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红楼折钗记-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上节所引黑格尔关于悲剧性的定义中我们看到,他所要求的人物是在冲突中为坚持自己的“目的和性格”而逐步“陷入罪过中”的,是既“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又“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因而“陷入罪过”。
    也就是说,是拥有发展和辩证的巨大内容的。这样的人物,在戏剧冲突之中自然而然地便已经诗意盎然、感人至深,并不需要在冲突之外矫揉造作地添加对性格的细节描绘。
    古典小说和戏曲中的曹操,是一个“奸雄”的形象,郭沫若话剧《蔡文姬》中的曹操是一个伟大政治家的形象,这两个曹操的形象在道德评价上虽然截然相反,但是在其艺术价值上却都是从属于道德概念的、片面和绝对的。
    陈亚先和尚长荣在塑造这一个曹操时,所面对的“古典曹操”和“当代曹操”既是观众接受方面先入为主的障碍,也是他们创新的资源。他们巧妙地利用这两个既有曹操的形象资源,通过这两个形象的互相“否定”,事半功倍地塑造了一个人格分裂的、辩证发展的曹操形象。
    这一个曹操,其艺术成就远远高于古典的伦理实用主义和现代的政治实用主义所创造的新、老“脸谱化”的曹操。因无端猜忌而杀人,杀错人又文过饰非地假推“素有夜梦杀人之疾”,这都是古代戏曲及小说中描写过的曹操,甚至不惜杀爱妾以为自己掩过的残忍,也符合古代小说和戏曲中所刻画的曹操的性格。
    但是,错杀孔闻岱后“捶胸顿足,痛悔不已”,残忍地逼死倩娘时“悲痛欲绝”,斩杀杨修前苦口婆心、“痛哭失声”等,都是古代小说和戏曲中的曹操不曾有过的。“求贤”是剧中曹操性格的一个基本动机,这一动机不能说不真诚。
    错杀孔闻岱后,为了平息杨修的怨恨,能以统帅之尊为一个普通官员彻夜守灵;杨修略施小计,意欲拆穿他文过饰非的谎言,他在患难与共的爱妾和杨修之间,断然选择了杨修,并且立刻压住万丈私怨,把胜似亲生的义女嫁给杨修;眼见杨修恃才傲物,为了“教育”他学会自处,身为统帅和岳父的曹操竟在风雪泥泞中为杨修牵马坠镫;直到杨修越过统帅擅传军令,但却挽救了败局、动摇了军队对统帅的信仰,曹操觉得“不得不杀”时,也还在费尽苦心,剖明心迹,焦急而痛苦地叹道:“可惜呀,可惜你不明白!”这些都不是嫉贤妒能的平庸之辈能够做到的。
    但是作为统帅,曹操需要和渴望崇拜。这是剧中曹操性格的另一个基本动机。杨修对真相不屈不挠的追究,他把是非置于统帅权威之上的固执,他越过统帅擅行军令的莽撞,越是被证实正确,就越是伤害了曹操所需要和渴望的崇拜。
    于是,他的猜忌一点点膨胀起来,终于淹没了“求贤”的动机,再三地不想杀杨修却还是杀了杨修。这就是尚长荣和陈亚先力图表现出的“伟大与卑微”。治国安邦的远大抱负,运筹帷幄的雄才大略和求贤若渴的政治胸襟是他伟大的一面,唯我独尊、嫉贤妒能、滥杀无辜是他卑微的一面。在他与杨修的冲突历程中,他的伟大与卑微不断地互相否定着,一杀孔闻岱,二杀倩娘,三杀杨修,卑微在这场冲突中终于彻底占据了上风,完成了人性价值毁灭的悲剧。戏曲史上,何曾出现过具有如此丰富心灵内容的曹操?何曾出现过性格如此辩证对立的曹操?何曾出现过如此发展变化的曹操?杀人之后哈哈大笑,宣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的,这是脸谱化的曹操;杀人之后深感罪过,灵魂不安,这是麦克白式的曹操。
    这个黑格尔式悲剧的性格所达到的艺术高度,它所拥有的诗意,是那些实用主义正剧中自身苍白、单一,依靠矫情细节装扮起来的道德形象所无法比拟的。
    四
    从《曹操与杨修》首演至今已经20年了。令人遗憾的是,这20年来,没有一部戏曲作品达到《曹操与杨修》的高度。
    《曹操与杨修》是艺术家个人的诗。陈亚先在一篇文章里谈到,《曹操与杨修》是他生命中的“千夫叹”。他说他15岁那年,他的叔父,也是他惟一的收养人,被判了15年徒刑,坐牢去了,那晚无家可归的他“借了一个竹床,躺在禾坪前的池塘边,听村人吹送葬唢呐,那‘哭相思’,那‘千夫叹’,吹得一天星斗一塘月色无比凄惶,后来,这凄惶便一直伴随我,很久很久”;“很少有人知道我心中藏着很深很深的悲凉”;“文革了,这悲凉跟着我的寄遇有增无减”;“我只是感到人生有许多值得浩叹的地方”;他叔父归葬的时候,那些当年坚决要把他叔父送进牢房的乡亲来给老人送葬,他写道,“我于是又一次听到了那震撼人心的唢呐牌子‘千夫叹’。时值深秋,天地空濛,无边落木。数十把唢呐奏得山也楸然,水也楸然。那是一种无可奈何的人生咏叹!”
    他在古人的悲剧中溶入了他的生命。那个时候,他在苦难和凄惶中度过了童年与青春,刚刚有幸成为岳阳县文化馆的一个小文员。
    《曹操与杨修》也是尚长荣先生的一首诗。是尚先生发现了这个剧本,爱上了这个剧本,他带着剧本千里寻主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自《曹操与杨修》以后,戏剧创作的主体和作品性质都发生了变化,艺术家的个人主体由行政部门的“非人”主体取代了,戏剧的诗被“精品”也就是政绩取代了。
    戏剧作品从创意、选本到修改、完成,主要取决于政府的意志,而不是取决于尚长荣、陈亚先当年内心那种凄惶与哀叹。艺术家在这个戏剧生产的行政工程中,提供的是技艺,他不再把戏剧产品当作纯粹个人的诗。戏剧创作新主体对于艺术家“禅让”的报答也是丰厚的,足以使人忘记了诗。
    《曹操与杨修》是人的精神产品。虽然个人的道德选择是人的精神活动,而且往往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精神过程,但是,道德标准本身却不是根据美学的原则,而是根据功利的原则制定的,道德体系和人类的法律体系、政治体系、经济体系一样属于人的实践性世界,而不属于人的精神范畴。
    人类实践性世界里所有这些根据功利原则构成的体系及其思想,和我们作为物质存在的人一样,都是相对的、有限的,既人道又罪恶、既公平又不公平、既智慧又愚蠢、既真诚又虚伪、既美好又丑陋、既保护我们又伤害我们的。人的精神,就是那个发现了我们自身的东西,把我们自己当作观赏对象的东西。婴儿刚出生时还只有动物的本能,当他在自己的叫声中发现了自己,当他在自己的镜像中发现了自己,当他在母亲的笑容中发现了自己的时候,他才超越了只有本能的动物,而成为人。
    人的精神,就是与人的全部实践性世界相对恃,把人的全部实践性世界当作观照对象的东西;它就是人的神性,决定了人之成为人。艺术,虽然有许多实践性的功利功能,但它归根到底是人的精神产品;作为艺术活动的最高形态,戏剧尤其如此。
    人在现实的世界中是不自由的,我们是欲望的奴隶、是制度的奴隶、是信仰的奴隶、是理想的奴隶。作为人在现实世界中不自由的补偿,我们在精神的世界获得了高度的自由。
    精神看穿了现实世界的有限与荒谬,拒绝成为任何欲望、制度、信仰、理想的奴隶。正是这种拒绝向现实世界臣服的精神自由状态,使尚长荣、马科、陈亚先发现了现实世界的悲剧性。那个时候,尚长荣先生把曹操看作“一个为人性的卑微所深深束缚、缠绕的历史伟人”,他从“伟和卑两者不可调和的冲突中,找到了曹操一切悖谬举止的内核;马科追求“避开比较道德长短、展现性格冲突造成悲剧的偶然性,而是去表现历史上常有的、社会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如曹、杨那样的带有整个民族性(实际上是人类性)悲剧意味的不幸”。
    陈亚先则说,现实“混淆了我头脑里的道德标准,原则立场”,“于是,恃才傲物的杨修常有莫名的惆怅,杀人掩过的曹操无限悲伤……杀人者和被人杀的都真正感到了自己的悲哀”。对于自由的精神来说,现实世界的一切不过是悲剧性的,同时也是喜剧性的。
    《曹操与杨修》诞生于一个思想解放年代的高潮之中,是思想解放的硕果。催生新世纪的《曹操与杨修》必须继续解放我们的戏剧思想,这就要:
    承认戏剧作品应该是艺术家个人的诗,个人才是戏剧创作的主体。
    承认戏剧在本质上是精神活动的产品,而不是现实世界道德教化或者歌功颂德的实用工具,更不能成为政绩工程。
    放弃那种“悲剧性和喜剧性是古人和隔壁邻居的,而我们自己能够避免”的幻想,认识到正剧的平庸和“没有多大的根本的重要性”,站到精神自由的高度大胆创作描写我们自身的悲剧和喜剧。(吕效平)





    作品相关 书评区长篇书评
     更新时间:2010…6…28 10:31:34 本章字数:2902

    终于看到一部写得不错的红楼梦同人作品,我高中读的红楼梦,虽然那时候没读懂也没读完,不过对于原作的悲剧结局实在纠结,贾宝玉是一个令我讨厌的主角,也因为这样,到了现在也终究没再读。
    说我肤浅也可以,不过谁愿意看到水作的姑娘们结局都如此凄惨呢,揪心,实在揪心。
    《折钗》这本书,穿越人物切入点或者剧情世界设定都很巧妙,在原作的框架下,作者的构思和猜测都比较合理,填补了原作很多空白,尽管某些剧情和编排上有欠**,但不会对本作的可读性产生太大影响。
    真诚希望作者能够坚持写下去,将红楼凄惨的结局扭转过来。
    看了这么多,我这里也有一点不成逻辑的意见想提一下。
    一、关于五儿,娶五儿为正妻的安排实在是一大败笔,古代的阶级制度我就不说了,主角就算再牛,如果不是超人,那就不可能调和这份阶级矛盾,这里不是那现实说事,而是那个时代就是这样,若没有了这份时代感,《折钗》就不能说是红楼了。
    关于后面五儿获得皇家青睐,有点夸张了,感觉不是很合理,而且作者你的意图太着痕迹、太明显了,我理解你对笔下五儿的不舍,但是,你不能为了一个人就毁了一部作品,即使不安排五儿的阶级晋升,也不见得没有办法让主角和他的知己们认同五儿的。
    正如作者你说的,伶人里面也有许多英雄异、侠人物,从这点入手,例如让五儿救主角于大难,如此之类的剧情安排更容易令人接受,反正正妻对主角来说没什么意义,现代人一视同仁嘛,让她感受到就行了。
    二、红楼梦,一个情字贯穿全本书,这一点才是它吸引我们的真正原因,作者笔下开始部分对姑娘们描写虽然简陋了点,但还是很不错的,起码我看着就相当有感觉,可到了现在,这个情字反而成了《折钗》不折不扣的配角,最动人的爱情因素大打折扣,对姑娘们和主角的交流、描写越发粗糙,我个人感觉很多姑娘都成了花瓶,尤其以宝钗最明显。
    宝钗实在没有宝钗的味道,感觉变成一个随波逐流的普通人,我看着心急也心痛,详细的我也不多说,唉,因为着实关注《折钗》,希望看到优秀、完整、补完的红楼,我的意见不免苛刻些。
    感情描写和刻画等等,无疑是红楼最重头的戏份,现在却颇有点沦为非主流的架势,主角和姑娘们的交流不入戏份,剧情和描写都是未点即止,人物性格和事件都不够突出,剧情进展都这个时候,感觉作者你也已经渐渐失去开始的漏*点和耐性,这点我很担心。
    三、情节安排上,我不反对描写和补充原作没有的朝堂斗争和家族暗流,甚至有点支持,但令我失望的是,作者描写争斗之余,往往忽视了其实是最主要的爱情情节,情海生波、意气风发、醋意、嫉妒、爱慕等等,我更希望是看到这些,当然也希望主角把权势、安危处理好,两者的戏份比率很重要,我希望作者可以改善目前的安排。
    四、主角既然是穿越人士,又熟读红楼,清楚为什么还要拘泥于原作的配对呢?经常是一副外人的态度,以救世主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这里我隐约看出作者对原作设定的执着,这是一件好事,但不应该反映在主角的行为和思想上,我更希望看到有自信给身边姑娘们幸福的主角,不是样样事情束手束脚、优柔寡断的主角,敢爱敢恨,有智慧、有城府。主角都大学生出来工作了,有理想、有抱负、有冲劲,这点事情应该明白,这个世界从来都是有能者居于上位的,不要拘泥原作配对,做个敢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