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闹了半天,怎么把他给忘了。

李林甫想起的人叫王忠嗣,此时正担任四镇节度使,分别是陇右节度使、河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全国总共九个节度使岗位,他一人就占了四个,比后来的安禄山还多一个。

王忠嗣为什么能同时担任这么多节度使?他跟李隆基又有何渊源?事情还得从开元二年说起。

这年七月,吐蕃入侵,李隆基拜薛仁贵的儿子薛讷为主帅,出兵迎战。

在薛讷的帐下,有杜宾客、郭知运、王晙、安思顺等人,先锋官是太原人王海宾。

王海宾率先与吐蕃军队遭遇,苦战之后取得胜利,战果颇丰。

按照战前部署,其他将领此时应该率军与王海宾会合,然后联合进军。

然而,在这个关键时刻出了岔子:其余人并没有按照约定与王海宾会合,而是选择了在自己的驻地徘徊不前。

他们嫉妒王海宾的战功。

该死的嫉妒,一下子将王海宾推进了深渊。

此番虽然取得大胜,但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很快吐蕃军队就发动了第二波攻击。

这一次王海宾没能创造奇迹,苦战之后,陨落于乱军之中。

这时,原本观望的诸将来了精神,驱动自己的部队发起猛攻,很快便打退了吐蕃的进攻,斩首一万七千人,俘获牛马羊数以万计。

战报传到长安,李隆基又喜又悲:喜的是获得一场大胜,悲的是折损一员猛将,悲喜之余,决定追赠王海宾为左金吾大将军。

许久之后,李隆基问手下官员:王海宾可有子嗣?官员回应说:有一个八岁的儿子,名叫王训。

李隆基想了一下说:让这个孩子当尚辇奉御(宫廷车辆管理官)吧,改天让他进宫见朕!不久,八岁的王训来到宫中,一见到李隆基便伏地痛哭,他的哭把李隆基也感染了。

李隆基上前扶起王训,安慰说:你是我朝霍去病的遗孤,长大后也会是一员大将!李隆基接着对王训说,孩子,朕给你改个名,以后你就叫‘忠嗣’吧!忠嗣,继承父亲的忠勇。

王忠嗣由此而来。

赐名之后,李隆基越发喜爱眼前这个八岁男孩,索性将其留在宫中,当成自己的儿子抚养。

从此,王忠嗣开始了自己的宫廷生活。

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王子,也就是后来的太子李亨,经常与他一起游。

时光荏苒,王忠嗣渐渐长大了,父亲王海宾的遗传基因在他的身上逐渐显现出来。

相貌俊朗的他平时话语不多,然而一谈到用兵打仗,他的话便停不下来了。

几次交谈后,李隆基给出了自己的评语:你以后一定会成为一员良将!虽然有李隆基的评语在前,但在成为良将的道路上,王忠嗣并非一帆风顺,他的第一份工作就半途而废了。

王忠嗣刚进职场,职务是代州别驾。

别驾是州长官的副手,主要起辅助功能,而王忠嗣这个别驾与别人不同,他不问公事,只喜欢做一件事:率领轻骑兵出塞。

代州以北便是胡人聚集区,换言之,这里就是唐朝的边陲之一。

边陲形势向来复杂,唐朝与胡人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而王忠嗣以轻骑兵出塞便是侦察敌情,寻找战机。

不过,年轻的王忠嗣终究没能找到杀敌机会,不久,他就无法出塞了。

李隆基将他调回了长安。

这次调回是太子李亨的建议:王忠嗣好勇敢斗,如果长期留在代州,恐怕终有一天会命丧沙场。

李隆基闻言,顿时紧张起来,他是看着王忠嗣长大的,自然不想让这个名将胚子年纪轻轻就殒命沙场。

这样,王忠嗣又回到了长安,想要上阵杀敌还要再等几年。

随后几年,王忠嗣一直没能成为主力将军,他的身份一直是实习生。

李隆基先后将王忠嗣托付给了信安王李祎、河西节度使萧嵩。

在这二人的帐下,王忠嗣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不过,王忠嗣还是苦恼,因为每次出兵打仗都没有他的份。

王忠嗣不明所以,便跑去问萧嵩,这才得知了实情:陛下将你托付给我时特别嘱咐,你年少有雄心,但还需要历练,现在还不是用你带兵打仗的时候。

王忠嗣顿时明白了,原来这是李隆基对自己的特别保护。

三年很快过去了,河西节度使萧嵩接到调令,回长安出任宰相。

这时,王忠嗣走了进来,对萧嵩说:跟随大人三年,还没有立半点功劳,无以归报天子。

请大人给我一些精兵,我要对吐蕃发动奇袭。

王忠嗣以为萧嵩还会一如既往地拒绝,没想到,萧嵩同意了!正巧,吐蕃军队在离唐朝边境不远的地方举行阅兵式,王忠嗣的眼睛一下亮了。

王忠嗣起了偷袭的念头,而他手下骑兵却不同意,因为他们分明看到吐蕃人阵势浩大,人数起码是本方数倍。

王忠嗣不为所动,执意发动袭击。

数百名骑兵只好服从王忠嗣的命令,向正在举行阅兵式的吐蕃军队发动袭击。

王忠嗣纵马提刀跑在最前面,在他的带领下,数百名骑兵一下子搅乱了阅兵式,吐蕃军队乱作一团。

左右突杀,王忠嗣扎扎实实过了一把行军打仗瘾。

战后盘点,这一仗斩杀数千人,俘获羊马数以万计,这回可以向李隆基汇报了。

得胜的战报很快由萧嵩传到了长安,李隆基大喜过望:自己十几年前说的话真的变成了现实,看来这个孩子确实有他父亲的遗传基因。

在这之后,王忠嗣步步高升,一直升到左威卫将军、代北都督,同时被封为清源县男。

不料,就在这时,挫折不期而至:王忠嗣突然被贬为了东阳府左果毅(管理府兵的官员)。

突然被贬,让王忠嗣有些摸不着头脑,想来想去,他才意识到症结所在。

不久前,他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坏话。

这个被他说坏话的人,名叫王昱。

王昱本人并没有多大权势,但他有一个结拜大哥却不简单,在朝中很有影响力。

这个大哥,就是皇甫惟明。

正是在王昱和皇甫惟明的诬陷下,王忠嗣栽了,从左威卫将军被贬为东阳府左果毅。

被贬的王忠嗣一下子闲了下来,心里没着没落,他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要过多久。

幸好,王忠嗣名声在外,就算他想继续当东阳府左果毅,有人也不会答应。

不答应的人是河西节度使杜希望,此时他正在筹划进攻吐蕃的军事重镇——新城(青海门源县)。

在征求各方意见时,有人向杜希望建议:王忠嗣是不可多得的将才,想要攻克新城,非此人不可。

杜希望马上上疏,将王忠嗣要到了自己军中。

开元二十六年三月,杜希望率军攻克新城。

战后论功行赏,王忠嗣名列第一。

这一年秋天,吐蕃军队发动反攻,要报新城的一箭之仇。

吐蕃军队黑压压地压了上来,粗略一看,众寡悬殊,唐军兵力跟吐蕃不在一个等量级。

诸将面露难色,不敢出战。

突然,唐军阵营中,冲出去一队骑兵,领头的正是王忠嗣。

王忠嗣带领自己的直属骑兵在吐蕃阵营中心开花,左右驰突,反复杀进杀出,把吐蕃的阵势搅得一塌糊涂。

这时,原本观战的其他将领也驱动本部人马出战,形势开始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

激战过后,吐蕃溃退,唐军大胜。

战后论功,王忠嗣又是首功。

接二连三的战功,为王忠嗣的仕途做好了铺垫。

开元二十八年,三十四岁的他当上了河东节度使。

一年后,王忠嗣调任朔方节度使。

李隆基二十七年前的预言,变成了现实。

如果说出任节度使前的王忠嗣是一员猛将,那么出任节度使后的王忠嗣便开始了由猛将向大将的转型。

他不再追求猛冲猛打,转而追求以稳重安边。

王忠嗣对属下说过这样一番话:国家升平之时,将军的职责在于安抚自己的军队。

我不想竭国家之力,以追求自己的功名。

这就是猛将与大将的区别:猛将只管猛冲猛打,只求立功;而大将眼光更为长远,不问一时得失,更看淡一时的功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忠嗣在成为名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来越有名将的风范。

他有一张大弓,需要一百五十斤的力气才能拉开,然而他却很少使用,平常只是将它放在袋中。

手下有些不解:为什么将军有弓却不用呢?王忠嗣回答说:我有你们,于是就不需要用这张弓了!一句话,把手下的士兵说得热血沸腾:原来将军把我们视为他手中的强弓啊!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

由此,朔方战区士兵情绪高昂,随时准备为王忠嗣冲锋陷阵。

每到这时,王忠嗣总是安抚道:不急,有你们表现的时候。

众人以为王忠嗣只是说说,却不知道王忠嗣早就做好了准备。

边境上,王忠嗣撒出了大量侦察兵,将敌情摸得一清二楚,开个玩笑说,王忠嗣比敌方酋长更了解他的部落。

如此一来,一切尽在王忠嗣掌握,只要一出现战机,他就会派奇兵出战,而每次的结果都是得胜而归。

朔方战区就此进入良性循环,屡胜屡战,屡战屡胜。

总结起来,王忠嗣能做到这一点,一靠的是知己知彼,二靠的是他自己的独特法宝。

每次出兵之前,王忠嗣就会使出自己的独特法宝:亲自给士兵发放弓箭。

王忠嗣发放的不是一般弓箭,而是刻有每个士兵名字的弓箭,他要用这个仪式,激励士兵的士气。

战罢归来,王忠嗣再次忙碌起来,他要检查士兵的弓箭:如果弓箭齐全,有赏;如果弓箭遗失,必罚。

细节决定成败,在王忠嗣的坚持下,朔方战区的士兵养成了良好习惯,他们视兵器如生命,人在兵器在,人不在兵器仍在,铁一般的纪律通过细节逐渐建立了起来。

时间走到天宝四载,王忠嗣又登上了一个台阶,他同时担任朔方、河东两镇节度使。

这时,王忠嗣又做了两件事,一大一小。

大事,从朔方(宁夏灵武)到云中(山西大同)边境线数千里,王忠嗣在所有险要的地方都建立了城堡,有的在旧城基础上开拓,有的则平地起城。

这样一来,唐朝开边数百里。

小事,他单方面提高了战马价格。

一来二去,胡人卖给唐朝的战马数量越来越多,品质越来越好,而与唐朝为敌部落的战马却相形见绌,一年不如一年。

一大一小,王忠嗣让他所镇守的边防力量越来越强。

天宝五载,王忠嗣达到了人生最高峰,这一年他同时担任了四镇节度使。

由于皇甫惟明被李林甫拉下马,河西、陇右节度使的位置便空了出来,李隆基索性让王忠嗣接过了这两个岗位。

此时的王忠嗣,身配四个战区将印,控制的边境线达到万里,天下的精兵重镇皆在他的手中,有唐以来,从所未有。

风必摧之在王忠嗣达到人生巅峰的同时,他引起了两个人的注意:一个是宰相李林甫,一个是平卢、范阳节度使安禄山。

李林甫是猜忌,他担心王忠嗣水涨船高出任宰相。

安禄山是垂涎,因为王忠嗣手中的精兵重镇都比他多。

两个人都开始想起了歪主意。

中国有句古话: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不久,安禄山率先出招。

他上疏李隆基说:为了防范蛮夷南侵,准备修建雄武城(河北兴隆县)用于储存大量兵器,因为工程量大,恳请王忠嗣派兵支援。

这是要干啥呀?他想以筑城为由,吞并王忠嗣的士兵。

王忠嗣一眼便看穿了安禄山的意图,索性来了一个将计就计。

他不跟安禄山打招呼,提前到达了指定地点,一看根本没有要筑城的迹象,他更加坚信这是安禄山在空手套白狼。

王忠嗣也不含糊,不等安禄山来会面,带领部队转身就走,回来就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安禄山居心不良,日后必反!如果从张九龄开始算,这已经是第二个人说安禄山日后必反了,可惜李隆基的耳朵选择性失聪,愣是没有听进去。

上完奏疏,王忠嗣开始反思自己:为什么安禄山要处心积虑吞并自己的士兵呢?还是因为自己势头太盛,一不小心成了众矢之的。

不行,不能再当四镇节度使了,锋芒太盛。

王忠嗣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疏:恳请辞去河东、朔方节度使。

为什么辞去这两镇?这里面有玄机。

玄机一,河西、陇右是两个大镇,河西兵力七万三千人,陇右兵力七万五千人,而朔方和河东呢?朔方兵力刘万四千七百人,河东兵力五万五千人。

两相对比,自然选河西和陇右。

玄机二,河东节度使总部设在太原府,辖区范围与范阳交界,而王忠嗣不想与安禄山有瓜葛,索性躲得远远的。

李隆基最终批准了王忠嗣的辞呈。

辞去两个节度使后,王忠嗣安心做自己的河西、陇右节度使,这时他一身轻松,一是因为他早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