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屏黜之。”后来家父又把这个神圣的任务交给了我,现在就要上禀先旨,下顺民心,废此淫昏,更立明哲。



讲故事的人绘声绘色,听故事的人云里雾里,遗诏这种东西太没谱了,死无对证,鬼知道到底有没有呢?既然你说有,那就算有吧。

讲完故事,杨玄感开始任命官员,先后任命了三个州的州长,以东光县尉元务本为黎州刺史,赵怀义为卫州刺史,河内郡主簿唐祎为怀州刺史,这就算支起炉灶了。

任命完官员,杨玄感开始给招募来的士兵训话,这些士兵的构成是这样的,运输民夫五千余人,水手三千余人,这些人有两个共同点:一、服劳役时间很长,所以早就怨声载道;二、痛恨东征,痛恨皇帝。

有了这两个共同点,杨玄感的演讲就有了切入点:“主上无道,不以百姓为念,天下骚扰,死辽东者以万计。今与君等起兵,以救兆民之弊,何如?”众皆踊跃称万岁。

本就是干柴,再加上杨玄感的烈火,八千余人瞬间就完成了从黎民百姓到起义士兵的转变。然而这些人来得快,去得也快,杨玄感的起兵从这一刻起其实败局已定,因为临时拼凑的士兵有一个共同特点:起兵时意气风发,失利时土崩瓦解。

兴奋中的杨玄感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以为,皇帝远在辽东,国内防守空虚,两都由十岁娃娃镇守,天下平定,有这八千人足以(见过幼稚的,没见过这么幼稚的)。



正当杨玄感筹划未来的时候,他的一个老友不期而至,这个人就是他的好友李密。

李密是北周八柱国之一李弼的曾孙,深得杨素赏识,所以常在杨家出没,跟杨玄感友情好到能穿一条裤子的地步,一条裤子,一三五你穿,二四六我穿,星期天让裤子歇一天,咱哥俩一起裸奔。现在听说杨玄感在黎阳起兵,李密星夜兼程来投,在他心里,他等这一天也等了好多年了。

李密最初凭借祖上功绩荫为左亲卫府大都督、东宫千牛备身,额锐角方,瞳子黑白明澈。杨广见了他,感觉有些恐惧,于是对宇文述说:“左仗下黑色小儿为谁?”对曰:“蒲山公李宽之子李密。”杨广曰:“这小子眼珠滴溜溜的转,以后别让他来了。”(此儿顾盼不常,无入卫。)他日,宇文述对李密说:“你们家世代都是显贵,你应该靠你的才学为朝廷服务,怎么能当大头兵呢?”(君世素贵,当以才学显,何事三卫间哉。)

李密听了宇文述的话后大喜过望,赶紧谢过宇文述,称病而去,不过在他心里还是有了芥蒂:皇帝分明是看我不顺眼,这不是以貌取人吗?

心怀不平的李密开始发奋读书,跟随当世名士包恺读书,通读《史记》《汉书》,兵书读破了无数本,同门师兄弟都被他甩在了身后,李密以为自己出人头地的机会来了,结果问题又来了。

在隋文帝杨坚末年,老人家宣布取消了全国所有的学校,从此读书无用了,这时候的李密只能自学成才,而且还不知道学校哪一天重开。新皇帝杨广登基之后宣布恢复了学校,然而皇帝用人的面非常窄,皇帝需要的是能给他编撰书籍的学士,而不是李密这种熟读兵法的人。

由于皇帝杨广本身相当有才华,因此他对知识分子反而不感冒。大业七年,皇帝杨广命令选部、门下、内史、御史四个单位跟随皇帝在前往涿郡的船上办公。等待遴选的三千多名知识分子一路跟随随时待命,部分官迷心窍的人一路跟随龙舟走了三千多里,等到了涿郡,大多数人才发现三千多里路白走了,什么官都没等到,只能掉头再走回去,费用还得全部自理。来回六千多里路走下来,手无缚鸡之力的知识分子们由于天寒地冻、饥饿疲惫,死亡率居高不下,最后一统计,死亡率百分之十到二十,三千多人死了三百到六百人,可怜,可叹,可悲。

满腹经纶无处可用,熟读兵法没有展示空间,李密的郁闷与日俱增。古代的读书人一般有三种出路,一种是当官,一种是归隐,最后一种就是造反了。李密当官没指望了(被皇帝杨广给辞了,当时又没有正规的科举),归隐又不甘心,算来算去就剩下造反一条路,所以李密说: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明朝末年造反的李自成本来是朝廷驿站的一名驿卒,朝廷精简驿站让他下岗了,没有生活来源的李自成从此走上了造反的道路,同李密一样也是因为工作没有了着落被逼的。

人都是被逼出来的!



现在杨玄感起兵造反,李密总算等到了机会,在他心中早已有三套方案,这三套方案分为上中下三套,现在他向杨玄感和盘托出。

第一套方案:占领蓟县(北京市),夺取临渝(河北抚宁),切断皇帝的归路,届时高丽攻击东征军背后,必定全军崩溃,皇帝手到擒来。

第二套方案:横穿原野,直取大兴,占领关中,据守险要,天下可慢慢取得。

第三套方案:集中精锐部队,袭击洛阳,然后号召四方起兵响应。

按照李密的规划,上策夺取北京,阻挡皇帝退路;中策占领大兴,夺取根据地;下策进攻洛阳,以洛阳为起义中心。三条计策,以夺取北京最险,以攻打洛阳最稳,对于杨玄感来说,最现实的问题是全家一百多口都在洛阳,只有先拿下洛阳,这一百多口才能安全,所以在杨玄感看来先打洛阳才是上策。

人和人是有差距的,杨玄感和李密相比,就是鸡和鹰的区别。但凡起义必定置于死地而后生,一切战略都要以军事利益为第一位,一旦造反,就没有退路,而杨玄感起义恰恰相反,先考虑的不是军事利益,而是全家老小的退路,所以他的起义注定走不远,就如同一只家养的鸡注定飞不过庭院的围墙。

战火骤起,洛阳告急

就在李密还在跟杨玄感辩论的时候,一件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刚刚成立的起义军里出现了叛徒,刚刚被委任为怀州刺史的唐祎跑了。

唐祎这一跑彻底打乱了杨玄感的部署,起义无法再拖延了,只能仓促出发,而起义军遇到第一块难啃的骨头,就是唐祎跑回去镇守的河内郡。

唐祎一回城就组织全民上城防守,杨玄感的弟弟杨玄挺带领一千人打了半天毫无所获,只能绕开河内郡继续前进。与此同时,唐祎派人飞报东都:杨玄感反了,东都洛阳马上进入战备状态;同时修武的百姓自发地把守住临清关,杨玄感的起义军无法从这里通过,只能绕道汲郡南渡黄河。

在杨玄感看来,河内郡打不下来没有关系,临清关过不去也没有关系,只要南渡黄河直逼洛阳,天下就在自己的手中。

在杨玄感的指挥下,老弟杨积善率领三千人在偃师南郊顺洛水向南进发,老弟杨玄挺(实际已经过继给叔叔杨约当儿子)率领三千人从白司马坂翻过邙山南下,而他自己率领三千人紧随其后,这就是杨玄感的全部主力。说起来这些主力军还是很寒酸的,武器装备就是每人一把单刀,一件柳木做的盾牌,没有弓箭,也没有铠甲,跟大隋正规军的装备相比,隋军是凤凰,杨玄感军是白条鸡。

不过初次遭遇,白条鸡还是显示了威力,因为留守的隋军还不如白条鸡呢。细想一下也很合理,能派上用场的都被皇帝杨广带往辽东,家里剩下的全是老弱病残,这些留守的军队根本不能算作军队,只能算作维持治安的老弱病残组合。

杨积善率领的起义军一路提心吊胆地渡过洛水,迎战他们的是河南令达奚善意率领的五千精锐兵马。看着人家雄壮的五千兵马,杨积善手下的三千人心里都有些打鼓,可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冲着,冲着,奇迹发生了,对方的五千人马自己崩溃了,士兵四散逃去,白条鸡首战获胜。

杨玄挺的一路人马也遭遇了隋军的抵抗,带队的将领是将作监(建设部高官)裴弘策。这个裴弘策平时主管工程建设,现在被赶鸭子上架带兵平叛,这就叫“赶鸭子上架,逼张飞绣花”。

将熊了一个,兵也熊了一窝,裴弘策这八千兵马跟前一拨一样,两军一照面,八千人就开始四散奔跑了。裴弘策没有办法只能后退几里垒砌防御工事,没想到杨玄挺又追了上来,再打,那帮熊兵还是接着跑。一天之内,杨玄挺打了五次,熊兵跑了五次,跑到最后,八千兵马只剩下十几个骑兵,剩下的哪去了?要么阵亡,要么开了小差,要么投了杨玄感。

两战接连败北,洛阳留守樊子盖坐不住了。樊子盖一生兢兢业业,从地方官做起,大好的时光都耗在地方官任上了,年轻时他想调进京城,隋文帝总是不准,后来年老了,皇帝杨广总算看到了他的价值,这才提拔起来,更是委任给洛阳留守这个关键岗位。

两战一败涂地,洛阳告急,樊子盖如坐针毡,可因为他是地方官起家,洛阳的官员们对他并不感冒,他的命令到了洛阳官员那里总是要打些折扣。

樊子盖正郁闷时,败军之将裴弘策撞到了枪口上。按照樊子盖的部署,裴弘策需要接着带兵出战,可裴弘策就是不执行,主要是被杨玄挺打怕了。在平时樊子盖和裴弘策级别是一样的,所以裴弘策从心里也就没把樊子盖当回事,不出战,就是不出战,你能把我怎么着吧!

怎么着,砍!



说砍就砍,建设部高官裴弘策说没命就没命了,不是因为建筑质量,而是因为一场败仗。

砍完了裴弘策,国子祭酒(国立贵族大学校长)杨汪还对樊子盖面有不愤,好,接着来,再砍!杨汪这才意识到樊子盖真敢下死手,赶忙磕头,直到把自己磕出了血,头才算保住了。

一个被砍了头,一个头磕出了血,樊子盖用两个老家伙的头树立了自己的威风,洛阳城内才算统一了思想。在樊子盖的指挥下,杨玄感在外面拼命地砸门刨墙也没效果,毕竟他的军队一穷二白,既没盔甲,也没弓箭,更别说攻城工具了,穷成这样还好意思出来打仗。



洛阳城虽然没有攻下来,杨玄感的队伍却迅速壮大了,加上陆续投降的隋军,杨玄感的队伍已经达到五万人,而且人数还在不断增加。令杨玄感更兴奋的是,一大批高官子弟也加入了起义的队伍,这着实让他吃了一惊。

这些高官子弟包括已故大将韩擒虎的儿子韩世咢、观王杨雄(杨坚的族侄)的儿子杨公道、内史侍郎虞世基的儿子虞柔、大将来护儿的儿子来渊、御史大夫裴蕴的儿子裴爽、大理卿郑善果的儿子郑俨、大将周罗睺的儿子周仲等四十来人,总之这些人都是高官子弟。

说起来这些高官子弟投奔杨玄感的原因其实很偶然,原因只有一个:贪生怕死!

按原计划这些人是响应政府号召来东都平叛的,本来指望着平叛立点战功,好让老爹们的脸上更有光。等到了洛阳门口他们听说将作监裴弘策因为兵败被斩首了,这下可把公子哥给吓坏了,“闹了半天,要是打了败仗还要杀头呢!”公子哥们一商量,算了,别去了,省得回头再让人给砍了。

可是已经到了洛阳城下了,就这么回去大家又不甘心,也不知道谁先提了一句:“要不咱投杨玄感吧,没准成功了咱都是开国元勋!”就这么着,原本立志为国杀敌的公子哥们转身就参加了起义军。

历史有的时候就是这么讽刺,老爹们正在前线给皇帝卖命,儿子们却在后方革皇帝的命,这到底唱的是哪出呢?



就在杨玄感在洛阳城周围横行霸道之时,得到消息的十岁皇孙杨侑已经悄悄派出刑部尚书卫文昇,率四万人从大兴出发增援东都。

卫文昇也是一个狠人,最大的特点是胆大心细,最经典的案例是一人招降十万人。

隋文帝仁寿初年,山獠作乱,卫文昇出为资州刺史以镇抚之。卫文昇到任以后,正赶上山獠围攻大牢镇,卫文昇单骑赴其营,谓群獠曰:“我是刺史,衔天子诏安养汝等,勿惊惧也。”诸贼莫敢动。于是说以利害,渠帅感悦,解兵而去,前后归附者十余万口。一征辽东时,东渡辽河九个军全都损兵折将,唯独他的部队全建制返回,征辽将领基本都受处分,就他一个人升官,这就是传说中的天才吧!

这次出兵平叛,卫文昇也是下了狠心。一出兵,他先处理了一件小事,这事对一个四万大军统帅来说实在是太小了,什么事呢?也就是挖了一个坟头,只不过坟头的主人有点特别,不是别人,就是杨玄感的老爹杨素。

卫文昇命人挖了杨素的坟墓,纵火烧了杨素的尸体,从此他跟杨玄感就不共戴天了,按照血亲复仇的原则,这种大仇,三辈子也报不完。

烧了杨素的尸体,卫文昇就算把自己的后路彻底给堵死了,同时也向四万士兵证明,我卫文昇就是要跟杨玄感死磕!



洛阳城外乱成一片时,皇帝杨广正在辽东城下指挥围攻,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