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房玄龄时任隰县(山西汾阳县)县尉,听说李世民礼贤下士,因此就到李世民的大营外叩门请见。两人见面一交谈,李世民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而房玄龄也把李世民当成了不可多得的潜力股,两人一见如故。自此房玄龄成为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军事参谋),开始了为李世民的打工生涯。



李氏大军聚拢到现在,已经有了二十万人的规模,以这二十万人进行改朝换代,或许已经足够了。

中国大历史的朝代兴亡还是有着一定的规律,一般都是旧王朝滋生了自己的掘墓人(元朝和清朝的建立除外)。此时在李渊的大军中,其实骨干力量都是隋朝的各阶层官员,这些人生于隋朝,长于隋朝,吃着隋朝的米,却造起了隋朝的反。历史就是这样残酷,旧王朝总是在不经意间培养了自己的掘墓人。

李渊大军从上到下,隋朝官员遍布其中。李渊最高官职曾担任禁军大将军,裴寂、刘文静也是地方官员,段纶则是前兵部尚书段文振之子,丘师利、丘行恭则是隋朝马屁郡长丘和之子,房玄龄的父亲房彦谦也是隋室的官员,而像他们这种出身的人还有很多。

人心向背,王朝兴替,皇帝杨广怎么也不会想到,仅仅十几年的时间,他就失掉了天下民心。远在江都的他不会想到,当他还在处心积虑地为王朝拆东墙补西墙的时候,他的老实表哥李渊已经屯兵到了大兴城下,只要一声令下,大兴就成了李渊的铁桶。

九月二十七日,李世民派出使节向李渊请示合围大兴的日期,与此同时李渊得到消息,狗都不理的屈突通已经悄然率军东去,潼关警报就此解除,再无后顾之忧。

兴奋中的李渊沉思了片刻,他知道合围的这一天迟早会来,但从没有想到居然如此之快。以前的他总以为通往大兴的门是紧闭的,然而一路走来他却发现,原来通往大兴的门一直是虚掩的。

历史上的改朝换代总是有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为什么改朝换代的一方看似势力贫弱却能成功?为什么隋朝上百万的军队都不能扑灭李渊的星星之火呢?

其实一切又很好解释,不外乎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隋朝的上百万军队看似众多,却因为中国的地大物博给摊薄了,天下大乱,政令不通,部队就无法大规模集中,因此与李渊对阵的不是整体的一百万,而是零散的数万人的小部队。

第二个原因是人心的向背,一旦人心背离,数十万的军队也会土崩瓦解,更可怕的是,土崩瓦解的势头如同瘟疫,一经传染就无法抵御。

第三个原因更简单,四个字,“此消彼长”,被打败的隋军迅速又被集中起来,相同的是人马,不同的是旗帜,自此隋军变义军,隋军消亡,义军增长(解放战争时期此种情况更加明显)。



此消彼长,人心向背,远望大兴城的李渊知道,合围的时候到了,拿下大兴,天下从此落入自己的手中。

十月十四日,李渊下令各军围城,此时距离晋阳起兵仅仅五个月的时间!

大兴,大兴

李渊一声令下,大兴城就变成了铁桶,桶的里面是大兴城,桶的外面是李渊的二十万军队。

在合围之前,李渊命人向大兴的守军解释:此次远道而来不是为了攻城,而是为了更好地拥护隋朝政府,当然这些都是骗人的鬼话,自然是没有人信的。

此时的李渊就如同一只站在羊圈外的大灰狼,反复向里面的羊群解释:我是来保护你们的,不是来吃你们的。然而谎话终究是谎话,即便说了一千遍还是谎话。如今要想拿下大兴城,靠谎话是不行了,还得靠实战。



李渊来势汹汹,大兴城内兵荒马乱,此时的大兴城内已经没有了主心骨,因为原来的主心骨刑部尚书卫文昇已经在一个月前病倒了,卧病在床,不能执行公务。

没有了主心骨卫文昇,代王杨侑只能委派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与京兆郡丞骨仪以代王的名义登城据守,然而这两个人跟卫文昇相比,能力不足,威望不足,想要靠这两个人力挽狂澜基本不可能。

大兴城内的杨侑如坐针毡,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叫远在江都的祖父也没有回应。二十万大军围城,数万守军守城,城内人心思变,城外孤立无援,如果皇帝杨广在还可以下诏号令天下勤王,而杨侑呢,却恰恰没有下诏的权力。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独立面对丧乱的危局,应对过去是奇迹,应对不过去才是正常。

小孩子杨侑终究没能创造奇迹,大兴城在僵持了二十多天后还是没有保住。



十月十四日李渊下令围城,十月二十七日李渊下达总攻令。在攻城之前李渊强调,不准冒犯隋室七庙,不准冒犯代王和其他皇室成员,如有违背,屠灭三族。(十足的作秀。)

攻城开始之后,李渊新归属的部将孙华冲到了最前面,结果很不幸,孙华将军很倒霉,一支流箭飞来正中他,孙华将军就此倒下,没有看到大兴城解放的那一天。

攻城一直持续了十三天,到第十三天时,也就是十一月九日,李建成的部下军头雷永吉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了史书上。这一天,雷永吉率先爬上城墙攻入了大兴城内,大兴城自此告破。

李渊大军一路杀进了太子宫,此时太子宫的部属已经纷纷逃跑,只有侍读姚思廉还陪在杨侑的身边。李渊的士兵冲进了大殿,正要冲向杨侑时却被姚思廉大喝一声:“唐公举义兵,匡帝室,卿等毋得无礼!”

姚思廉一声大喝镇住了冲昏了头脑的士兵,也保住了杨侑最后的尊严。实际上在场的人都知道,“李渊拥护隋室”只是装大尾巴狼的口号,只是谁也不愿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

听说杨侑就在太子宫内,李渊马上赶来迎接,丝毫没有摆自己姨姥爷的谱,反而非常诚恳地给杨侑行大礼(装,接着装)。行完礼后,姚思廉扶着杨侑一直到了大兴后殿,再往前姚思廉进不去了,只能就此告别,流泪哭泣,叩拜而去。

家贫出孝子,国难见忠臣,在丧乱的动荡时刻,别人纷纷逃亡,只有这个普通的侍读还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用最后的机灵为皇室保住了象征性的尊严,然而他知道他能为隋室做的只有这么多。

安顿完杨侑,李渊住进了长乐宫,宣布撤销隋政府的所有严酷法令,颁布临时约法十二条,此时他心中的偶像是汉高祖刘邦,不同的是刘邦约法三章,而李渊约法十二条。

处理完公事,该处理点私事了,李渊的私事就是报仇。

尽管史书上说李渊这个人性格豁达,但是具体到私事上他还是睚眦必报的。此次他复仇的对象是左翊卫将军阴世师,京兆郡丞骨仪等十几人,这十几人怎么得罪李渊了呢?

原来在李渊起兵之后,卫文昇等人得到了消息,本着一视同仁、公平处理的原则,卫文昇等人就派人挖了李渊家的祖坟,毁了李家的家庙,让李家享受了跟当年杨素一样的待遇。现在带头的卫文昇已经病死,那么剩下的阴世师、骨仪这些核心成员就得接受李渊的报复了。

其实李渊的仇不仅仅是祖坟被挖,还有一个杀子之恨。当时他起兵后,遗落在河东的儿子李智云就被绑送到了大兴,代王杨侑下令卫文昇等人处死了李智云。现在旧仇新恨一块算,阴世师这些人在劫难逃。

公平地讲,阴世师和骨仪算得上隋朝里的好官良将,阴世师忠厚,骨仪清廉,只可惜他们所在的位置得罪了李渊,因此好官良将只能以身殉国。在行刑的一瞬间,他们都在感慨:“还是卫文昇好啊,至少能带着脑袋入土!”

猛人李靖

尽管李渊睚眦必报,但还是有猛人能躲过李渊的老李屠刀,这个人就是日后的卫国公李靖。



李靖本名药师,从名字上看,他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个道士。事实上他确实对道教很有研究,世传他精通占卜之术,能够呼风唤雨,这都是因为他曾经研究过道术。

李靖少有盛名,既有文才也有武略,性格也颇为自负,常对朋友说,大丈夫立世,倘能遇到知遇之主,时会相凑,就当立功名以取富贵,何必学儒人,斤斤于辞章造句。这种抱负有点像躬耕于南阳的诸葛亮,看来有才的人都有点狂。

对于李靖的才气,当时的很多名人都很欣赏,他的舅舅名将韩擒虎曾经摸着他的脑袋说:“当今之世,可以谈大军战略的,只有这个孩子了!”一向自视甚高的司空杨素曾经指着自己的位子对李靖说:“将来你必坐此位。”

在唐朝传奇小说《虬髯客传》中更有离奇的情节:李靖以布衣身份干谒杨素,会见的过程中一妙龄女子一旁伺候。等李靖回到客店之后,仰慕李靖英俊才气的妙龄红拂女接踵而至,进而舍弃杨素与李靖一同私奔,这个情节真够香艳的!



这么有才的李靖是如何与李渊结仇的呢?起因是李靖的一次自费告状。

当年李靖在马邑郡担任郡丞,而李渊担任太原留守,李靖对李渊早已闻名,因此格外关注李渊的动态。随着李渊的反意越来越浓,李靖已经察觉出来,无奈自身能力有限,只能走上远赴大兴告密的道路。

要说李靖这次告密也不容易,先是伪装成囚徒坐囚车出了李渊的管辖范围,然后一路小跑到了大兴。到大兴汇报完毕之后又准备下江都当面向杨广汇报,结果道路不通,只能滞留大兴城内,顺便帮助大兴守军守城。大兴城破,李靖就成了俘虏,李渊一盘点,呀,这个人也在啊,那就凑个数,跟阴世师他们一起斩了!



这样李靖与阴世师一起被押上了刑场,如果没有奇迹发生,等待他的必定是兜头一刀。

刀一次一次落下,前面已经砍了几个,奇迹还是没有发生。

既然没有奇迹只能自己制造奇迹了,轮到李靖时,李靖冲着李渊大喊了一声:“公兴义兵,欲平暴乱,乃以私怨杀壮士乎!”这一幕是不是特别眼熟呢?没错,当年韩信也曾经有过这样一声高喊,后来就有了点兵多多益善的韩大将军。在李靖之后还有一个人有过这样一声高喊,这个人就是安禄山,不过跟韩信的“多多益善”不同,他给历史留下的是“安史之乱”。

李靖一声大呼,惊动了正在看行刑的李渊,李渊在心里暗自为他叫了一声好。不过叫过好之后,李渊又犹豫了,这个人到底留还是不留呢?

李渊正犹豫的时候,李世民来了,他早就听说过李靖的大名,他也知道一旦自己把李靖从刀口下拖出来,那么以后这个人的命就是自己的了。

盘算完毕,李世民大喊一声“刀下留人”,然后去跟父亲李渊求情。经过李世民的求情,李渊做个顺水人情把李靖交给了李世民,从此“刀下冤鬼”李靖摇身一变就成了李世民的死党,再后来就成了青史留名的卫国公。

从李靖的身上也验证了一个道理:每一个风光人物的背后,其实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





第十四章

李渊向左,李密向右


原地踏步的李密

在前面的章节曾经说过,公元617年九月,李渊、李密、杨广,三个隋朝的中年男人正在做着各自的事情,与此同时,他们也走到了历史的三岔口。

在李渊进军大兴的同时,李密也没有闲着,他也试图向自己的目标洛阳进发。然而与李渊的一片坦途不同,李密面临的却是步步雷区,苦战了几个月,李密依然原地踏步。

公元617年九月十一日,越王杨侗派虎贲郎将刘长恭等率洛阳守军出城与王世充的联合部队会合,大家合兵一处,兵力总计十万人,与李密隔着洛水对峙。与此同时,皇帝杨广下令,洛阳联军由王世充节制,自此洛阳混战就成了王世充与李密两个人的交战。

说起来两个人还有点渊源,这两个人居然还是同门师兄弟,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老师——徐文远。对于这两个学生,徐文远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李密是正人君子,有包容的雅量;王世充乃一卑鄙小人,对故友旧人照样下手,我不敢冒犯!”

就是这样的一个卑鄙小人,却得到了皇帝杨广的无限信任。皇帝杨广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他无比信任的王世充也会背叛他的王朝。在杨广的计划中,他把王世充当成高手派给杨侗,然而他没有想到,王世充还有另外一个身份:皇家杀手。



王世充来了,十万大军也来了,李密的麻烦真的来了。从此李密与王世充陷入混战之中,没有人说得清楚他们的交战细节,一百个人有一百种说法。《略记》中记载王世充攻击李密所向无敌,没有一次不胜利。《蒲山公传》记载三十余战王世充大多失败。《河洛记》记载四十余战王世充没有胜绩。弄到最后,我们也弄不清到底谁的战绩更好,我们只知道王世充与李密谁也没能消灭对方,对峙一直在延续。

十月二十五日,远在大兴的李渊已经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