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1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隆基最终批准了王忠嗣的辞呈。

辞去两个节度使后,王忠嗣安心做自己的河西、陇右节度使,这时他一身轻松,一是因为他早就驾轻就熟,二是因为他的手下已经有两名将领走向成熟。

这两名将领在后来都成为名将,一个叫哥舒翰,一个叫李光弼,两人都不是汉人。

哥舒翰的祖上世代担任突骑施部落的分支酋长,是突厥人;李光弼则是契丹酋长李楷洛的儿子,家族世代都是契丹人,李姓是唐朝皇帝赐的。

这两个非汉族将领,深得王忠嗣信任。

相比而言,风头更盛的是哥舒翰。

之所以声名鹊起,主要是他敢杀。

有一次,王忠嗣命令哥舒翰出击吐蕃,拜他为主将,另外一位与他同等级别的将领担任副将。

哥舒翰很快找到了主将的感觉,而担任副将的将领却迟迟找不到副将的感觉,不仅如此,他还摆起了谱。

谁不知道谁啊,大家都一个级别,凭啥就听你的?遗憾的是,此人摆谱摆错了时机,如果平时摆谱还有救,战时跟主将摆谱,那就是不想活了。

主将哥舒翰不跟他废话,抬手就把他挝杀了。

挝杀,不同于一般的用刀杀,而是用铁器重物生砸,比斩首的威慑力更大。

杀完副将,所有官兵都心惊胆寒,从此在军中哥舒翰说一不二,再也没有人敢挑战他的权威。

有说一不二的权威打底,哥舒翰令旗一挥,众将用命,很快就凭借战功升任陇右节度副使。

在陇右节度副使任上,哥舒翰又干了一件让吐蕃人心惊胆寒的事情。

以往秋天小麦成熟时,积石军(青海贵德县)的百姓都会做一场噩梦:吐蕃人入侵,武装收割小麦。

积石军的百姓苦不堪言,劝又劝不走,打又打不过,于是只能自嘲,积石军是吐蕃人的麦庄。

百姓的自嘲传到了哥舒翰的耳朵里,他决定让吐蕃人做一场噩梦。

又到了小麦成熟的季节,哥舒翰将士兵埋伏在麦田两侧,只等吐蕃人上门。

吐蕃人如约而至,大摇大摆地进了麦田,像往年一样开始收割小麦。

突然伏兵四起,哥舒翰的士兵拿着刀向吐蕃人冲了过去。

不一会儿的功夫,吐蕃人全倒下了,再也不能起来收割麦子了。

这就是哥舒翰发出的宣言:谁割我们的麦子,我割谁的人头。

自此以后,积石军不再是吐蕃人的麦庄,哥舒翰的声名不胫而走。

时间走到天宝六载,王忠嗣所在的河西、陇右战区遇到了一个难题:李隆基下令要求夺回石堡城。

原本信安王李祎率军夺下了石堡城,后来吐蕃与唐关系恶化,又在开元二十九年重新将其占领,这一占就是六年。

王忠嗣不是不想夺回石堡城,但他知道那里易守难攻,三面无路,只留一面,强行攻打,必定代价惨重。

而且此时不同于李祎那次,那次吐蕃人没有防备,这次则是防备森严。

王忠嗣回复李隆基说:石堡城险固,吐蕃倾举国之兵镇守。

现在我们如果想攻取,不付出数万人的代价恐怕很难攻克。

臣担心得不偿失,不如暂且厉兵秣马,伺机而动。

这一次王忠嗣的话不对上面的胃口,李隆基十分不快。

王忠嗣满心以为石堡城一战就这么按下了,没想到居然有人自告奋勇地接过了这块烫手山芋。

不怕烫手的人叫董延光,他主动向李隆基请命,愿意带兵拿下石堡城。

李隆基顿时大喜,任命董延光为主将,同时命令王忠嗣分出一部分兵马配合进攻,争取早日拿下石堡城。

王忠嗣心中苦笑,真有不要命的啊。

从内心讲,王忠嗣不希望此时攻打石堡城,因为那样必定代价惨重。

久在边塞,他已经与边塞的士兵融为了一体,他不怕打仗牺牲,但是他不愿意士兵去做无谓的牺牲。

表面看起来,战后统计的阵亡人数只是一个个数字,但在那些数字的背后,却是一个个曾经活蹦乱跳、有血有肉的人啊!王忠嗣不仅仅把士兵看成兵,更把他们看成人。

他在心中暗下决心,决不让士兵做无谓牺牲。

王忠嗣下令,对董延光虚与委蛇,能不配合就不配合。

夸下海口的董延光不可避免地对王忠嗣产生了怨恨,这也为王忠嗣后来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王忠嗣的消极被董延光看在眼里,同时也被部将李光弼看在了眼里。

李光弼对王忠嗣说:大人因为爱护士卒的缘故,不想让董延光成功,虽然您迫于压力接受诏命,但还是虚以应付。

如今数万士兵即将出征,您却不设立重赏,那么士兵怎么可能尽心尽力?然而这次是天子的意思,一旦董延光无法成功,他一定会把责任推到大人身上。

如今我们仓库充裕,大人不妨拿出几万匹绸缎做为悬赏,这样也能堵住别人对大人的指责。

王忠嗣回应说:如今用数万士兵去争一个石堡城,即便占领也不足以制敌,不占领也对国家没有多大损害,因此我不想去打这个石堡城。

就算日后我受天子责备,大不了去当一个金吾卫将军或者羽林将军,最次也能当个黔中地区的小官。

我王忠嗣怎能用几万人的生命去换取我个人的晋升。

我知道李将军是为我着想,但我意已决,将军不必多言!李光弼看着王忠嗣,说:之前我恐怕大人因此事受连累,所以不敢不言。

如今大人能行古人之事,末将自叹不如。

正如王忠嗣预料,董延光果然没能攻克石堡城。

正如李光弼预料,董延光果然将责任推到了王忠嗣身上。

王忠嗣麻烦了。

如果仅仅是董延光弹劾还不足为虑,要命的是,李林甫闻风而动。

李林甫找来了一个人,他跟这个人做了一笔交易:只要按自己的意思弹劾王忠嗣,保证升他的官。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重赏之下,也必有小人。

李林甫找的这人叫魏林,曾经担任过朔州刺史,因事被贬为济阳别驾。

现在李林甫拿出交换条件,魏林顿时红了眼:只要一个弹劾,就能官复原职甚至高升,这笔买卖划算!王忠嗣就栽在这笔买卖上。

很快,魏林就上了一道奏疏:王忠嗣曾经说过,早年跟太子李亨一起养在宫中,愿意尊奉太子。

魏林的话一半可能是真的,一半必定是假的:与太子李亨一起养在宫中,王忠嗣可能说过,这是给自己脸上贴金;愿意尊奉太子,王忠嗣但凡神志清醒决不会说,这是给自己找坟地。

然而就是这真假参半的话让李隆基大为恼火,再加上石堡城不克,他的恼火更是达到极点,一纸诏书便把王忠嗣打入大狱,同时责成大理寺、刑部、御史台进行联合审问。

王忠嗣岌岌可危,因为魏林和董延光的话对他很不利。

不久,大理寺、刑部、御史台给出了审判结果:处死!这时,拯救王忠嗣命运的人出现了——他的继任者哥舒翰。

王忠嗣被免职后,李隆基提拔哥舒翰做了陇右节度使。

哥舒翰动身前往长安时,左右建议他多带些金银,帮王忠嗣走走门路。

哥舒翰说:如果天下还有公理在,王大人必定不会冤死;如果天下公理已经不在,送钱又有什么用?说完,哥舒翰带着空空的行囊上路,里面没有一文用来行贿的钱。

见到李隆基,哥舒翰跪了下来,力陈王忠嗣的冤情,并且愿意用自己的官爵为老领导赎罪。

李隆基没有答应,起身便走,哥舒翰膝行跟随,一边叩头,一边声泪俱下,哭着为王忠嗣求情。

求到最后,李隆基终于答应了,王忠嗣逃过一死。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该做个了结了,然而李林甫却不想了结,他还要把火往太子李亨身上引。

李林甫对李隆基说:太子可能与王忠嗣同谋。

李隆基回应道:朕的儿子一直在东宫,怎么可能与外人通谋?这一定是别人对他诬陷!李林甫被噎住了,但他并不准备善罢甘休。

过了几天,李林甫又来了,话题还是太子。

李林甫起了话头:古代立储君先考虑的是贤德,如果没有重大功勋于社稷的话,那就考虑年龄最长的儿子。

想了一会儿,李隆基回应说:庆王李琮往年打猎时,被豽抓伤了脸,破了相!李林甫追问道:破相难道比破国还严重吗?李林甫的意思很明白:李亨扶不起来,可能误国。

这下李隆基含糊了,便遮掩道:容朕慢慢想想吧!这一想,李林甫就没机会了,只能讪讪地收手,毕竟他不能硬逼着李隆基废太子。

王忠嗣逃过一死,却也没有逃过贬官的惩罚。

天宝六载十一月,王忠嗣被贬为汉阳太守。

就在河西、陇右两镇士兵还在期待王忠嗣重返边塞时,他却再也回不去了。

天宝八载,王忠嗣暴卒,时年四十四岁。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王忠嗣死后,李林甫又向李隆基提出一个建议。

正是这个馊主意,让李隆基的大唐王朝走到了悬崖边缘。

李林甫建议:从今往后,边将不再用汉人,一律由胡人担任。

有唐一代,出将入相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从李世民开始,到开元年间有薛讷、张说、萧嵩、牛仙客等人。

这本是一个很好的传统,但李林甫却对此很不感冒,因为这对他的相位来讲,是一个潜在威胁。

出于私心,李林甫要把出将入相的传统废除,这样以后便没有人通过这个途径威胁他的相位了。

于是他便对李隆基说:文臣为将,不敢面对乱箭飞石,不如用那些出身寒酸的胡人。

胡人本性骁勇善战,而且出身寒族也无法结党,陛下以诚心待他们,他们势必怀尽死之心回报陛下。

听起来,似乎不无道理,于是李隆基便同意了!自此,唐朝九个节度使全部由胡人担任:安禄山,营州柳城混血胡人;安思顺,安禄山的堂弟,混血胡人;哥舒翰,突厥人;高仙芝,高丽人。

由此可见,李隆基倒真是有海纳百川的精神。

公平地说,李林甫这个建议并非完全处于私心,其中也有因势利导的成分:自从李隆基改革兵制以来,汉族将领因为可以在长安获得更好的职位和待遇,已经不愿意前往边疆效力;而胡人将领在边塞长大,因此更愿意在边疆效力。

此消彼长,便形成了胡人将领压倒汉人将领的局面。

再看一下四位胡人节度使,最终背叛唐朝的只有安禄山一人,就连他的堂弟安思顺也是效忠唐朝的,哥舒翰、高仙芝更是与安禄山死磕,捍卫大唐江山。

如此看来,李林甫的建议并非完全没有道理,只是被安禄山搅了局!登峰造极到天宝六载,李林甫出任宰相已有十二年光景。

在这十二年里,他身边的人起起伏伏,在人生的波峰和波谷间剧烈震荡,而他却始终保持一个姿势——高高在上,屹立不倒。

十二年中,张九龄倒了,裴耀卿倒了,李适之倒了,裴宽、裴敦复、皇甫惟明、韦坚、王忠嗣都倒了,凡是可能威胁到李林甫相位的人都得到了无言结局,不怪天,不怪地,只怪自己与李林甫生活在同一个时代。

天宝六载,李林甫达到了人生的巅峰。

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五日,李隆基用一个现场展览,将他送上了高高的云端。

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一天,李隆基下了一道命令:命文武百官前往尚书省参观各地的贡品。

到了地方,官员们顿时觉得自己的眼睛不够用了:各地贡品琳琅满目,帝国之地大物博、物产丰富,真不是虚言啊!看了良久,众人依然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究竟唱的是哪出呢?众人都在等待谜底揭晓。

等了好久后,李隆基清了清嗓子:今天请诸位来,就是为了请大家看看我朝物产之丰富,开开眼界。

同时借这个机会,宣布一个决定,今年这些贡品朕都赐给李林甫了!哦,闹了半天,李隆基是在给李林甫一个人发奖啊。

李林甫忙不迭地谢恩之后,琳琅满目的贡品便被运进了他的私宅。

他知道,在他的身后,有无数双喷火的眼睛正盯着他,有羡慕,有嫉妒,有咬牙切齿,也有故作不屑一顾。

领自己的奖,让别人吃醋去吧!至此,李林甫在大唐王朝的地位达到了顶峰:他不仅是当朝第一宰相,同时也是大唐王朝最红的红人,两个身份叠加到一起,他找到了登峰造极的感觉。

借着李林甫的光芒,李林甫的儿子、女婿们迅速上位,占据了大唐王朝的若干官位:儿子李岫为将作监,李崿为司储郎中,李屿为太常少卿;女婿张博济为鸿胪少卿,郑平为户部员外郎,杜位为右补阙,杨齐宣为谏议大夫,元捴为京兆府户曹。

延伸说一句,李林甫个人生产能力非常强,名下共有二十五个儿子,二十五个女儿,如果放在现在,估计在被授予英雄父亲光荣称号的同时,还会被聘任为不孕不育医院形象代言人。

书归正传,回过头接着说李林甫的登峰造极。

凡是有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