南去了。
《兰亭集序》像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皇上的心。李世民一方面再次派人去江南査找,一方面在宫中与臣子们商谈此事,思前想后,推来算去,总脱不开辨才和尚,便又一次下诏,召辨才进京。辨才接旨的当天夜里,右腿被坍塌的山石砸断,遂发誓终生不再离开寺庙。钦差将此事一一奏明圣上,李世民大怒,欲治辨才抗旨之罪。房玄龄以为不可,他说:“辨才断腿是为表示一种决心,宁肯粉身碎骨,也要保住恩师留下来的墨宝。像辨才这种僧人,心中已无世俗的利欲,只有空浮的玄念,此事不可力夺,只可智取。”李世民觉得很有道理,将此事交给房玄龄办理。夏去秋来,一日,房玄龄带一位僧人来见皇上。这和尚五十多岁的年纪,削肩上挑着一张瘦瘦的长脸,双目下垂,见不着一点生气,但间或眼睛一闪,却射出深邃机智的光芒。房玄龄举荐说:“此乃沙素禅师,双鹿寺的住持,精研天文、数学、易理,博学多闻。号称双鹿山奇人……”
李世民知道,欲寻找兰亭墨宝,必须精通书艺:“听说沙素禅师博学多才,不知爱不爱书法?”
沙素说:“各类书体略通一二,更爱欣赏书艺。贫僧的痼疾是眼高手低。”
李世民不禁心中暗笑:这和尚自夸鉴赏能力甚高。于是拿出王羲之的《姨母帖》让沙素评鉴。沙素仔细看了一会,轻轻地笑了:“出笔轻浮,运转造作,赝品!”
李世民点了点头,又拿出一纸书迹。沙素眼睛一亮:“《十七帖》!非王右军无人可为!”
李世民又展开一纸,沙素周身颤动了一下,“这是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只寥寥数行,刻画出一幅冲淡平和的景象,王右军以接近楷书的写法稳稳行笔,传神地表达了悠然闲适的心情。真是尘埃落定,水净沙明。没有出世的心境,是写不出这种韵味来的。”
李世民笑了,连连点头。当《旧京》《暴疾》徐徐展开于案上,沙素失声叫了起来:“贫僧孤陋寡闻,头一回见到这样的神品,这是王右军晚年南渡后所书。”
“尝尽了人生冷暖,褪去了意气风发。文字的内容多是吊伤、问病、叙暌离、通音讯,这时的王羲之,心境已没有太多的闲适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