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兵器谱-第9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个个壮得象头牛,要把他们练死,先得把我累死。”李明初调笑一声,又去训练了。
    本来,打了这么大一个胜仗,吴骥要给归信军放假,让他们回去与亲朋团聚,可是,训练新兵这事刻不容缓,吴骥最终决定,进行轮休,先放一半人的假,留下李明初他们来训练。等到放假的回来了,再放李明初他们休假。
    对于此举,不会有人有异议,都明白,吴骥这是最好的处置方式,既让他们休了假,又不使正事放下。
    “吴都指挥,我们是不是该训练骑兵了?”皇甫嵩看着正在训练的新兵,眼睛放光,哪里移得开了:“如此好的壮士,要是不用来训练骑兵,那就太可惜了。”
    新兵的素质很高,是天生的骑兵,若是不用来训练骑兵,那实在是让人惋惜。
    说起骑兵,吴骥就是一脸的惋惜之sè,归信军虽然打了这么大的胜仗,解了雄州之围,可以说是声名鹊起,却没有骑兵。想想耶律菩萨第一次率兵前来攻打归信之时,归信军打败了辽军,却因为没有足够的骑兵,无法进行追击,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辽军逃走。
    辽军第二次进攻归信,若不是把辽军放进城里去了,要想全歼耶律菩萨不是一般的难,是很难,很难,难于上青天。
    同样的,雄州之战,若不是辽军全部进入城里,而是在城外,不要说全歼,连大点的战果都不可能有。辽军多骑兵,打不过,不会跑?两条tuǐ的宋军,哪里跑得过四条tuǐ的辽军,可以说,雄州大捷是一个奇迹。
    骑兵是宋军的短板,整个宋朝也没有多少骑兵,归信军就更干脆了,没有一个骑兵。原先的归信军,只有十来匹劣马,供传令用的,好点的马匹,都给何万全那厮卖光了。那时节,吴骥就想组建骑兵,却是苦于没有战马,只能作罢。
    如今,吴骥掌握的战马已经有八千多匹了,组建骑兵的先决条件已经解决了,再有如此素质不错的新兵,要不是组建骑兵,那就太让人惋惜了。
    “我早就想组建骑兵了,只是没有战马,如今,战马有了,正好组建骑兵。”吴骥点头赞成。
    “好啊!要是我们有了骑兵,以后遇到辽狗,就不用怕了。别的不说,辽狗吃了败仗,我们就不用再象以前那样,傻傻的用两条tuǐ来追四条tuǐ,用四条tuǐ追四条tuǐ,谁怕谁?”齐大保是大声叫好。
    骑兵,是所有宋人的梦想,也包括宋朝皇帝,却是因为马匹短少,而不得不放弃。
    “骑兵是一定要组建的,可是,如何组建,还需要我们好好商议。”吴骥眉头一挑,道:“雄州军的骑兵,我见识过了,虽然不错,我不满意。”
    “雄州军的骑兵,那是精锐啊,你还不满意?”齐大保有些惊讶。
    “不是不满意,应该说是很不满意。”吴骥点头,道:“雄州军的骑兵固然不错,却存在几个缺陷。一是,他们的远距离攻击太弱了;二是,他们的砍杀不够犀利;三是,他们的使用方法很有问题。”
    “你问题不少,一来就三个。”皇甫嵩也是惊讶:“仔细说说,我们好好琢磨琢磨。”
    对于骑兵这事,吴骥没有训练过,也没有指挥过骑兵,虽然有些想法,却是不太熟悉,与他们商议,那是必然的,当即点头道:“走,先去屋里,我们好好议议。哦,再把郑大人请来,他博学多才,熟知前朝之事,说不定能给我们一些启发。”
    郑太学识渊博,见识极广,有他参与,说不定真能提出不少好办法。吴骥这个秀才是前任博取的,而他对于军史不太熟悉,的确需要郑太这样的人参与。
    三人回到屋里,很快的,郑太就闻讯赶了来。一见面,郑太就喜滋滋的问道:“吴都指挥,听说你准备练骑兵了,好啊,你有甚想法,快说,我们好好琢磨。”
    搓搓手,笑呵呵的道:“说起这骑兵,我就很惋惜了,在汉唐之世,华夏有多少骑兵,你们知晓么?那是动辄数万、十万、数十万,想想那情形,就让人热血沸腾。汉武帝击破匈奴,有多少骑兵?漠北决战之时,光是精锐骑兵就有十万,出动的战马是三十万匹,那是何等的惊人啊。前朝的战马就更多了,天宝年间,前朝官府拥有的骏马就超过了七十万匹,七十万啊,多惊人的数字。这还只是控制在官府手里的马匹,民间的马匹还不算,要是加上民间的,前朝可以轻易拿出这个数的战马,一百万!”
    “一百万?”这个数字有点吓人,吴骥、皇甫嵩、齐大保惊呼出声。
    “不信?绝对不会有任何问题。”郑太就扳着手指头算帐了:“李靖夜袭yīn山,灭了东突厥,是华夏盛事。你们可知晓,为何颉利可汗一听说李靖亲自来了,吓破了胆,丢下十几万大军逃跑?就是因为前朝之军马匹众多,行动迅速,动若飘风,颉利可汗以为李靖亲自来了,随之而来的就是前朝大军。他却没有想到,攻入他老巢的,只是李靖挑选的三千勇士。”
    抚着额头,略一沉吟,道:“其实,颉利可汗的想法也不是没道理,前朝之军的行动是非常快捷的,十几万前朝大军虽然没有随李靖一道攻击yīn山,却是在后面不远。”
    “可叹啊!前朝有那么多的战马,不论兵种,人手一匹,不管是骑兵、步兵、弓手,骑马是必然的,行军就骑马,开打的时候,这才该干嘛干嘛去。”郑太敲敲脑门,很是郁闷的道:“这才过去多少时间?大宋就如此缺马了,真是让人想不到。”
    唐朝那么多的战马,到了宋朝,就严重缺马,连骑兵都组建不起来,着实让人叹息。
    吴骥想起了一个问题,他在网上看到的讨论帖,道:“本朝把养马的地方丢了,没有了大漠,没有甘凉之地,缺马也不奇怪。”
    “是呀!本朝把出良马的地方都丢光了,缺马着实不算什么。”皇甫嵩和齐大保齐声附和:“河套之地,漠南、漠北都在契丹人手里。甘凉一带,还在西夏手里。”
    “哈哈!”郑太把三人一打量,突然之间,仰首向天,大笑起来,好象听到最好笑的笑话似的,笑得眼泪都出来,按着心口,大声道:“误矣!误矣!那是读书人没见识的话!”
    略一停顿,郑太这才为三人释疑:“我们先不说前朝,说说汉朝就明白为何是如此之误。本朝很多读书人以为,产马之地在甘凉、河套、漠南、漠北之地。以本朝的情形来说,是对的,可是,以汉朝来说,就大错特错了。”
    “甘凉、河套、漠南、漠北的确是产良马的地方,也不尽然,谁说一定要在这些地方才能有良马?在汉武帝击破以前,汉朝就没有这些地方,汉武帝不照样打造出了大汉铁骑,纵横驰骋?在卫青、霍去病的率领下,不照样打得匈奴溃不成军?汉武帝哪来的骑兵?哪来的战马?你们可知,原委在哪里?”
    郑太是越说越兴奋,吴骥、皇甫嵩、齐大保三人是越听越糊涂,三人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却是不明所以。
    '  '
第十章 组建骑兵(中)
    第十章组建骑兵(中)
    郑太颇多君子之风,很少见他如此这般卖关子,吊人胃口,着实让吴骥三人很意外,也很郁闷,三人同声埋怨起来:“郑大人,你倒是说话呀!卖甚关子!”
    “呵呵!”听着吴骥三人的急切话语,郑太特别欢喜,抚着下巴,笑道:“等着,我这就给你说。”右手沾着茶水,在桌上划起来,一边划一边讲解:“这就是汉武帝登基之时的汉朝版图,还没有大宋大。在南边,五岭以南的地方属于百越(现在的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岛、越南),名虽受汉朝辖制,却是听调不听宣,对汉朝没甚助益。在北边,只是比大宋多了一个燕云十六州罢了。”
    右手食指着画出的地图,道:“这里,就是河西之地,就是现在西夏所在之处。这里盛产良马不假,可是,在汉武帝登基之初,这里属于匈奴,不是汉朝的土地,所产之马只能给汉朝造成危害,不会有丝毫助益。”
    河西走廊是霍去病打下来的,在汉匈战争爆发之初,这里的良马对汉朝没有助益。
    右手食指再移动,声调转高,道:“这里是河套之地,是有名的产马之地,位于yīn山之南,气候暖和,土肥水美草青,是匈奴向往的牧场。这里所产之马很多,很神骏,是匈奴在漠南的主要产马之地,若落在匈奴手里,其危害不用说,非常大。正是因为如此,秦始皇在统一华夏之后,命令méng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出击匈奴,大破匈奴于河套之地,夺取河套之地,没了河套之地,匈奴的实力大损。秦末之际,天下大乱,匈奴的冒顿单于趁机重踞河套之地,如此一来,最好的产马之地,又不在汉朝手里了。”
    手指再次移动,指到现在的内méng古东段:“这里是漠南之地,虽不如河套之地,比起漠北还是要暖和很多,适于养马,是匈奴心目中的美好牧场,所产之马亦不少。可是,在匈奴手里,汉朝只能望而兴叹。漠北就不用说了,那是匈奴的老巢,离汉朝远着呢。”
    说到这里,停了下来,打量吴骥三人一眼,笑道:“汉武帝登基之时的汉朝,与大宋比起来,是不是差不多?天下有名的产马之地,都不在华夏手里,而是给异族掌控,在汉朝是匈奴踞有,在大宋是西夏和契丹人所有。”
    经他这一说,吴骥也是明白过来,不由得点头大加赞成,暗中道:“原来网上流传的讨论帖是如此的不切实际,连汉朝的历史都没有搞明白,就在妄下结论。汉武帝初期,汉朝的版图也不大,养马的地方都不在汉朝手里,汉武帝却是能够打造出骑兵,着实让人震惊。”
    “没错!”皇甫嵩和齐大保连声称是:“若不是听郑大人道来,我们仍为人所误。这些读书人,真没见识。哦,郑大人和吴都指挥有见识,tǐng有见识。”
    二人发现有口误,有些不好意思,忙着纠正。
    “呵呵!”郑太抚着额头,笑道:“书并不是死,只是读书的人太呆板了。汉武帝登基之时,没有这些养马之地,汉朝照样有优良的战马,就在于马政。”
    “马政?”皇甫嵩和齐大保齐声惊呼起来,气愤愤的道:“那个要民间养马,坑害百姓的苛政?”
    对马政,吴骥就了解不多,听得有些糊涂。
    “哎!”郑太长叹一声,道:“在汉唐之际,马政可是良法。正是因为马政,华夏才驯养了不计其数的战马,华夏大军才能纵横驰骋,所向披靡,汉武帝才能击破匈奴,唐太宗才能灭东突厥,东征高丽。汉朝是大力推行马政,不仅鼓励民间养马,官府开辟牧场,牧养了很多战马。汉初少马,就连朝中大将出行也只能乘牛车,其缺马程度由此可见。汉朝向匈奴购买了大量的骏马,这些骏马,除了一部分给军队使用外,另一部分就用来杂交,改良马种,是以,汉朝的骏马很神骏,并不比匈奴的战马差。”
    “改良马种?”这事在现代社会的话,一点也不惊奇,在汉朝就有些让人难以置信了,吴骥很是惊讶。
    “是呀!”郑太轻轻点头,道:“汉代改良马种,取得巨大成功,驯养了很多骏马。骊山脚下,就有一个汉朝的养马场,牧养了数万骏马,由此可见汉朝马政之盛了。而大宋,管理不善,马种改良不得其法,把在汉唐之世取得巨大成功的马政变成了坑民的苛政。”
    他言之凿凿,吴骥三人当然相信他说的是真的,不由得叹息一声。
    “大宋在河北路有十二个马场,一年不过驯养两千四百匹骏马而已。”郑太长长的叹息一声:“哎!贪污、腐败,造成的。”
    “十二个马场,一年才养两千四百匹骏马,这不可能。”皇甫嵩尖叫起来。
    “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如此之少。”齐大保也是震惊。
    “给人卖了。何万全敢把归信军的战马卖了,那些养马的官员岂能没这胆?”吴骥心念一动,就明白了原委。
    “吴都指挥说得对,不是养不出马,而是好马都给卖了。”郑太仰首向天,长叹不已:“大宋骏马很贵,而又管理不善,贪污腐败,这种赚钱的美事,他们岂能错过?朝廷急需战马,数次查询战马,查得的数字也不可信,好马没出现,隐匿是必然的。”
    连马场牧养的骏马都敢sī卖,宋朝要是能准确的查出马匹数量,就成了怪事,隐匿不报是必然的。
    “虽说华夏是农耕为主,并不善长牧养。可是,只要得其善法,牧养战马没有任何问题。至于这牧养之地,根本就不用愁,大宋一亿口众,所占有耕作之地,并不多,余下的荒山野岭,用来牧养战马,再好不过了。”郑太最后道。
    吴骥听了他的话,大加赞成,现代社会,人口爆炸,达到十三亿,土地少,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