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报废核原料相比,俄罗斯手里的战术核武器更加令人担忧。
虽然受投掷工具限制,俄罗斯当局很难在短时间内将战术核武器变成战略核武器,即便是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战术核武器也很难突破共和国的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以及更加严密的战区防空系统,但是战术核武器也是核武器,而且很多战术核武器都可以根据实际作战使用调整爆炸威力,比如标准爆炸当量为。炖的战术核弹头可以在不做任何变动的情况下将爆炸当量提高到万吨以上。如此一来,战术核武器仍然具有十足的威胁,特别是在战争全面爆发之后,俄军完全可以把战术核武器当成普通武器使用,甚至会以自残的方式在本土战场上使用战术核武器。以消耗共和国进攻部队的有生力量。
万幸的是,任何国家对战术核武器的管理都更加严厉。
原因很简单,和平时期的战备警戒任务由战略部队承担,没有必要为作战部队配备战术核武器。《伦敦条约》也对战术核武器的保有方式做了规定,即各饰约国的战术核武器都要备案。这一规定的出发点 是确保全球安全,防止核武器落入恐怖组织手中,实际上却限制了战术核武器的部署与使用范围。
因为战争刚刚爆发,就算在哈萨克斯坦军事政变之后,俄军就提高戒备,也不会有人想到要把仓库里的战术核武器分配给作战部队,所以在刘晓宾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俄军的战术核武器仍然锁在仓库里面。
当然,照前面2个小时的交战情况来看,如果不尽快摧毁这些仓库。恐怕俄罗斯库存的数千枚战术核武器就会被俄军当成常规武器使用了。
由此可见,针对俄罗斯的战术核武器与报废核原料,纯粹的防御肯定没有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普通打击手段也不会有收到多大效果。比如在打击俄罗斯的核原料仓库的时候,如果使用普通方法,也就走向目标投一颗战术核弹头,与让俄罗斯当局自行炸掉又有什么区别呢?
为此,必须采用特殊手段!
卷十四 硝烟漫天 第四十七章 准气象武器
寸定有很多人将打击俄罗斯的核武器库与豹阜前轰炸日赡月。/ 似设施联系起来。
两者确实有相似形,但是不能混为一谈。
日本战争中,共和国也是在遭到战略袭击之后,对日本进行全面报复。并且通过摧毁日本的全部核设施。让日本完全丧失核能力。重要的是,日本的核设施相对分散,而且没有集中存放核武器与核原料。也就是说,只需要使用精确制导的常规弹药就能达到目的,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非常有限,加上季节影响,污染范围基本上集中在日本本土,没有向周边地区扩散,更没有对共和国本土构成威胁。毫无疑问,在这场战争中,这些相对有利的条件都不存在,甚至完全相反。不说别的,如果用常规武器去打击俄罗斯的核原料仓库,即便使用爆炸威力达到百吨级的第五代战术核弹头,也无法确保彻底摧毁,只要有核原料残存,轰炸就没有任何意义。前面已经提到。使用核武器的话,等于帮了俄
。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要想达到目的。就得阻止放射性尘埃飘入共和国境内。
因为季节问题,只要放射性尘埃进入高空,肯定会随寒流南下,使共和国本土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成为放射性尘埃的污染区,等于大半国土受到污染。这个代价,无论如何都不在共和国的承受范围之内。
问题是,要想摧毁俄罗斯的核武器库。肯定需要威力足够大的炸弹。
矛盾就在这里。
爆炸威力小了的话,无法确保摧毁目标;爆炸威力大了的话,会使放射性尘埃升入高空。客观的讲,不从其他方面入手。这个矛盾没办法解决。
从别的方面着手,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迅速回到地面上去,而要达到在这个目的。最理想的办法就是来一场降雨,而且要在爆炸点上空、还要在爆炸前后到来,最好在爆炸前开始,在爆炸后持续几个小时。按照计算机模拟分析的结果,只要降雨量足够充沛,而且在爆炸后的持续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就能使爆炸产生的放射性尘埃随同雨水回到地面上,将放射污染区域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
问题是,俄罗斯当局在决定核武器库的地点时,肯定会考虑天气
。
从长期保存出发,核武器库所在地自然是降雨越少越好。实际情况也是如此,俄罗斯的几座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库都在西伯利亚与远东的苔原上,年均降水量不到 凶毫米。而且集中在短暂的春季与夏季,冬季几乎没有降雨,连降雪都不是很多。要想依靠自然降雨,就得等到夏季,而且得等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有可能遇到一场强度足够让尘埃落地的暴雨。毫无疑问,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事情。
到此。肯定有人想到了“气象武器”。
作为“超常规武器”早在刃世纪末。气象武器就受到了重视。当然,在技术水平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对气象武器的研究仅仅停留在理论阶段。首先得认清楚。气象武器与“人工降雨”等干预自然现象、以达到某一目的人为手段并不完全一样。比如人工降雨的主要目的不是造成破坏,而是减少破坏,气象武器既然是武器,自然是以破坏、而不是以建设为目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要将气象武器从理论变成现实,难度着实不
就拿降雨、准确的说是降水来说。众所周知,降水是水的自然循环的一中方式,即液态的水在受热后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然后在温度、压力等因素作用下,聚集成云,当云层中的水蒸气达到饱和与过饱和状态,再加上一些细微尘埃,水蒸气就再度凝结成液态水,并且形成降雨,如果气温低于冰点,液态水就凝固成固态冰,降雨变成降雪、或者冰雹。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就是第一个转变,即让地表的液态水受热蒸发成水蒸气。
别看将一壶水烧干不算什么难事。可真要产生足以形成一场强降雨的水蒸气,需要的能量肯定非常惊人。以一场落在一个 千米乘以;千米的正方形区域内,持续降水;凶毫米的强降雨来说,降水量相当于旧万立方米,也就是大约旧万吨。即便在相对湿度为零的情况下,要将这么多的水蒸发成水蒸气,也需要大约猛乙千焦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汽化热为每摩尔的8千焦,相当于每千克2狗千焦、也就是大约2石乘以旧的旧次方焦耳的能量。虽然这个能量看上去并不大,大约相当于燃烧虹吨汽油产生的热量,或者相当于储存在瓦吨旧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即便能量转换效率仅有眈。也只相当于联炖旧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但是一场强降雨的范围肯定不会这么而且一次性降水量也不止四毫米。如果降雨范围在一个半径为旧千米的圆形区域内,而且持比”水量毫米,总降水量就是;刃亿吨,所需能量是巴维制丫门倍。也就是相当于近田万吨汽油燃烧产生的热量,或者大约的万吨旧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如果仍然按照珊的能量转换效率计算。则需要8万吨旧级复合蓄电池里的全部电能。
显然,常规手段肯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能量。
要知道,“区域性激光防御系统”进行一次拦截,也就不过烧掉大约力万吨乃级复合蓄电池里的电能而已。更重要的是,如果用同样的方法。也就是用高能激光让地表水变成水蒸气,首先需要靠的不是能量够不够,再是如何把能量传递过有要知道,在威力提高大约8倍的情况下,任何材料制成的反射镜都会在瞬间被烧毁。从这些理论分析上就看得出来。即便到了引世纪中叶,气象武器仍然是雾里看花。
当然,要在短时间内,在相对狭小的区域内制造一场强降雨,难道还不是很大。以共和国的实力,肯定没有问题。
正是如此,在谈到摧毁俄罗斯的核武器库的时候,刘晓宾才没有特别提到打击手段。
裴承毅做出决策后,袁晨皓就以总参谋长的身份下达了作战命令。大约 分钟后,位于共和国西北某天军基地实际上就是空军基地里的;个中队的;操空天战机就载着刘晓宾提到的特殊弹药紧急起飞,朝北
。
所谓的特殊弹药,实际是就是特制的第五代战术核炸弹。
虽然从技术角度讲,也可以选择动能弹,但是从现实部署来看,在近地轨道上部署太多的动能拦截卫星肯定会使敌国生疑,并且加重战略防御系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殊打击任务并不是一定会出理,的。所以没有理由放在国家战略防御系统上。即便从技术角度出发,动能弹也有所欠缺。比如完全依动能弹的最大速度很那突破每秒旧千米。要想获得更高的速度,就只能使用电磁加速器,这就相当于将电能转化成动能、再将动能转化成内能。总的能量转换效率肯定不如能量武器,也就没有必要搞得这么复杂。
而要用田千克级动能弹在 个面积为旧平方千米的区域内制造一场劝毫而二的强降雨,至少需要使其速度达到每秒如千米,或者同时投掷幼枚动能弹。这显然不太现实。
与动能弹相比,第五代战术核武器自然更加理想。
动
众所周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利用的是介于核能与化学能之间的核间能,每千克催化金属战所含有的核间能即远远低于聚变产生的核能。又远远高于燃烧产生的化学能。因此能够用相对较小的装药量制造出威力相对较大的炸弹。之前已经提到过,在仅仅装填数千克催化金属氢的情况下,一枚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都相当于刃吨如果将装药量提高到数十千克,就能将爆炸威力提高到数百吨。当然。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催化金属氢在释放核间能的时候,会相互影响,所以第五代战术核武器里的爆炸物是以微克为单位分散装填的,提高炸弹威力,等于提高制造难度。事实上,这也是那些装填了大量催化金属氢的复合蓄电池在失控爆炸的时候远没有第五代战术核武器那么恐怖的主要原因,也是第五代战术核武器的爆炸威力很难突破 。炖的主要原因。不管怎么说,爆炸当量能够得到几百吨。就足够用来制造一场小型强降雨了。
共和国天军空天战机对俄罗斯核武器库的轰炸过程,就是一个典型的气象武器教学使用范例。
轰炸开始的时候,第一批炸弹没有落到核武器库上,而是以 劝米的标准间隔落在了核武器库四周。并且均在一个规则的八边形的定点上。依靠高精度时间控制器,8枚已经钻到地表下大约田米处的8枚第五代战术核炸弹几乎同时引爆,释放出相当于瞅炖炸时产生的能量。其中大约丑,也就是相当于力。吨刚,爆炸产生的能量转换成了热能。并且使地表的积雪与冻土层里的水分迅速融化蒸发,形成水蒸气。大约占分钟后,第二批炸弹、实际上就是一枚第五代战术核炸弹落下,并且非常精确的击中了隐藏在山体内的俄罗斯核武器库,第五代战术核炸弹爆炸、以及核武器库内弹药殉爆后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将上面的岩层全部抛入天空,并且将大量尘埃撒向天空。此时,第一批炸弹爆炸产生的水蒸气已经笼罩在爆炸场上空,而且处于过饱和状态。一直没有凝结成水珠,即没有形成降雨,主要就是没有形成降雨的一个,必要条件:让水蒸气凝聚的尘埃。第二次爆炸,正好提供了这个条件。结果可想而知,随着爆炸产生的尘埃云上升,降雨迅速形成,而且非常猛烈。受降雨区中央低压影响,原先向,川汉的云层开始向中心收缩,因此放射性小埃并没扩散,“册苫巾部集中在了降雨区内,并且随着降雨回到了地面。更重要的是,第一次爆炸破坏了降雨区内的地表冻土,使得带有严重放射性的降雨迅速向下沉积。并没聚集在地幕。加上爆炸区中心温度相对较高,所以大部分降雨在凝结之前就已经渗透到地表下数十米,进入了西伯利亚地区的地下水系。
一处核武器库如此,其他几处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库也是如此。
可以说,俄罗斯当局将核武器库与核原料哭设在人烟稀少、且冬季十分寒冷、下方有数十米厚的冻土层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反而帮了共和国天军的大忙。
设想一下,如果俄罗斯的核武器库在相对温暖的南部地区,具有严重放射性的降水要么进入河流、要么聚集在地表、要么与泥土混杂,放射性物资仍然存在。而且比较容易收集提炼,也就容易被俄军利用。在人迹罕至的西伯利亚与远东地区。暂且不说俄军有没有办法向爆炸点运送收集与提炼放射性物质的设备,就算能,也没有办法把整个地下水系的水抽出来提炼一遍吧。
如果从效果来看。这还算不上“气象武器”甚至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