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4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桓彦范又忍不住了,他再次上疏,请求诛杀旁门左道的慧范,然而又遭到了李显的冷处理,海里又多了一头泥牛。

到此时,桓彦范才发现,要想让这个皇帝听进去点建议,还真难。





第九十三章 最大的隐患


论功行赏,普天同庆,众人沉浸于成功的喜悦之中,然而在喜悦的背后,其实还有隐患,最大的隐患便是武三思。

众所周知武三思是武氏势力的代表,虽然武则天已经交出了皇位,但是武三思还在,只要这个人在,必定国无宁日。

最先看透潜在危险的是洛州长史薛季昶,早在逼宫武则天时,薛季昶就想到了武三思,在他看来,武则天和武三思就是射进李唐王朝的一支箭,逼宫武则天只是将这支箭的箭杆剪断,而武三思这个箭头依然留在王朝的体内,如果不除,迟早是祸患。

诛杀完张昌宗和张易之,薛季昶马上找到张柬之和敬晖说:“二凶虽除,吕产、吕禄犹在,去草不去根,终当复生。”

薛季昶指的吕产、吕禄就是武三思等人,他的意思是索性一鼓作气把武三思收拾掉。

然而他的建议没有被张柬之和敬晖采纳,张柬之他们以为大事已定,武三思不过是砧板上的肉,还能做什么呢?再说杀的人已经够多了,多杀没有好处。

眼看自己的建议不被采纳,薛季昶叹息说:“我不知道自己会死在哪里了!”

在薛季昶之后,还有一个人看出了隐患,这个人是朝邑县尉刘幽求,在后来的岁月里,刘幽求曾经跟随李隆基参加了两次政变,都获得了成功,这说明刘幽求这个人眼光很独到,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东西。

刘幽求对桓彦范和敬晖说:“武三思还在,你们这些人就注定死无葬身之地,如果不早点动手,后悔就来不及了。”

桓彦范和敬晖依然不为所动,他们以为自己已经胜券在握,武三思这个落水狗还能折腾出什么呢?

有些事情一错过,便是永远,对于桓彦范和敬晖而言,这次错过,就把自己的一辈子就搭进去了。

在张柬之和桓彦范这些人的眼里,武三思就是一条落水狗,失去姑姑武则天的庇护,他连条狗都不如。

然而令张柬之和桓彦范始料未及的是,武三思很快活了过来,然后快速地游上了岸,因为他找到了新靠山。

他的新靠山便是炙手可热的韦皇后。

武三思搭上韦皇后这条线,得益于一个人,这个人在唐朝历史上也很有名上官婉儿。

当年武则天诬陷上官仪谋反,上官仪和儿子上官庭芝一起被杀,而上官庭芝的女儿上官婉儿就被罚没入宫,充当起宫女。

由于出身世家,上官婉儿的素质明显在众多宫女之上,后来便得到了武则天的垂青,成为武则天面前的红人。公元698年以后,武则天的很多诏书都是由上官婉儿起草的。

等到李显继位之后,他继续留用了上官婉儿,而且更进一步,把她正式纳入后宫,成为自己的一名婕妤,如此一来,上官婉儿又成了李显面前的红人。

其实,李显不知道的是,上官婉儿的心里早有人了,这个人就是武三思,这两个人一直保持着通奸关系,因此上官婉儿也是武三思的人。

正是通过上官婉儿的铺路,武三思与韦皇后接上了头,可能是武三思很有魅力,韦皇后不久便与武三思对上了眼,两人关系发展迅速,已经超越一般的关系,最后发展到武三思、韦皇后、李显三人和平相处的地步。

有时武三思和韦皇后一起玩“双陆”(赌博游戏),李显就在一边给他们算筹码,明白人知道他是皇帝,不明白的还以为他是两人的家奴。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张柬之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再这么发展下去,吃亏的一定是自己。

张柬之开始给李显上疏,要求李显诛杀武三思为首的武氏势力,然而遭到了李显的拒绝。

张柬之往后退了一步,要求李显降低武三思等人的爵位,继续遭到拒绝,张柬之就此束手无策。

本来在兵变时可以顺手把武三思杀掉,然而张柬之担心有越俎代庖之嫌,毕竟在兵变中李显是真正的领导者,而他只是一个执行者,如果断然杀掉武三思,李显会对自己怎么看呢?

原本是避嫌,留待李显自己处理,没想到,最终却是养虎为患。

想到此处,张柬之经常抚摸座位,不停叹息,有时在愤慨之余居然把自己的手指挖出了血,对于李显,他们有些失望了,而对于自己的未来,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

在这之后,不断有坏消息传来,李显居然多次前往武三思的家中以示恩宠,曾经被视为落水狗的武三思彻底活了过来。

几个月后,一件令张柬之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

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袁恕己等人被认定为复辟功臣,赏赐铁券,有此铁券在手,可以免除十次死刑,也就是说,在李显的手下,张柬之他们每人多了十条命。

令张柬之哭笑不得的是,跟他们一样多出十条命的还有一些人,其中便有武三思和武攸暨,他们同样被认定为复辟功臣。

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如同召开表彰见义勇为的大会,见义勇为的人被公开表彰,而与他一起被表彰的居然还有行凶的歹徒。





第九十四章 交锋


本来是痛打落水狗,没想到落水狗已经爬上了岸,于是正面交锋随之展开。

公元705年五月十五日,纳言敬晖率先发难,他率领文武百官上疏李显,要求贬低武三思等武氏势力的官爵,以维护国家利益,这个奏疏再次遭到了李显的拒绝。

奏疏被拒绝,敬晖并不慌乱,他知道不能把宝都押在李显身上,关键时刻还是需要自救。

想来想去,敬晖想到了培养间谍,他希望有一个经常接近武三思的人能成为自己的间谍,从而能及时反馈关于武三思的消息,自己也好提前准备。

把认识的人在脑海中过了一遍,敬晖最后选定了考功员外郎(文官部考核司副司长)崔湜,他决心把崔湜发展为自己的间谍。

崔湜痛快地答应了下来,然后开始比较敬晖和武三思。

经过比较,崔湜发现,敬晖等人已经没有前几个月红了,现在李显明显跟武三思更亲热,相比之下,武三思更红。

崔湜当即下定决心,跟更红的人走,做一个无间道。

当崔湜将敬晖的用意告知给武三思时,武三思吃了一惊,不过他马上反应过来,对崔湜许下了承诺。

不久,武三思兑现承诺,将崔湜由考功员外郎提升为中书舍人,算是给崔湜的见面礼,而这一切,敬晖还蒙在鼓里。

如果仅仅靠一个崔湜,武三思是对付不了张柬之等人的,不久之后,他又意外地迎来了一个怪人,这个怪人先是哭,后是笑,把武三思搞得非常诧异,这是哪来的怪人呢?

怪人的名字叫郑愔,事实证明,武三思扳倒张柬之等功臣,靠的全是他。

说起来,郑愔此时的境遇也不好,或者可以说糟透了。

原本他投靠张昌宗和张易之,做到了殿中侍御史,后来张昌宗兄弟被杀,他作为党羽就被贬到了宣州做司士参军(工务官)。在司士参军任上没干多久,他又因为受贿贪污被审查。为了逃避处罚,他就脚底抹油溜了,一溜就溜回了洛阳,然后藏起来等待机会。

不久,他敏锐地发现,张柬之和武三思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们之间的矛盾,正是自己东山再起的机会,于是便以待罪之身来给武三思指点迷津。

甫一见面,郑愔先是悲切哀哭,后是纵声大笑,弄得武三思心里直发毛,哭什么?又笑什么?

郑愔说:“我刚见大王时哭,是哀叹大王将被诛杀并且全族灭族,后又大笑,是为大王庆幸得到我郑愔的相助。”

随后郑愔展开了分析,他的分析让武三思冷汗直流。

经过郑愔的分析,武三思发现自己与张柬之等人和平相处已不可能,不是他们死,就是自己死,如果自己不先除去他们,自己就是早上的露珠,随时有可能消失。

由此,武三思将郑愔视为心腹,并把他擢升为中书舍人,这样武三思同时拥有了两个智囊,一个是无间道崔湜,一个是怪人郑愔。

在郑愔的指点下,武三思开始出招,而且一出招就很致命。

武三思的招数是隔山打牛、借力打力,隔着韦皇后这座山,打李显这头牛,事实证明,非常有效。

在武三思、韦皇后、李显三人和平相处时,武三思和韦皇后便开始构陷敬晖等人,在他们口中,敬晖等人就成了有恃无恐的权臣,这正好刺中了李显的软弱内心。

在中国古代,兵变就是一把双刃剑,不要以为参与兵变就能得到回报,有时得到的可能是负面的回报,并因此受到君王的猜忌。

试想,兵变本身就是非法事件,今天你能造前任皇帝的反,或许明天就能造现任皇帝的反。因此当武三思指出敬晖等人恃宠专权时,正触及李显的最痒处,这是他一直担心的,也是最害怕的。

那么怎么解决敬晖等人潜在的威胁呢?

武三思给李显支了一招:明升暗降。

五月十六日,武三思的第一次出招获得成功。

张柬之等五人一起由郡公升任为王,敬晖为平阳王,桓彦范为扶阳王,张柬之为汉阳王,袁恕己为南阳王,崔玄暐为博陵王。

封王本是件高兴的事,可是张柬之等人却高兴不起来,因为在封王的同时,他们被剥夺了宰相资格,同时规定只有每月的一日和十五日才能进宫朝见,这就意味着他们由之前不可或缺的宰相,已经沦为可有可无的闲人。

武三思的刀已经向他们砍下,而此时的他们已经没有反击的机会,余下的时间只能不断躲闪,然而能否躲得开,还得看各人的悟性和造化。

同样参与政变的杨元琰无疑是悟性最高的,他从这次封王中已经看出了武三思的杀机,他果断地选择了自救出家为僧。

在决定出家之前,杨元琰找到了敬晖,让他跟自己一起出家,没想到敬晖却跟杨元琰开起了玩笑。

由于杨元琰的胡子比较密也比较长,看起来像胡人,因此敬晖打趣道:“出家?别逗了。我要早知道,一定请求皇上,直接剃光你这个胡人的脑袋,那将是多有趣的一件事情。”

杨元琰看着敬晖,有些生气地说:“功成名遂,不退则危,我是真心来做这件事的,不是闹着玩的。”

杨元琰的这句话敲醒了敬晖,敬晖呆在原地,不知所措。

不久之后,杨元琰毅然决然地走了,从此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第九十五章 连续出招


交锋已经开始,升级随之而来。

在张柬之等五人封王之后,武三思的杀招继续进行,他要将五王一个一个剪除。

首先被打压的是博陵王崔玄暐,他被武三思调整到梁州(陕西汉中)出任梁洲刺史;

接下来是汉阳王张柬之,他是自己走的,八十岁的他请求退休回襄州(湖北襄樊),李显便顺水推舟将张柬之委任为襄州刺史,只拿俸禄,不需管事;

时间进入公元706年,武三思的打压继续进行,他把敬晖、桓彦范、袁恕己都贬出了洛阳,一一赶到了滑州、洺州、豫州担任刺史。

值得一提的是,此时的桓彦范已经叫韦彦范了,韦皇后将他列入族谱,以示恩宠。

然而所谓的恩宠都是虚的,注定抵挡不了武三思的杀招。

不久之后,武三思继续出招,除张柬之之外,其余四王再次遭到贬黜。

敬晖被贬为郎州(湖南常德)刺史,崔玄暐被贬为均州(湖北丹江口)刺史,韦彦范被贬为亳州刺史,袁恕己被贬为郢州(湖北京山县)刺史,四个人去的地方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欠发达地区。

这会是四王的终点吗?

不,远远不够。

不久,洛阳城发生的一起谋反未遂案又成了武三思打压五王的理由。

这起谋反未遂案由曾经参与过兵变的驸马都尉王同皎而起,王同皎是李显的女婿,此时正担任光禄卿(宫廷膳食部长),按说王同皎应该对现状很满足,不会与谋反沾边,可惜他偏偏沾了边。

其实,严格论起来,王同皎是个忠臣,他策划的其实不是谋反,而是货真价实的“清君侧”,他想清理的是武三思和为虎作伥的韦皇后。

正是因为武三思和韦皇后不断地有绯闻传出,王同皎起了“清君侧”之心,于是便关起门来策划清理武三思。

本来是神不知鬼不觉的事情,王同皎却大意了,他忘了约定一起起事的张仲之家里多了两条流浪狗,一条叫宋之问,一条叫宋之逊,两人是亲兄弟,刚从岭南逃回洛阳,被他收留在家中。

随后,宋之问上演了“农夫和蛇”的故事,将王同皎告发,王同皎最终被处死,而宋之问和宋之逊却由此平步青云。(最终也不得好死)

本来王同皎的“清君侧”跟五王没有任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