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老者
因本文深入性强,突破传统观念,因此作为一位思想已经成型数十年的年老者来说,要一个人尝试去重塑自己的思想,甚至要否认自己的思想,这无疑是一种自杀,且身体并不如年轻者强壮,因此笔者恐防本书影响过大,担心有所闪失。
故,年老者禁!!!
○适宜:
☆困惑于人生有很多矛盾不可解释的人
人对问题的困恼,源自于不同信息的取舍。比如自小开始,老师告诉我们做人要诚实,但是在你长大的过程中,你一定说过了不少的谎言,你也一定纠缠过这是虚伪呢?还是善意的谎言呢?
有些我们可以取舍得轻松,我们可以不管,有些说要放下,却谈何容易。比如你介入了三角恋情的漩涡中,感情,道义,责任……这些的矛盾会让你很难找到平衡点,很难找到突破点。
这本书会告诉你如何去理解这些取舍,如何去做,如何去找到这些突破点。
☆希望成功的管理者
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管人——给你一些人,让你去安排做事。这是我们很容易明白的直接意思。
其管理的结果怎么样,则是另外一层次的学问。
我们的一些手法,很多是在不断地套用别人的经验,比如我们说日本的5S管理,很多管理者都去模仿,而实际带来不了什么效果。当他们听到讲师或书本上有这么一条经验会带来怎么样的效果之后,我们就沉溺在这种良好的幻想中,忙于运用在自己的团队里面。
可是效果远低于期望,即对效益性的事情没有起到推动改善的作用。为什么?
因为你不知道5S的起源是何时何地何种场合下使用的,你也不知道这种强劲的效果在什么情况下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你没听过5S还好,听过了,崇拜了,可是运用不了,那就更麻烦。因为人的时间精力总是有限的。你要运用它,总得要花时间精力吧,你花的时间精力越多,意味着你寻求另一个合适自己团体的管理方案的机会就越少。这好比如你花了一辈子的时间走的却是一条悬崖断路,回头时,已是百年身!
所以最终管理上的情况是:一直在改革,一直像没有改革;一直有问题,一直解决同样的问题。
本书告诉你们如何把实质问题看透,看深,从而能做到适时应变,步步为营。
☆迷信者
在文化上,现代的中国人是很忘本的。很多人宁愿相信西方的一套,而不愿了解本国的文化,前者我们简称为科学,而对本国的学问简称为迷信。
很多年前,西医一直被我们大多数人崇拜,而后来呢?中医越来越得到认同,原因是什么?西医治不好的,中医却能医好。但是科学到现在还没有能力去证明出中医的科学性。
所以现在国人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境地,就是科学证明不了的,就称为迷信(这本身就是不“科学”的论证精神),有效果了,那就默认它的地位,然后灌之于“应该是有点道理”,“应该是有点科学的”。
其实中国千百年下来积累的文化何止一门“中医”?只是我们定了一个潜规则:要是西方“科学”的思维方法没办法证明的,这些文化都不能光天化日之下传播,以至于慢慢失传,尤其是素有帝王之学的一些学问,聪明的读者应该开始有点启发了,在一定制度下,团体里面不需要太多的有能人,更需要愚人,还是老子最明白中国千百年来的管理道理。与之相反的,中国港台方面做得非常好,学术很自由,创造力也较强。
比如说我们谈打通任督二脉,练气功可以治病。有一部分人就非常抵触了,会如此质问道:“任督二脉的直径是多少,任督二脉的生理功能什么,由什么组成的,会不会成仙,会不会成为武林高手?”。其实他们根本不了解中医的经脉学问,也根本不知道气功的原理,也根本抗拒去了解是否有这种成功的案例。
——他们既知识贫乏,思维又固化,又缺少他们所信奉的“科学”的态度。一味地去信,一味地去不信。这就是正宗的“迷信”。
说中医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中医无用论,感冒都治不好,旧社会死了多少人;
说西医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西医毒人论,都是残余,治此诱发彼,治标不治本;
说古代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封建阶级论,打倒万恶的封建社会,不把人当人;
说现代好,一群人大声的宣扬现代末世论,天怒人怨。
……
本书绝大部分的内容传承自中国文化,融合西方的思辨方式,你们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去验证。但是,笔者深信,我们目前都没有能力从科学的角度去论证——但生活已经是最好的论证。因此本书能给到大家一种科学的完整思维观念,正视存在,执而不迷。
☆哲学家
通常这类人有足够的理解能力,但是有一个通病,就是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或者说能虚不能实。难以把理论运用在生活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弱。
本书内容不仅具有完整理论性,而且具有极高的实践性。实践才是理论最终的检验标准!
☆各专业行业
知识分两种,一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领域知识,即专业知识。二是关于我们的大脑吸收知识的机制的知识,即通识。运用这类知识,能够指导着我们学习其它所有的领域知识。通识对应的能力,叫做通识能力。
笔者一般建议别人多看一些心理学与思维的书,因为它们是跨学科的。当你学好它们的时候,你便能对其他学问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比如你做销售,你学了关于贸易商,代理商方面的知识,如果你补充了心理学的知识,无疑能加深对这些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就明白如何沟通,为什么这样沟通。
如果你工作上要转行,那么你所有的专业知识可能就用不上了,那么接下来你就需要靠你的通识能力去重新学习新的专业知识,适应新的环境。
又比如说你的口才能力,辩解能力很好(通识能力),那么即使身处不同的行业,你依然能很好地发挥所在行业的专业知识。
从这个角度看,本书处于百科归类图最上层,是最完整的通识能力引导理论。
☆希望能突破自己,改变现状的人
很多人跟笔者说,“生活就是要快乐和简单,何必想得那么复杂呢。”
诚然如此。但是反过来想,“是什么让我们想得复杂,又是什么让我们想得简单,又为什么存在复杂简单的说法?”
——那是因为不同的人不同的阶段所生活的情况不一样!
这才是问题最核心的。人,有着无数的不得不,人活着真不容易!
本书是笔者从自身无数的“不得不”中解脱出来,所领悟的结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读者能在行文中得到启示。
☆易学爱好者
以《周易》为基础的一系列学科如八字,紫微斗数,奇门遁甲术等,一直让很多爱好者着迷其中。但是自古以来,大成者为了传播方便,将其精华具体化,后学者通过阅读便能容易理解。
但是其带来的弊端即是容易困人于现象,无法得其精髓,难以变通运用。比如一些命理书告诉读者,什么样的生辰八字的人是具有和善的性格,可是我们可以想想,“和善”本来是没有这个词语的,是古人对某种行为举止,为了便于描述传播,于是定义为“和善”。可是如果读者不知道,也不懂得这一点(太极),往往你就会算不准了,你甚至认为这人的“和善”是永久性的。比如算命师告诉你,“你这个心肠软”,笔者可以告诉各位,这句话可以说是万金油了,什么人都通用。
从太极的角度怎么看呢?那就是特定的环境诱发出某个人某一些本身所具备的心理行为特征,但是目前所有的书并没有提到这核心点,也就成了所谓的“真传只在书本外”。比如“穷凶极恶”并不是某些人独有的,而是每个人都有,只是诱发的环境不一样而已。
所以如果不懂得太极的原理,即便耗尽一生,也难以深入易理的精髓之中,更难以理解生活的繁杂多变。
3。笔者的写作心路
别人问笔者,“为什么你不写一写八卦的内容呢?我看有很多大师级的学者都用八卦去谈人生。”
笔者说,他们会告诉你们很多人生的道理,但是都是很难运用在生活上的,没有谈到操作层面上的问题,也没有谈到“矛盾”怎么化解。其实如果笔者当讲师,笔者也会考虑那么谈,因为可以说得很多,可以耗很多的时间,那么这所带来的收入就不菲了,而且因为傍依着《周易》这个名号,也能显得有深度,身价自然高。
可笔者并没有这样的打算。
要写就要写一本自己的书!
当时笔者写这本书的时候,有一个问题,“究竟要将这本书写成怎么样才能让别人明白,而且同时保证这本书的含金量不少。如果写得太深,信息密度与跨度太大,估计绝大部分人不会明白”,因此笔者尝试把自己如何想出这些问题的详细思路写下来,隔天自己看看,发现看不下去了,因为太枯燥了。同时根据之前在网络上投放了一些文章,发现愿意去理解的人很少。
面对全新的理论,为了尽可能让读者能阶梯性地接受。所以不得已,笔者把书写得简单一点,以三大原理作为一个纲引,其中穿插一些例子,去引导读者如何去思考。
另外在本书的语言方面形成几种风格,目的是由浅入深,由虚到实,以最大限度地与读者的阅读习惯接口。
同时内容设定了三个梯度:
第一,大部分你们能明白看懂的,并且熟悉;
第二,你们感觉有道理的,但是还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迁移运用在自己生活中的,这需要你们在日常中通过里面提供的方法去归纳生活所有现象;
第三,很玄,很神奇,你完全不明白。这部分内容需要对现有世界所有文化现象做一个了解并且不依赖于别人的解释(特别是部分专家或名人),才会理解到这个玄奥之门。
如果这是一本好书,无论怎么样,它的信息密度是不会偏低的。即使有一个人看明白,笔者也深感欣慰。
再假定,整本书,接近99%的内容你都看不明白了,这也是笔者考虑了自我最失败的情形了(表达能力已经不行了)。但是,如果你敬重笔者对本书的用心,请你把本书保存好,或许有一天你能用上。
记得笔者小时候对神怪,预测,周易的学术一直很好奇,虽然有书但是看不下去,感觉太深奥了。但是直至那年,笔者认为是人生中最落寞的时候,于是打开了周易学科中的一门……不知不觉四季已经过去了,同时我也跨过了那个坎。
同样,当你们到了绝境的时候,当你们到了想改变目前的状况又无计可施的时候,当你们身边的所有无法给予你们一个指引的时候,请翻开本书,笔者相信这本书会让你们得到重生。
书写得很漫长,一方面由于本人工作上的事情比较多,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可以让笔者抄袭的内容很少很少。笔者比较羡慕一些书,列了几个观点,然后举了一些例子,这些例子都能很容易找到,然后就成书了。本书的难处在于,观点很有挑战性。当然自夸一点就是思想的深度是独一无二的。所以例子只能从自己经历中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
以前有一个读者说,“为什么要得出像你一样的结论呢?”这种问法,好像是认为笔者要强迫他们这么想,或者是故意要引导他们进入一些怪圈。
如果笔者告诉你魔方有六个样子(魔方的六面),如果你只看到一个样子(魔方的一面),或许会觉得不可思议,甚至在责怪笔者欺骗你。可是魔方就是不止一面,你只是仅仅看到了一个样子而已,因为你也仅仅站在一个角度上!告诉你“六个样子”,实在不是“故意”。
在这个世界里面,有矛盾,并不代表你需要否认其中一方,问题在于你没有发现,你所看到的一切,包括结论,真伪,矛盾,都是你所站的位置而存在。
如果有缘人,能籍此书得到启发,我觉得他们是很幸福的。因为一个思路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一个人的成与败,能不能想通,其实就差那么“一点点”,有时候就在那么“一点点”处不断徘徊。他们现在看我的书,也许暗地里会想“实在太简单了”,此所谓“千金不道破,道破不值钱”,试问能真正自己独立想出来的又有几个呢?整体框架的得来,可谓来之十分不容易,有时候事情想不通我会在淋浴中呆半天,有时候很悲伤的时候特意想些感伤的事情、听些悲情的歌……仅为了寻得一个方向、一个突破口。如果能有一位名师指点,我会感觉到非常的幸福。
初稿之后,再经过半年的时间与读者不断交流互动,再对初稿作了补充,使之更生活化,细致化,实用化。后数次往返图书馆以及翻阅了网络的人间百态,对比之下觉得本书已经初步完善,能以一条思维主干融汇生活,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