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史并不如烟-第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纲这个人经历同样奇特,隋末变乱之前他是隋朝的尚书右丞,后来被中亚商人何潘仁领导的起义军劫持就变身为何潘仁的幕僚。有一次何潘仁派李纲向李渊汇报工作,结果被李渊赏识,留下做了丞相府司录,武德二年,文武百官业绩考核,李纲高居第一。

这些人的经历说明什么呢?或许可以用培根的话解释,“知识就是力量!”

食物链

然而同样有知识的萧铣却没有力量,他缺少的是做王者最需要的驾驭力量。在他的治下,复国的南梁经过了短暂的辉煌,迅速走向了下坡路。而他一手导演的杀人食物链,则在大将之间不断上演。

萧铣的手下都是趁乱起兵,这些人平时蛮横骄纵,多专杀戮。萧铣这种拿惯了笔的人自然不习惯这样的生活,冥思苦想之后,他想出了一招:罢兵营农。

“罢兵营农”往好听说是分散士兵从事农业生产,往难听说就是以营农为名解除将帅们的兵权,这下就触了大将们的霉头。“罢兵营农”前他们还是手握兵权的大将,“罢兵营农”后他们就成了光杆司令。

拥立有功的大司马董景珍之弟当时也是一名将军,将军瘾没过几天,就被萧铣以罢兵营农的名义遣散了三军士兵,这让董将军非常不爽。眼睛一转,造反吧。结果反没造上,就被别人告了密,董将军就只能到地下去带兵了。

诛杀了董景珍之弟,萧铣也没忘了安抚董景珍。声明此事就此了结,一切与董景珍无关,然而人心的猜疑岂能是一个声明就消除的呢?

此时董景珍正镇守长沙,萧铣又给董景珍下了一纸诏令,征召他回江陵报到。这一召就让董景珍成了惊弓之鸟,这一召让董景珍忐忑不安。万般无奈就与唐赵郡王李孝恭取得了联系,表明了投降诚意,结果这件事又让萧铣知道了,麻烦更大了。萧铣随即下令,命令齐王张绣(当年董景珍的同盟之一)进攻长沙,处理大司马董景珍。

面对咄咄逼人的张绣,董景珍试图用言语说动,董景珍谓张绣说:“‘前年醢彭越,往年杀韩信’,卿岂不见之乎?奈何今日相攻!”董景珍的意思是说,不久前把彭越剁成肉酱,之后又把韩信给杀了。诛杀功臣的迹象已经很明显了,那条杀人的食物链还在延续,难道你没有看到吗?

粗人张绣不答,进兵围之。董景珍溃围而走,为其麾下所杀。



董景珍虽死,然而他的话却是对的,南梁小朝廷的诛杀食物链还在继续,很快就延续到了齐王张绣。处理完董景珍后,张绣回到江陵就当上了尚书令,然而尚书令是他一生的顶点,同样也是终点。

不久张绣恃勋骄慢,专恣弄权,萧铣对其厌恶至极,随即授意他人,杀!

就这样,诛杀的食物链一直在延续。大臣相次诛戮,老朋友之间都互相猜忌,有很多人都反叛了。萧铣控制不了局势,兵势益弱。

克星李靖

就在这个时候,萧铣的克星李靖来了。

都说猫有九条命,如果人生有前世,那么李靖的前世可能是一只猫。

当年李靖自费从马邑郡到大兴告发李渊,后被困在大兴城内。大兴城城破落入李渊手中,如果没有李世民说情,李靖已经死过一回了。

现在,进攻南梁,李靖又一次遭遇了险情,不过这次险情他当时并不知道。

李靖一直在寻找进攻南梁的合适时机。因为无机可乘,李靖就一直观望等待。然而这一观望惹怒了李渊,在他看来,李靖并没有完全效忠李唐王朝。恼怒的李渊给硖州都督许绍下了一道密旨:斩!幸亏许绍深爱李靖之才,顶着抗旨的压力保下了李靖,不然李靖又得死一次。

时间推进到武德四年九月,李靖迎来了总攻的机会。赵郡王李孝恭出任大军统帅,李靖代理大军参谋长(摄大军长史),大军将从夔州顺长江东下。此时遇到了一个难题:江水暴涨!

在其他将领看来,江水暴涨,行舟艰难,不如等水势稍缓再行出军。然而这个意见遭到了李靖的反对,在他看来兵贵神速,此时大军刚刚集结,萧铣还没有得到消息,理应趁着猛涨的水势东下,直取江陵。

李靖是对的,此时的他始终在心中默念四个字,“出其不意”。



两军对垒,知己知彼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出其不意。



随即赵郡王李孝恭及李靖率巴蜀兵从夔州出发,沿流而下;庐江王李瑗从襄州道,黔州刺史田世康向辰州道,黄州总管周法明向夏口道四军齐发,直指萧铣。

果不出李靖所料,萧铣自以为长江水势暴涨,行舟不易,竟然丝毫没有防备。李孝恭与李靖一连攻陷荆门、宜都,进驻夷陵。此时南梁才派出文士弘驻守清江设防,然而一切都晚了。

李孝恭、李靖首战击退文士弘,俘获战舰三百余艘,梁军死伤以万计。李孝恭一直追逐文士弘到百里洲再次将其击败,南梁江州总管盖彦举以五个州向唐军投降。

此时李孝恭已经率军兵临江陵城下,萧铣一点兵,傻眼了,宿卫兵士仅仅数千人。

不是号称四十万吗?人都哪去了?

哪去了?罢兵营农,分散光了,数十万梁军分散在长江沿岸,岭南之地,想集中,至少半个月。

没办法,先拿这几千人守城吧。

空船计

兵临城下,李孝恭想顺势攻城,而李靖却不同意。在李靖看来,守城士兵多数是乌合之众,刚开始守城必定士气高涨,此时不能攻城。而如果缓一天攻城,这些纪律不严的士兵必定会精神分散,士气减弱,那时才是攻击的最佳时机。

然而这些话李孝恭都听不进去,他想的是一战功成,随即李孝恭率精兵出击,李靖率剩余部队留守大营。

战事果然如同李靖所料,李孝恭久攻不下,反而被城内的守军打了反击。唐军攻城的士兵纷纷败退,而南梁的军队就势反扑了过来,形势非常危急。

就在这个关键的时刻,南梁军队的低素质给了李靖难得的机会。李靖惊奇地发现,南梁的军队不进攻了,反而就地抢劫唐军的各种军用物资。有抢粮草的,有抢兵器的,总之没有一个人空着手。李靖眼睛扫过,这些士兵全都在肩扛手提,每个人都是满负荷,此时不出击更待何时?

李靖率领留守的士兵全线出击,冲向全部满负荷的南梁士兵。战场形势随即发生了大逆转,南梁士兵放弃军用物资溃散而去,而李靖顺势攻入了外城,顺便占领了城外的码头,在这个码头里,俘获了数千艘战船。

如何处理这些战船呢?李靖和李孝恭组成了统一战线,他们做出了令众将瞠目结舌的决定:所得战船散于江中,随其漂流。

什么?数千艘战船就这么不要了?太败家了吧?再说这样不是又送给敌人吗?

看着疑惑的众将,李靖说出了自己的理由:不是这样的。萧铣这个反贼的领地南到岭外,东到洞庭湖。若是贸然进攻,城池还没攻克,他的援兵就到了。那时我军前后受敌,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就算有战船,又有什么用呢?现在逆贼没长沿的州镇,忽然看见残船随江而下,必定会认为萧铣战败,不敢进兵,等得知确切消息,至少十天半月,届时萧铣已经被我们拿下了,想救也晚了!”

事实证明,李靖的策略是对的。当时萧铣的救兵已经到了巴陵(湖南岳阳),看见空空的战船沿江而下,遮蔽江面,皆以为江陵城已破,狐疑不敢轻进。



三国时诸葛亮以空城计退敌,唐武德年间李靖以空船计退敌,可谓愚者各有各的愚蠢,而智者却是一脉相承。

正途?歧途!

大军围城,水泄不通,内无可守,外无可依。萧铣知道自己的复国梦该到了梦醒时分。征求一下中书侍郎岑文本的意见,岑文本给出了两个字,“投降”。



“投降”只有两个字,但却是萧铣一生中最难写的两个字。

然而难写也要写,不仅为了自己,也为了南梁百姓。痛下决心的萧铣掩饰着自己的伤感,对文武百官说道:“老天不保佑我大梁,几次都被灭国,这次要是死撑着只会害了城内百姓。怎么可以因为我一个人而让百姓们遭殃?现在城池未被攻破,应该出去投降。希望可以避免唐军的洗掳。大家失去了我,还怕没有其他的君王吗?”

说完这番话,满城哭声一片,在哭声中,萧铣却释然了。他感受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如果所有的苦难可以由自己一个人承担,那又何必再把全城百姓当成自己的筹码?

把手握紧,里面什么都没有,把手松开,你拥有整个天地!

“投降”两个字,自古以来写的都很辛苦,然而写下后,皇帝萧铣倒下了,而仁者萧铣却站了起来,在中国的大历史中,仁者萧铣要比皇帝萧铣光彩的多。



萧铣以太牢(牛猪羊各一)告于其庙,随后率文武百官身穿布衣头裹布巾(缌缞布帻)走到唐军大营门前,说:“应该死的人是我萧铣,老百姓们并没有什么过错。要杀就杀我,请别杀掠百姓。”(仁者本色)

数日后,江南救兵十余万全部赶到。然而一切都晚了,一看皇帝都投降了,十余万救兵随即向李孝恭投降,这些人大部分就是因为被李靖的空船忽悠才姗姗来迟。

现在江陵城已经落入唐军之手,等待江陵城的又是什么呢?虽然萧铣以一己之力承担所有过失,然而战后劫掠已经成了潜规则,更何况武德年间国家经济不景气,领兵打仗其实没有多少油水,就指着战后劫掠贴补生活呢。

幸好,在江陵城中还有两个明白人,一个人叫岑文本,一个人叫李靖。

岑文本告诫李孝恭,江南百姓在乱世中存活到现在,无不翘首以盼圣君出现。萧铣匆匆投降也是为了放下自己的重担,如果此时纵兵劫掠,恐怕江南民心再也不可收服。

岑文本一席话打动了李孝恭,同时也为岑文本的未来铺好了一条路,可谓利国利民利己。



不纵兵劫掠?到嘴的肥肉没有了。

不抢民也行,要不把南梁那些已经被杀将领的家产没收了吧?那些人抗拒大军,死有余辜,没收家产就算追加惩罚了。

然而这个建议,又被另一个人否决了,这个人就是李靖。

李靖说:“王者之师,理应悼念死者并安抚死者的家属。我们要是与此背道,那并不是好事。”

在李靖的坚持下,没收家产的建议也被否决了。

此后数日,尽管将领们还愤愤不平,然而他们却看到了以前从未有过的现象:江南各城,闻风而降。(江、汉之域,闻之莫不争下)



这个世界什么最贵?人心。



萧铣投降后被押往长安,高祖李渊数其罪。

随后萧铣被斩于都市,年三十九岁,此时距离萧铣起事,仅仅五年。



其实在乱世中,每个人都在寻找出路,萧铣同样也在寻找自己的出路,然而他却走进了迷途。与萧铣同样有前朝皇族血统的其实还有两个人,一个是陈叔达,一个是萧瑀。陈叔达是南朝陈国的皇族后裔,萧瑀是南梁的皇族后裔(萧皇后的弟弟)。两个人都在乱世中坚守自己的职责,又在适当的时间里投降了李渊,同时也在唐朝政坛也谋得了自己的一席之地,走出了与萧铣不同的人生轨迹。

书生握笔是正途,书生握刀便是歧途。

无论乱世还是治世,每个人都应该守住自己的道。

手足情深

说完书生意气的萧铣,再来说说杜伏威和辅公祏这对草莽英雄。

杜伏威和辅公祏是发小,都是齐州人,两个人从小就是刎颈之交。杜伏威自小放荡不羁,稍大也不治家业,家里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为了生活,杜伏威选择了一个职业:偷盗。

不过偷盗也没有改善杜伏威的生活,他还是非常贫困。这时老朋友辅公祏向他伸出了援手。不过说起来,辅公祏也是个穷人,他又能帮助杜伏威多少呢?

事实上,辅公祏对杜伏威的帮助还是很大的,每隔几天就送给杜伏威一只羊,有一只羊就够杜伏威过好一阵子。然而好景不长,辅公祏的“助人为乐”行为还是被人发现了,而且还报了官。

给人送羊还要报官?这还有天理吗?

天理还是有的,因为辅公祏送给杜伏威的羊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偷他姑妈家的,不报官才没天理呢!

辅姑妈气愤之余报告了官府,杜伏威和辅公祏也因此成了官差追捕的嫌疑犯。两个人一着急,就离开了家乡,加入了群盗,从此走上了职业偷盗道路。这一年杜伏威十六岁,辅公祏略大一点,年龄不详。

加入群盗的杜伏威很快显示出超人的胆识和领导才能。每次行动,杜伏威出则居前,入则殿后,众人佩服,共推为主。大业九年,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杜伏威率领自己的属下加入起义首领左君行的队伍。本想跟着左头领共赴大业,没想到左君行压根就没把他当回事,自觉无趣的杜伏威跟辅公祏一商量,算了,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